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文章,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亘古(gèn) 莅临(lì) 殉职(xún) 拈轻怕重(niān)
    B. 晌午(xiǎng) 修葺(qì) 吞噬(shì) 忍俊不禁(jīng)
    C. 蓦然(mù) 校对(jià) 褶皱(zhě) 矫揉造作(jiǎ)
    D. 疫情(yì) 娉婷(pīng) 箱箧(qiè) 强聒不舍(gu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殉职(xùn);
    B.晌午(shǎng)、忍俊不禁(jīn);
    C.蓦然(mò);
    故选D。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端午时节,珠三角各地都会 组织龙舟竞赛,广州市也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邀请赛当日,竞赛河段封航,起点处的龙舟成队依次排列,等候比赛。一声锣响,早已_ 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终点飞驰。河岸上锣鼓喧天,人们 ,好不热闹!
    A. 因地制宜 迫在眉睫 拍手称快
    B. 因地制宜 迫不及待 欢声雷动
    C. 因人而异 迫在眉睫 欢声雷动
    D. 因人而异 迫不及待 拍手称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再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措施;“因人而异”的意思是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第一个空应填写“因地制宜”,故排除C、D两项。“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而“迫不及待”是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句意可知第二个空应填写表示比赛前的心情的词语,所以应填写“迫不及待”,故排除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急剧恶化,是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抓住防控的最佳时期导致的。
    B. 实践证明只有善于从磨难中总结教训、汲取智慧力量的民族,才会变得更加坚强。
    C. 近期意大利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经济刺激计划,避免国内经济不衰退。
    D.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向好,复工复产科学有序开展,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已经明显收窄。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导致的”;
    C.否定词使用不当,去掉“不”即可;
    D.成分残缺,在“向好”后加“的成效”;
    故选B。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孔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学生颜回。有一次,他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强?”子贡谦虚地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孔子点点头,笑着说:“你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A. , ; ”!B. ? ; !”C. ? , ”!D. , , !”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是反问句,应该用问号;“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与“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分句之间构成并列,应该用分号;“你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是孔子的感慨,应该用叹号。据此,答案为B。
    5. 古诗文默写。
    (1)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正如陆游所说:“_____,_____。”
    (2)在《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用“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表达自己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令人敬佩。
    (3)唐朝杜牧在《泊秦淮》中借月亮创设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这两句诗“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中的诗句“_____,______”反用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句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答案】 ①.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②.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④.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⑥.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⑦.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⑧.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疑、柳、作、笼、淮、缘”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阅读文章(共9分)
    微波炉是如何加热食物的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微波炉来加热食品,把买到的食物放到微波炉里加热,方便快捷。
    (2)微波炉的加热功能非常强大,短短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可以把食品加热到适合我们食用的温度,比用锅煮还要快。那么,微波炉到底是如何加热食物的呢?
    (3)什么是微波?
    (4)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传播速度跟光速一样,当然,同样也沿直线传播。此外,微波还具有穿透(如玻璃)、吸收(如水、食物)和反射(如金属)的特性,当它经过不同的物质时便会展现出不同的特性。
    (5)在电磁波中,微波的波长其实是属于相对较大的,它的波长在1毫米以上(小于1米),而我们的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波长是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相差了一千倍以上,所以微波的波长并不"微"。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人们通常使用天线来产生电磁波,而那个时候产生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几米到几十米级别的,所以相比之下,能够发出毫米级的电磁波就被称为是微波(micrwave)了。
    (6)微波的应用很广泛,除了用来加热以外,它在雷达、点对点交流、卫星通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微波为什么能加热?
    (8)物质在接受外界能量输入时,如受到辐射,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这其中有的表现为动能的增加,有的表现为势能的增加。原子和分子动能的增加表现为温度的上升,所以说,当物质吸收能量时,它的温度通常也是上升的。
    (9)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能量的定义,即光子的能量与光子的频率成正比,也就是说,频率越高的光子能量越大。对于电磁波而言,频率越高也意味着它的波长越短,所以说短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也即具有更高的光子能量(如紫外线、X射线),而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如微波、无线电波)频率较低,其光子能量也相对较小。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既然紫外线的光子能量较高,那为什么不用紫外线加热呢?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紫外线的光子能量太高了,所以导致很多蛋白质分子在接收紫外线辐射时会产生化学键的断裂,而无法被吸收,这种辐射也叫做电离辐射,我们通常用它来杀菌消毒。
    (10)微波炉的原理是什么?
