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与书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29分)
1.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我徜徉在宽阔的马路,悠静的小巷,不由感叹现代与古典结合得____________。
城西,古运河静静流淌,叙述着千年的人和事;城东,高速公路川流不息,奏响现代化的乐章。一东一西,像两根华丽的绸带,蜿蜒飘逸着,而小城似花团锦cù的轿子,人们抬着她向前飞跑;一东一西,又连着祖国的万水千山!
时间住久了,小城的故事和传说便像璀璨的珍珠,一串一串的被我掬起来,慢慢把玩,细细品赏。一宿湾、二仙桥、泰山(三)殿、宁国寺(四)、五条街、六公馆、七个汪、八宝亭……小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汇萃,富商巨贾云集。经过千年沉淀,名胜古迹抬头便是,美丽传说想听就有。
是啊小城宝应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多少成功与辉煌,令我们不由得久久为之动容,终身为之骄傲!
(来源于网络“宝应头条”,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花团锦cù( ) 富商巨贾( )
(2)填入文中空白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是( )
A.巧夺天工B.流连忘返C.闻名遐迩D.相得益彰
(3)下列对上面语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加点的词语“徜徉”“璀璨”“一串”“传说”分别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名词。
B.文中画横线的词语“骄傲”是贬义词,不合语境,应改为“自豪”。
C.语段中运用了比喻、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D.选文巧用了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充满激情;也不乏散句穿插其中,又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2.请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5)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6)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8)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由实到虚,把眼前的凄苦化成未来团聚的欢乐的句子是“ , ”。
3.下列对作品内容或相关常识的陈述不十分准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诗虽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而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因为其本质上还属于散文。
B.奥地利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采用“总一分”结构,先总述研究动物行为时趣事多,再分述研究水鸭子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C.绘本故事《植树的牧羊人》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我”只是个旅人、过客,目睹了荒僻之地变绿洲的过程。“我”也作为一名见证人,使牧羊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
D.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围绕“新装”的特性,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并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群丑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语文综合实践。
4.文学能陶冶性情,滋润心灵,伴随我们一起成长。下面的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讲故事:从下列的成语中,任选一个,讲一讲他们勤奋读书的故事(包含人物姓名、朝代、故事概要等;30字左右)。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凿壁借光
(2)抒心语:在班级举办的读书演讲比赛中,怡宝同学写出了下面阅读文学作品的心语。请你仿照他的句子,从本学期所学教材“自主阅读推荐”(《湘行散记》除外)的另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仿写一句。
恰宝: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如品一杯茶,茶香满口,回味悠长。
仿写:
(3)设栏目:聚焦《青年文摘》《最美文》中你最喜欢的栏目,总结栏目名的特点和规律,为班刊设想两个栏目(不超过4个字): 、 。
《青年文摘》栏目示例:心海浪花、青春风铃、文苑漫步、往事回眸、流金岁月等。
《最美文》栏目示例:最情时、浮生记、静夜思、云水谣、半生素衣、雕刻时光等。
(4)改标语:某校组织教师节表彰大会,为营造节日氛围,在会标的下面投影出了一则标语:三尺讲台染白青春鬓,丹心一片铸就栋梁材。怡宝同学看到后,认为若考虑到对仗工整,建议把下句的两个词语调一下位置。你能说出他的想法吗?
二、阅读理解(58分)
(一)名著阅读(11分)
怡宝同学在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思考中,学会了阅读整本书的多种方法,示例如下。
【选文A】
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棵松树。
——第二回《悟彻善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选文B】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根。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鸭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过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选文C】
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只见罗刹叫道:“渴了!渴了!快拿茶来!”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那罗刹渴极,接过茶,两三气都喝了。行者已到他肚腹之内,现原身厉声高叫道:“嫂嫂,借扇子我使使!”
