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数学上册月考试卷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礼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5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4)题。(6分)
汉语谐音艺术的出现,除了跟汉语语音特点有关以外,还与汉族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中国人春节喜欢挂葫芦,不仅因其藤长子多,象征多子多孙,还因为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年画中通常会画一只喜鹊__________(zhù)立于梅枝之上,谐音为“喜上眉梢”;过年时,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碗,大人,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这些都体现出:做事说话要多和好事好词关联,即使不同字,也要争取是谐音,希冀能幸福成功、快乐平安。又如,在中国文化里,有以虚为美、文贵曲折的传统,而谐音正好可以起到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成__①__的效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含冤被斩,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闻者皆为之落泪,知其用“莲”表示“怜”,用“梨”表示“离”,在内______(liǎn)委婉地表达对儿子未来__②__命运的怜惜和对黑暗社会害其骨肉分离的愤慨。这正是谐音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佐证。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愤慨(gài) 希冀(yì) B.愤慨(kǎi) 希冀(jì)
C.愤慨(kǎi) 希冀(yì) D.愤慨(gài) 希冀(jì)
(2)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伫 敛 B.贮 敛
C.伫 潋 D.贮 潋
(3)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含蓄 ②惊慌失措 B.①含蓄 ②孤苦伶仃
C.①典雅 ②惊慌失措 D.①典雅 ②孤苦伶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秦雄风——秦始皇兵马俑展”开始后,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地到来。
B.《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这使得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读书不但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且能够陶冶性情,提升自我。
D.通过认真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
4.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诫子书》中阐述“才、学、志”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春天潮水涨满后,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挂的情景。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其一)中与之基调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文同学对各种学习方法情有独钟,他在编辑整理一组关于“读书方法”的句子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找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读书有两种方法。________
①例如,我对心理学感兴趣,就去买这方面的书读。
②一种方法是带着目的去读。
③当你能够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时,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④还有一种读书的方法其实是更令人享受的,那就是没有目的的自由阅读。
⑤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的黑暗区域,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⑥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圈周边的东西。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④⑤⑥③
C.③②①④⑤⑥ D.③②④①⑥⑤
6.走进“西游”,重温经典。(4分)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选自《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1)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的潜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八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2)请从《西游记》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情节,仿照上题示例,简述你的阅读心得。(2分)
7. 【综合性学习】清净寺、开元寺探奇。(7分)
(1)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取景地之一的清净寺,小明向同学们讲述了“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请你说说借扇的原因。(2分)
(2)小明发现开元寺西塔第四层有一块浮雕(如图),据说这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你认为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3分)
(3)看着浮雕,小明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鲁迅画《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的情景,请问这些是鲁迅在哪里求学时画的?(2分)
8.语文老师组织《朝花夕拾》《西游记》读书交流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个环节的任务。(6分)
(1)在“名著人物我品评”环节,有四位同学分别发言,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读人物、辨善恶。比如长妈妈和衍太太,前者虽有缺点,却是鲁迅敬爱的;后者表面温和,实则阴险,令人心生憎恶。
B.读《朝花夕拾》,一定不能忽略鲁迅本人的形象。了解他童年生活的趣味、青年时期的苦闷压抑与历尽艰辛的奋斗求索,才能读懂鲁迅的初心。
C.猪八戒是个典型的喜剧形象,猪性、人性、神性在他身上并存。贪婪自私的心计、憨厚率直的言行、斩妖除魔的本领,神奇地融合在这个形象里。
D.铁扇公主很令人同情,她本是贤妻良母,却因性格刁蛮高傲而被牛魔王抛弃;最终她不计前嫌借芭蕉扇给孙悟空,这又体现出她大度的一面。
(2)阅读交流活动的另一环节是“童心童眼看奇趣”,请从《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选择一个你觉得新奇有趣的阅读内容,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不超过100 字)(3分)
二、阅读理解(55分)50
(一)古诗词鉴赏(7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示的画面。(3分)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小题。(15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表伯王洪生家,有狐居仓中,不甚①为祟②;然小儿女或近仓游戏,辄③被瓦击。一日,厨下得一小狐,众欲捶杀以泄愤。洪生曰:“是挑衅也人与妖斗宁有胜乎?”乃引至榻上,哺以果饵,亲送至仓外。自是儿女辈往来其地,不复击④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甚:过分。②祟:鬼神作怪害人。③辄:就。④击:攻击。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 (2)意暇甚______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 (4)引至榻上____________
1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自是儿女辈往来其地,不复击矣。
1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前一部分叙事,结尾处议论并点明故事主题。
B.甲文屠户从遇狼到杀狼过程中,心理发生巨大变化。
C.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D.“是挑衅也/人与妖斗/宁有胜乎”断句正确。
14. 说说你从屠户和洪生在与动物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桨声云影艾叶鲜
朱谷忠
①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
②清晨,一缕明媚的霞光,照在松软的大地上。刚出门,我就闻到一股清新的味道,那是草木和泥土混合的一种舒朗气息。每一家窗台,都堆着鲜嫩舒展的蒲草;每一处门口,都飘着甘甜细腻的粽香;每一排篱笆,都展现着豆荚格外妙曼的身姿。
③不用说,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故乡闽中极富色彩与诗意的日子。与别处不同的是,故乡的端午,要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这期间,妇女们早早就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裁新衣裳。初五一早,人们纷纷上野外,采集“午时草”,如艾草、木香、一点红、木荷……连同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屋外吸纳天光,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一些人家,至今还保留浴后尝一口雄黄酒的习惯,并将酒喷洒在墙角杀虫;儿童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雄黄粉,以护身祛病。这一天,在苔痕斑驳的小巷,或阳光朗照的晒场,多见小孩们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彩色香袋,有的内装鲜桃子和煮熟的鸡蛋,有的装着小香丸,他们兴奋得前后追逐玩耍。
