![七年级上册-中考地理知识手册速查一本通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115809/0-17034812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中考地理知识手册速查一本通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115809/0-17034812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中考地理知识手册速查一本通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0/15115809/0-17034812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中考地理知识手册速查一本通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中考地理知识手册速查一本通,共28页。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3、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②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月食现象④地球的卫星照片⑤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个正球体。地球仪的简易示意图:
6、地球仪的组成:地轴,点和线。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人们假想的轴。
7、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8、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①经纬网的作用: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即定位。利用经纬网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的那个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②利用经纬网定位时,在确定某点位置时,一定要标注经度和纬度,经度标注东经(E),西经(W),纬度标注北纬(N),南纬(S),字母要写在度数后面。
例: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
(2)昼夜长短变化:
B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C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
D是秋分日,时间是9月23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A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达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1.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最短。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获得热量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北半球四季: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
(4)五带划分:一年之中,不同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的特点是:有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终年炎热
②南、北温带的特点是: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③南、北寒带的特点是:有极昼极夜现象,无太阳直射,终年寒冷
④各温度带之间分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第三节地图的知识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上的比例尺:
①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数字式——1:1000000或者1/1000000(注意:这种表示方法不带单位,但实际单位其实就是厘米)
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例尺大小是指比值的大小
比较时先转化成统一的形式如数字式,分子为1,分母大,比例尺小;分母小,则比例尺大
注意单位换算,且单位要统一,分子为1
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的关系(相同图幅比较)
a如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详细,精确度高;
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精确度低。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比例尺
3、地图上的方向:
(1)普通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辨别方向。
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是南方,垂直于箭头方向左侧是西方,右侧是东方。
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指向标地图判读方法:①将指向标平移②转动地图,使指向标箭头朝上,再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
(3)经纬网地图:
①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方向关系为正东正西。
c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方向关系为正南正北。
②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再依据极点判断南北方向
b辨别东西: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反之为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增加的为东经度,经度减小的为西经度。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左图中甲点在乙点的正西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正北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东南方向。
4、地图上的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
5、选择适用的地图: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根据内容详略选择地图,海量信息的电子地图
(1)寻找国家、城市等,需要查看的是政区图。
(2)寻找山脉、地形类型等,需要查看地形图。
(3)寻找出行路线等,需要查看交通图。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下图)
B是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A是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同。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即等高距)。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2、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从等深线上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等。
3、分层设色地形图:
①定义: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②地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围,需要查看图上所附的高度表。
③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④分层设色地形图上
4、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地球海陆分布不均:
从东西半球看:
①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②海洋大多分布在西半球;西半球主要包括北美洲、南美洲
从南北半球看:
①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它是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
②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它是南极洲,被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包围。
(2)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3)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B是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C是岛屿,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E是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海是洋的边缘,一般靠近大陆,常常由半岛和岛屿与大洋隔开:
F是海
D是大洋
3、全球陆地共分七个大洲:A亚洲、F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H大洋洲、E南极洲
记忆口诀(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大洲的分界线:
5、全球海洋共分四个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2、海陆变迁的证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海平面升降
荷兰围海大坝,日本、澳门填海造陆——人类活动
3、德国的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来人们根据他的大陆漂移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4、板块构造学说: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3)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在板块交界处:
①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②两个板块发生碰撞,陆地上常形成山脉,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
2、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天气符号
4、风向标的读法
风向:风的来向(凤尾所在方向就是风的来向)
风杆:表示风的去向
风尾:表示风力,一道风尾为2级风力,一面风旗为8级风力
5、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越低,空气质量越好。
6、怎样才能减轻大气的污染呢?
(1)秸秆粉碎还田、喂牛积肥、生产沼气、回收利用……
(2)步行、骑自行车、限制部分汽车通行、采用新型燃料(太阳能、电、乙醇汽油等)、用小排气量的汽车、安装汽车尾气净化器等
(3)使用太阳能灶、电磁炉、微波炉、沼气等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气温的定义: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常用“°C”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时、14时、20时、2时测。
3、气温的计算: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通常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4、气温的变化: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通常用气温曲线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一年中大陆上1月气温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气温最高,8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5、气温曲线图的作用
(1)读最热月、最冷月的气温数值,计算冬、夏温差的大小,判读温度带。(全年高温属热带,全年严寒属寒带)
(2)通过各月的气温值,比较季节变化的不同特点。
(3)判断南北半球。(最热月是7月在北半球,最热月在1月在南半球)
(4)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说明气温差异大,反之,则小。
6、气温的分布:
(1)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等温线。
(2)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
③闭合等温线,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④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夏季(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1月)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③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④南半球比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小。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
3、降雨的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降水量的测量:基本仪器——雨量器,以毫米(mm)为单位。
我们通常所说的某地的降水量是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5、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一个地区一年内个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①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②不均匀情况下,降水量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3)根据世界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一般可将降水类型分为:
6、降水的分布
(1)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2)在等降水量线图中,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8、世界“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原因: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季风影响
世界“干极”: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一个地区气候的特点,可以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体现
气候特征:时间,气温特点+降水特点:
(1)读气温曲线图,分析一地的冷热状况,即时间+气温特点
(2)读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一地的干湿状况,即时间+降水特点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1)从纬度位置上寻找世界气候分布的规律:
(2)从海陆位置上寻找亚欧大陆气候分布的规律:
(3)热带气候类型
(4)亚热带气候类型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温带的较低纬度部分,既不像热带那样炎热,也不像温带其他地区那样有漫长的冬季,被单独划分出来,称为亚热带。
(5)温带气候类型:
(6)寒带气候:
主要分布:南、北极圈以内分布最广北冰洋沿岸,南极洲大陆气候特点:终年严寒终年严寒,降水少
(7)高原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中低纬度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气候特点:冬寒夏凉,降水少
(8)①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
②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世界最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主要是分布在地中海周边。非洲热带面积最大。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因素、纬度因素、地形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2)海陆因素:距海近,降水多,温差小;距海远,降水少,温差大。
(3)地形因素:地势(海拔)高,气温低;地势(海拔)低,气温高。山地背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总数在2011年达到70亿,每年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在不断增长
———————18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3、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呈现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共15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中考地理知识手册速查一本通,共30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