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A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A,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综合性学习,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及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山巅(diān) 九曲连环(qǔ)
B.哺育(bǔ) 气魄(pò) 发扬滋长(zī)
C.浊流(zhuó) 宛转(wǎn) 一泄万丈(xiè)
D.屏嶂(zhàng) 豪迈(mài) 万丈狂谰(lán)
【答案】B
【详解】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本题中
A项中“九曲连环”的“曲”应读“qū”。B正确C项中“一泄万丈”的“泄”应写作“泻”。D项中“屏嶂”的“嶂”应写作“障”,“万丈狂谰”的“谰”应写作“澜”。故选B。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细细 一盏清茶,里面有着说不尽的意蕴。清幽淡雅的绿茶,清澈透明,沁人心脾;雅俗共赏的花茶,齿颊留香,妙不可言;外刚内柔的乌龙茶,甘而不浓,回味无穷。文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郑板桥喝出了“汲来江水烹新茗”的 ,杜耒喝出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 ,梁启超喝出了“饮茶之乐乐无穷”的 。
A.品味 绝妙意境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B.品赏 浓情厚谊 绝妙意境 无限乐趣
C.品赏 浓情厚谊 闲情逸致 无限趣味D.品味 闲情逸致 浓情厚谊 独特感受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及词语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再根据语境判断选用。
①品味:品尝;体味。 品赏:品味,欣赏。
②绝妙意境:形容意境非常奇绝微妙,仅仅指人的感觉。 浓厚情谊:很浓厚的情谊。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③独特感受:感受很不一样。 无限乐趣:乐趣很多说不完。
第一空,针对一盏清茶应用品味。第二空,“汲来江水烹新茗”是一种随性,据此应填“闲情逸致”。第三空,杜耒与来客以茶当酒喝出的是“浓情厚谊”。最后一空,梁启超喝出的是个人的独特感受。故选D。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D.网路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B.“等”和省略号不能并用,去掉“等”或省略号;
故选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如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称男子二十岁为“加冠”。
B.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C.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我们学过他的《无题》《夜雨寄北》。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雨果。他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D
【详解】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故选D。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上映以来深受观众好评,该片用纯粹、美丽、残酷的方式告诉人们青春年华十分宝贵。
B.隐形战机歼20入列,首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不仅让中国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还让世界瞩目和惊艳。
C.“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5亿人次以上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D.就中国军机飞入韩国所谓的“航空识别区”一事,韩方无理要求中方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B关联词搭配不当。“还”改为“而且”。C“超过”“以上”重复。去掉其一。D否定词滥用。“不再”改“再次”。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6.依次填空,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可宝贵的一点光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雄常在我们心中煽燃这一点光焰
②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
③常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
④个人能上进,社会能改良,文化能进展,都全靠有它在烛照
A.①③④②B.③①④②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结合横线处前文语境“敬贤向上是人类心灵中最可宝贵的一点光焰”,接着应是④句“个人……社会……文化……都全靠有它在烛照”,“烛照”照应前文“光焰”。然后谈论“英雄”的价值:①“英雄常在我们心中煽燃这一点光焰”,剩下②③两句,按照逻辑关系,应是先“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再“提升到高贵境界”。所以顺序为:④①③②。故选D。
二、句子默写
7.古诗文默写。
(1)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5)子曰:“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6)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两句诗是: , 。
(7)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的“ ”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答案】 温故而知新 便引诗情到碧霄 断肠人在天涯 山岛竦峙 人不知而不愠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晴空一鹤排云上 枯藤老树昏鸦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霄、竦、峙、愠、藤”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综合性学习
8.知行中学七年级五班正在开展“保护动物,和谐家园”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调查了解。为了了解本地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情况,同学们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如果让你负责这次调查表的设计,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2)活动二:拟写广告。调查结束后,同学们深感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够,认为应该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大家都加入到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如果让你来拟写这则公益广告,你打算怎样写呢?(不超过25个字)
(3)活动三:诗词积累。回到班级,同学们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诗词接龙活动,请你写出两句含有动物名的诗句。
【答案】(1) 了解本地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情况; 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你身边的朋友吧!
