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 哺乳类动物大发展时期, 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该类型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河流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章第一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年日照时数线(小时)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大致是( )
A. 东北最低B. 西北最低
C. 西北—东南方向延伸D.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 甲地的年日照时数可能为( )
A. 2600B. 2850C. 3650D. 3950
3. 影响乙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较低B. 海拔较高
C 多地形雨D. 地处内陆地区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读等年日照时数线(小时)分布图可知,年日照时数最低值出现在东南方位,约为2000~2200小时,AB错误;最高值出现在偏西方位,约为3600~3800小时,等值线延伸方向大致为西南一东北走向,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D正确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等值线数字外低内高,相邻两条等值线相差200小时,故甲地介于3600小时和3800小时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乙地等是夹在2600--2800等值线之间,根据“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的规律可知,乙地为一个日照时数的低值区,乙地位于我国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阴雨天气多,年日照时数较其他地区较低,C正确。乙地与周围地区相比,纬度差异小,A错误。地处内陆,多晴天,日照时数长,D错误。海拔高日照时数长,B错误。故选C。
【点睛】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规律:①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的各点数值相等;②相邻等值线: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③高值区或低值区:位于两条等值线之间的小范围闭合区域,表示数值不在两线数值的正常范围之内,其内数值判读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如山坡上的山峰或洼地。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则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们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结合相关资料,他们绘制了一幅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最早形成的化石是( )
A. 恐龙B. 三叶虫C. 哺乳类D. 不能确定
5. 恐龙灭绝时期为( )
A. 古生代早期B. 古生代中期C. 中生代中期D. 中生代末期
6. 哺乳类动物大发展时期( )
A.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B. 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C. 出现始祖鸟D. 是重要的成矿期
【答案】4. B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由图可知,三叶虫化石形成的地层最古老,是早古生代的动物,恐龙是在中生代,哺乳类是在新生代,因此最早形成的化石是三叶虫化石,B正确。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时期为中生代末期,大约6000万年前,或由于由于陨石撞击地球而灭绝,故选D。
【6题详解】
哺乳类动物大发展时期是新生代,新生代是地质史上最新的一个时代,包括现代在内整个新生代大约为6700万年,其可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地质历史时期。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灭绝,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现代地貌格局是新生代,A正确。重要的造煤时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B错误。始祖鸟是中生代的古生物,C错误。重要的成矿期是前寒武纪,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一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 地壳抬升作用形成B. 地壳下陷作用形成
C. 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D. 长江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
8. 该类型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河流的( )
A. 上游B. 中游C. 下游D. 无法判定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所学,此处没有地壳抬升作用,八卦洲在长江下游游,是泥沙堆积形成的地貌,A错误;此处没有地壳下陷作用,八卦洲在长江下游,是泥沙堆积形成的地貌,B错误;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瀑布和峡谷,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在长江下它游,所以是流水三堆积作用形成的,C错误;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在长江下游,所以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故答案选D。
【8题详解】
河心洲一般位于河流下游,C正确;上游一般形成V形谷、峡谷,A错误;中游一般形成U形谷,B错误;由以上可知,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天坑是四周岩壁峭立,平均深度和宽度均不小于100米的地表陷坑,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代表。下图为某位高中生所绘制的天坑形成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天坑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地区是( )
A. 西北地区B. 西南地区C. 东北地区D. 东南地区
10. 结合天坑形成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示意图,推测天坑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 甲→乙→丙→丁B. 乙→甲→丙→丁
C. 丙→丁→乙→甲D. 丁→乙→丙→甲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B正确;西北地区主要为风成地貌,A错误;东北地区、东南地区不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CD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石灰岩广布地区,由于岩石质地较软,易发生侵蚀作用形成众多裂隙,对应丁图;地表径流沿裂隙下渗之后不断溶蚀地下空间形成地下洞,对应乙图;随着地下洞的不断发育扩大,对应丙图;地下洞顶部不断坍塌,最终整个洞体上方地表物质全部坍塌,地下洞裸露最终形成天坑地貌,对应图甲。天坑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丁→乙→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下图示意世界某高纬度地区某一典型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序号对应的地貌名称,正确的是( )
A. ①——“U”形谷B. ②——角峰C. ③——冰斗D. ④——刃脊
12. 若该地貌发育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后,能形成峡湾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角峰,①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A错误;②是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为冰斗,B错误;③为“U”形谷,C错误;刃脊是两坡陡峻、脊部尖薄,象刀刃或锯齿一样的山脊,④为刃脊,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图中①为角峰、②是冰斗、③为U形谷、④为刃脊。结合所学知识,峡湾是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刨蚀作用,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沿产生冰坎,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形成了峡湾。C正确,ABD错误。应选C。
【点睛】峡湾地貌是一种冰川侵蚀地貌,且冰川要下滑到海平面附近。形成峡湾地貌的区域必须是纬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气温较低,冰川分布的海拔较低。同时冰川要表现出侵蚀性,需要利用重力作用向下滑动,需要一定的坡度,最好具有与海岸线平行的海岸山脉。欧洲北部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大西洋沿岸地区是世界上峡湾地貌最为典型的分布区域。
下表是地球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3. 表格中未显示,但却对地球生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气体是( )
A. 甲烷B. 氦C. 一氧化碳D. 臭氧
14.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A. 植被光合作用的产物B.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C.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D. 含量少,可有可无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大气中臭氧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紫外辐射,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辐射的伤害,对地球生命有重要保护作用,臭氧在题中表格中未显示,D正确;而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一氧化碳和氦,这些气体在表格中也未显示,但这些物质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不明显,ABD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是产物,A错误;二氧化碳不具有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具有这一能力的主要是臭氧,B错误;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少,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可以使大部分地面辐射能量保存在大气中,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给地面,因此对地面具有明显的保温作用,C正确;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因此对地球环境非常重要,不是可有可无,D错误。故选C。