    (11)微波炉之所以能够迅速加热食品是因为食品在受到微波的激发后,其内部和外部是同时加热的,这比传统的用锅煮(由外而内加热)的方式要快很多。因为传统的方式还需要经历分子之间较长的热传递的过程。
    (12)微波炉的炉腔是一个微波谐振腔,是把微波能变为热能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空间。为了使炉腔内的食物均匀加热,微波炉炉腔内设有专门的装置。最初生产的微波炉是在炉腔顶部装有金属扇页,即微波搅拌器,以干扰微波在炉腔中的传播,从而使食物加热更加均匀。
    (13)微波炉能快速加热食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功率,常见的家用微波炉的输出功率一般在500W-150OW左右,功率越大,输出的能量也越高,加热速度就越快。
    (14使用微波炉加热要注意什么?
    (15)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受热膨胀的食品,长时间的加热可能会引起食品的爆炸,另一方面也会破坏食品内的营养物质;
    (16)密封包装的食品要开封,否则包装袋内部气体受热膨胀将会使包袋爆破,这一方面有潜在危险,另一方面也容易弄脏微波炉的炉腔;
    (17)电源若不足,炉内的光线会显得暗淡,此时若继续使用,会损坏安全保险设备,应立即停止;
    (18)用完微波炉后要注意清洁,特别是门缝处,要避免炉门不能完全关闭而导致辐射泄漏。
    节选自2020年 7月《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6. 下列关于微波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 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等同,传播的路径是直线传播。
    B. 太阳光的波长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与微波相差了一千倍以上。
    C. 微波能穿透玻璃钢板,吸收水和食物,反射金属,所以微波的功能很强大。
    D. 微波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微波的波长是毫米级的,比收音机、电视机的波长短。
    7.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题目运用设问,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13)段画线句子里的“一般”不能删,删了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C. (6)段和(13)画线句子分别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微波的用途。
    D.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用平实说明,给读者介绍家庭日常电器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8.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微波炉工作时,食物受到微波的激发后,其内部和外部同时加热,不需要分子间较长的热传导。
    B. 物质受到辐射时,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都表现为动能的增加,吸收热量,温度就上升。
    C.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也意味着它的波长越短,所以说短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
    D. 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要把包装袋打开,加热时间不能过长,要保证微波炉门密封性,避免辐射泄漏。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依据文章第5段“微波的波长其实是属于相对较大的,它的波长在1毫米以上(小于1米),而我们的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波长是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相差了一千倍以上,所以微波的波长并不‘微’”可知,B项“太阳光的波长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的说法不准确;
    C.依据第4段“微波还具有穿透(如玻璃)、吸收(如水、食物)和反射(如金属)的特性”可知,微波不能穿透钢板,C项说法错误;
    D.依据第5段“所以微波的波长并不‘微’。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人们通常使用天线来产生电磁波,而那个时候产生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几米到几十米级别的,所以相比之下,能够发出毫米级的电磁波就被称为是微波(micrwave)了”可知,微波之所以叫微波是特定时代的原因,非与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波长比,D项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7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文章第6段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故选C。
    【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依据文章第8段“物质在接受外界能量输入时,如受到辐射,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这其中有的表现为动能的增加,有的表现为势能的增加”可知,B项“都表现为动能的增加,吸收热量,温度就上升”与原文不符;
    故选B
    三、古诗文阅读(共22分)
    9.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2)品味第三、四句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答案】(1)B (2)“钟”是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是分割之意,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天色划分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自近而远”有误,应该是自远而近;
    C.“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有误,应该是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D.“由动景到静景”有误,第五句写云雾,第六句写飞鸟,所以应该是由静景到动景;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为: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是聚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活板
    (沈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苔痕上阶绿B. 有仙则名C. 往来无白丁D. 有龙则灵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为板本 每韵为一帖
    B. 以一平板按其面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C. 旋刻之 以手拂之
    D. 则以纸帖之 每韵为一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4)【甲】文作者写“陋室”,为何还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不是离题?
    (5)【乙】文最后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宝藏”一词有何作用?
