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知识点突破练习(沪科版
展开
这是一份01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知识点突破练习(沪科版,文件包含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数学答案pdf、广东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数学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2023上·上海杨浦·高二上海市控江中学校考期末)下列关于硫酸工业和合成氨工业说法错误的是
A.都采用了高压B.都使用了催化剂
C.生产流程中都有造气和净化D.都使用了热交换器
2.(2023上·上海杨浦·高二上海市控江中学校考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能是系统内物质各种能量的总和,与温度、压强、聚集状态等有关
B.熵是描述系统混乱度的物理量,熵增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C.碰撞理论认为,升高温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几率,加快反应速率
D.过滤态理论认为,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同等程度地提高正、逆反应速率
3.(2022上·上海·高二校考期末)下列有关电离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氯化钠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
B.达到平衡时电离过程仍在不断进行
C.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分子浓度不变
D.温度改变(其它条件不变时)电离平衡必发生移动
4.(2023上·上海徐汇·高二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考期末)MN+Q这是一放热的可逆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为Ea,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 则下列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Ea<Ea′B.Ea=Ea′C.Ea-1=Ea′D.Ea>Ea′
5.(2023上·上海闵行·高二上海市七宝中学校考期末)在体积均为的恒容密闭容器甲、乙中,起始投料量如下表,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的平衡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Ⅰ对应的是甲容器
B.a、b两点所处状态的压强大小关系:
C.c点:的体积分数小于
D.时,若起始向乙中加入、、C各,则v(正)>v(逆)
6.(2023上·上海闵行·高二上海市七宝中学校考期末)现代医学证明“痛风”的病因与关节滑液中形成尿酸钠晶体有关,尤其在寒冷季节易诱发关节疼痛。主要原理为:
①(尿酸)(尿酸离子)
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尿酸的电离方程式
B.反应②的,因此热敷能减轻关节疼痛
C.饮食中摄入过多食盐,容易诱发痛风
D.“痛风”患者应控制摄入产生较多尿酸的食物
7.(2023上·上海普陀·高二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考期末)下列物质间的反应,,且其能量变化符合下图的是
A.合成氨反应B.与盐酸的反应
C.晶体和晶体混合D.碳酸钙的分解
8.(2023上·上海普陀·高二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考期末)在的平衡体系中,当分离出时,下列说法正确
A.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氮气与氢气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B.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变化更显著D.逆反应速率先变小后变大
9.(2023上·上海虹口·高二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考期末)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500℃左右高温比室温下更利于合成氨
B.工业制硫酸中SO2氧化为SO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C.H2、I2、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
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使K变成蒸气从混合体系中分离
10.(2022上·上海长宁·高二上海市延安中学校考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碰撞的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适当的取向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
C.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
D.活化分子间每次碰撞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11.(2022上·上海长宁·高二上海市延安中学校考期末)下列反应或过程属于熵减的是
A.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B.胆矾晶体溶于水
C.固态碘升华D.碳酸钙分解
12.(2022上·上海崇明·高二校考期末)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甲烷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氯气B.溴水C.氯水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二、填空题
13.(2023上·上海青浦·高二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校考期末)工业上可利用CO或CO2来生产燃料甲醇。
某研究小组对下列有关甲醇制取的三条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探究。已知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1、K2、K3)如表所示:
(1)反应②是 (填写“吸热”或“放热”)反应,判断的依据是 。
(2)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 (用K1、K2表示)。据此可判断反应③的△H3 0(填写“>”、“”、“”、“”、“”“100℃)恒容装置中进行该反应,能判断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混合气体密度不再改变B.混合气体压强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D.n(CO2):n(H2)=1:4
(3)将1ml CO2和4ml H2置于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H2O(g)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4)下列措施有利于提高反应中CO2的平衡转化率的是_______。
