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选择性必修上册)(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 10分,阅读 70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50分 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极写阿房宫的占地广且巍峨高大。
【答案】1.(1)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谓好学也已(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按要求填空、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2分)
A.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是革除科技馆积弊沉疴的最有效方法。
B. 丰子恺作为文人画家,其作品星罗棋布,至今都是学界的热门话题。
C. 报道中的难民筚路蓝缕,忍饥挨饿,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盼着回家。
D. 文学作品一旦被读者逐字逐句考据,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不忍卒读。
(2)将下列6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D )。(3分)
合于礼就是做得对,对就是合式的意思。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礼和法相异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礼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的是传统。
从行为规范说,礼和法律无异,都是行为规范。
A. ②③④①⑤⑥
B. ②⑤③⑥①④
C. ③⑥②⑤①④
D. ③①⑥④②⑤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元宇宙的虚与实
周丰
①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元宇宙的核心是信息,是一个信息的世界,信息由数据构成。然而,数据的创造者是人,这就意味着,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字宇宙中充分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
②如果说元宇宙是“把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了”,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凭借着“0”和“1”两个代码,数据能够塑造任何形式的对象,某种程度上讲,数据就是人的想象的可视化。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然而,在人的感知层面,元宇宙并未“解”或“破”开什么,我们可以将元宇宙对于感知的意义理解为“放”。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 380~780nm 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 20~20000Hz 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术时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
③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感知信息是由现实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传输给“我”的感知信息,例如,窗外的风景,空调的噪音等,都是现实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的感知信号,我们便看到了窗外的雪、树木和房子,听到了空调的嗡嗡声、感受到了它的方位。但是,在元宇宙之中,信号不需要现实世界事物的反射,而是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呈现给我们,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寒冷,只要元宇宙技术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些都很自然。简言之,元宇宙正是完全抓住了人的感知的技术手段,数据的本质也是信息,只要元宇宙设备能够高保真呈现相应的信息,感知仍然是真实的感知。元宇宙正是将物质世界转化为了信息,而其真实之处就在我们对信息感知的真实。
④然而,没有实在物质形式的元宇宙等同于幻觉吗?某种程度上,所有的感知都是错觉。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要求,我们的感知不可完成对所有信息的一一对应处理,而是以一种原型同构的方式去处理感知信息,例如我们会以范畴将事物单元化,我们在 380-780nm 波长的范围内见出了大致 7 种色彩,而不是 400 种甚至更多。“见出错觉不仅正常,而且为生存之必需。” 然而,错觉和幻觉有何不同?错觉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对象感知的歪曲;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幻象。显然,我们在元宇宙中能够感知到形象、声音、冷暖等,首先是因为元宇宙设备为我们呈现了相应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是实实在在的刺激输入,这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元宇宙的全沉浸式首先就是感知信号的全真给予,因此,我们便能在这种“虚”之中获得全真实的感知体验。
⑤元宇宙的“虚”具有实在性(虽然我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只有一套 VR 设备),而元宇宙所遭的质疑和批判也在于它的“虚”: 。
⑥对元宇宙的质疑与批判其实是人类对元宇宙的驾驭方式之未知的担忧和焦虑。现实世界如何与元宇宙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元宇宙如何助力建构现实生活,直言之,在元宇宙时代之下,人如何自处?如何“诗意地栖居”?也许这正是如何将元宇宙之“虚”化为“实”的关键。
3. 第②段中的词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 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2分)
评分:感知对象的实在性 1分;感知能力的有限性1分
如果只写“物质世界的束缚”(1分)、“自然宇宙的限制”(1分)
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阐说事理的方式。(5分)
作者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第一,抓住了解放这一核心概念,作者采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边界的“放”,分开阐说,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依然是有限度的。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第二,引用人类感知范畴数据/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来解释限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使阐说更为清晰明了。(5分)
评分:对象(1分); “解”和“放”(各1分,共2分)【如果只写分类讨论,或对分类概述错误,给1分/只写总分顺序不给分】;阐明“解”和“放”关系(1分),列数字、写出具体数值……(1分)
示例:
5. 依据第①-③段,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2分)
A. 元宇宙是与自然宇宙没有关联的存在。
B. 元宇宙为人类所创造,它不存在限制。
C. 元宇宙将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主要途径。
D. 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
6. 如以《红楼梦》情节为例阐说第④段中的“幻觉”,不恰当的一项是(C )。(3分)
A. 《红楼梦》中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听仙曲。
B. 《红楼梦》中秦可卿去世前,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来告知永保家族之策。
C. 《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
D. 《红楼梦》中贾瑞病入膏肓,却在风月宝鉴正面看见了美丽的王熙凤。
7. 依据第①-④段,推断人们对元宇宙的“虚”可能提出哪些质疑。(4分)
示例:
(1)元宇宙离开了现实世界,将现实转化为数据,由人类创造数据以及数据的组合方式,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各种价值观、偏见、不同经历等因素,如何保证数据的全面、真实、没有偏见、没有故意掩盖现实世界的瑕疵,创造一个伪装美好的世界呢?
