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南省岳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岳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第1页
    湖南省岳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第2页
    湖南省岳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岳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2.下面这段话中画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把一生比作四季,你们正值绚烂的春天,花团锦簇,充满青春的蓬勃气息。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你们保持奋进的劲头,在学习上不能不求甚解。只
    有这样,你们才能在初中三年的生活里恍然大悟,实现人生价值。
    A.花团锦簇B.一年之计在于春 C.不求甚解D.恍然大悟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语文活动总结中的一段话,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①为了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 岳阳市长岭中学珍珠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活动和
    方案。②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认识了鲁迅、老舍等著名作家。③他们之所以让我们铭
    记的原因, 是因为其深邃的思想和杰出的文学成就。④岳阳市长岭中学将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
    习惯,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A.① B.②C.③D.④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
    出恰如其分的感情色彩。
    ②《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③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
    ④比如, 《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
    ⑤有人把文章的感情色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
    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 D.③⑤①②④
    5.下面是某同学摘录的文学文化常识,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C.古代人们的称呼有多种方式,谢太傅是以官职称人,龙标和太丘则是以任职地地
    名称人。
    D.古代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加冠”“垂髫”“不惑”“耳顺”四个词语是按它们所表
    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6.古诗文默写。(8分)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3)“歌以咏志,诗文传情”:曹操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表达
    的是诗人博大的胸襟;王湾的“乡书何处达? ”表现的是浓郁的思乡怀亲之情。
    (4)《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一片深情托付给明月,向好友遥致思念的诗句是:
    , 。
    综合性学习(5分)
    岳阳市长岭中学七年级各班开展班级“图书角”建设,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 【拟写标语】请你为班级“图书角”拟写一则标语以彰显班级文化。(至少使用一种修
    辞,不超过20 字)(2分)
    (2)【书籍分类】班级商议将“图书角”划分为四个板块,分门别类摆放书籍,请你来进行
    分类,如: “清新散文”,①”,“②”,“③”。 (3分)
    二、阅读与鉴赏(共4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钟山即事①
    王安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②花草弄春柔③。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②
    竹西:竹林西畔。③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钟山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 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 这首诗的风格显得清空精绝、
    雅丽低回。
    C.“茅檐相对坐终日”,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地坐着,寂寞至极而
    至感到愁苦。
    D.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是用反衬,王安
    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
    9.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苏①自永乐间久不治,朝廷患之,屡遣使督责无效。后况②出郡守治此地。公既至,悉察得民隐,喟然曰:“郡久不治,病在赋重、民贫、吏胥③为奸耳。”因焚香自祝, 奏减正赋七十二万余石。或说以祸福,不顾,卒得所请。次发④奸吏豪民数人,郡遂大治。初, 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自后遂无垫⑤没。
    性刚明,见事必为, 不计成败, 然卒皆底⑥于成。朝廷累有褒美宴劳之宠,
    而以苏人仰之,终不迁其官,公亦为之不倦焉。 (节选自《寓圃杂记》)
    【注释】①苏:指苏州。②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
    官。③胥:古代的小官。④发:揭发。⑤垫:陷沉,淹没。⑥底:古同“抵”,达到。
    10.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朝廷患之”中的“患”有“忧虑”“灾祸”“害病”等意,在此处取“忧虑”之意。
    B.“因焚香自祝”中的“因”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因”意思相同。
    C.“而以苏人仰之”中的“而”与“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意思相同。
    D.“迁”有“变动, 转变”“贬谪”“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等义项, “终不迁其官”中的
    “迁”应为“升职”之意。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B.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C.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D.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分)
    (2)公既至,悉察得民隐。(2分)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况钟形象的主要特点。(3分)
    非文学作品阅读(共 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因此,对粮食安全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节粮减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
    (选自2022年第3期《人民政协》,有删改)
    【材料二】