A.使用催化剂B.加压
C.升高温度D.增大初始投料比n(CO2)/n(H2)
(二)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下:
(5)①、②与过滤态三种物质中,最不稳定的是 ;①转化为②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能量。
(6)25℃时,100kPa下,CH4(g)、CH3COOH(l)的燃烧热分别-893kJ·ml-1、-870kJ·ml-1,计算转化反应CO2(g)+CH4(g)=CH3COOH(l)的焓变 kJ·ml-1。该转化反应的熵变 0(填“>”“”“<”或“=”)。
②a、b、c、d四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中,反应物的转化率最高的是 (填字母)。
(5)其他条件不变,表示平衡时氨的百分含量随压强变化关系的曲线为 (填字母编号)。
(6)某温度下,向一个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反应过程中对的浓度进行检测,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
(7)氨氧化法是工业生产中制取硝酸的主要途径。
已知:
写出氨气催化氧化生成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3.(2023上·上海徐汇·高二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考期末)NOx储存还原技术法(NSR)利用催化剂消除汽车尾气中的 NOx,其原理: 2CO(g)+2NO(g) N2(g)+2CO2(g) ΔH。
(1)已知:①N2(g)+O2(g)=2NO(g) ΔH1;②2CO(g)+O2(g)=2CO2(g) ΔH2;用含ΔH1和 ΔH2的代数式表示ΔH= kJ·ml -1。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反应①,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 ΔH1= kJ·ml -1。
(2)NSR 反应机理及相对能量如下图(TS 表示过渡态):
反应过程中,速率最慢步骤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在一定温度下,向 2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 NO 和 CO 模拟 NSR 反应,反应过程中 c(NO)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线 a 和b 中,表示在该温度下使用NSR 催化技术的是曲线 (选填“a”或“b”)。线 a 中前 5 min 内 CO 的平均反应速率 v(CO)= ;N2的平衡浓度c(N2)= ;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c= 。
(4)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 CO 和 N2各 0.8 ml,则此时 v(正) v(逆) (选填“>”“ );时,用二聚体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
25.(2023上·上海闵行·高二闵行中学校考期末)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发生A、B两种气态物质间的转化反应,A、B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开始至4min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4min时,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 (填“是”或“否”);8min时,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填“>”“<”或“=”)。
(4)如果温度和容积保持不变,下列情况能作为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有_______。
A.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容器中A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
C.容器中B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D.容器中n(A):n(B)=2:1
26.(2023上·上海普陀·高二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校考期末)化学反应的研究视角多种多样,指导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1)以和为原料合成尿素是固定和利用的成功范例。在尿素合成塔中的主要反应可表示如下:
反应I:
反应II: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和为原料生成尿素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II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温。(选填“高”或“低”)
(2)如图表示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碲在生成气态氢化物时的焓变数据,根据焓变数据可确定b代表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可用于合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
(3)图1是不同温度下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由图1可知: ;该反应的焓变 0 (均填“>”、“<”或“=”)。
②在温度下,往体积为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测得和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则,用氢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③若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再充和,此时 (填“>”“<”或“=”)。
(4)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加转化率的是 (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将从体系中分离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充入,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e.充入
(5)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
六、实验探究题
27.(2023上·上海杨浦·高二上海市控江中学校考期末)某学生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向100mL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积值如下:
(1)在0~1、1~2、2~3、3~4、4~5min各时间段中:
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2)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可以在稀硫酸中加入_______(单选)。
