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第1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第2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第3页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阅读,将古诗补充完整,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请把古诗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诗歌鉴赏(一)
    1.古诗阅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 写的《 》。
    (3)后两句诗,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
    【答案】(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李白;望天门山
    (3)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李白、望天门山(3)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
    诗歌鉴赏(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
    淡妆浓抹总相宜。
    2.将古诗补充完整。
    3.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4.晴天西湖的特点是 ;雨天西湖的特点是 。
    A.水光潋滟 B.山色空蒙
    5.诗人抓住西湖________季节的________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 )
    A.春季 鲜花B.夏季时 雨时睛
    C.秋季 西子D.冬季 女子
    6.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答案】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宋;苏轼
    4.A;B
    5.B
    6.作者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诗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词语时,要先观察例字的结构特点。然后,一笔写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是“欲”和“湖”字的结构,要安排好笔画的书写位置。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欲把西湖比西子
    3.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故答案为: 宋、苏轼
    4.由“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知晴天西湖的特点是水光潋滟;雨天西湖的特点是山色空蒙。
    ​​​​​​​故答案为:A、B
    5.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可知,诗人抓住西湖夏季时季节的雨时睛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
    ​​​​​​​故答案为:B
    6.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可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故答案为: 作者之所以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
    诗歌鉴赏(三)
    山行
    ____,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
    7.请把古诗补充完整。
    8.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9.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与这首诗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填序号)
    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0.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我们读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古诗的后两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1.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很多,如:“果实累累”。请再写出4个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
    【答案】7.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
    8.唐;杜牧
    9.D
    10.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从马车上下来,一边捋着胡须,沉醉其中,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11.秋高气爽、金秋送爽、金桂飘香、秋雨绵绵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4)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7.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词语时,要先观察例字的结构特点。然后,一笔写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是“径、斜、霜”字的结构,要安排好笔画的书写位置。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这首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9.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季。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描写的是夏季。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夏季。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的是冬季。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写的是秋季。
    故答案为:D
    10.想象诗中的画面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如古诗的后两句写: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从马车上下来,一边捋着胡须,沉醉其中,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11.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
    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秋高气爽、金秋送爽、金桂飘香、秋雨绵绵。
    诗歌鉴赏(四)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
    12.补充诗句。
    13.诗句中“寒山”的意思是 ,“生”的意思是 ,“坐”的意思是 。
    14.诗人描写的是 的景色,从 、 等词语中看出来的。
    15.诗人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 、 、 ,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副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答案】12.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深秋时节的山;产生,生出;因为
    14.深秋时节;寒山;霜叶
    15.寒山;石径;白云
    【解析】【点评】题目考查对古诗《山行》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12.《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书写时注意“霜”不要写成了“霖”;“生”不要写成了“深”。
    故答案为: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
    13.“远上寒山”指从远处来在深秋时节登山,“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指白云产生、升起的地方;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时节傍晚的枫林。结合诗句的意思,可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故答案为:深秋时节的山;产生,生出;因为。
    14.阅读古诗,根据诗句的意思,从“寒山”、“霜叶”等词语可以知道,诗句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深秋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深秋时节;寒山;霜叶。
    15.阅读古诗,结合诗句,诗句中主要描写了枫林、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对深秋景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寒山;石径;白云。
    诗歌鉴赏(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6.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
    17.说说你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理解。
    【答案】16.秋天