(3)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详解】(1)本题考查调查表格的填写。
活动方案的主题“关爱动物”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主题设计其他部分即可。切忌偏离主题。调查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如“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等。调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以学校或班级、小组、个人为单位,开展诸如“关爱动物”的调查等活动。调查问题,要具体,操作性强。如围绕着“野生动物”这一中心设计问题即可。
示例:调查目的:调查了解野生动物在本地的保护情况。
调查问题:本地区有多少野生动物?如何保护本地区的野生动物?
(2)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
作答时,在内容上要围绕“一定要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主题,不要脱离这个中心。
示例:爱护动物,让人类不孤单。
(3)本题考查古诗句积累。
作答时,写出两句含有动物名的诗句即可。
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四、诗歌鉴赏
阅读《木兰诗(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9.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采用排比手法写木兰每到一处地方买一样出征用的东西。
B.两个“旦辞”后各四句,写出了木兰日行夜宿,离家越近思乡越切。
C.从行程上看,木兰只用两天时间就走到了军事最前线的战场,足见木兰战备精良,行军神速。
D.“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10.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9.D 10.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赏析。
A.前四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木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的过程,“东西南北”市意为集市各处,理解为“每到一处地方买一样出征用的东西”有误;
B.两个“旦辞”后各四句,写出了木兰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乡越切;
C.“旦辞”两句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理解为“足见木兰战备精良,行军神速”不正确;
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赏析。重点分析“处境和身份”。
“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不闻”写出木兰日行夜宿,离家越来越远,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唤女声”是呼唤女儿的声音,“女”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句子写出了木兰作为女子对父母的依恋、思念。
【点睛】参考译文: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五、对比阅读
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夫君子之行
1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回乐烽前沙似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
B.一夜征人尽望乡 骨已尽矣
C.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
D.意与日去 意暇甚
13.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1.(1)xiánɡ (2)fú 12.A 13.(1)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办法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解析】11.本题考查注音。
(1)“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受降城”为地名,“降”读音“xiáng”;
(2)“夫君子之行”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夫”为发语词,引出后文,读音“fú”。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似:像/像;
B.尽:全/完;
C.时:时光/按一定时间;
D.意:意志/神情;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俭,节俭;以,用来
(2)广,增长;才,才干;志,志向。
【点睛】参考译文: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题16~19题。
满山鸟鸣
李汀
①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侧耳躺在床上倾听,叽喳声、啾鸣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再也睡不着,索性一骨碌爬起来。
②满山青翠,满山鸟鸣。在场部院坝里,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他问,咋不多睡会儿?我笑着说,这鸟叫得睡不着呢。老杨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③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抢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棵小树,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林场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
④此刻,林场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峰连山峰,重峦叠嶂。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滴溜儿,滴溜儿”叫。我们仰头望它们。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瞬间将我们淹没。
⑤我终于开口问了老杨:“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回城?”老杨笑笑说:“没想过是假的,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
⑥老杨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要学会一些鸟叫吗?”我摇摇头。老杨说,前些年,有人专挑鸟儿繁殖季节,嘴里衔片竹叶模仿鸟叫,引鸟上钩,一捉就是一麻布口袋,然后偷偷去卖。“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了,让鸟儿能辨别出我的声音。我还能辨出四十多种鸟叫声。”说着,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
⑦正当我痴迷于这鸟儿奇妙的世界时,老杨拉了拉我的衣角,“嗨呦——嗨呦呦——”喊起了山,山谷中回荡着老杨浑厚的声音。老杨一声“嗨呦”过后,那声音像定格一样,喧闹的红嘴蓝鹊停止了鸣叫,森林像静止了一样。红嘴蓝鹊偏着脑袋倾听。老杨再次轻扬嗓子,从低再到高,又一声“嗨呦——嗨呦呦——”,山谷模仿老杨的声音重放了一遍。这一声静止过后,一群红嘴蓝鹊集体叫了起来:“喳——老杨——喳喳。”我兴奋地对老杨说:“鸟儿在叫你呢。”老杨静静点了点头,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⑧遇见三个青年志愿者,要普查完这片森林的鸟儿。他们现在已经给五十三种鸟儿建立了档案。老杨对三个年轻人说:“那我还要努力,还要练习十三种鸟儿的叫声呢。”大家都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穿透密林。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该向这片森林致敬,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4.联系语境,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
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瞬间将我们淹没。
15.文章结尾写三个青年志愿者普查森林中的鸟儿,有什么写作目的?