【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地面指令控制下踏上回家之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途中经过的电离层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
16. 导致①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空气分子高度电离吸热B. 臭氧吸收紫外线
C. 地形多样,天气变化大D. 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和④为高层大气(③为中间层,位于高层大气底部;④为热层,位于中间层顶之上)。电离层主要位于热层,故选D。
【16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获得能量不断减少,气温下降,D正确。空气分子高度电离吸热是高层大气的特点,A错误;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大气获得热量的主要来源,B错误;地形多样,天气变化大不是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C错误。故选D。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这一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下图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写出序号所代表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2)指出圈层③中的物质状态,并说出判断理由。
(3)描述圈层①的厚度随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
【答案】(1)①地壳;②地幔;③外核;④内核。
(2)液态或熔融状态。理由:S(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P(纵波)在固体、液体中均能传播;经过B界面(古登堡面)后,S(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①为地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片分析可知,①圈层位于A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位于A莫霍界面和B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④位于地球最内部,为内核;③位于B古登堡界面以下,内核以上,为外核。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③为外核;而结合左图地震波传播特征可知,由于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P波)能够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在经过B古登堡界面时,横波(S波)完全消失,由此可知③外核中物质的状态应为液态或者是熔融状态。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圈层位于A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一般情况下,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更厚;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则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则地壳越薄。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6月,敦格(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全线完工,其中重难点工程沙山沟特大桥是我国唯一一座穿越活动性沙漠的桥梁。
沙山沟原为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后受构造运动和季节性洪水冲刷而成的沟谷。沙山沟两侧是高50米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米。沙山沟内部地表分布着大量砾石和低矮的沙丘,沙山沟特大高架桥铁路穿行于沟谷之中,但风沙对其影响较小。下图示意敦格铁路经过的局部区域图,该区域春夏季盛行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南风,且偏角较小。
(1)说明沙山沟两侧沙山的形成过程。
(2)指出沙山沟内表层砾石来源。
(3)保护敦格铁路行车安全,请判断图中甲处和乙处哪个更需要建立风沙防护体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经风化、侵蚀(水蚀、风蚀)形成丘陵台地;颗粒小的沉积物(细沙)被风力作用搬运,覆盖在丘陵台地之上而形成沙山。
(2)两侧沙山岩石经风化形成的岩屑掉落;阿尔金山季节性洪水搬运的砾石在此堆积。
(3)甲处。原因:甲处为沙漠区,地势平坦,沙源充足,易受风沙危害;乙处属于戈壁砾石滩,沙源供给缺乏,风沙活动对铁路影响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阿尔金山保护区内的沙丘以及沙尘暴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沙山沟原为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后受构造运动和季节性洪水冲刷而成沟谷。沙山沟两侧是高50m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m”可知,沙山和沙山沟最开始均属于阿尔金山山前洪积平原,后来地壳抬升,沙山所在地区岩层裸露,经风化、侵蚀形成丘陵台地,即为沙山的基底。但沙山基底之上有上覆沙层,主要是风力搬运沉积形成,颗粒小的沉积物被风力作用搬运,覆盖在丘陵台地之上而形成沙山。
【小问2详解】
首先,该区域存在季节性河流,洪水期,季节性洪水搬运的粒径较大砾石在此堆积;其次,沙山沟两侧为高50m以上的沙山,该沙山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虽有沙层但沙层厚度较小,所以两侧沙山的岩石经风化形成的岩屑掉落,也构成了沙山沟表层砾石的来源。
【小问3详解】
该题需要注意图中甲乙两处附近地理事物的差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为沙漠区,地势平坦,沙源充足,春夏季节受偏北风的影响,易受风沙危害;而乙处属于戈壁砾石滩,沙源少,风沙活动对铁路影响小。综上分析可知,甲处更需要建立风沙防护。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5月1日劳动节,小李一家乘坐飞机从广州去北京,起飞时恰逢小雨,雨丝打窗,不久后,飞机上显示的飞行高度为15000米,小李发现机舱外面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而飞机下乌云滚滚(下图)。
(1)分析材料中天气发生变化的原因。
(2)简述图中飞机飞行所在大气层及该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条件。
(3)说明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务员都会提醒乘客不能拨打电话的主要原因。
【答案】(1)飞机起飞时在对流层,大气中多含有水汽和杂质,天气变化复杂,因此会出现下雨天气;飞行不久后,飞机进入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天气晴好,出现晴空万里天气。
(2)图中飞机飞行所在大气层为平流层。条件: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3)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飞机与地面信息来往密切,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通信、导航、操作系统及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威胁飞行安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飞机飞行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5月1日劳动节时,小李一家乘坐飞机从广州去北京上飞机时恰逢小雨”可知,飞机起飞时在对流层,该层大气温度是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上冷下热,大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近地面大气上升冷却;而且对流层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具备了成云致雨的条件,天气变化复杂,因此会出现下雨天气;由材料“不久后,飞机上显示的飞行高度为15000米”可知,广州到北京的航线大部分在中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由于中纬度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大约为12千米左右,而飞机飞行在15千米的高度时,飞机进入平流层,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以平流运动为主,并且几乎没有水汽和杂质,天气晴好,出现晴空万里天气。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小李一家乘坐飞机从广州去北京”可知,飞行航线大部分位于中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由于中纬度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大约为12千米左右,而飞机飞行高度为15千米,因此飞机飞行于平流层,该层有利于飞行的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的气温、气流和天气状况三方面特征造成的。该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没有云雨等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
78.08
75.52
氧()
20.94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2023_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 八大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冥王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