A.Na2SO4溶液B.NaOH溶液C.NaNO3溶液D.Na2CO3溶液
实验二: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实验装置如下所示:
已知:2H2O2(aq)=2H2O(l)+O2(g)
(3)定性分析:图甲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定性比较得出结论。
有同学提出将5滴0.1ml·L-1 FeCl3溶液改为5滴 ml·L-1 Fe2(SO4)3溶液更合理,更换溶质的理由是: 。
(4)定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仪器A的名称是 。检测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A的活塞,将注射器向外拉出一段后松手,过一段时间后看到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 。
(5)有人设想以H2O和O2为原料,直接化合生产H2O2溶液,分析该想法是否可行? 说明理由 。
28.(2023上·上海松江·高二上海市松江二中校考期末)某同学利用反应:,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过程中溶液出现浅黄色浑浊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得到各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实验Ⅰ、Ⅱ探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V= ,加入VmL水的目的是 。
(2)实验Ⅱ、Ⅲ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实验Ⅲ的反应速率最快,支持这一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容器
甲
0.1
0.3
0
乙
0.2
0.5
0
化学反应
焓变
平衡常数
温度/℃
500
700
800
①2H2(g)+CO(g)CH3OH(g)
△H1
K1
2.5
0.34
0.15
②H2(g)+CO2(g)CO(g)+H2O(g)
△H2
K2
1.0
1.70
2.52
③3H2(g)+CO2(g)CH3OH(g)+H2O(g)
△H3
K3
时间
5
10
15
20
25
30
0.08
0.14
0.18
0.20
0.20
0.20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
50
120
232
290
310
实验
编号
溶液
溶液
蒸馏水
温度/℃
浓度/(ml/L)
体积/mL
浓度/(ml/L)
体积/mL
体积/mL
Ⅰ
0.1
1.5
0.1
1.5
V
20
Ⅱ
0.1
2.5
0.1
1.5
8
20
Ⅲ
0.1
2.5
0.1
1.5
8
30
参考答案:
1.A
【详解】A.硫酸工业采用了催化剂加热条件,合成氨工业采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反应,故A错误;
B.硫酸工业使用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合成氨工业使用铁触媒作催化剂,故B正确;
C.生产流程中都有造气和净化,防止杂质使催化剂中毒,降低催化效果,故C正确;
D.两个工业产生都是放热反应,两者都使用了热交换器,将放出的热量对原料进行热处理,可以降低成本,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B
【详解】A.内能是系统内物质各种能量的总和,与温度、压强、聚集状态等有关,故A正确;
B.熵是描述系统混乱度的物理量,熵增不一定是自发反应,判断自发反应的方法是G= H-TS,G小于0才自发,故B错误;
C.碰撞理论认为,升高温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几率,加快反应速率,故C正确;
D.过滤态理论认为,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同等程度地提高正、逆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B。
3.A
【详解】A.氯化钠溶液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A错误;
B.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电离过程仍在不断进行,B正确;
C.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分子浓度不变,C正确;
D.电离是吸热的,温度改变电离平衡必发生移动,D正确;
故选A。
4.A
【详解】焓变=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MN+Q正反应放热,所以Ea<Ea′,故选A。
5.B
【详解】A.固体物质不影响平衡移动,乙投入0.2mlCO2,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O浓度应大于甲,所以曲线Ⅰ对应的是乙容器,A错误;
B.甲容器b点处起始0.1mlCO2,又平衡时CO浓度0.16ml/L,所以转化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8ml/L,即平衡时二氧化碳浓度为0.02 ml/L;乙容器a处起始投入0.2mlCO2 ,平衡时一氧化碳浓度为0.16 ml/L,所以消耗二氧化碳浓度为0.08 ml/L,即平衡时二氧化碳浓度为0.12 ml/L ,若a、b两点温度相同,又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 ,由于b点温度更高,所以两点压强关系9Pa
(4)bd
(5)压强为.3×104kPa左右时,CO的转化率已经很大
【详解】(1)将已知反应依次编号为①②③,由盖斯定律可知,①+②—③可得反应
2NH3(g)+CO2(g)= CO(NH2)2(s)+H2O(l),则ΔH=ΔH1+ΔH2—ΔH3=(−159.47kJ/ml)+( +72.49kJ/ml)—(+44.0kJ/ml)= —130.98kJ/ml,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H3(g)+CO2(g)= CO(NH2)2(s)+H2O(l)ΔH= —130.98kJ/ml;反应II为熵增的吸热反应,高温条件下反应ΔH-TΔS<0,能自发进行,故答案为:2NH3(g)+CO2(g)= CO(NH2)2(s)+H2O(l)ΔH= —130.98kJ/ml;高;
(2)元素的非极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与氢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反应的焓变越小,由图可知,a、b、c、d的焓变依次减小,则b为硒化氢,故答案为:H2Se;
(3)①由图可知,温度为T2时,反应先达到平衡,则T2大于T1,T2条件下平衡时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小于T1,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小于0,故答案为:<;<;
②由图可知,10min时,甲醇的物质的量为0.75ml,由方程式可知,0∼10min内氢气的反应速率为=0.0375 ml/(L·min),平衡时,一氧化碳、氢气和甲醇的浓度分别为0.125ml/L、0.625ml/L、0.375ml/L,反应的平衡常数K==7.68,故答案为:0.0375 ml/(L·min);7.68;
③若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再充0.6ml一氧化碳和0.4ml甲醇,反应的浓度熵Qc=≈3.46<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答案为:>;