——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5.阅读整本书,怡宝同学首先推荐了“比读法”,请根据以上语段完成下表:
6.阅读整本书,怡宝同学还发现可以运用“批注法”揣摩语言文字。请你给选文B中的画线句做批注,说说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7.阅读整本书,除了以上这些“精读”的方法,怡宝同学又发现可以通过“归类法”,进行“跳读”。
(1)选文C中,写的是悟空通过“变化”而钻入妖怪肚子里,从而成功降服妖怪的故事。请再举一则类似的例子(要包含悟空变为什么、妖怪名、情节概述等内容)。
(2)鲁迅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写到哪两位对他有深刻影响的老师?这两位老师分别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二)诗歌阅读(6分)
8.诗歌阅读。
夜雪①
(唐)白居易
已讶②衾③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④,时闻折竹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讶:惊讶。③衾(qīn):被子。④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1)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全部运用 的手法,依次从 (“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别具一格,韵味悠长。
(2)结合全诗内容,品析最后一句中的“折竹声”的丰富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不交一言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①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②为作三调③。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渚:水中小洲。②胡床:一种坐具,因产自西域,故称胡床。③三调:反复演奏。三,虚数,言其多。调,与下文“弄”同义,演奏。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旧闻桓子野善吹笛 闻:(______________)(2)便上车去 去:(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11.翻译下列句子。
(1)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12.你从“客主不交一言”这个细节里看出魏晋名士有着_______________的风度。对于“交友”,有同学觉得“客主不交一言”的境界更加美妙。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
(四)实用类阅读(13分)
【材料一】
怡宝同学爱好拍照,他父亲帮助在暑假自费出版了一本摄影集《荷香宝应》。她给班主任张老师寄了一册,还夹了一张留言条,内容如下: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只能遗憾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对网络语言的创造和运用,尽管很有才,却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造成男女老少众口一词、千人一面,人人都以会说同样的网络流行语为时髦。当一个耄耋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渍。”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
社会泛尊称的网络变异
徐默凡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有时会用到针对陌生对象的表示尊敬的称呼,比如在问路、购物等场景中,面对陌生人往往称对方为“先生”“师傅”,这些就是社会“泛尊称”。
网络交往开启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我们和外界打交道的场景更丰富了,论坛讨论、网站购物、在线咨询都会接触陌生人,网络语言中的社会泛尊称有什么特殊表现呢?
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里,常常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社会泛尊称,比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都既可以称呼亲属或亲成,也可以称呼陌生人。考察这些泛尊称,存在一个规律——以长为尊:年纪略大一点的,即以高辈分相称,如称呼为“叔叔”“阿姨”的可能还很年轻;年纪差不多的,就尽量冠以“大”字,如“大哥”“大姐”;即使年纪比自己小很多,也以平辈对待,如“小妹”“小弟”,从不见称陌生人为“侄女”“侄子”的。
网络语言中发明了一个和亲属称谓相关的泛尊称,即“亲”,也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用“亲爱的”“宝贝”这样的词语去称呼很亲近的人,但一般不用于社会泛尊称。网络语言发明了“亲”字后,却可以适用于任何场合,男女不限,亲疏不论,一概以“亲”呼之,颇有“天下一家亲”的气度。其实,“亲”的盛行,骨子里还是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表现,传统观念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始终是把社会当作家庭的放大版来看待的。从修辞效果来看,“亲”的语义内含了“亲近”“亲热”“亲善”等因素,单音节缩略后又显得俏皮可爱,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词语了。
(选自《咬文嚼字》2022年第12期,有删改)
13.从格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材料一”中留言条有哪些欠妥之处(不考虑“留言条”的标题)。
14.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区别敬称与谦称,发现存在着“以对方为尊”的规律,如敬称用“高见”,谦称则用 ;在我们当前的语言习惯里,常常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社会“泛尊称”,考察这些“泛尊称”,也存在着 的规律。
(2)结合“材料三”的具体内容,说说什么是社会“泛尊称”。
15.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概述作家池莉和“材料三”作者对泛尊称之一的“亲”的使用有怎样的观点,再具体分析持此观点的理由。
(五)文学类阅读(15分)
讨缘
骆瑞生
①小时候,春节前常有人来送财神和春联。送财神的人站在每家屋前唱《财神歌》,唱完后就发财神画像和春联,主人家则照例要给他些钱,只有实在拿不出钱的穷人家才会给些玉米和稻米。
②那年,送财神的人又来了,他是一位老人,60多岁的样子,背着背篓,挂着拐杖。当他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小孩子们就都跑过去看,我也混在其中。