16.“满山鸟鸣”这一标题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17.本文中的老杨与《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倾泻”原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下来,在本文中该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香樟叶清香的浓烈、晨光的灿烂和鸟鸣的壮美,这一切犹如水流一般,将我们浸润其中,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15.文章结尾写三个青年志愿者普查鸟儿,为山上的鸟儿建立档案,表明除老杨等人外还有其他人也在爱护这些鸟儿,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16.①“满山鸟鸣”表现了鸟儿在深山茂林中愉悦自由的生活。②“满山鸟鸣”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③“满山鸟鸣”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④“满山鸟鸣”表达了对老杨这样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热心人士的赞美之情。⑤“满山鸟鸣”也是文章行文线索。 17.(1)勤劳苦干。文中的老杨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开荒植树,从未停歇;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中植树,辛劳一辈子。(2)执着坚守。林场其他林工都转岗回城,而老杨却守在这片森林中,守护着鸟类;牧羊人同样如此,坚守沙漠,几十年如一日。(3)默默奉献。老杨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林场,奉献给了植树事业,不求回报;牧羊人同样如此,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他的劳动给后人带来了幸福。(4)爱护自然。老杨和牧羊人,他们都爱护大自然,植树造林,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14.考查赏析词语。
先解释词的本义,在联系具体文本语境解释词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倾泻”本义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下来。文中写“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这里生动形象化地把闻到的“香樟叶的浓香”看到的“晨光”听到的“鸟鸣”借联想转化为像水一样流淌下来,让人瞬间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15.考查表现手法。
“遇见三个青年志愿者,要普查完这片森林的鸟儿。他们现在已经给五十三种鸟儿建立了档案。”文章结尾写三个青年志愿者普查鸟儿,为山上的鸟儿建立档案,这是侧面描写,表明爱鸟护鸟的人不止老杨,社会上还有许多环保人士,全社会都应参与保护大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行动中,深化了文章主题。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此文标题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标题意蕴丰富;第二,标题是线索。
第一:标题意蕴丰富。
由第④段“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滴溜儿,滴溜儿’叫”第⑧段“他们现在已经给五十三种鸟儿建立了档案。”分析,“满山鸟鸣”表现了鸟儿在深山茂林中愉悦自由的生活。
由第④段“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第⑥段“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分析,“满山鸟鸣”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
由第⑥段“‘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了,让鸟儿能辨别出我的声音’”第⑧段“遇见三个青年志愿者,要普查完这片森林的鸟儿”分析,“满山鸟鸣”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
由第⑧段“该向这片森林致敬,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第⑧段“老杨对三个年轻人说:‘那我还要努力,还要练习十三种鸟儿的叫声呢。’大家都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穿透密林”分析,“满山鸟鸣”表达了对老杨这样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热心人士的赞美之情。
第二:标题是线索。由第①段“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第②段“满山青翠,满山鸟鸣。”第④段“鸟鸣声一路跟随”第⑥段“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第⑦段“一群红嘴蓝鹊集体叫了起来”可知“满山鸟鸣”也是文章行文线索。
17.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和比较。要人物归纳出人物形象上的共同点。(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勤劳苦干。由第③段“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可知文中的老杨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开荒植树,从未停歇;从1910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牧羊人“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几十年在荒漠中植树,辛劳一辈子。
(2)执着坚守。由第③段“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林场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可知老杨几十年守在这片森林中,守护着鸟类;牧羊人同样如此,从1910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坚守沙漠,几十年如一日。
(3)默默奉献。由第③段“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可知老杨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林场,奉献给了植树事业,不求回报;牧羊人同样如此,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他的劳动给后人带来了幸福。
(4)爱护自然。由第③段“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第⑥段“我也来学鸟叫了,让鸟儿能辨别出我的声音。我还能辨出四十多种鸟叫声。”可知老杨植树造林,爱好鸟,保护鸟,保护自然;牧羊人,种下了十万颗橡子,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他们都爱护大自然,植树造林,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烛(节选自《安徒生童话》)
①“再给你一支烛,我的小朋友!”她说道:“你的母亲要坐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她用得着它!”
