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2月)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试题(高2026届)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3分)
    A.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C.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蟋蟀声声
    蓝 翎
    ①深秋到,夜渐长,霜愈浓,风更凉。
    ②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
    ③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
    ④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
    ⑤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
    ⑥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
    ⑦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①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
    ⑧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了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 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 一卷高梁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梁,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 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②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⑨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是最恐怖的地方。小朋友在村头上玩,碰上阴天,晚上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或者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头发竖,心发怵,跑回家蒙上被子闭上眼,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地亮。
    ⑩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
    ⑪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
    ⑫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⑬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
    ⑭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却没有“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③我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 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
    ⑮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
    ⑯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④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下》,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将城市的噪音和田园的虫鸣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也为后文做铺垫。
    B.文章借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意在写出伴着虫声夜读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C.写坟场睡觉的经历与感受,是为了表明虫声曾为“我”赶走寂寞与恐惧,与前文“虫声胜似催眠曲”呼应。
    D.本文语言自然素朴却不失雅致,句式灵活多变却不显繁杂,感情直白真率且不失热切。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多灾多难童年的回忆。
    B.句子②将“坟场”喻为“课堂”,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
    C.句子③多个动作描写,写出在游击队消灭鬼子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向安全的家的坚定与自豪。
    D.句子④中“进入”是“侵略、入侵”之意,有撕开侵略者粉饰之用。
    8.文章围绕“虫声”既写出“我”喜欢秋夜虫声的理由,也借此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第⑫段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这一段,结合文本围绕本段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韦少府
    李 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
    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 ”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 ▲ ”的结局。
    (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 , ▲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3)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登泰山记》中,姚鼐曾用“ ▲ , ▲ ”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 ① 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 ② ,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
    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 ③ ,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这是以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为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结合文段内容,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4月底,武汉某幼儿园教师黄老师因唱①“挖呀挖”出圈走红。她的直播间人数从未低于10万+,并且不断收到网友打赏,这使得她名声大噪(声名鹊起)。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每场直播都有数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可谓趁着五一这几天赚得盆满钵满。
    最主要的是,黄老师直播间通过翻唱这首歌获得了网友累计高达200万的打赏。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于黄老师是否存在侵权行为的质疑(置疑)。黄老师未经原创者的允许就擅自使用了这首歌,这种商业表演完全就是一种侵权行为。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她唱歌时,②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③“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仅仅几天时间,一个假老师因为炒作包装,就赚取了自己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这是莫大的讽刺。
    (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①③两处划线部分的引号用法不同。
    B.画线句子②的两个顿号应该改成逗号。
    C.“名声大噪”可以替换成“声名鹊起”。
    D.“质疑”可以替换成“置疑”。
    22.分辨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很多人认为上面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列出三点依据。(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第一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高2026届)
    1.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析】“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
    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析】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A .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B.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4.【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1分);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1分);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1分)和意义(影响)(1分)。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