③在一家门前唱完,送完财神后,老人就去下一家。在离我家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突然着急起来,一种窘迫的心情压得我喘不上气。我爸爸生病了,家里已经没有钱了。我担心老人来我家唱歌,被妈妈拒绝后他会难受,而妈妈也会难受,因为这又一次提醒了她,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
④终于,老人叩响了我家的门,妈妈打开门,抱歉地对老人说:“我家不买。”
⑤老人说:“没多少钱的。”
⑥听了老人的话,妈妈更难堪了,她低下头,重复了一遍:“真的不买。”
⑦这时,屈辱的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来。
⑧老人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闻到我家那么浓郁的草药味就明白了。老人对妈妈说:“那我就不讨钱,我讨缘。”
⑨说完,不待妈妈开口,老人就唱了起来。老人的声音像一阵暖风,吹进我家破陋的房子里,我悄悄站在妈妈后面,盯着老人唱歌。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盯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磨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这是我听老人唱《财神歌》唱得最好听的一次。
⑩老人唱完后就将财神画像和春联放在我妈妈手里,合着手说了一声:“祝你家来年发财。”说完就走了。
⑪妈妈装了一袋玉米递给我,说:“小跃,你把这袋玉米给他。”
⑫我提着玉米赶紧追上去,对老人说:“我妈妈说这是给您的,抵钱。”
⑬“快拿回去,我说了是讨缘的。”
⑭我的声音突然吸咽了,我说:“您是唯一给我家唱《财神歌》的人,就收下吧,不然我妈妈会更难过的。”
⑮老人听到我的哭声,便将玉米从我手中接过去,放在了背篓里。
⑯我好奇地问他:“什么是讨缘?”
⑰“现在我就讨到缘分了,和你的。”老人摸了摸我的头。
⑱我又问:“您到每家都讨缘吗?”
⑲老人回答:“那不是。只有去你家是讨缘,去别人家都是讨钱。缘分可比钱重要得多。”
⑳我从老人的话里听出了暖意,终于破涕为笑。
(选自《读者》2022年第9期,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叙事作品一般讲究情节的前后勾连,读到第⑧段中“闻到我家那么浓郁的草药味就明白了”这一句显得不突兀,原因是短文在第③段己用“我爸爸生病了”埋下了伏笔。
B.第⑬段的语言描写,未在人物语言前加提示语,这样的语言节奏更切合老人当时不假思索地拒收玉米的情景;单独成段,更能凸显了老人是真心“讨缘”,真诚祝福我家。
C.文中老人开始以“我说了是讨缘的”作为拒收一袋玉米的理由,但最终还是“将玉米从我手中接过去,放在了背篓里”。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弱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力度。
D.短文通过主旨句“缘分可比钱重要得多”画龙点睛,歌颂了社会底层弱者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体贴的人间真情。
17.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第③段中两个加点的“难受”的具体原因。
18.根据题后要求,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这时,屈辱的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来。(用词贴切)
(2)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盯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磨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多角度描写)
19.主人公是叙事的中心人物或视角的出发点,请试着分析从哪些角度可以看出本文的主人公是“老人”。
三、作文与书写(60+3分)
20.请以“遇见你,遇见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中的“你”,可以是生活中的人、物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感情真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⑤请认真书写。
参考答案与解析
1.(1) 簇 gǔ
(2)D
(3)B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①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鲜花成团,彩锦成堆。形容五彩缤纷、绚丽灿烂的景象。也形容华美的衣饰。
②富商巨贾(fù shāng jù gǔ):财富极多的大商人。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大自然的造就。形容工艺高超精湛。
B.“流连忘返”指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忘记了回去。形容对美景或美好的事物的留恋。
C.“闻名遐迩”指远近都听到其名声。形容很著名。
D.“相得益彰”指通过彼此间的作用,更显示出双方的优点和长处。
结合“我徜徉在宽阔的马路,悠静的小巷”“城西,古运河静静流淌,叙述着千年的人和事;城东,高速公路川流不息,奏响现代化的乐章”可知,这里要体现的是现代与古典的结合恰到好处,结合四个选项,只有“相得益彰”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故选D。
(3)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B.“骄傲”在这句话里是褒义词,不是贬义;
故选B。
2. 潮平两岸阔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阑卧听风吹雨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不知而不愠 落花时节又逢君 河流大野犹嫌束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阔、郎、阑、霄、逢、嫌、烛。
3.A
【详解】本题考查作品内容或相关常识。
A.散文诗本质上属于诗,所以“其本质上还属于散文”的陈述不十分准确;
故选A。
4.(1)囊萤映雪:东晋车胤(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东晋孙康利用雪的反光来勤奋苦学。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战国的苏秦用锥子扎大腿,防止疲倦时打瞌睡。
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孔子晚年爱读《周易》,因翻动次数多,使穿竹简的皮带断了好几次。
凿壁借光:西汉时匡衡,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于是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2)示例:读屠格列夫的《猎人笔记》,如看一场戏,世态炎凉,跃然纸上。