    他强调:“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制定节粮减损的针对性举措,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遏制餐饮浪费,综合施策配套衔接,做到“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加强各环节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大投入,持续创新,提高农机机械性能和质量,提升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节粮减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节粮减损,重在行动。让我们以为指导,把各项粮食节约行动目标尽快落实落细落地,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更好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日,有删改)
    【材料三】
    教育部将深入贯彻他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实落地,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大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尚。加强舆论宣传,指导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爱惜粮食”“反对浪费”“节约用餐”等理念,让勤俭戒奢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针对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宣传引导和社会实践,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深化示范引领,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
    (选自2022年第2期《教育文汇》,有删改)
    1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5.根据材料二,请简要概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分)
    16.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崇尚节俭的意识?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简要概括。(4分)
    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卖红薯的母亲
    ①前几年有次我回到湘西。在农贸市场拥挤的人流中,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喊我。我走过去一看,是伯母!她站在市场边上,正在卖红薯。
    ②我感到很惊讶,说:“您老人家还卖红薯呀?”伯母嗔怪我说:“调去长沙了,也不来我家里玩了。”接着说:“种多了,吃不完,烂掉可惜,所以挑来卖。”接着,俯下身去,装了半袋子红薯,要我带回长沙去。我本想拒绝,可看到伯母那真诚的目光,就收下了。
    ③不禁感慨万千,想起30年前的往事。
    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分配到湘西工作,举目无亲。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去看望老乡宛伯。刚好宛伯、伯母都在家,见到我格外的热情。
    ⑤通过交谈,我得知,宛伯是解放初随部队到湘西工作的,已经30多年了。伯母是本地人,在吉首一家工厂工作。虽然只回过老家一两次,但对家乡的情况十分了解,对家乡人十分热情。伯母看着我,回头对宛伯说我很像她家老大。
    ⑥寒暄一阵,宛伯父、伯母非要留我吃饭。伯母进厨房忙碌去了,一会儿就做了一桌菜。酒足饭饱离别时,伯母叮嘱我:“你在这边没有亲人,就把我这当你的家一样,闲时常来坐坐。”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⑦过了一段时间,宛伯的大儿子回来了,伯母打电话把我叫去,让我们认识一下。我一看脸型、个子真的有几分相像,加上意气相投,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⑧几年后,宛伯的大儿子到一个县里担任领导职务。
    ⑨后来伯母退休后闲不住,就在大院子里开垦荒地种小菜。他们单位院子大,荒地多,开出了一大片,种的菜根本吃不完,就挑到附近学校门口去卖。
    ⑩那时候我女儿已上小学,有时我去接女儿,便会遇到伯母。每次见到我,伯母都要给我一些,要么是南瓜,要么是红薯,要么是时鲜小菜。有时觉得不好意思,我便推辞不要。伯母却坚持要送,并说:“这是我种的,没有施农药化肥的,尽管放心吃。”我只得收下,对伯母感谢不已。
    ⑪其时,伯母的大儿子已经当了县长,没想到伯母仍在大街上卖菜。若是在农村,种田卖菜还讲得过去,但在县城,儿子当了县领导,母亲还在街上卖菜,全国可能也找不到几个吧!
    ⑫有一次,又遇到伯母在卖菜,我便劝她:“七十多岁的人了,不要再卖菜了。”伯母快人快语:“种那么多,我不卖,在地里烂掉多可惜!”我劝她少种点。伯母又说:“少种点儿我又不打牌,坐久了要生病的!”我委婉地劝她:“你儿子当县长了,被别人看到会不好意思。”没想到伯母理直气壮说:“他当他的县长,只要记得有个母亲在卖红薯就可以了。”我笑了,无言以对。
    ⑬后来同朋友说起他母亲,朋友说自小母亲对他管教甚严。朋友小时候特顽皮,有一次爬到附近一株大树上掏喜鹊窝,因为树高而险,树下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有人喊来了他母亲,他母亲一看,怕儿子不小心掉下来,便急忙喊了一声。没想到,朋友听到他母亲的声音,心一慌便掉了下来,晕死过去。是他母亲一声一声把儿子喊醒来的……
    ⑭我把红薯提上车,给朋友打电话,说见到伯母在卖红薯。朋友一点也不觉得意外,说他也曾劝过母亲,不要卖红薯小菜了,可老人家没有别的爱好,仍旧去卖。慢慢觉得,母亲在马路上卖红薯,心里总有份敬畏之心,看到别人卖红薯小菜,总想起母亲来。
    ⑮接着他自嘲地说,要是哪一天干不好,他也跟着卖红薯去!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7.文章主要写了伯母与“我”之间的哪几件事?(5分)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3分)
    ⑬段与“卖红薯”没有太大关联,有人认为删去更好。对此,你怎么看?(4分)
    20.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也写了不少“我”与伯母的内容。将标题改为“卖红薯的伯母”是否更恰当,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五)名著阅读(共5分)
    阅读下面《西游记》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
    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遏,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一时间丹满酒醒,又自己揣度道:“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他就跑出兜率宫,不行旧路,从西天门,使个隐身法逃去。即按云头,回至花果山界。
    【片段二】这一场,来来往往,斗经三十回合,不见强弱。八戒又使个佯输计,拖了钯走。A随后又赶来,拥波捉浪,赶至崖边。八戒骂道:“你这个泼怪!你上来!这高处,脚踏实地好打!”A 骂道:“你这厮哄我上去,又教那帮手来哩。你下来,还在水里相斗。”原来那妖乖了,再不肯上岸,只在河沿与八戒闹吵。却说行者见他不肯上岸,急得他心焦性爆,恨不得一把捉来……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 A,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
    【片段三】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余里,方才歇下道:“悟空,如何了呀!”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听说,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交流,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哥哥,你急急忙忙叫回去是怎么说?”行者道:“我将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智力障碍者,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扇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沙僧道:“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那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沙僧道:“有经处有火,无火处无经,诚是进退两难!”