    17.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于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解析】【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16.根据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可知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故答案为: 秋天
    1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于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于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六)
    18.品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行
    __________________,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__。
    (1)请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作者是 代诗人 。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与这首诗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
    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我们读古诗常用的方法。读加点的句子,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5)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很多,如:“果实累累”。请再写出4个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如: 、 、 、 。
    【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
    (2)唐;杜牧
    (3)D
    (4)例如: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5)例如: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一叶知秋、春华秋实)
    【解析】【分析】《 山行 》出自唐代杜牧,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1)本题考查诗句默写。《 山行 》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答案为: 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山行 》出自唐代杜牧,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所以答案为:唐、杜牧
    (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
    A:“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从“鸣蝉”可知描写的是夏季。
    B:“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由此可见,描写的是夏季。
    C:“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梅花》,梅花开放的时间是冬天,所以是冬季。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所以是秋季。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想象能力、诗句的理解能力。根据诗人提供的意境大胆想象即可,如: 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5) 本题考查词语积累能力。 题干要求是描写秋天的词语,根据平时的积累可以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金桂飘香等。
    故答案为:(1) 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
    (2)唐、杜牧
    (3)D
    (4) 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5)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金桂飘香​​
    【点评】品读古诗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诗歌鉴赏(七)
    夜书所见
    萧萧 , 动客情。
    ,夜深篱落 。
    19.将《夜书所见》补充完整。
    20.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描写了 时节的景色。
    2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见:A.对事物的看法、意见 B.会见;会面 C.看到
    夜书所见( ) 很有远见( ) 接见外宾( )
    【答案】19.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知有儿童挑促织;一灯明
    20.宋;叶绍翁;秋季
    21.C;A;B
    【解析】【点评】古诗阅读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1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识记。结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背诵积累回答即可。即∶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故答案为: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知有儿童挑促织;一灯明
    20.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从“秋风”一词可知是描写了秋季时节的景色。
    故答案为:宋;叶绍翁;秋季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夜书所见”的意思是在夜里写下我所见到的景物 。所以,“见”意思是看到。“很有远见”的意思是很有远大的眼光。所以,“见”意思是 对事物的看法、意见。“接见外宾”的意思是跟来外国人见面。所以,“见”意思是 会见;会面 。
    故答案为:C;A;B
    诗歌鉴赏(八)
    22.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 )
    A.宋·叶绍翁B.唐·杜牧C.宋·苏轼
    (2)诗中“坐”的意思是( )
    A.乘;搭B.背对着某一方向C.因为
    (3)“ ”应填的诗句是( )
    A.白云生处有人家B.白云深处有人家C.江上秋风动客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A.对深秋山林美景的喜爱
    B.对祖国的热爱
    C.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答案】(1)B
    (2)C
    (3)A
    (4)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白云深处有人家(1)B(2)C(3)A(4)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诗歌鉴赏(九)
    追随李白
    本学期我们学了李白的两首古诗,一首是《早发白帝城》,另一首是《望天门山》。
    补全诗句。
    23.朝辞白帝彩云间, 。
    24. ,碧水东流至此回。
    25.《早发白帝城》中提到了两个地名,分别是 和 。其中诗句“ ”烘托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夸张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
    26.《望天门山》中,“ , ”,这两句静中有动,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图景。
    【答案】23.千里江陵一日还
    24.天门中断楚江开
    25.白帝城;江陵;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
    2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析】【点评】本股是关于李白《早发白帝城》和《望天门山》的相关内容的考查。《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3.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结合题干中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 千里江陵一日还 ”。
    故答案为: 千里江陵一日还
    24.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结合题干中的“ 碧水东流至此回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 ”。
    故答案为: 天门中断楚江开
    25.①《早发白帝城》全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早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行程。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山峰。根据“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可知,《早发白帝城》中提到了的两个地名分别是白帝城和江陵。“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快。诗人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千里江陵一日"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
    故答案为:白帝城;江陵;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
