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0)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0)第1页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0)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0)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0),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参考答案:
    1.BEG 2.D 3.A 4.(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5.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
    “王而不能自恃”语意完整,其中“自恃”为谓语,在B处断句;
    两个“事强”中间断句,第二个“事强”作下句主语,在E处断句;
    “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语意完整,“万世之计”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在G处断句。
    三处断句为BEG。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B.正确。句意: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人与人相互交往。
    C.正确。
    D.错误。告别、辞别。/推辞。句意: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错误,结合原文“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可知,原文是说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计”,打算;“自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自”,为自己;“遇”,对;“意”,情谊。
    (2)“左提右挈”,相互支持;“执”,打着;“直义”,正义;“责”,讨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的意思是比目鱼,两眼不在一侧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山东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山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在丙处。
    故放在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崤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相关试卷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9):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9),共2页。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8):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8),共2页。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7):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7),共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