(3) 示例:飞扬青春 至爱亲情
(4)“丹心”与“一片”调换位置。
【详解】(1)本题考查成语故事积累。任选一个熟悉的成语,写出涉及的人物及其朝代,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勤奋读书的事件即可,作答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如:囊萤映雪:东晋车胤家贫,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明;东晋孙康冬天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悬梁刺股:东汉孙敬用绳系头发,悬屋梁,防打瞌睡;战国苏秦用锥扎大腿,使自己清醒。
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孔子晚年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凿壁借光:西汉时匡衡家贫,无钱点灯,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
作答时选择“自主阅读推荐”中的一部作品,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即可。如: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如听一首曲,悠扬悦耳,绕梁三日。
(3)本题考查设计栏目名字,要抓住班刊的特点,结合示例,用简洁、生动、富有诗意的文字作答。
如:良师寄语、新闻彩虹、扬帆之旅、今日精彩、青春足迹等。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三尺讲台”是数词量词在前,名词在后;“丹心一片”是名词在前,数词量词在后。根据对仗的原则,应该将“丹心”与“一片”调换位置。
5. 卖弄炫耀。 悟空想哄二郎神(真君)进去,便一口咬住。 蟭蟟虫。 冲起茶沫漕漕。 6.示例一: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示例二: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或: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只需答一点,意对即可) 7.(1)示例一:变作仙丹钻入黑熊怪肚子(参考情节:悟空收拾不了黑风山黑风洞的黑熊怪,随即请观音菩萨帮忙。妖怪的朋友凌虚子道人,被悟空打死。菩萨就变作这道人模样,端了他的托盘,而悟空就变作其中一粒仙丹,两个共同演戏,来为妖精祝寿。黑熊怪吃了仙丹,悟空就在他肚子中现了本相,拳打脚踢。妖精肚子疼得在地上打滚,只得交出佛衣。)
示例二:变作瓜(西瓜)钻入黄眉怪肚子(参考情节:弥勒佛祖变作一个瓜农,悟空将妖怪黄眉童儿诱至瓜田,自己却变作一个大西瓜。妖怪接了瓜农递给的西瓜,张口就咬,悟空一骨碌钻入他肚子中,就在里面翻来滚去,恣意摆布。佛祖现出本相,妖怪疼得如驴打滚,只得交出“人种袋”归降。)
示例三:变作桃子钻入老鼠精肚子(参考情节:金鼻白毛老鼠精弄风将唐僧摄走后,悟空寻至陷空山无底洞,给师父定计。女妖见唐僧摘了个红桃子给自己吃,还以为他回心转意,当下欢喜得轻启红唇就咬,岂料这桃子就是悟空变的。妖精还纳闷核都没吐,悟空已在她肚中翻江倒海开了,直把她疼得哭爹喊娘。她把唐僧背出洞,悟空才变成小不点儿,从她口中钻出来。)若答“被蟒蛇怪生吞”“被青狮精吞吃”,不合题目要求,不给分。
(2)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对学生和蔼又严格)。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
【分析】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变化”和“变化的原因”可从选文找出相关内容,而“我”的发现则要结合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提炼。
选文A:从“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棵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作一棵松树”,可知,悟空喜欢在大家面前“卖弄手段”,前吹嘘自己“昼夜殷勤”“都会了”,是个喜欢卖弄炫耀的家伙;
选文B:从“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可知变成土地庙的原因是:悟空想哄二郎神(真君)进去,便一口咬住;
选文C:从“行者见他闭了门,却就弄个手段,拆开衣领,把定风丹噙在口中,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蟭蟟虫儿,从他门隙处钻进”,可知,孙悟空此时变作一个“蟭蟟虫”;从“近侍女童,即将香茶一壶,沙沙的满斟一碗,冲起茶沫漕漕。行者见了欢喜,嘤的一翅,飞在茶沫之下”,可知冲起茶沫漕漕的细节描写,使行者能“到他肚腹之内”的情节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6.本题考查揣摩语言做批准。
由选段B“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过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可知,悟空想变成土地庙哄二郎神进去,便一口咬住。哪知,二郎神看见悟空尾巴变成的旗竿竖在后面,就知道悟空在骗他,所以没有进去。据此可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由选段B“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过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二郎神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旗竿不应竖在庙宇后面,据此可知: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7.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归类。
(1)首先调动平时阅读积累,找出悟空通过“变化”钻入妖怪肚子里的故事,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即可。注意要包含悟空变为什么、妖怪名、情节概述等内容。
示例:
(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到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和日本医学院的藤野先生是对他有深刻影响的老师。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形象特点。
寿镜吾老师:从“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知寿镜吾老师是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从“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可知寿镜吾老师是个和蔼的人。