    26.《望天门山》以动写静的句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故答案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歌鉴赏(十)
    瀑 布
    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7.从诗歌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仿佛 雄伟
    28.瀑布的声音像 ,又像 。
    29.在诗歌第三小节中,作者把瀑布比作 、 、 、 。
    30.诗歌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瀑布的。
    【答案】27.好像;伟大
    28.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9.珍珠的屏;烟;雾;尘
    30.从远到近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阅读理解。要多读文,抓住关键词句来解答。
    27.文中的“好像”与“仿佛”意思相近。好像:不能肯定,比喻程度浅,是表喻,多用于景色。仿佛:有些朦胧的意境,多指人的心情,也用于想象,常在联想的句子中出现。
    “伟大”与“雄伟”意思相近。雄伟:形容壮丽、高大。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
    故答案为:好像 伟大
    28.根据文章内容“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可知,作者将“瀑布的声音”比作了“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故答案为: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9.从“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中找出答案。
    故答案为:珍珠的屏 烟 雾 尘
    30.根据“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望见了瀑布的全身”“‘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可知是按照由远到近描写的。
    故答案为: 从远到近
    诗歌鉴赏(十一)
    31.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1)连一连。
    朝辞白帝彩云间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池中看不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 千里江陵一日还
    (2)观察这幅以“秋”为主题的图画,最符合这幅图画的诗句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经过激烈地辩论,大家终于懂得了真正的道理。”下面哪句话说明了这种行为的好处。( )
    A.情系和谐校园,唱出你我精彩。
    B.人心齐,泰山移。
    C.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D.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答案】(1)
    (2)A
    (3)C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连线即可。
    (2)在理解图意的前提下筛选恰当的诗句。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出处:《山行》。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赠刘景文 / 冬景》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出自南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望天门山》。
    (3)在理解俗语名句的前提下解答。
    A:情系和谐校园,唱出你我精彩。
    B: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C: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灯油不经过木棒拨一下,是不会明亮的;道理不经过辩论,是不会被人所明悟的。
    D: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意思是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这句话出自孟子的《仁者爱人》中的一句。
    【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
    (2)此题主要考查对插图及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对成语多记多积累。
    (3)此题主要考查对俗语名句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对成语多记多积累。
    诗歌鉴赏(十二)
    3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
    李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用“/”划出诗的节奏。
    (3)理解古诗,填空。
    ①诗人的“ ”这句诗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②诗人用“ ”这个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寓含了诗人的 。(怎样的情感?)
    【答案】(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天门中断楚江开;出;喜悦的感情(喜悦之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题目默写即可。
    (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方法: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按音节停顿,① 注意不要把固定词组分开。②为加强语感,可以把动词重读。③前词重后词要轻 。④把声调读准。 ⑤固定词组,一般前音稍重,口型要放开,有爆发力。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楚、碧、孤、帆。
    故答案为:(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天门中断楚江开;出;喜悦的感情(喜悦之感)。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诗歌鉴赏(十三)
    33.阅读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
    A.洞庭湖B.西湖C.太湖D.长江
    (2)诗人苏轼认为这里的景色是晴天美,还是雨天美?( )
    A.晴天B.雨天C.都美D.都不美
    (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
    A.把西子比作西湖B.把水光比作山色
    C.把西湖比作西子D.把山色比作水光
    (4)你推测诗人作诗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A.愉快B.平静C.忧伤D.生气
    【答案】(1)B
    (2)C
    (3)C
    (4)A
    【解析】【分析】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雨天,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也是十分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⑷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十四)
    夜书所见
    萧萧____,____动客情。
    ____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
    34.将古诗补充完整。
    35.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6.这首诗描写 季节。
    37.说说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萧萧:
    挑:
    促织:
    篱落:
    【答案】34.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只有儿童;一灯明
    35.清;袁枚
    36.深秋
    37.风声;挑弄、引动;蟋蟀;篱笆
    【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4.结合古诗《夜书所见》,原文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送客情。只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诗句,进行补充作答。
    故答案为: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只有儿童;一灯明
    35.《夜书所见》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故答案为:清;袁枚
    36.结合“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首诗描写的事深秋季节;
    故答案为:深秋
    37.结合诗句的意思,“萧萧”指风的声音;“挑”指挑弄、引动。“促织”指蟋蟀;“篱落”指篱笆。结合诗句理解词语,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风声;挑弄、引动;蟋蟀;篱笆
    诗歌鉴赏(十五)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 (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2)“夜书所见”中“书”的意思是 ,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写到的事物有 、 、 。
    (3)“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诗人 的感情。
    (4)请用自己的话写写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