②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在她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我也要呆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
③她的脸多亮啊!那是欢乐。没有蜡烛光能比孩子眼里闪出的光更亮!
④“见到她这副样子我真幸福!”油烛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肯定永远再也见不到了!”于是它被搁进篮子,盖起来。小男孩带着它走了。
⑤“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这里连一只铜烛台恐怕都没有。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
⑥油烛来到了穷苦人家。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富人家对面的一间低矮的屋子里。
⑦“上帝赐福给那位善良的夫人!她送给我这些东西。”母亲说道,“这是一支很好的烛!它可以一直燃到深夜。”烛被点燃了。
⑧“呸——呸!”它说道,“她拿来点燃我的火柴,气味刺鼻!在富人家里,是不会用这些来款待蜡烛的!”
⑨那边的蜡烛也都点燃了,烛光射到了街上。一辆马车隆隆驶来,载着身穿华贵衣服的客人参加舞会,这时音乐响了起来。
⑩“那边开始了!”油烛想。它想着那个富有的小姑娘( )的面孔,比所有蜡烛都要( )的面孔。“那个情景我再也看不到了!”
⑪这时,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姑娘。她搂着哥哥姐姐的脖子,她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讲,所以必须悄悄地说:“我们今天晚上——想想看!——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
⑫她的脸发出幸福的( ),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那边的小姑娘说:“我们今天晚上有舞会,我要戴上那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吃热土豆也那么重要吗?”油烛想道。“这边的小孩也同样这么高兴!”它打了一个喷嚏。就是说,它啪啪地响了一下。再多的动作,油烛就做不到了。
⑬桌子摆好了,土豆也吃掉了。哦,味道多美哟!真是一顿节日的美餐。然后,每人还分到一只苹果。最小的那个孩子念起了一首小诗:
⑭好上帝,谢谢你,你又让我吃饱了!阿门!
⑮“说得多好,妈妈!”小家伙喊了起来。
⑯“你不必问,也不必说!”母亲说道。“你心中只想着让你吃饱的好上帝吧!”
⑰孩子们都上了床。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富人那边烛光闪闪,乐声悠扬。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⑱“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油烛觉得。“真不知道蜡烛在银炫台里是不是更舒服一些。要是我在燃尽以前能知道该多好!”
⑲它想到了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
18.在文中括号里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A.闪亮 明亮 光亮B.光亮 明亮 闪亮
C.明亮 闪亮 光亮D.闪亮 光亮 明亮
19.文中画线的文字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写出了油烛怎样的心情?
20.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8.A 19.心理描写。写出了油烛对自己进入贫苦人家的境况极度不满和对蜡烛的嫉妒心理。 20.总结全文;点明上文两个孩子在不同烛照下同样的幸福;点明中心,不管出于怎样的环境,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总会幸福快乐。
【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闪亮,意思是透出光亮,明亮发光。明亮,意思是指的是发亮或发光,光线充足。光亮,明亮、亮堂。第三个空这里应该是一个名词,只有光亮合适。故排除BD。第一个空的程度应该比第二个空的程度深,闪亮比明亮程度深,故排除C。
故选A。
1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内容理解。
划线句中“油烛想道”,这是心理活动,所以应该是心理描写。“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这里连一只铜烛台恐怕都没有”,表明油烛要到贫苦人家,境况很差,内心不满;“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表明对进入富有家庭的蜡烛的嫉妒。
20.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段落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主旨。
第②段“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在她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 ‘我也要呆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第③段“她的脸多亮啊!那是欢乐。没有蜡烛光能比孩子眼里闪出的光更亮!”可以看出富人家的孩子很幸福;
第⑫段“她的脸发出幸福的光亮,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可以看出穷人家的孩子也很幸福;最后一段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结构上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蜡烛代表富有的家庭,油烛代表着贫穷的家庭,两个都幸福,就表明了不管出于怎样的环境,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总会幸福快乐。
七、名著阅读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2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其中父亲要求我“背诵《 》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22.请结合该文段,分析父亲的形象。
【答案】21. 五猖会 鉴略 22.从选段中勒令儿子背书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刻板、严格、极有权威,同时具有传统思想的人。
【解析】21.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空:根据选段中提到的父亲让我背书,背过后才让我“去吧”的情节可知,选段出自《五猖会》。
第二空:根据原文“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可填:鉴略。
2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选段中提到的在作者欢天喜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背书,背不过就不能去看会,可知,父亲是一个刻板严格的人。根据在我背书时“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可知,父亲是一个极有权威的人。让我背书,父亲根本就不给我反驳的机会,强调父道尊严,可知他是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的人。
八、作文
23.阅读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伟人,惊叹于他们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虽然平凡质朴,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绽放出璀璨的道德光芒,传递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也许,不仅仅是他,他们,就是你,就是我,都了不起!