从“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可知寿镜吾老师在当时比较开明。
藤野先生:从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还帮“我”纠正解剖图,可见他是个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人。
8.(1) 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 触觉。
(2)“折竹声”是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也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意对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鉴赏分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的意思是: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衾枕冷”诗人先从人的触觉写起,“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诗人运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意思是: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雪下大了,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诗人仍用侧面描写,“知雪重”从感觉来写;“闻折竹声”从听觉来写;“折竹声”是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时闻”说明雪大,竹子断的多,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综合可知,这首《夜雪》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之大。
(2)本题考查的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诗人先从触觉、视觉写出了天寒、雪大;“时闻折竹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冬夜的寂静,也侧面表现出雪大,如此天寒、雪大的夜晚,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而已,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凄冷。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9.(1)听说;(2)离开。 10.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11.(1)客人中有认识子野的人说:“这人是桓子野。”
(2)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12.示例:不拘礼法、率性而为、单纯平易。(任填一个,意对即可)
示例:(1)赞同。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交一言”是一种心灵的默契,精神上的交流。
(2)不赞同。朋友之间应该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才能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曾经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闻:听说;
(2)句意:就上车离开了。去:离开。
10.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立刻就掉头下车,坐在胡床上,演奏了三个曲调。
“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是连贯的三个动作;
正确断句为: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识:认识;者:……的人;云:说;是:这;
(2)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
(3)久之:时间长了;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很。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客主不交一言”指客主没说一句话。根据“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可知,王子猷听到客人说这个人是擅长吹笛子的桓子野,便派人请桓子野演奏,桓子野已是大官,听闻过王子猷的名声,便演奏了三个曲调,吹奏完毕就上车离开了。两个人没有刻意结交,全凭自己的心思做事,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名士有着不拘礼法、率性而为、单纯平易的风度。
第二问:开放型试题,明确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赞同。两人象征了魏晋名士有着不拘礼法、率性而为、单纯平易的风度,王子猷有声名,桓子野善吹笛,是贵显,但两人没有刻意的结交,王子猷偶遇桓子野,王子猷想听桓子野演奏,桓子野演奏完便离开了,展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态度,是精神上的交流。
【点睛】参考译文:
王子猷离开国都,还停泊在码头上。曾经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客人有认识子野的说:这人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替自己传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请试着为我演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说过王子猷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坐在胡床上,演奏了三个曲调。吹奏完毕就上车离开了。客主没说一句话。
13.格式:“张老师”应顶格写(答“正文开头空两格”也正确);日期和署名调换位置。
内容:“令尊”应改为“家父”(或“家严”“家君”“我父亲”);“拜读”改为“审阅”(或“阅读”“翻看”等) 14. 拙见; 以长为尊。 社会“泛尊称”,就是在社会交往中针对陌生对象的表示尊敬的称呼。 15.作家池莉持反对(或“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态度,理由是: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造成男女老少众口一词、千人一面,人人都以会说同样的网络流行语为时髦。
“材料三”作者持赞同(或认为“也很有意思”“很有创意的新词语”)态度,理由是:①骨子里把社会当作家庭的放大版来看待的;②语义内含了“亲近”“亲热”“亲善”等因素,单音节缩略后又显得俏皮可爱。