    21.下面对《西游记》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孙悟空做弼马温期间喝光蟠桃宴上的仙酒,又吃尽了太上老君的仙丹,闯下大
    祸,酒醒后担心玉帝责罚,逃回花果山。
    B.片段二中的 A 指的是沙僧,他本是玉帝亲封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
    手打碎了琉璃盏,被贬下流沙河为妖怪。
    C.片段三中悟空使用的芭蕉扇是他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中折腾,公主疼痛
    难忍才答应借出的,不过那是一把假扇。
    D.片段三中八戒说“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可见他胆小怕事,一遇困难就想着要散
    伙。但是猪八戒也有憨厚老实的一面。
    22.“高光时刻”可以理解为人处于巅峰状态的那一瞬间。从《西游记》中选择一个人物
    形象,叙述这一形象的高光时刻。(要求:写出具体“时刻”,叙述相关内容,概括形象
    的特征或精神品质)(3分)
    三、表达与写作(共50分,包含卷面分5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一)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心灵的“近”……
    请以“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话题,自拟作文标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二) 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融入生活,享受生活,我们会拥有丰富多彩的经历,每一次经历,带给我们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收获:或心灵的蜕变,或生活的哲理,或亲情的无私,或友情的珍贵……
    请以“那次经历,那份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卷面干净,字迹工整。
    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人声顶沸——人声鼎沸;
    B.酝酿(liàng)——niàng;
    D.美不甚收——美不胜收;
    故选 C。
    2.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使用恰当;
    B.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在一年开始的春天便要做好全年的安排和打算。使用恰当;
    C.不求甚解: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使用恰当;
    D.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不符合语境,使用有误;
    故选 D。
    3.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
    ①“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活动和方案”搭配不当,可去掉“和方案”;
    ②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
    ③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
    故选 D。
    4.B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作答时首先找到概括性的观点,再根据
    上下句衔接的紧密度或逻辑关系进行排序。
    通过阅读可知,语段围绕“感情基调”这个话题论述,③句首先引出本段要论述的话题“感情
    基调”,应该排在首句;“感情基调”包括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⑤句先谈感情色彩的分类;
    紧接着①句,论述朗读时“感情基调”对“感情色彩”的影响;②④都是列举示例来论证①句,
    根据④句
    “比如”可知,这是列举的第一个例子,应排在②句前面。故排列顺序为:③⑤①④②,
    选 B。
    5.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垂髫”指儿童,“加冠”指男子二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耳顺”指六十岁,“加冠”的年龄
    比“垂髫”大,所以四个词语不按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选项错误。
    故选 D。
    (1)不知何处吹芦管(2)江春入旧年(3)星汉灿烂(4)归雁洛阳边(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1)示例: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2)传奇小说、热血军事、前沿科技
    (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能够彰显班级文化,体现读书的意义等即可,注意至少使
    用一种修辞,不超过 20 字。
    示例: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
    (2)本题考查板块设计。根据图书内容进行分类即可,联系“清新散文”可知,设计的名称为
    偏正短语。
    示例:国际新闻,经典话剧,动人诗歌。
    8.C 9.(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表达了诗人对自
    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蕴含着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9.本题考查赏析、理解诗句。
    C.“感到愁苦”有误。“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
    幽闲、寂寞至极。通过在茅檐下独坐,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幽静。故选 C。
    9.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理解。
    诗歌大意: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
    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本诗的诗眼为“幽”字。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所以“涧