    (5)请你写两句和这首诗具有相似感情的诗句。
    【答案】(1)秋天;夜晚
    (2)写;梧叶;儿童;蟋蟀
    (3)思乡
    (4)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这首诗,就能找到答案。由“秋风”可知是秋天,由“夜深”可知是夜晚。
    (2)寻找诗句中的事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描写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诗人思乡的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故答案为:(1)秋天、夜晚
    (2)写、梧叶、儿童、蟋蟀
    (3)思乡
    (4)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对诗中描写事物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4)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歌鉴赏(十五)
    39.读古诗,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而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1)解词:擎: 犹:
    (2)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答案】(1)举,向上托;仍然
    (2)秋季;菊残犹有傲霜枝。
    (3)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这首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1)举,向上托、仍然
    (2)秋季;菊残犹有傲霜枝。
    (3)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就是那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诗歌鉴赏(十六)
    读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所 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____
    歌声振林樾。____
    意欲捕鸣蝉,____
    忽然闭口立。____
    40.用“/”标出诗句中的朗读停顿。
    41.联系古诗,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序号)
    ①意欲捕鸣蝉
    A.想要 B.将要 C.欲望
    ②忽然闭口立
    A.立刻 B.站立 C.自立
    42.照样子,将下面的词语填在诗句后面的横线上。
    神情专注 无忧无虑 天真可爱 悠然自得
    43.下列选项中,古诗中没有描绘的画面是( )
    A.牧童骑黄B.牧童唱歌 C.牧童捕蝉
    4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 。
    (用诗中的原句回答)
    45.诗歌刻画了一个____的儿童形象。 ( )
    A.智慧过人B.天真活泼C.调皮捣蛋D.勤学好问
    【答案】4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1.A;B
    42.悠然自得;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神情专注
    43.C
    44.意欲捕鸣蝉
    45.B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诗句停顿的能力。对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作此题目。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3)本题考查结合具体事例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要整体感知,结合人物的事例及言行分析。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按要求找到答案。
    (6)解答此题要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再读一读这个给出的选项,然后分析判断。
    40.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正确划分节奏应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故答案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字词解释。“意欲捕鸣蝉”意思是: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欲:想要。
    “忽然闭口立”意思是: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立:站立的意思。
    故答案为:A、B
    42.此题考查学生诗句的理解能力。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至的公分是”击个动词,把牧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故答案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神情专注
    43.诗中描绘的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 C
    4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字词解释。“忽然闭口立”意思是: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意欲捕鸣蝉”意思是: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故答案为:意欲捕鸣蝉
    45.此题考查学生诗句的理解能力。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至的公分是”击个动词,把牧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B
    诗歌鉴赏(十七)
    早发白帝城
    朝____(zhā chá)辞白帝____,
    ____一日还(hái huán)。
    两岸猿声____,
    ____万重____(zhòngchóng)山。
    46.把古诗补充完整。
    47.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8.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诗中是把 的心情和江山的 、顺水行舟的 融为一体来表达。
    49.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50.“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46.彩云间;千里江陵;啼不住;轻舟已过
    47.zhā;huán;chóng
    48.唐;李白;遇赦后愉快;壮丽多姿;流畅轻快
    49.朝辞白帝彩云间
    50.“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6.结合对古诗《早发白帝城》的背诵和默写,原文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诗句补充完整,要把每个字写正确。“陵”是耳刀旁,左右结构;“啼”是口字旁,右边是“帝”;“轻舟”的“轻”是车字旁,左右结构。
    故答案为:彩云间;千里江陵;啼不住;轻舟已过
    47.“朝辞白帝彩云间”应读zhā,是早晨的意思;“一日还”的“还”应读huán,是回来、回家的意思;“万重山”应读chóng,指层的意思。
    故答案为:zhā;huán;chóng
    48.结合对古诗理解,《早发白帝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了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归家途中景色的美丽和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结合对古诗诗意的阅读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唐;李白;遇赦后愉快;壮丽多姿;流畅轻快
    49.结合题目描述的场景,这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表达的意思,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朝辞白帝彩云间
    50.“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轻快的小船已经顺流而下,穿越了重重山岭,“轻”一方面描写了小船的轻快;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
    诗歌鉴赏(十八)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____。
    乱入池中____,闻歌始觉____。
    51.将诗句补充完整。
    5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
    A.李白 B.白居易 C.王昌龄
    53.“闻”的意思是( )
    A.有名望的 B.听见 C.用鼻子嗅
    54.我从“荷叶罗裙一色裁”一句中知道了采莲女穿的裙子是 色的。
    【答案】51.两边开;看不见;有人来
    52.C
    53.B
    54.绿
    【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1.结合对古诗的背诵和理解,原文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结合对诗句的掌握,进行正确的背诵和默写,把汉字写正确。
    故答案为:两边开;看不见;有人来
    52.结合相关知识,这首诗是王昌龄《采莲曲》,描写了江南女子采莲的美好景象。
    故答案为:C
    53.“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是听到歌声才觉察到有人来了。这句中“闻”是听到的意思。
    故答案为:B
    54.“荷叶罗裙一色裁”意思荷叶和姑娘穿的裙子都是一个颜色的,可以知道采莲姑娘穿的裙子是绿色的。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绿