【解析】13.本题考查留言条,其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留言条”二字。
②称呼:写被留言者的姓名,在第二行顶格写,“张老师”应顶格写。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一定要写清的具体内容。内容:“令尊”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应改为“家父”;“拜读”指读对方的作品,改为“审阅”。
④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署名(怡宝)在上,日期(2022年7月26日)在下。
14.(1)本题考查谦辞和敬辞以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高见”是尊称对方的意见,“拙见”是谦称自己的意见;
结合材料三第三段“考察这些泛尊称,存在一个规律——以长为尊”可知,泛尊称存在以长为尊的规律。
(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有时会用到针对陌生对象的表示尊敬的称呼”可知,社会“泛尊称”,就是在社会交往中针对陌生对象的表示尊敬的称呼。
15.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二“我只能遗憾地说”“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渍”可知,作家池莉持反对态度,结合“却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造成男女老少众口一词、千人一面,人人都以会说同样的网络流行语为时髦”可知,理由是: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造成男女老少众口一词、千人一面,人人都以会说同样的网络流行语为时髦。
结合材料三第四段“也很有意思”“显得俏皮可爱”“很有创意的新词语”可知,作者持赞同态度,结合“骨子里还是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表现,传统观念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始终是把社会当作家庭的放大版来看待的。从修辞效果来看,‘亲’的语义内含了‘亲近’‘亲热’‘亲善’等因素,单音节缩略后又显得俏皮可爱,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词语了”可知,理由是:①骨子里把社会当作家庭的放大版来看待的;②语义内含了“亲近”“亲热”“亲善”等因素,单音节缩略后又显得俏皮可爱。
16.C 17.前一个“难受”(或老人难受)是因为到我家发财神画像和春联会被我妈妈拒绝;后一个“难受”(或妈妈难受)是因为“送财神”一事又一次提醒了妈妈,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 18.(1)一个“涌”字,生动地写出了“我”泪水之多、流的很急,更能表达出“我”因受到屈辱而难受的程度之烈。(意对即可)
(2)通过视觉、听觉等(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送祝福时的专注和真情。(意对即可) 19.①从题目上看“讨缘”的是送财神的老人,而不是其他人;②从详略上看,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老人身上,从头到尾都是以老人为中心来写的。③从主题思想上看,写老人讨钱,更是为了讨缘,这种让人找到尊严,找到温暖和真情的缘分,都是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C.结合第⑮段“老人听到我的哭声,便将玉米从我手中接过去,放在了背篓里”可知,老人是为了安慰“我”,同时也表达对“我”和妈妈的尊重,才收下这袋玉米的。作者这样写,是强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力度,并非“弱化”;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③段中,“我担心老人来我家唱歌,被妈妈拒绝后他会难受,而妈妈也会难受,因为这又一次提醒了她,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
结合前一句“我突然着急起来,一种窘迫的心情压得我喘不上气。我爸爸生病了,家里已经没有钱了”,可知“被妈妈拒绝后他会难受”的“难受”是指老人到“我”家发财神画像和春联,但因为“我”家没钱,会被“我”妈妈拒绝,但老人并不知情,因此老人心里会难受。
“妈妈也会难受”的原因是“因为这又一次提醒了她,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
1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这时,屈辱的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来”在第⑦段,结合第⑥段“听了老人的话,妈妈更难堪了,她低下头,重复了一遍:‘真的不买’”,可知此时“我”因家庭的贫困而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而流泪,“涌”是不可遏止地冒出的意思,比“流”更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我”的泪水之多和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因爱到屈辱而难受的强烈程度。
(2)这个句子在第⑨段,写的是老人唱歌的情景。按要求,从多角度描写的方面进行分析。扣住“本义、内容、情感和主题”三方面来欣赏分析。“亮亮的”对老人的神态描写,写出他唱歌时的精气神很足;“盯”是神态描写,这是老人唱歌时的神态,表现了他的专注;“磨”是对老人的动作描写,磨出歌词,表现他吐字的清晰、清清楚楚,表现他唱歌的投入;“叩打”是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唱歌的节奏感;“沉浸”是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投入和动情。从“我”的角度来分析,是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角度。联系前文“那我就不讨钱,我讨缘”可知,对这一个贫穷的家庭,老人只是讨缘不讨钱,却还如此投入卖力地唱歌,从而可见老人的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之情。面对这样的一个老人,这字里行间的描写中,也流露出“我”和妈妈对他的感激之情。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作用。
本文中人物共有三个,“我”、妈妈和老人。要求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老人”的原因。
首选,题目“讨缘”是从老人的话“那我就不讨钱,我讨缘”而来的,“讨缘”的是送财神和春联的老人,因此他在文中最重要;
其实,从详略上看,文章中对老人“讨缘”的描写最详尽,用了大量的笔墨,而对“我”和妈妈只是简略带过,因此老人是本文的中心人物;
第三,从主题思想上看,这位老人春节时心甘情愿不要钱为“我”家送财神像和春联,这种让人找到尊严,找到温暖和真情的“讨缘”,表现了文章“善良与关爱”的主题,因此老人是文章的主人公;
20.
