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06,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化学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卞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宏观和微观结合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Mg-24 Cl-35.5 K-39 Ca-40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民心家园夜市是重庆最大的夜市之一,下列地摊美食的制作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鸡爪去骨制无骨凤爪 C.西瓜榨成西瓜汁
C.牛奶制作老酸奶 D.土豆压成土豆泥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
A.O B. Al C. H D. Si
3.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
A.拉瓦锡 B.张青莲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4.2023年6月5日是世界第50个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大力发展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B.节假日多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使粮食增产 D.垃圾分类后再丢入指定垃圾桶
5.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洗涤试管
6.分类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方法,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
A纯净物:液氧、活性炭 B.氧化物:冰水混合物、干冰
C.化合物:高锰酸钾、硫酸铜 D.混合物:天然气、浓盐酸
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于填充薯片包装 B.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潜水
C.金刚石硬度很大,用作钻头 D.石墨质软,用作电极
8.卞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烷燃烧时有蓝色火焰产生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铁钉表面出现红色固体
9.宏观和微观结合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B.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其电子层数一定改变
C.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
D.Al易失去电子,F易得到电子,两者可形成化合物AlF
10.今冬明初我国可能面临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用牡丹根制成的中药“丹皮”中含有的牡丹酚(C9H10O3)具有镇痛、抗炎等作用。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牡丹酚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牡丹酚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C.牡丹酚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一个牡丹酚分子中含有22个质子
11.北关中学某同学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挤压右滴管并轻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挤压左滴管,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烧
C.该探究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
D.由于该实验没有产生有害气体,所以不需要进行尾气处理
12.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Cl2 + Na2S==2NaCl + S,在该反应中作氧化剂的物质是( )
A. Na2S B. Cl2 C. S D. NaCl
1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反应生成的C和D的质量比为14:9
C.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D.反应前后N、H、O三种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14.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和煤炭装入炼锌泥罐内,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倭铅为锌的古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炉甘石装入罐前进行粉碎处理,其作用是增大与煤炭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B.使用泥制炼锌罐有利于达到反应温度并便于毁罐将产品取出
C.“冷定毁罐取出”的目的是防止锌在较高温度下再次被氧化
D.“即倭铅也”炼制所得产品为纯净物锌
15.分离、检验、鉴别和除杂是重要化学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下列有关图像表示不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21分)
17.(4分)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钡离子__________ (2)乙醇的化学式
(3)三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4)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上是
18.(5分)2023年5月1日,中化集团某化工厂双氧水生产区发生火灾,造成较大伤亡。合理利用燃料、正确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天然气和
(2)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 。
(3)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最好使用 灭火器。森林着火时消防员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4)若在城市高楼里发生火灾,则被困人员逃生的方法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打119火警电话,确保自身安全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寻找安全出口,匍匐前进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19.(5分)人类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
(1)小南想净化收集到的河水,他自制了一个简易净水器,想检验经过净水器得到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水样中加入_____。面临水污染变得严重,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生活中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B.农业灌溉时改漫灌为滴灌或者喷灌
C.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 D.相关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增强管理力度
(2)小南学完《水的组成》这一节课后,整理笔记。
①能验证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②电解水实验时,电源用 (填“直流”或者“交流”)电,实验开始阶段测得电源正极汇集的气体体积小于负极汇集气体的二分之一,则可能原因是 。
20.(6分)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
I.碳捕捉:工业上可以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转化为甲醇(CH3OH),用于生产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流程图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请写出捕捉室中主要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I在生成甲醇的同时,还生成一种最常见的液体,请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4)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
(5)理论上每消耗2.64t的二氧化碳,可生成淀粉的质量为 t(不考虑元素损失)。
II.碳封存“碳封存技术”是指将CO2捕捉、压缩后运输到选定地点长期储存。目前正在研究的技术有: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CO2的容器;地质封存——将CO2注入特定的地层等。
(6)海洋封存CO2会导致海水酸化,影响海洋环境。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洋封存COz导致海水酸化的原因 。
21.(1分)现将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样品高温下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样品质量的1066,则样品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 2 个小题,共 12分)
22.(6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用AF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氧气应该从F装置的 (填“a”或者“b”)端口进入。如用D装置收集氧气,为防止操作错误导致水倒吸,需在发生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一种称为“安全瓶”的装置。右图可用作“安全瓶”的装置是________(填“M”或者“N”)。
(2)图B是某同学利用废塑料瓶和其它用品设计的用于实验室制氢气的发生装置(铜丝网盛放固体药品,可上下移动),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该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氢气,还应选择的装置有 (从“C~G”中选择)。
23.(6分)北关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在实验室用碳和氧化铜进行了如下实验。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分离生石灰和石灰石
加水溶解、过滤、烘干滤渣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鉴别氧化铜粉末和铁粉
用磁铁吸引
D
检验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
A.等质量的镁条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B.用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分别向两烧杯中加入等浓度过氧化氢溶液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
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5,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测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1,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