题目: ,真了不起!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将题目书写在作文卷第一行的中间位置。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语言规范,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不得抄袭套用本试卷上的阅读材料。
(4)文中不得出现影响作文评价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也不要超出所给字格。
【答案】例文
交警,真了不起!
在生活中,有许多我崇拜的人,但最让崇拜的人是交警。交警,你们真了不起!
在公路上,我常常能见到交警的身影,他们经常戴着一顶蓝色闪耀的军帽,身上穿着蓝色的警服,胸前还有个警号,下身穿着蓝色的裤子,似乎像大海的一部分,他们的心一定和大海一样宽广!当他们工作时,还会穿上一件有绿有白的背心,肩膀上还有呼叫器!
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春夏秋冬,交警都一直坚持站岗,从不间断。我脑海中就有一次交警叔叔不怕劳累的情景。
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大地,圆圆的地球变成了一个从火山中出来的火球,在宇宙中翻滚。我敢保证:就算十万个空调挂在天上,都阻止不了这炎热的天气!
我和爸妈一起去旅游,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堵住了,四面八方全是车,水泻不通。我心想:“在这么炎热的中午,就算人在车中,肯定还会是车变烧烤箱,人变烤猪腿!”我隐约看见不远处有个交警叔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他高举左手,右手向前指,这就代表了前方路道已顺畅,可以走了。有时,交警会用手比划出一个数字,就是哪一辆车走哪一条路,心领神会的司机就会按交警的手势行车。
我心想:交警叔叔可真厉害!他一个人就能让这拥堵的数百辆车动起来,太棒了。我们走近了,我看到交警脸上那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他的衣服上面一大片地方湿透了。我的心中一阵感动,我想起以前见过交警叔叔帮助他人时,别人说“谢谢”,他总是说“不客气”。交警有时还会扶老奶奶过马路,宁可自己受伤,也不让老奶奶受伤,交警叔叔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护卫盾牌。交警叔叔,你是我学习的榜样!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雷锋!
此时,一阵风吹来,我感到一阵清凉,我看到道路的旁边,大树摇摆起来,招来了许多乘凉的小鸟。树下,花儿都开放了,一阵清香飘出,在风中飘散!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根据材料关键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结合“也许,不仅仅是他,他们,就是你,就是我,都了不起”可知,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所写人物应是生活中平凡的人。可写某一个人,如妈妈、老师、同桌、某某等;也可以写群像,如医生、交警、志愿者等,以此完成补题。“真了不起”蕴含敬佩和赞美之情。意义上,应表现人物的某种闪光点,如诚信、善良、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勇敢、执着、坚持等精神力量,技巧、手艺、经验等能力特长,成就、发明、创造等劳动成果等等,字里行间应流露出对人物的敬佩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2)选材构思。首先从自己最敬佩的人或人群中,选定一个,确定是写个人还是写群像,完成补题,然后找准他(或他们)身上最让你敬佩的地方,也就是你认为最了不起的地方确定立意。无论写个人,还是群像,都必须用具体的事件来来表现人物,用肖像(或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了不起的地方是重点,要详细刻画。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和抒情语句表达自己的敬佩赞美之情。
调查目的
①
调查形式
走访
调查问题
②
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二一校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普洱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