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5月,我国科学家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由于地球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1. 到目前火星上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太阳光照条件不稳定B. 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 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D. 日温度两极化严重
2.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上进行观测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
A. 夜晚太长,电力无法持续B. 失重严重,着陆困难
C. 温度过高,设备容易损坏D. 地形复杂,行动受阻
3. 下列对“祝融号”火星车将信号传回地球干扰最大的是( )
A. 宇宙射线B. 太阳活动C. 臭氧空洞D. 太阳辐射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光照条件相对稳定,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较地球距日距离更远,地表气温低,没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不适宜生命存在,B正确;不能确定火星表面是以二氧化碳为主,C错误;日温度两极化现象不是火星不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似,并非夜晚太长,A错误;火星属于类地行星,质量与体积与地球类似,不会出现失重严重的问题,B错误;火星温度较地球低,C错误;火星地表地形复杂,火星车在行动时会遇到较大障碍,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从而干扰祝融号火星车与地球的信号传输,B正确。太阳辐射、宇宙射线以及臭氧空洞等并不会影响信号传输,ACD错误。故选B。
【点睛】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超深孔地质钻探是指研究地壳深部和上地幔地质、矿藏等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程,目前最深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超深钻孔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俄罗斯科拉半岛上钻孔最深处到达了图中( )
A. 甲层B. 乙层底部C. 丙层上部D. 丙层下部
5. 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最可能是( )
A. 高温的岩浆B. 大量的石英矿物
C. 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类D. 大量铁、镍等金属物质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之间以莫霍界面为界,因此甲为地壳,乙为上地幔顶部。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的钻井深度达12.262千米,而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9-41千米,因此该钻孔最深处仅到达地壳(甲层)上部,没有到达地壳(地壳)底部,更没有到达上地幔(乙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俄罗斯科拉半岛上的钻孔最深处仅到达了地壳的上部,地壳上部主要是硅铝层,含有大量的石英矿物,因此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最有可能探测到大量的石英矿物,B正确;高温的岩浆和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类主要分布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中,处于地下100千米以下,大量铁、镍等金属物质处于地核之中,深度更深,因此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不太可能探测到岩浆、液态或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类、大量铁镍等金属物质,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比海洋(平均厚度约5-10干米)厚,海拔越高,地壳越厚;由多元素构成,氧为最多,硅次之;地壳分为硅铝层(上层)和硅镁层(下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具有教育意义,也有其科学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从科学角度看,诗句中“天”最有可能为大气层中的( )
A. 臭氧层B. 平流层C. 对流层D. 高层大气
7. 下列对于诗句中的“天”的厚度理解正确的是( )
A. 夏季大于冬季B. 西安大于昆明C. 终年不变D. 全国一样
8. 诗句中的“天”以上连接的大气层( )
A. 能见度高B. 大气对流很强C. 含有电离层D. 上冷下暖
【答案】6. C 7. A 8. A
【解析】
【6题详解】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词是说黄河的补给水源之一是大气降水,而大气降水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中,C正确;臭氧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不会出现降水天气,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得知诗句中的“天”是指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A正确,C错误;一般而言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昆明纬度低于西安,对流层高度昆明高于西安,B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没有天气现象,所以能见度高,A正确,B错误;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C错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应是上暖下冷,D错误。故选A。
【点睛】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26日电,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随着“雪龙”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顺利完成。这次南极考察由“雪龙”船和“雪龙2”船共同执行考察任务,“雪龙2”船于2022年4月20日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1万余海里。下图为“雪龙2”船去程路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从上海至中山站的航线中所经历的海域,海洋表层水温变化特点是( )
A. 递增B. 递减C. 先变低后变高D. 先变高后变低
10. “雪龙2”船经过的海域中,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
A. 上海沿海B. 澳大利亚东北海域C. 新西兰沿海D. 中山站沿海
11. “雪龙2”船去程(上海-中山站)所经历的海域,船身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 变深B. 变浅C. 先变深后变浅D. 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9. D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由上海到中山站航线,纬度位置先降低后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所以该航线中海洋表层水温变化特点是先变高后变低,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表层盐度变化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澳大利亚东北海域位于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较高,B正确;新西兰沿海、中山站沿海海域都不是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低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域,CD错误;上海沿海岁利副热带海域近,但有为大河河口,径流稀释海水,盐度较低,A错误。所以选B。
【11题详解】
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船只的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大小有关,密度越大,海水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反之,越深;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海水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由上海向赤道行驶过程中,密度减小,吃水深度变深,由赤道向中山站过程,密度变大,吃水深度变浅故船只的吃水深度是先变深,后变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变化的因素主要与海水的蒸发、降雨、洋流和海水混合、海冰等方面有关。近岸海水的盐度主要受陆地河流向海洋输入淡水影响,所以盐度的变化范围较大。此外,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冰层的结冰和融化对这些海区海水的盐度影响也很大。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平均海拔约1300米,年降水量约360毫米。浑善达克沙地表层为浅黄色粉沙,底层为红色黏土,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小河,是著名的“有水沙漠”。该区域东部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西部以半固定、流动沙丘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浑善达克沙地成为“有水沙漠”的原因是( )
A. 该地年降水量多B. 该地有众多河流汇入
C. 固定、半固定沙丘多D. 底层黏土阻止水分下渗
13. 浑善达克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后,沙丘移动的方向是( )
A 东北B. 西北C. 西南D. 东南
【答案】12. D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约360毫米,降水量较少,A错误;该地有众多河流汇入是“有水沙漠”景观的特点,不是形成原因,B错误;固定、半固定沙丘多与“有水沙漠”无关,C错误;浑善达克沙地表层为浅黄色粉沙,底层为红色黏土,黏土透水性差,阻止水分下渗,从事使水体在地表形成“有水沙漠”,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受西北风影响大,因此沙丘移动的方向是西北风的下风向,即东南方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内蒙古自治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下图为青岛“石老人”(状如老人的石块屹立海中)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石老人”景观属于( )