    水无声”和“一鸟不鸣”都是围绕这个“幽”的特点来写的。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是的所见
    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诗的前两句写
    的是涧、竹、花、草之美,构成一幅春日图景,所写之景是美的,有对美的欣赏之意,也有
    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三四句中再写情境,点出幽境。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
    “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
    作品看似表露诗人心中的一种闲适自得,然而细细品味则不难体会出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孤独、
    寂寞和政治上的失意。
    10.B 11.D 12.(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2)况钟到了以后,对百姓的隐情观察得完全清楚。 13.(1)况钟来了以后,先了解民情,然后减少赋税、揭发坏人做事,可见他非常体恤百姓;(2)况钟通过治理水患,最终政治修明,百姓安居乐业,局势得以稳定,可见他治理有方,十分有才能;(3)从文中“性刚明,见事必为,不计成败,然卒皆底于成。朝廷累有褒美宴劳之宠,而以苏人仰之,终不迁其官,公亦为之不倦焉”,可知,他一心为百姓做事,从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
    10.1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辨析。
    B.因焚香自祝:于是烧香自祝。因:于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因:由于,因为。“因”意思不同;故选 B。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苏州多水灾,况钟重视它带给百姓的利益,没有不竭尽全力。
    “郡多水患”是对苏州情况的介绍;“无不曲尽”是对“公讲求其利”的补充,应在“无不曲尽”前
    断一处;
    因此断句为: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故选 D。
    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
    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公:况钟,至:到;悉:全部,都;察:观察;民隐:民间隐藏的事情。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结合文章“奏减正赋七十二万余石”可知,况钟治理苏州期间减少了赋税;结合“次发奸吏豪民数人”可知,况钟治理苏州期间揭发坏人坏事;结合“初,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自后遂无垫没”可知,况钟治理苏州期间治理水患。
    根据①段“公既至,悉察得民隐,喟然曰:“郡久不治,病在赋重、民贫、吏胥③为奸耳。”因焚香自祝,奏减正赋七十二万余石。或说以祸福,不顾,卒得所请。次发④奸吏豪民数人,郡遂大治。初,郡多水患公讲求其利无不曲尽。自后遂无垫⑤没”可知,况钟来了以后,先了解民情,然后减少赋税、揭发坏人做事、治理水患,最终政治修明,百姓安居乐业,可见他非常体恤百姓,且治理有方,局势得以稳定。
    根据②段“性刚明,见事必为,不计成败,然卒皆底⑥于成。朝廷累有褒美宴劳之宠,而以
    苏人仰之,终不迁其官,公亦为之不倦焉”,可知,他一心为百姓做事,从不图名利,不计
    较个人得失。
    参考译文:
    苏州自永乐年间起长期处于无人治理状态,朝廷担心这种情况,屡次派遣使者去督察都没有效果。后来况钟作为郡守治理这地方。况钟到了以后,对百姓的隐情观察得完全清楚,感慨
    地说:“苏州郡长久无人治理,问题出在赋税繁重、百姓贫困:地方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
    小吏狼狈为奸罢了。”于是烧香自祝,并奏请减少主要的赋税七十二万多石。有人用(这么
    做)会带来的灾祸来劝说他,况钟并不顾忌,最终(为百姓)所请求的都得到批准。其次,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和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数人,苏州郡于是政治修明,局势安定。当
    初,苏州多水灾,况钟重视它带给百姓的利益,没有不竭尽全力。从此以后这里就不再被淹
    没了。
    况钟为人处事严明,看到事情一定去做,不计较成败,但最终都能成功。朝廷多次有嘉奖赞美、设宴慰劳的恩宠,但是因为苏州百姓人敬仰他,始终不升迁他的官职,况钟也不会因此
    感到厌倦。
    14.【小题1】C
    15.【小题2】要加强全链条管控;科技创新;全社会共同参与
    16.【小题3】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专爱惜粮食、反对浪费、节约用餐等理念;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文明校园创健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
    【小题1】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C.根据材料三中的“加强舆论宣传,指导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爱惜粮食反对浪
    费”节约用餐等理念可知,“加强宣传引导*与有助于大中小幼洛类学校交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节约用餐’理念“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第三段中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第四段中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提炼可得。
    【小题3】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根据材料三中的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爱惜粮食反对浪费'节约用餐等理念,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提炼可得。
    17.【小题1】(1)初次见面,伯母热情留我”吃饭;(2)伯母让“我与他的儿交上朋友;(3)伯母时常送我红薯、蔬菜: (4)伯母不听我”劝告,坚持卖红薯;(5)“我”再到湘西,伯母送我红薯。
    18.【小题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伯母待客的热情和淳朴的本色.