    【答案】(1)C (2)B
    (3)①没有弦管秦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4)不离题。作者用它们做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
    (5)这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的收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上。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长上;
    B.句意: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名:名词作动词,有名,出名;
    C.句意: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没有词类活用;
    D.句意:有了龙就会有灵气。灵:形容词作动词,有灵气。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有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是/动词,制作;
    B.都是“用”的意思;
    C.音节助词/代词,它;
    D.动词,做标签/名词,标签;
    故选B。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无,没有;丝竹,弦管秦乐的声音。
    ②中重点词语有:其,他的;为,被。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回答观点:不离题。再阐述理由。结合下文“何陋之有”,可知作者用它们做类比,作者借诸葛亮和西蜀扬子云两位名士的居所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虽为陋室,却又为何陋。作者把这两位名士作为自己的楷模,想像他们一样,德操高尚,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名士自况,暗示了自己所居陋室不陋。可据此作答。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文章末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与前文某一内容相照应。
    本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是“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主要是交代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总结全文。从照应关系来看,与前文“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
    “宝藏”指珍藏,以此说明得到字模者对字模的珍视与精心收藏,表现出字模的珍贵,突出其重大的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秦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四、综合性学习(共6分)
    11. 经典阅读,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______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的故事。
    【答案】 ①. 科幻 ②. 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一行跟随尼摩船长乘坐“鹦鹉螺号”海底探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科幻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12. 请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画线内容拟写下联。
    王泽山,中国火炸药专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带领团队,研究火炸药,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几十年来,他励精图治,坚守“不做亡国奴”的初心,坚守着“强国先强军”的理念。
    上联:攻坚克难研炸药,破世界难题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励精图治守初心,坚守强军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
    示例:励精图治摘桂冠,守强军初心
    13. 看图写成语。
    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①. 貌合神离 ②. 小鸟依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①第一个图中,“貌”字是完整的,“神”字被“貌”字分成了两半,据此推断出成语:貌合神离。指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
    ②第二个图左边是一个大大的单人旁,右下角有个“鸟”字,“鸟”字很小并且紧紧斜靠这人字旁,据此推断出成语是:小鸟依人。指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形容少女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
    五、现代文阅读(共1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鼾声
    ①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括起耳朵,等着天明。
    ②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最终还是没拗过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③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为此,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
    ④有一次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只一夜,病房里的患者就集体抗议,因为母亲的鼾声太大了,差不多整层楼都能听见。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
    ⑤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见母亲坐在客厅,迟迟不肯睡。
    ⑥“妈,您怎么还不睡?”
    ⑦“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
    ⑧“那也去床上躺着……”
    ⑨或许是夜晚太安静的缘故,凌晨两点多,我竟还没睡着。再看看床那头的母亲,竟然出奇地安静。不要说鼾声了,就连呼吸的声音都难捕捉到。
    ⑩那时我对打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大夫说,经常打新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
    ⑪“妈,你咋没打鼾?”
    ⑫“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
    ⑬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
    ⑭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
    ⑮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
    ⑯夜更深了,月光洒进屋内,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
    ⑰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在我身边。
    14. 本文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 不同时期,“我”听到母亲鼾声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请用简洁的语句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小时候:让“我”难以入睡,感到无奈→高中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之后:带母亲看医生开药,十分关心→母亲生病之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任选下面一题语句进行赏析。
    (1)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修辞方法角度)
    (2)“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人物描写角度)
    17.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的含义。
    【答案】14. ①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母亲的鼾声”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③“母亲的鼾声”表现了母爱伟大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15. ①. ①心里有些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②. ②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认为倾听母亲的鼾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意思对即可)
    16. (1)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的鼾声比喻成“柔风细雨”和“松涛阵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鼾声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变化,直接写出了母亲的鼾声对“我”睡眠的影响(意思对即可)
    (2)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担心自己的鼾声影响“我”睡眠而强忍不睡的状态,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母爱的伟大。(意思对即可)