A. 海蚀崖B. 海蚀柱C. 海蚀平台D. 海蚀拱桥
15. “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的主要特征是( )
A. 凹凸不平B. 沟壑纵横C. 滩平坡缓D. 连绵起伏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石老人”为屹立在海水中的石柱,属于海蚀柱,B正确;海蚀崖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A错误;海蚀平台是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在海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发育、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礁面,C错误;海蚀拱桥是突出的海岬两侧,如发育相同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形成的一种海蚀地貌,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石老人”附近沙滩地貌地形平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午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从西北方向望去,这块海中奇石极像一位老人,惟妙惟肖,有关这块奇石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吸引了许多游人来此观赏。
第2卷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杭州主城区坐落在杭嘉湖平原,西临天目山区,东望东海。杭州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夜晚较强,白天较弱,局地风向受到地形、海陆分布、城市建成区等的共同影响。2015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城区立体绿化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不断丰富绿化方式和手段,形成‘桥柱挂绿、屋顶铺绿、墙面覆绿、窗台布绿’的多样化立体绿化发展格局”。下图示意杭州主城区东西向地形剖面。
(1)指出杭州主城区西侧的白天与夜晚的风向差异,并分析原因。
(2)说明夏季西部山区对杭州主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作用。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杭州市立体绿化地带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答案】(1)风向差异:白天盛行偏东风,夜间盛行偏西风。
原因:白天,城区西侧盛行谷风,但白天热岛效应强度弱,城市风对谷风的削弱力度弱,故吹偏东风(谷风)。
夜晚:城区西侧盛行山风,与城市风重叠,故吹偏西风(山风)。
(2)夏季夜晚来自山区的冷气流可以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山风带来的湿润清洁空气可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3)覆盖植被的绿地起到遮荫效果,建筑和地面吸收的热量减少;绿地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减少;绿地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弱;绿地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杭州主城区东西向地形剖面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海陆风成因、热力环流应用、热岛效应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如图示杭州主城区西侧是山区,东侧是杭州湾,白天城区西侧盛行谷风,而白天热岛效应较夜间强度弱,城市风对谷风的削弱力度弱,所以故吹偏东风(谷风)。夜晚城区西侧盛行山风(偏西风),与城市风(偏西风)重叠,西风风力较大,故吹偏西风(山风)。
【小问2详解】
空气流动性越好,大气污染物越不易集聚,大气环境越好,夏季夜晚来自山区的冷气流(山风)可以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加强主城区的空气流动,山风带来的湿润清洁空气可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小问3详解】
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排放大量的废热导致气温高于郊区,立体绿化地带会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植被有遮荫效果,可减少一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建筑和地面吸收的热量减少,绿地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减少,导致气温下降;绿地能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减弱,气温下降;绿地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促使城市降温。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口袋公园是一种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可提供多种功能。下图示意2023年7月上海闵行区新开放的某口袋公园亲水休憩区景观,图中取水器与高处人工水渠相连接,主要用于净化水质。
(1)说明该公园中的水域、取水器、人工水渠、水生植物构成的水循环过程。
(2)简述人行道铺设透水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据图说明该类公园建设对减轻城市内涝的积极意义。
【答案】(1)取水器将水域的水引向高处的人工水渠;水从水渠流向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过滤、净化;水再次流入水域,形成一个水循环过程。
(2)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3)植物、透水砖等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表积水;水域作为储水场所,减轻内涝。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口袋公园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口袋公园中取水器将水域中的水引向高处的人工水渠;水渠水量增加,流向水生植物,水生生物具有过滤净化作用;水再次流向水域,形成一个循环。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铺设透水砖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下渗和地表径流,透水砖的铺设使得下渗量在增加,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小。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类公园使得城市当中植被覆盖率增加,铺设相应的透水砖,影响水循环当中的下身环境,使得下渗量在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地表水量淤积;同时水域可以作为储水场所,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
18.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km2。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下面左图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右图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1)研学团队成员在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时,应设计怎样的观察顺序?
(2)分析右图中b、c坡坡度大小,并指出两坡在开发利用方向上有何不同?
(3)探讨甲、乙、丙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
【答案】(1)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并得出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
(2)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应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修筑梯田加以利用。
(3)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丙处位于山脊,海拔较高,不易积水。所以,丙处适合建窑洞。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貌观察的顺序、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窑洞的选址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貌观察的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在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时,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以修筑梯田,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水土保持。
【小问3详解】
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读图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甲处位于阴坡,丙处采光条件好;同时,丙处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冬季较温暖。丙处与乙处相比,丙处位于山脊,海拔较高,不易积水,乙处位于山谷,海拔较低,易积水。由以上分析可得,丙处适合建窑洞。
点睛】
19. 材料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非洲的国家,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猴面包树的生长状况。
[问题探究]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差异大。
(2)干季时为了减轻蒸腾作用,故落叶。
【解析】
【分析】本题以猴面包树为材料,涉及气候特点、植被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猴面包树所在的热带草原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热带草原地区降水丰富,草类生长茂盛;干季,热带草原地区气候干旱,草类枯黄。
【小问2详解】
猴面包树所在的热带草原区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降水少,为了维持存活,必须要脱落树叶减轻蒸腾作用以减少体内水分流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