    【参考答案】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2分,举例和说明各1分)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2分,举例和说明各1分,)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2分)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6.B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散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解析】“与作者产生共鸣”分析错误,此处主要是为了写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它能激发人的联想,并引发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7.B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析】“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分析错误,将“坟场”喻为“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意在写出“被迫睡坟场”让“我”明白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可怕、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表现对宁静、安稳的生活的喜爱:喜欢秋夜虫声的种种理由;
    ②表达对给家乡人们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回忆童年躲避日军睡坟地的往事;
    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蟋蟀的声音是“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
    ④表现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碉堡被毁;
    ⑤表达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侵略者肯定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
    ⑥表达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4分。任意答对4点即可给满分。
    本题考查鉴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拥有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1分,呈现本段关键词“自由”)
    ②先写由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作者借此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再写给蟋蟀以自由,表明自由的声音才最美、最好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2分,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③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2分,结合文本分析)(思路清晰,1分)
    【评分细则】第一点1分,第二、三点分别2分,另外,思路清晰1分。
    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析】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
    “诸侯有相伐者”中“诸侯”是主语,“有相伐”为定语,“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应在“者”后断开;可排除AC。
    “耻之”是动宾结构,“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不可断开;可排除AD。
    “今齐将伐之”句意完整,“可无乎”固定结构不可断开,表示对某件事情值得怀疑、对某种事物被变更会有影响的意思。此处指对“齐国要攻打鲁国“这件事“应该去阻止一下”;可排除CD。故选B。
    1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
    【解析】A.正确。四方诸侯之国。/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表示范围广。句意:出使外国各方。/志向远大。B.错误。保存,此处可引申为挽救。/问候,思念。句意:在道义上挽救危亡的鲁国/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C.正确。句意: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D.正确。谦卑的言辞。/低下。句意: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不是天资低下。故选B。
    1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
    【解析】C.“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根据原文“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其中的“君”应是越王,所以应为:越晋同时出兵。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
    【解析】“万乘”“千乘”:万辆战车、千辆战车(1分);“私”:占有(1分);“切”:深深(1分)“恐”:担忧(1分)。
    (2)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用/率领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解析】“彼”:他(1分);“则君之福也”:判断句(1分);“临”:攻打(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梳理、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重点在于整合相关信息,准确概括信息。
    【参考答案】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评分细则】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从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可知,颜渊和闵子骞的特点在“德行”;从“政事:冉有,季路”可知,冉有和季路的特长是“政事”;从“言语:宰我,子贡”可知,宰我和子贡的特长在“言语”。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而颜渊、子路等人的长处不在此;孔子是根据他们的才能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材料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子贡南下去见吴王,劝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况且,救援鲁国,能够显扬好的名声;而讨伐齐国,也可以获得大的益处。如果一举而能在道义上挽救危亡的鲁国、在气势实力上制服强齐和威震晋国,那么,肯定就能够称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吴王说:你等我打败了越国后,再商议讨伐齐国的事情。”子贡说:“这不行。君王想打败越国回来后再去与齐国较量,那时候鲁国早已被齐国兼并了。只知道对付弱小的越国,却惧怕强大的齐国,那么,我就先到东面去见越王,劝说越王派出精兵,按照我的建议,与吴军一起去救鲁伐齐。这样,君王既能得到削弱越国的实际,又能获得为拯救诸侯而去讨伐强暴的好名声。”吴王听后大为高兴,于是就送子贡去越国。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越王问子贡说:“我们越国是个偏僻鄙陋的地方,先生居然屈尊光临,不知有什么要求?”子贡说:“吴王有讨伐齐国的愿望,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把它们献给吴国,以迎合吴王之心,也不要讨厌俯首低眉、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应该故意抬高行礼的等级,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我请你允许我北行去拜见晋君,劝说晋君,使晋、越两国夹攻吴国,吴国的精锐之师和宝器仪仗,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后又在晋国消耗殆尽,于是,君王可以利用吴国疲败之际,那就一定能消灭吴国了!”越王非常高兴。吴王夫差果然调集九个郡的军队,与齐军大战于艾陵,把齐军打得大败。吴国的军队驻扎在外不回国,果然又与晋军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强,晋军发动攻击,吴军大败。越王勾践得到这个情报,马上渡江袭击吴国,杀死了夫差,同时也将吴国国相杀了。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就使鲁国安宁、齐国内乱、吴国破亡、晋国强盛、越国称霸。