    诗歌鉴赏(十九)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____,千里江陵____。
    ____猿声啼不住,____万重山。
    55.把诗句补充完整。
    56.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他被称为“ ”。
    57.从“朝”字中我知道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 。
    58.诗中能直接体现出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和“ ”。
    59.从本诗中,我体会到了诗人( )的心情。
    A.轻松愉快 B.恋恋不舍
    【答案】55.彩云间;一日还;两岸;轻舟已过
    56.唐;李白;诗仙
    57.早晨
    58.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59.A
    【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5. 结合对古诗《早发白帝城》的背诵和默写,原文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结合对诗句的背诵,进行补充完善。
    故答案为:彩云间;一日还;两岸;轻舟已过
    56.结合相关知识,《早发白帝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
    故答案为:唐;李白;诗仙
    57.“朝辞白帝彩云间”意思是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朝”是早晨的意思。
    故答案为:早晨
    58.结合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是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这两句写出了船行之快。
    故答案为: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59.这首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轻松愉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故答案为:A
    诗歌鉴赏(二十)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____。
    ____,闻歌始觉有人来。
    60.把古诗补充完整。
    6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62.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序号)
    ⑴“一色裁”的意思是 。
    ①像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②像用一种颜色的工具剪裁的
    ⑵“芙蓉”的意思是 。
    ①姑娘
    ②荷花
    ③荷叶
    ⑶“闻歌”的意思是 。
    ①看见有人唱歌
    ②听到歌声
    ③想唱歌
    63.“荷叶罗裙一色裁”这句古诗中“罗裙”是指 。这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60.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61.唐;王昌龄
    62.①;②;②
    63.采莲女的罗裙;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解析】【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4)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词语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词语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60.本题考查的是古诗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及时巩固背诵默写。本题考查的是王昌龄的《采莲曲》,全诗内容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据此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6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
    故答案为:唐、王昌龄
    62.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⑴“一色裁”的意思是像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选①。⑵“芙蓉”的意思是荷花。选②。⑶“闻歌”的意思是听到歌声。选②。
    故答案为:①、②、②
    63.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故答案为:采莲女的罗裙;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诗歌鉴赏(二十一)
    山 行
    ____,____。
    ____,____。
    64.默写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65.诗中的“ ”字写出了山路绵长;“ ”字照应句首的“ ”字,既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也写出了“ ”的曲折盘旋;“ ”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是深秋时节。
    66.诗人为何突然停下来不走了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67.诗中出现的事物有哪些?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在山上行走的情景,并把这几种事物恰当地放在描述中。
    【答案】6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65.远;斜;远;石径;寒
    6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7.诗中描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忍不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解析】【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64.根据平时的积累来完成即可,注意“生出”不要写成“深处”;“坐”不能写成“座”。
    故答案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
    65.《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根据诗意: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远、斜、远、石径、寒
    66.根据诗意: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可知诗人突然停下来不走了的原因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故答案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7.根据诗意: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可知​​故答案为:诗中描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忍不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故答案为:诗中描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忍不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诗歌鉴赏(二十二)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
    68.补充诗句
    69.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
    70.这首诗是 代诗人 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 的思想感情。
    71.诗中“挑”的意思是 ,“促织”就是 。作者看到 ,料想 ,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2.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 。”
    【答案】68.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69.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70.宋;叶绍翁;自己的家乡
    71.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7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通过反复诵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68.“萧萧梧桐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夜书所见》,根据所缺内容填写即可,注意“寒”字的书写。
    故答案为: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
    69.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逐字拆开进行组词来理解它的意思,首先先理解“夜书所见”中“夜”,应该是夜晚,通过诗句中“夜深”也能相互印证,“书”书写,写下的意思,“所见”所见到的景象,连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在夜晚写下我所看见的景象”或“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