例文:
遇见你,遇见美
秋雨淅沥,路旁行道树上皂果挂了满树,不时被打落一两颗,砸烂在地上的泥水坑里,绽开几朵昏黄的水花。天气微冷,来往行人不少,低头刷着手机,举着伞,匆匆走过。
斑马线前,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打着伞,站着,伞面很脏,混着泥的水一道道滑落,依稀可以辨认出伞是蓝色;雨伞很大,轻松便可以遮住男孩上半个身子。交通信号灯红了又绿,行人举着五彩斑斓的伞来来往往,男孩的泥伞却只是不动。
“哐!”突兀的声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行人的视线离开了手机,所有人都看向响动的那一处街角,行道树下,一位老人倒在那儿,正竭力扭转身子,两只手来回摸索,试图找到什么着力点好站起来。被打断的成年人们只是看了几眼,就又低头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行人依旧匆匆。没有人再去关注对街那个角落,仿佛那个正在竭力挣扎的老人从不存在。斑马线前,那把蓝底泥伞微微抬起,伞下的男孩看向对街,绿灯了,他飞奔而去。
老人倒在树下,独自挣扎。雨变得瓢泼,皂果和帘幕一般的水一齐砸到老人身上。老人双腿微颤,感受着行人来往,皱纹交织的脸上写满惊慌,麻布制的衣服冰凉得贴在皮肤上,狼狈不堪。逆着人群,男孩奔向老人,一把泥伞挡住让老人心惊的灰沉的天,蹲下身,为老人检查好伤势,男孩缓缓地扶老人起来。“谢谢!谢谢!”老人用不很清晰的口齿向男孩不停的道谢,男孩听到这一连串的谢谢,却是愣住了,他张了张嘴,终于还是什么都没说出来,把伞塞给老人,挤出一抹笑,飞奔而去。老人追不上男孩的脚步,拿着被雨水洗刷干净的天蓝的伞,面露微笑。
雨依旧在下,我却感受不到丝毫寒冷,因为遇见了你,遇见了美,带给我无限的温暖,与温暖相遇,便不惧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式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以“遇见你,遇见美”为题写作,“遇见”指碰到、看到。根据题干提示“‘你’,可以是生活中的人、物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知,写作对象是生活中的人、物或者是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文章可围绕从书籍中获得的感悟展开,例如:遇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学会坚强地面对人生;遇见《行路难》中的李白,学会积极向上地生活等;文章可围绕发现他人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展开;例如:遇见路人在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举动;遇见父母,发现父母养育自己的含辛茹苦;遇见老师,发现老师的润物无声等。结合题目“遇见你,遇见美”可知,文中的“你”就是“美”的化身。写作时应突出“你”具有什么特点,美在何处?对“我”的成长有何意义?使我获得某种美的体验。行文时应将“美”的内容具体化,通过叙述“你”与“我”的故事,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篇习作适合写成记叙文。可以以“分——总”的结构行文,开篇直接记叙主体的事件,最后总结在遇见的过程中的感受及感悟;或是以“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开篇直接通过抒情兼议论的语句表达遇见谁;接下来记叙事件,最后再次扣题点明自身的感悟与成长。
选文
变化
变化的原因
“我”的发现
A
松树
众人央求他表演学习变化之法的成果。
③写孙悟空 (心理)变化之法,恰被祖师撞见,后被逐出洞。情节推进自然,合情合理。
B
土地庙
②
作者想象奇特,源于生活经验,合乎情理。
C
①
孙悟空被罗刹女关在洞外,想要飞进洞找机会借芭蕉扇。
④这里的罗刹渴极和 的细节描写,使行者能“到他肚腹之内”的情节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张老师:令尊帮我出版了摄影集一册,请您拜读以后,向我多提宝贵意见!
2022年7月26日
怡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