④中午刚过,耳边就会听到好几支唢呐同时吹响,高亢激越的音调,声声在催促人们快去溪边为龙舟竞渡助威呐喊。记得那时,妇女们听见唢呐声就赶忙收拾厨房,慌不迭梳头整装,又去邻居家招呼同伴,牵孩子出门。一路上,只听到人声嘈杂,互为问答:快了吧?快了、快了……待赶到溪边,桥头早已站满了人。于是,有的挤在岸畔,有的下到溪滩,有的索性爬到树上。兴奋中,只见两艘龙舟,正压着溪面轻轻晃荡。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村里的龙舟至今保留着两种最古老的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的龙头,加以彩绘,龙尾则用整木刻上鳞甲,称为“公船”;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用青藤编织,蒙布后描出龙眼,涂上颜色,再抹上厚重的桐油,显得丰满、亮丽,称为“母船”。虽称“公船”“母船”,比赛时却互不相让,竞相追逐,成了当地有名的一道奇观。其时,尚未开赛,溪边的荔枝树,微风稍微一碰,便纷纷垂下枝叶,去抚弄一溪的碧波翠浪。
⑤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只听一直吹着的唢呐忽地收声,顿时锣鼓齐鸣,岸上岸下,人头攒动,满溪清波,哗啦扬起。龙舟上,两排木桨在划手整齐的动作中,搅得浪花迸溅,水藻纷飞。一时间,加油声、呐喊声、桨声、水声响彻水面。
⑥“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此时此刻,这些句子会不知不觉地涌现在你的脑海里,融化在眼前的情景里……
⑦午后三时,龙舟加场赛开始了。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香;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妙处?(4分)
16.作者说故乡的端午与别处不同,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故乡的端午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17.纵观全文,作者在行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6分)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来。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沾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地说着。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制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我在办理住院手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纸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服里摸来摸去。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的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不等我开口,母亲急忙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饭,也不会……”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向我走来,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他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8.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充完整。(4分)
冷淡→(1)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
1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4分)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0.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21.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 分)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人生中总有些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始终未变,你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吗?试着把这样的场景写下来,写一篇不少于200短文。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作文。(50分)
题一:生活中,总有一缕阳光,曾经照亮过我们心中阴暗的角落,总有一缕阳光,曾经融化过我们心中的那份冰凉。一个热切的眼神、一张真诚的笑脸、一双在我们跌倒时伸出的双手……阳光,绚烂着我们的记忆。
请以《难忘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更加明显。现在,你走进了初中的校门,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变化了吗?
请你选择某一个方面,与小学时进行比较,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若选题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 1. (1)B (2)A (3)D (4)C
2. D3. D4. D
5. (1)落花时节又逢君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何当共剪西窗烛 (4)铁马冰河入梦来
(5)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6)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 A
7. (1)不走西边(或:不往西天取经了) 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散伙”
(2)示例:在阅读“三调芭蕉扇”的故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孙悟空的机智善变和唐僧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示例:在“大闹天宫”的故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孙悟空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的精神。
8.(1)扇灭火焰山的火。
(2)①猴脸人身;②头戴金箍;③颈佩佛珠;④出家人(行者)打扮。
(3)三味书屋。
9. (1)D
(2)示例一:我觉得《朝花夕拾》中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经历十分有趣,在那里他观察各种昆虫,拔何首乌,尝覆盆子……我感受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也很羡慕他不受拘束的玩耍之乐。示例二:我觉得《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借芭蕉扇变成小虫子飞进茶杯,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让她不得不求饶的情节十分有趣,我感受到了孙悟空顽皮机智的性格,也为他的法力高强叫绝。
二、阅读理解(55分)
10. 示例:潮水上涨,两岸与江水齐平,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11.“生”“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深刻哲理。
12. (1)看,视 (2)神情,态度
(3)挖洞 (4)拉,牵,放
13. (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从此小孩们往来仓房,狐狸就不再用瓦片袭击了。
14. C
15. 甲文说明对待像狼一样贪婪狡诈的恶势力,我们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用智慧战胜恶势力。乙文说明面对矛盾时,我们如果能冷静处理,真诚友善沟通,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1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端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端午的美好,开门见山,总领全篇。
17.①时间长,从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了;②程序多,内容丰富;③每天的庆祝活动都不同。
18.表达了对故乡端午和故乡人民的喜爱,对故乡民俗的赞叹之情。
19. (1)焦急 (2)埋怨(抱怨) (3)愤怒(生气) (4)纠结_
20.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将外面阳光的明媚与“我”内心的“阴晦”作对比,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感到被人欺骗的愤怒、郁闷的心情(3分)。
21. ①标题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作为线索,“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码条”,最后“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刻画人物形象,文章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揭示了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22. 示例一:不会(2分)。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处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2分)。“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2分)。
示例二:会(2分)。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一人摊一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2分)。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忧虑与反思(2分)。(言之有理即可)
23. 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四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3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礼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