    19.【小题3]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教育之严格,以及对儿子的关爱,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母亲伟大的形象。如果删去,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0.【小题4]改后的标题没有原标题好。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虽然写的是伯母的事,但主要表现的是伯母作为一位母亲的可贵品格,在儿子高居职位时,自己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表现了母亲的淳朴以及对儿子工作的支持.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从第6段“寒暄一阵宛伯父、伯母非要留我吃饭“可以概括出:初次见面,伯母热情留我吃饭;
    从第7段过了一段时间,宛伯的大儿子回来了,伯母打电话把我叫去,让我们认识-下*可以概括出:伯母让我”与他的儿子交上朋友;
    从第10段每次见到我,伯母都要给我一些,要么是南瓜,要么是红薯,要么是时鲜小菜”可以概括出:伯母时常送我红薯、蔬菜;
    从第12段有一次又遇到伯母在卖菜,我便劝她可以概括出:伯母不听我“劝告,坚持卖红薯;
    从第14段我把红薯提上车,给朋友打电话,说见到伯母在卖红薯”可以概括出:我“再到湘西,伯母送“我”红薯。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答案模式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第6段画线句子是对伯母的语言描写,她说我”在湘西没有其他亲人,让我把她家当作自己家,经常去坐。由此可以看出伯母待客的热情和淳朴的本色。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理解.插叙的作用: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第3段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朋友母亲在朋友小时候对他的严格教育,和对他受伤之后的细心呵护,能够更好地突出母亲伟大的形象,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如果删去这一段,就无法看出朋友母亲对朋友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关爱,人物形象就不丰展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从“我“的视角表现了一位母亲在儿子身居要职时,依然坚持卖红薯,过着俭朴的生活,赞扬了母亲的淳朴以及对儿子工作的支持。原题目“卖红薯的母亲”,更能表现出当县长的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佩,文章中母亲在马路上卖红薯,心里总有一份敬畏之心这句话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改为卖红薯的伯母’,就缺了这样的表达效果。
    21.A 2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高光”时刻是大闹天宫。孙悟空偷吃蟠桃,毁了王母
    娘娘的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返回花果山,玉帝派李著名演员率天兵捉拿,最后还
    是玉帝下令请来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不畏强权,反抗天庭,
    可钦可佩。
    2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A.“孙悟空做弼马温期间喝光蟠桃宴上的仙酒”表述有误,悟空扰乱蟠桃大会是在被封“齐天
    大圣”,管理蟠桃园期间,而不是做弼马温期间; 故选 A。
    2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其“高光时刻”分析即可。
    示例:《西游记》中八戒的高光时刻:在经过驼罗庄的时候,悟空打死了拦路的妖精,但是
    要经过奇臭无比的七绝山是眼前的又一大难题。可是这臭得根本不能走路的七绝山该怎么过
    去呢?此时猪八戒的高光时刻来临了,“八戒满心欢喜,脱了皂直裰,丢了九齿钯,对众道:
    “休笑话,看老猪干这场臭功。”……“孙行者见八戒变得如此,即命那些相送人等,快将干
    粮等物推攒一处,叫八戒受用。那智力障碍者不分生熟,一涝食之,却上前拱路。”猪八戒变成了
    一只硕大无比的猪,拱开了被腐烂柿子挡住的路,八百里的山路被八戒一人开通,驼罗庄的
    百姓感激不尽,送来了各种吃食。这么脏且累的活八戒并没有逃避,而是认真的完成了,不
    仅帮助了自己人,而且还造福了当地百姓。他的这种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
    精神值得点赞。
    23.略。A.着(zhuó)落
    粗犷(guǎng)分歧人声顶沸
    B.酝酿(liàng)
    高邈(miǎ)取决翻来覆去
    C.匿(nì)笑
    静谧(mì)感慨水波粼粼
    D.看(kān)护
    吝(lìn)啬 云霄美不甚收
    A.材料一第3段列举“14%”“2700多万吨”“7000万人”等数字,说明节粮减损的现实意义。
    B.《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地,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用餐、节约光荣、勤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C.加强宣传引导,有助于大中小幼各类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节约用餐”理念。
    D.材料都是围绕“节约粮食”论述,呼吁人们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节约意识。

    相关试卷

    32,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32,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5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九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九年级上册1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