(2)元宇宙中,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我们,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未来,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过程永远如人类所想所愿呢?
(3)正如作者所说,元宇宙的虚使人类成为造物主,使人类享受创造的自由,从辩证的观点看,这是培养人类的创造能力还是增强人类的狂妄心理?这是让人类享受还是沉迷?
评分:至少写出两点质疑,每个质疑必须有文本依据(可以是摘录或概括元宇宙“虚”特征),质疑和依据要匹配。(依据1分,质疑1分,质疑合理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已成传说的幺店子
卢一萍
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
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
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們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价格收费。
④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华溪口是两河交汇之处,天空像鱼尾,王家湾的地势稍微宽一些,便像鱼腹,然后在临近下两河口的附近收紧成鱼嘴状,一条布满星辰的深蓝色大鱼,似乎正从天空向着巴河的方向游动。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
⑤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
⑥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店主熟得很,那里吃住便宜,说不定还可以赊账。
⑦我们顺着公路,大概又走了七八里路,果然在二洞桥看到了那家店。没有别人住店,很是安静,通铺的木头以及木板墙壁都泛着亮光,那是不知多少年来,睡在这溜通铺上的人留下的汗渍、污渍。因靠近河边,有些热,我们只需要一个枕头,一倒在已被汗水渗得发亮的竹席上,就睡着了。
⑧第二天早上才六点多,屋顶上一片嘈杂,无数的鸟儿醒来了。店主人知道我们要赶路,给我们来了一个冒儿头。罗强烈有经验,多要了一个冒儿头,捏成饭团,带在路上吃。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
⑨人到上两,就觉得是异地了。因为内心知道,这里将不会再有一个人认识我。在上两舍不得住店,便蹲了一夜街角。不想山里夜寒,晚上竟然冻醒,两人挤在一起,时睡时醒,袖手哆嗦着等待天明。
⑩从上两到玉泉,再至大坝,人烟渐少。过玉泉约莫十多里路,顺着土路爬上一架坡,便到了一个垭口上,却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木头房已很老旧,一看这户人家住这里就有好几代了。一问,果然是。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砍树搭窝棚,烧荒种玉米,用自制的土布绣上一个“店”字,用木杆子挑起来,旅人们就有了遮风避雨之处,就有了临时的归宿。
eq \\ac(○,11)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然后条件慢慢改善,修了房,造了屋,门口阶沿上,摆起了具有标志性的“哨凳”——一条长一丈、六条腿的木头板凳,供“背二哥”住宿、歇气时来放二架子。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这句话,那些开幺店子的人大都说过。
eq \\ac(○,12)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
8. 第②段写到幺店子的“高档客房”,连用三个副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只”指只有,意味着少,还有出乎意料的少的意思。“也”意味着在蚊帐这一项上与稍好的客房没有两样,“还”表明有增多的部分,但“还”的后面竟然是“桌椅”这种最平常的家具。这些副词与“高档”二字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更显出幺店子的简陋。
评分:结合例子解释虚词写出高档客房相对于普通客房的特征(有普通客房一切条件,但更宽敞)(2分);;凸显幺店子怎样的特征(简陋、朴素、破旧、乡土特征……)(1分)【如果学生能写到作者情感如惊叹……(1分);如果能写出这些副词与高档联系起来形成反差(1分)】
9. 第④段画线句对景物的观察角度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空间视角:山峡中的仰视,视野开阔,才会整体感,才会有天空像大鱼的形象;人物视角:十二岁的少年,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有奇幻、活泼的想象。
评分:仰视、举头望天、在……往……看(1分)视野开阔,整体感(1分)摘引原文(1分)天真、好奇、奇幻的想象或童年视角(1分)
10. 文中既写到作者的亲身经历,又将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穿插其中,请对这种组材方式加以赏析。(4分)
文中写到我两次住幺店子的经历,体现出幺店子对我成长的意义:第一次,作为山乡少年,幺店子是新奇的外部世界;第二次,对于离家出走的我,幺店子是山乡少年走出原乡时无私的帮助。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作为客观事实从历史文化层面理性地介绍,将我的亲身经历容纳入时代的变迁、淳朴的人情中,相互映衬,表现出幺店子给予挣扎的讨生活的人的温暖,以及作者对淳朴人情社会的怀念与对其消失的惋惜。
评分:概括两次经历(各1分,共2分);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关联/映衬(1分)惋惜之情(1分)