    17. ①能够倾听母亲的鼾声至少说明母亲是健在的。②亲人健在,并有机会可以陪伴,是世上无比幸运和幸福的事。(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初读文题“母亲的鼾声”,读者不知围绕母亲的鼾声讲了哪些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根据第①段“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第②段“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第③段“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等语句可知,本围绕“母亲的鼾声”叙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本文的线索;
    根据第⑬段“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第⑭段“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第⑰段“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在我身边”可知,母亲为了不打扰“我”休息,母亲熬着不睡觉;母亲的鼾声让“我”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强烈的感激之情,因此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母爱)。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
    根据题干提示“高中时”,联系第②段“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可知,高中时“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第二空:
    根据题干提示“母亲生病之后”,联系第⑯段“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第⑰段“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在我身边”可知,此时的“我”听着母亲的鼾声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认为倾听母亲的鼾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16题详解】
    (1)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修辞手法:根据第①段画线句“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联系第①段“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可知,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鼾声”比作“柔风细雨”和“松涛阵阵”;根据“起初”“随后”“到了高潮”等词语可知这里是详细地描述了母亲的鼾声由小变大、由轻到重的过程;再联系第①段“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捂起耳朵,等着天明”可知,“我”因母亲的鼾声而无法入眠,却又阻止不了母亲打鼾而感到无奈。
    (2)本题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描写方法:根据“她一边说着”可知,此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根据“揉着”可知,此句应用了动作描写;根据“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可知,此处应用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这是母亲说的话,而“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是母亲说完话之后身体本能的反应,从这个反应可看出当时的母亲已经很累很困,但是却强忍着不睡觉;再联系第⑫段“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第⑬段“我恍然明白,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可知,母亲是因为害怕她的鼾声影响到“我”休息才强忍着困意不睡觉,从中体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可结合文段相关内容分析。
    从第②段“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第⑫段“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可知,“我”从“母亲的鼾声”中体会到了母亲默默付出和对“我”的爱,这种“爱”让“我”感到幸福;
    从第⑮段“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第⑯段“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第⑰段“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在我身边”可知,“我”还能听到母亲的鼾声,说明母亲健在,“我”尚能陪伴其左右,“鼾声”是母亲安稳的睡着的表现,“我”感受到她鼾声里的安宁与快乐,“我”感到母亲的幸福。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六、作文(50分)
    18. 大作文
    鲜花感激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激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激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激您明眸的凝视,因为它像一股暖流,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①要求书写工整规范,字数600字以上;②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内容。
    【答案】例文
    那一股暖流
    冬天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早已将人们心中的寒冷驱逐,回忆起冬天的一段往事,我心中又泛起一股暖流。
    那是寒假里的一天,我在别人家吃过午饭后,便坐公交车回家。一到家,妈妈就要我写作业,因为下午还要去外面吃饭,恐怕没有时间写作业了。我刚写了不到几分钟,外面就下起了黄豆似的雨点,一阵寒风刮过,刮起树叶,树叶如同蝴蝶一般朝空中飞去,我也越来越冷。
    终于,我冷得受不了了,对妈妈嚷道:“太冷了!我根本没法做作业啊!”妈妈想了一下,说:“我给你冲杯热牛奶,喝了就不冷了。”我觉得行,就高兴地跳回了房间,搓了搓手,继续写起了作业,同时耳朵也在听着妈妈的一举一动。我先是听见了妈妈点燃煤气的声音,又听见了妈妈拿牛奶的声音,然后就听不见了。
    我安静地写起作业来,一阵阵寒风吹向我,但我都忍住了。我心想:“忍一下就有牛奶喝了!”过了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我又听见了妈妈倒水的声音,不一会儿,妈妈进来说:“牛奶马上好了,稍等一会。”我十分高兴,终于不用受寒风的摧残了!妈妈走了出去,空气中很快飘满牛奶的香味。我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着,想象着温暖的牛奶顺滑地流入喉咙里的感觉。
    忽然,当我正沉浸在幻想中的时候,一声尖叫刺向了我的大脑:“啊——”,我吓得跳了起来,小心脏都有点不知所措了。我奔向厨房,只见妈妈一手拿着热气腾腾的牛奶,另一只手上却有了一道明显的红印。
    “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一见到我,便把牛奶递给了我,将受伤的手藏在了身体后面:“没什么,牛奶快喝吧!”
    “为什么你的手……伤了?”我小心地问。
    “我……唉,撞到桌子上了,没事!”妈妈面如白雪,十分着急。我清清楚楚看见,那不是撞,是烫伤的。我望着妈妈,她脸上淌着汗,嘴唇正在颤抖,我感觉心口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为了不打扰妈妈,我只说了一声“好吧”,就默默地走向房间。不久,身后传来抽屉翻动的声音,我知道,妈妈肯定在找抽屉里的烫伤药,我心中涌过一阵暖意……
    如今,妈妈的伤早已经好了,但那件事却依然留在我的心中,我还记得那个伤口,还有那一股暖流,一直在我心中流淌。妈妈,我永远感激您,永远,永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暖流”,本义是指“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比喻义是指“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我们不去写暖流的本义,而应去写它的比喻义: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这样立意才高远。选材构思。可以写老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真诚的帮助和鼓励,父母无微不致的关爱,如暖流般温暖了我,感动了我;也可以写我所见到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美好的社会现象感动了我,如暖流般温暖了我。主题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或者表现新时代、新气象。
    思路点拨:①母亲为忘记我的生日而内疚,以至于在日历上,父母在我生日的那个日期上,划着圈。我感觉到奔腾的热血流遍全身,温暖将我包围。
    ②父亲到车站来接我回家,因为路滑不好走,父亲拉着我骑上了他的背。他弯腰驮着我,我趴在他的背上,一种熟稔的味道又感觉到了。那是种泥土淳香的气息,我很感动。

    相关试卷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文章,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港北区第六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检测语文题(月考):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港北区第六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检测语文题(月考),共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