    故答案为: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70.《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诗,从“江上秋风动客情”句话中,我们知道作者身在异乡,当江上吹来秋风时,使出门在外的作者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故答案为:宋;叶绍翁;自己的家乡
    71.“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意思是: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挑弄;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作者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小孩在捉蟋蟀,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故答案为: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72.三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属于想象,作者并未亲眼看见孩子在斗蛐蛐,这只是作者的猜想。
    故答案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歌鉴赏(二十三)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3.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74.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
    75.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73.“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74.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75.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的古诗的阅读。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7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先点明自己喜欢的是哪一句,然后说出理由即可,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手法等入手。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74.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赏析。《山行》一诗的首句是“远上寒山石径斜”,本句的诗意是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所以用“青”或“苍”字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故答案为: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75.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是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作者被枫叶的美丽吸引,但要改为“停车坐爱枫林美”是不好的,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故答案为: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诗歌鉴赏(二十四)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76.补全古诗。
    77.诗中用“擎雨盖”比喻 。
    78.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 和 ;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 和 ;写了两种水果,是 和 。
    79.诗人告诉我们 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答案】76.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77.荷叶
    78.荷花;菊花;黄;绿;橙;橘
    79.秋季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的阅读。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76.根据全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填上所缺的内容即可。书写时注意“犹”不要写成了“尤”;“须”不要写成了“需”;“霜”读shuāng;不要读成了“sāng”。
    故答案为: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77. “擎雨盖”中“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雨盖”是指雨伞,这里的“擎雨盖”指的就是荷叶
    故答案为:荷叶
    78.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可知,诗中描写了两种花,分别是荷花和菊花;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可知,诗句中描写两种颜色,分别是黄、绿;这两种颜色分别对应橙、橘这种水果。
    故答案为:荷花;菊花;黄;绿;橙;橘
    79.通过“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两句诗中的景物描写中我们知道了诗人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秋天。
    故答案为:秋季
    诗歌鉴赏(二十五)
    所见
    [清]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
    ______振______樾。
    ______欲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闭口立。
    80.补充古诗。
    81.给诗中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牧童( )
    A.放牛的孩子。B.玩耍的孩子
    82.给诗中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欲( )
    A.想要。B.将要。
    83.给诗中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立( )
    A.站立。B.立刻。
    84.牧童为什么要“闭口立”?
    85.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小孩儿形象。
    【答案】80.袁枚;骑黄牛,歌声;林;意,捕鸣蝉,忽然
    81.A
    82.A
    83.A
    84.因为他想要捕鸣蝉,生怕吓跑了它。
    85.天真活泼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古诗的理解,掌握的时候多加积累与识记。根据意思理解记忆。注意不要写错字、写漏字。
    80.《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袁枚;骑黄牛,歌声;林;意,捕鸣蝉,忽然。
    81.“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意思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A。
    82.“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欲:想要。意思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A。
    83.“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立:站立。意思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A。
    84.诗人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因此:“闭口立”表明:孩子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因为他想要捕鸣蝉,生怕吓跑了它。
    85.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故答案为:天真活泼。
    诗歌鉴赏(二十六)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6.联系诗句,推测下列字的意思。
    欲:A.欲望。 B.将要。 C.想要。
    振:A.振奋。 B.振荡 C.震耳。
    87.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 ”。(用上面的诗句回答)
    88.下列选项中,古诗中没有描绘的画面是( )
    A.牧童骑黄牛B.牧童唱歌C.牧童捕蝉
    【答案】86.C;B
    87.意欲捕鸣蝉
    88.C
    【解析】【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筛选的诗词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86.结合语境理解字义。“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欲:想要。选C。“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振:振荡。选B。
    故答案为:C;B
    87.结合句子“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结合诗句的意思可知,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意欲捕鸣蝉”。
    故答案为:意欲捕鸣蝉
    88.由“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可知AB是古诗中描绘的画面。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意欲”可知C不是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故答案为:C
    诗歌鉴赏(二十七)
    89.课外阅读.
