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12.1 杠杆公开课课件ppt
展开旧知回顾素养目标导入新知
新课教学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人类很早以前就学会使用杠杆了。壮丽辉煌的咸阳宫曾蔚然矗立于八百里秦川。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于这座宫殿的描述。下图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建造宫殿时的情景。
你知道他们利用木棒搬动巨大木料的原理是什么?
①观察古代人们使用的一些工具
②观察现今生活中常使用的一些工具
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注意: “硬棒” 是指在力的作用不发生形变。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
支 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
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
注意:“力的作用线” 是指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
推动杠杆需要的动力与力臂的长短是否有关?
例如,推门时,推力作用的位置不同,作用的效果也不一样,越靠近门轴越费力。看来,推动杠杆需要的动力很可能与动力臂的长短有关。动力臂越长,需要的动力可能就越小。动力臂越短,需要的动力可能就越大。
如图所示,用钩码和一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①先在垂直于杠杆的方向B 处施力,待杠杆水平静止,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力臂的长短(从支点O 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
②再逐渐改变测力计与杠杆的角度,在A处施力,待杠杆水平静止,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力臂的长短(从支点O到拉力作用线的距离)。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可知:影响杠杆水平静止状态的不只是力的大小,还有力臂的长短。力臂长,力小;力臂短,力大。
3.从支点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
2.确定动力、阻力作用线
注意:力臂包含了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两个要素。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当力的作用线与杠杆不垂直时,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如图所示,当杠杆在水平方向上平衡时,阻力F2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其阻力臂为20cm,与杠杆重合。动力F1的方向与杠杆不垂直,其动力臂L1不在杠杆上。
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既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但是使杠杆转动的方向一定是相反的。
动力和阻力在支点两侧,方向相同。动力使杠杆顺时针转动,阻力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反。
动力和阻力在支点同侧,方向相反。动力使杠杆逆时针转动,阻力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动力和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相反。
例:关于杠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杠杆一定是一根直的硬棒 B. 杠杆的支点一定在杠杆上,且在杠杆的中间位置 C. 力臂可能在杠杆上,也可能不在杠杆上 D.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例:如图所示,用瓶起子开启瓶盖时可以抽象为一个杠杆,如果不计自重,在图中,能正确表示瓶起子工作示意图的是( )
为什么体重不同的两人能让跷跷板水平静止?
在杠杆的使用中,杠杠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杠杆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
为什么重力相同的两人不能让跷跷板水平静止?
杠杆的平衡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就说杠杆平衡。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2.测量的物理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把杠杆安装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两个力臂,不用测量,非常方便。 另外,可以消除杠杆自身的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杠杆哪端高,就把平衡螺母向哪端调节;或者杠杆向哪边偏,就把平衡螺母向反方向调节。
(2)在杠杆两边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动力F1,支点左边的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当作阻力F2。
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将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的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3)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再做几次实验。
(4)在杠杆的一侧挂上钩码作为阻力,通过在其他位置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杠杆的办法使杠杆平衡。将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 弹簧测力计只有沿竖直方向施加力,才可以直接读出力臂。
实验结果表明,动力臂越长,需要的力越小;动力臂越短,需要的力越大。二者之间是反比关系。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 L1 = F2 L2 。
①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的目的是:一是使杠杆的重心在支点,以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二是便于直接读出力臂。
②多次测量获得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是: 避免偶然性,获得普遍性的结论。
③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挂钩码后,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④读数时,杠杆仍要保持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以便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
⑤弹簧测力计一定沿竖直方向施加力。
如图(a)所示,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施加力时,力臂l1=10cm,可以直接读出。
如图(b)所示,弹簧测力计不沿竖直方向施力,力臂为l2, l2 <l1=10cm,不能直接从杠杆上读出。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F2 L2
注意:①应用公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即动力和阻力的单位要用牛(N),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单位要相同。②杠杆是否平衡,取决于力和力臂的乘积;乘积相等就平衡;否则沿着乘积大的那端转动。
作用在杠杆上两个力的大小与他们的力臂成反比.
这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例: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定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如右图)。测量是利用了一根长度为12m的槽钢作为杠杆。吊钩固定点O为支点。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为200N。测得动力臂l1为6m,阻力臂l2为4cm。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你估算大象的质量。(g取10N/kg)
如图所示,是利用撬棒撬石头时的情景,请仔细观察,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
我们在使用它们时,是省力?还是费力呢?
如图所示,是利用食品夹时的情景,请仔细观察,它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哪个更长呢?
①若l1>l2,则F1 F2
提示:判断杠杆的类型,实际就是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如图所示,人的动力为F1 ,动力臂为l1 ,阻力为F2,阻力臂为l2。
③若l1<l2,则F1 F2
②若l1 = l2,则F1 F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F2 L2
特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
使用省力杠杆时,动力移动的距离A0A大于阻力移动的距离BB0,即费距离。
因为l1>l2,所以F1<F2,即省力。
剪刀相当于两个杠杆组合在一起
若克服的阻力较大时,要用省力杠杆。
特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
使用费力杠杆时,动力移动的距离h1小于阻力移动的距离h2,即省距离。
因为l1<l2,所以F1>F2,即费力。
筷子相当于两个杠杆组合在一起.
人的右手与钓鱼竿接触处为支点.
若克服的阻力较小时,要用费力杠杆。能使工作快捷。
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不费距离不省距离。
使用等臂杠杆时,动力移动的距离等于阻力移动的距离,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F2 L2因为l1=l2,所以F1=F2 即动力等于阻力。
生活中的一些等臂杠杆:
1.如图所示杠杆在力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F2的力臂。请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L1以及阻力F2.
2.如图所示,请画出作用在杠杆B端上最小的动力F1和阻力F2的力臂l2.
3.如图是使用钓鱼竿的示意图,O为支点,F1是手对竿的作用力,F2是鱼线对竿的作用力,请在图中画出F1、F2的力臂。
4.图中杠杆质地均匀,每个钩码重0.5 N,下列操作中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是(杠杆上有等间隔的刻度)( )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精品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11.2 功率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11.2 功率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功率》教案docx、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功率》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2节《功率》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10.1 浮力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10.1 浮力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docx、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101浮力产生的原因mp4、冰山mp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_1080mp4、死海mp4、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_1080mp4、浮力方向实验mp4、演示橡皮膜与浮力产生的原因mp4、辽宁舰mp4等1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