11. 现实生活中,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有读者认为文本最后如果写到这些转变,更能突出标题中的“已成传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5分)
不必写这些转变,幺店子接待的客人多数是最贫苦、也最吃苦的“背二哥”,多数幺店子也是“背二哥”搭建的,其中有店主对客人们感同身受的同情,因此作者写幺店子“已成传说”,是感慨山乡行旅者悲苦生活的结束,更是怀想无私的、深怀同情的淳朴人情与文化。幺店子的消失与转为土菜馆有其社会历史变迁的因素存在,作者并不想仅仅针对两代人的价值观进行评价,从而使文章流于简单化。结尾定格在幺店子的荒凉,余韵袅袅,含蕴深沉。而对比之后,显得直白。
示例二:可以写这些转变,作者在第15段已经将儿女的离去和老人的坚守做了对比,重点表现文化观念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以“农家乐”“土菜馆”商业气息浓重与幺店子只取薄利,看重人情的文化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幺店子承载的人情、关怀等乡土精神的怀念。
评分:“幺店子”的情感/文化内涵(1分);解释“已成传说”(幺店子没了、消失了、不存在了1分;它所承载的情感、文化内涵、生活方式无以为继1分);对写或不写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2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8分)
《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
(明)徐渭
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
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 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
B. 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
C. 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 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
D. 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
13. 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示例一:两首作品抒发的情感都很深厚:
徐渭先巧妙地利用超长的标题,写出了诗作的背景,妻子去世十年,因为她的孩子还在,所以娘家归还了妻子的衣服。睹物思人由此展开。首句“温”字极为传神,十年的衣物不可能还留有亡妻的体温,这是错觉,错觉中体温更显示出现实的冰冷。第二句写衣袖上的折痕这一细节,衣袖上的折痕是妻子劳作时留下的,而这劳作引发的是作者回忆和妻子相伴左右时的甜蜜情景,更显现实的孤苦。第三句直接写自己双目流泪,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看来作者痛彻心扉,第四句以景结情,以漫天大雪中如豆的灯光,衬托出雪夜思妻的无限悲凉。
而苏轼则首先直白地用“不思量”“自难忘”表明可能生活种种不能让他时常怀念,但深埋在心底的情感永难忘记,虽直白但很能唤起历经人世沧桑者的共鸣。接着作者用超长的空间距离,显示出思念的绵长与自我心灵的孤寂。然后巧妙地用上片的最后一句写现今的衰老,用下片的第一句写年轻时妻子生动的梳妆情景,两相对比,更显凄凉,最后也以妻子孤坟之景结情,用相思明月,增添年复一年的凄清与无尽的思念。
示例二: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除了以上的分析外,还要表明苏词的更为深厚之处。苏词对妻子的思念源于过去的回忆、夫妻的美好生活、自己现今的孤寂,还有对作为心灵伴侣的思念。情感更显深邃。)
示例三: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除了以上的分析外,还要表明徐渭诗的更为深厚之处。徐渭诗写的更多是生活琐事、细节,融入生活的情感更为真切、厚重。)
评分
如果认为一样、不用比,对两首诗的分析各3分:情感(1分)、手法+结合内容分析(2分,手法要两种及以上)
如果认为有高下:每首诗的内容+情感各2分(共4分),对情感或手法进行比较分析(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18分)
阅读《国语》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有①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②,而砥其远迩;赋里以入③,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④,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⑥,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⑤,不是过也。先王以为是。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
二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⑦,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搯膺⑧,无忧容,有降服⑨,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仲尼闻之曰:“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
【注释】①冉有,名求,孔子学生,季康子家臣。②籍田以力:以劳力收田税。砥:平,均衡。③赋里以入:按照收入征收商税。④任力以夫:以男丁数分派劳役。⑤稯、秉、缶,都是计量单位。⑥其岁,指战时。⑦好内,宠爱妻妄。⑧瘠,指悲伤憔悴。洵涕:默默流泪。搯膺:捶胸。⑨降服,丧服要降等。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女不闻乎( ) (2)吾恶其以好内闻也( )