    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这首诗共有 小节,作者按由 到 的顺序观察描写瀑布的。
    (2)第一节诗描写了瀑布的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它比作 ,又把它比作 .
    (3)文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分别是 和 。
    (4)第二节中的“这般景象”指的是 。
    (5)作者把无风时的瀑布比作一座 ,起风时还把瀑布分别比作 、 和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三;远;近
    (2)声音;浪涌岸滩;风吹松林
    (3)望见;仰望
    (4)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5)珍珠屏;烟;雾;尘;赞美壮丽的瀑布、热爱祖国山河
    【解析】【分析】(1)①考查有几个小节,此题较容易,短文按小节分得清楚,认真数一数便可知道。②第2、3空写作顺序。解答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还没看见瀑布瀑布的声音先听见、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可知,作者是按时间远到近的顺序写的。(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第1小节,再按要求找到答案。第一节诗描写了瀑布的声音,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它比作浪涌岸滩,又把它比作风吹松林。(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第2小节,再按要求找到答案。(4)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第3小节,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三、远、近(2)声音、浪涌岸滩、风吹松林(3)望见、仰望(4)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5)1、珍珠屏 2、烟 3、雾 4、尘 5、赞美壮丽的瀑布、热爱祖国山河
    【点评】(1)①第1空考查对小节的把握能力。②第2、3空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5)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诗歌鉴赏(二十八)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0.(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______的,而是______的。随着诗人行舟,山______江______,东流水______,青山______迎出,孤帆日边______,景色由______及______再及______地展开。( )
    A.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
    B.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C.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
    (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______和江水______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______”,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______:“楚江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
    A.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
    B.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
    C.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
    (3)“碧”字明写江水之______,暗写江水之______;“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______。( )
    A.深、色、流向B.色、深、起伏C.色、深、走向
    【答案】(1)B
    (2)A
    (3)C
    【解析】【分析】(1)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3)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故答案为:(1)B
    (2)A
    (3)C
    【点评】(1)此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诗歌鉴赏(二十九)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 )
    A.湖;山;春天;夏天
    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 )
    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 )
    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
    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
    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
    【答案】(1)B
    (2)A
    (3)C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故选B。
    (2)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新奇别致。故选B。
    (3)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故选C。
    故答案为:(1)B
    (2)A
    (3)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诗句的意思,比较判断正误。
    诗歌鉴赏(三十)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2.(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全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第 、 句诗中可以看出。
    (2)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 、 、 、 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答案】(1)唐;杜牧;秋;3;4
    (2)石径;人家;白云;霜叶
    (3)D
    【解析】【分析】(1)第一空考查文化常识的记忆。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第二、三、四空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参见译文)。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唐、杜牧、秋、3、4
    (2)石径、人家、白云、霜叶
    (3)D
    【点评】(1)第一空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第二、三、四空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诗歌鉴赏(三十一)
    93.阅读下面的诗歌片段,完成练习。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1)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到横线上。
    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
    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
    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
    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
    ①在每一片叶子里
    ②在每一朵小花上
    ③在每一滴汗水里
    ④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2)对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
    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
    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
    【答案】(1)C;A;D;B
    (2)A
    【解析】【分析】(1)考查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这首诗内容,结合句意及选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划线句子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①C;②A;③D;④B
    (2)A
    【点评】(1)此题考查在句意的基础上筛选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及想像的能力。

    相关试卷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原卷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原卷版(统编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阅读,将古诗补充完整,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请把古诗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8: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原卷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8: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原卷版(统编版),共15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8: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8: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3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