(4)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转化率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将甲醇从体系中分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转化率增大,故符合题意;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化学平衡不移动,一氧化碳的转化率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d.恒容条件下充入氦气,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化学平衡不移动,一氧化碳的转化率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e.充入氢气,反应为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一氧化碳转化率增大,故符合题意;
故选bd;
(5)由图可知,压强为3×104kPa左右时,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已经很大,继续增大压强,一氧化碳的转化率变化幅度不大,会逐渐生产成本,所以实际生产时选择压强为.3×104kPa左右,故答案为:压强为.3×104kPa左右时,CO的转化率已经很大。
27.(1) 2~3 该反应过程中放热使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此时温度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4~5 该反应过程中消耗H+使氢离子浓度减小而减慢反应速率,此时氢离子浓度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2)A
(3) 0.05 将FeCl3溶液改为Fe2(SO4)3后与CuSO4对比,只有阳离子不同,从而排除Cl-可能带来的干扰
(4) 分液漏斗 活塞能复位 生成40mL气体所需的时间
(5)可行,H2O中O元素为-2价,O2中O元素为0价,H2O2中O元素为-1价,因此H2O和O2有可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H2O2
【分析】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应该要注意控制研究的变量以外,其它量要相同,以此进行对比。
【详解】(1)在0~1、1~2、2~3、3~4、4~5min各时间段中氢气体积变化分别为50、70、112、58、20;故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2~3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该反应过程中放热使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此时温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4~5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该反应过程中消耗H+使氢离子浓度减小而减慢反应速率,此时氢离子浓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2)A.Na2SO4溶液不影响生成氢气的质量,但是使得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减小,导致反应速率减小,故A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导致生成氢气量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NaNO3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和锌可能生成氮的氧化物,导致生成氢气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导致生成氢气量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将FeCl3溶液改为Fe2(SO4)3后与CuSO4对比,只有阳离子不同,从而排除Cl-可能带来的干扰,故将5滴0.1ml·L-1 FeCl3溶液改为5滴0.05ml·L-1 Fe2(SO4)3溶液,此时铁离子、铜离子浓度相等,且阴离子种类相同,故更合理;
(4)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检测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A的活塞,将注射器向外拉出一段后松手,过一段时间后看到活塞能复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由于实验时均以生成40mL气体为准,故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生成40mL气体所需的时间;
(5)H2O中O元素为-2价,O2中O元素为0价,H2O2中O元素为-1价,因此H2O和O2有可能通过化合反应生成H2O2,故可行。
28.(1) 溶液浓度 9 保持稀硫酸浓度不变
(2)实验Ⅲ最先产生沉淀
【分析】利用反应:,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要注意变量控制,利用不同浓度的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通过测量浑浊的出现的早晚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利用相同浓度的反应物在不同温度下反应,通过测量浑浊的出现的早晚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详解】(1)实验Ⅰ、ⅡNa2S2O3溶液用量不同,硫酸用量相同、浓度也必定相同,温度相同,则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实验I、Ⅱ变量为Na2S2O3溶液的浓度,硫酸的浓度相同,所以控制总体积则V=9;加入
该实验室是探究外界条件对Na2S2O3溶液和H2SO4溶液的反应速率的影响,从表格中可以看出Na2S2O3溶液用量增加,应该是改变Na2S2O3溶液的浓度,实验I、Ⅱ硫酸用量不变,所以控制总体积不变(为12mL),以保证硫酸浓度不变,另外还需要控制温度不变;故实验Ⅰ、Ⅱ是探究反应物中Na2S2O3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V=9mL,加9mL水的目的是保持稀硫酸浓度不变。
(2)探究实验Ⅱ、Ⅲ改变的是温度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反应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因为反应中有S沉淀生成,故可以测定溶液变浑浊的快慢,故答案为:实验Ⅲ比实验Ⅱ变浑浊所需时间更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沪科技版(2020)选择性必修1本章复习课时作业,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沪科技版(2020)选择性必修1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本章复习精品单元测试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本章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