    15.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析】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是说“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表达了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1分),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1分),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1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1分),表达了诗人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2分)。
    【评分细则】每点3分,两点6分。
    【解析】“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是说“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联系注释“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可知,“欲寻商山皓”表达了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而“犹恋汉皇恩”又表达了诗人眷恋“汉皇”垂顾,希望成就功业、报答皇恩的渴望。可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此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说“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放弃尊严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
    ①五风十雨(风调雨顺) ②安身立命 ③一视同仁
    【评分细则】每空1分,共3分。
    【解析】第一空:根据语境“逢上……就有好收成”可知,是指碰上好天气,风调雨顺的日子,故可填写“五风十雨”“风调雨顺”等词。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风调雨顺:指风雨及时适量,有利于农业生产。
    第二空:语境“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是说农民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可用“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
    第三空:语境是说不是对所有成员都同等看待,而是有分别,故可填“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彼此,贵贱高低,使用对象是人。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参考答案】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
    【评分细则】每处2分,两处4分。
    【解析】语病有二:一为语序不当,“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世界上唯一一个”多项定语语序排列不当,应改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二为成分残缺,“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中国文化”,陈述的主语是“中国文化”而不是前一句话的主语“中国”,应改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参考答案】礼治秩序是指在熟人社会中,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管理的社会管理秩序。
    【评分细则】找准属概念1分,三个特征分别1分,共4分。
    【解析】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其格式一般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同时要注意多项定语的顺序和字数要求。
    根据语段“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 《乡士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 ”可知,“礼治秩序”的属概念为“社会管理秩序”,由此可知,其基本格式为:礼治秩序是的社会管理秩序。
    根据文段“《乡士中国》 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衣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彼此都是热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可以提炼关键信息,即“礼治秩序“的基本特点为:“熟人社会”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
    21.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析】A.①引号是表示引用,③表示特殊含义,所以二者用法不同。B.②划线句都是短句,所以中间的顿号应该改用逗号。C.“声名鹊起”形容声誉迅速提高,“名声大噪”指名声广泛的传播开去。语境指黄老师名气很大、传播很快,二者可以替换。D.“质疑”是提出疑问,“置疑”是怀疑,常用于否定语境。语境应该是提出疑问,二者不能替换。
    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
    ①从来源看,本新闻来源于“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具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闻事实特点;而且文中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达。
    ②从内容看,文中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例如“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接下来继续直播带货圈钱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等。
    ③从导向看,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例如“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
    【评分细则】每点2分,三点6分。
    【解析】要求从三方面找出依据,证明“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要分辨一则新闻是否真实,一看来源,二看内容,三看导向。
    从来源看,由“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可知,新闻来源并非正规新闻网站,而是“娱乐领域创作网”,说明内容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闻事实特点;从语言表达也可看出新闻并不严谨,如文中“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达。从内容看,“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等表达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从导向看,“她唱歌时,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
    2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立意】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关键词“频”“回首“远行”多次回看过去的人,难以走得更远;从不回头看过去的人,也走不远。把“回首”再引申一下,可以说是反思、内省、后悔、怀念,比如对历史的追忆,总结和反思。“远行”可以是人生的路途、成功。可以把题目再引申:多次(过度、经常)反思、怀念过去经验(失败、懊悔)的人,难以成功;从不做反思的人,也难以成功。在历史中也能够找到一些论据,“频回首”是深陷在过去中,有可能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裹足不前。也有可能是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中,过度反思和懊悔,无法前进。
    “不回首”和“频回首”结果都是“难远行”,这就说明需要在“不”和“频”中找到一个平衡,同时,要把“回首”的引申含义与“前行”做一个连接,这两个动作里面明显是相差一个承上启下的动作。我们要反思、要总结经验,但是这个反思和总结经验是如何作用在“前行”中的呢?这就涉及到反思和总结经验的那个具象化的动作是什么,具体怎么做,找到这个怎么做的论据。
    近年常考的思辨作文已经不是好处与坏处,支持与反对,重要与不重要这样浅显的关系。根据关键词,以及上下两句的对比,我们需要找到题目中更加“细化”的联系。“找辩证关系”辩证关系是什么?辩证关系就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正是这种矛盾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之间都包含着这样的矛盾关系,这其中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运用找到的关系:“频回首”VS“不回首”;“回首”VS“前行”。从刚才的分析中已经看到,“频回首”和“不回首”的结果都是“难远行”,题目已经对这两种做法持批判态度。写作时可以更加明确这个观点,指出不足与局限,找到“回首”的正确含义,进一步说明“怎么做?”,“回首”是“前行”的必要条件,如何回首能够更好地前行需要写作者去补充。可以找这两种做法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相关试卷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秋季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秋季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