15. (1)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使冉有访诸仲尼( )
A. 各个B. 之于C. 之乎D. 这件事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是昭吾子也( )
A. 遵照B. 尊重C. 明亮D. 彰显
16. 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公父氏之妇智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
17. 找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B.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C.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D. 于是乎有鰥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18. 分析孔子一开始“不对”,随后却又对冉有说出一番话的原因。(4分)
19. 从孔子对季康子与公父文伯之母的褒贬中,概括孔子的思想。(4分)
【答案】14. ①. 你 ②. 厌恶,讨厌 15. B 17. D
16. 女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妇人,男孩子的智慧不如成年男子。公父家的妇人真是明智啊,她想彰显儿子的美德。 17. A
18. 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代表季康子出场,如果当面表示反对季康子的做法不合礼仪。孔子与冉有进行私下交谈,这是老师对学生交谈,所以孔子能够直接表明态度,希望通过冉有来改变季康子的做法。
19. 体现孔子仁政思想,效法“三代”之法,主张以礼治国;同时孔子认为个人应该克己复礼,应该节制自己的行为,成人之美,符合礼仪规范。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12分)
游九华山记
(清)施闰章
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②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①。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②。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③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③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④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④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化城:化城寺。②金地藏塔:金地藏坐化后的肉身塔,又称地藏坟。③道士:这里指和尚。④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⑤结绿:宝玉名。
20. 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 以 B. 则 C.其 D. 之
21. 对第①段“疑”内容或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怀疑刘禹锡、李太白极推崇九华山的传闻的真实性。
B. 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游览九华山的经历与感受。
C. 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对九华山佛教盛行的反思。
D. 作者的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疑,希望再游览十日。
22. 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
23. 联系第②、③段,分析作者心目中“九华之胜”的特征。(5分)
【答案】21.(1分)A
22.(2分)B
21. (4分)
第一句写化成寺周围的景色,“盘旋”指迂回绕圈,突出岩峰沟壑众多、高耸的特征,而且富于动感,“蓊郁”指草木茂盛,而形容“白云”,不仅突出白云浓厚的特征,仿佛白云也如草木般生长,越来越厚重,也富于动感。第二句写金地藏塔周围景色,拟人与比喻合用,形象地写出四峰攒聚一峰的地势,“攫”为抓,或抢,更把“攒聚”写得富于动感。雄奇景致突出了化成寺、金地藏塔作为佛教圣地地理位置的优势,本应好好修行,为下文喧嚷的拜佛人和和尚做市集生意形成对比,突出和尚、俗人的不堪。
评分:概括内容(1分)、环境的特征(1分);与下文对比反差(1分);突出和尚、俗人的不堪(1分)
22.(5分)
(1)安静,没有商业、世俗之气。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拜谒者喧哗不堪,和尚为钱做生意,为作者所不屑。
(2)有圣贤遗迹,清高之气。王守仁手书留下讲学遗迹,正是作者心目中“可游”之处。
(3)最后登上天柱峰,俯视化成寺,群峰磅礴,山势高拔,色泽纯净,震动心魂。
评分:第一点1分,后两点各2分
三、作文(70分)
24. 有人认为,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才会获得真正的力量;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新高考通用,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01(Word版附解析),共16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北京专用,统编版选必上、中册)(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北京专用,统编版选必上、中册)(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