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30261/0-17037213968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30261/0-17037213968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30261/0-17037213968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解析版) 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30261/1-17037214024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解析版) 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30261/1-1703721402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解析版) 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130261/1-170372140254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2.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讲义)-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 2.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讲义)-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 2.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课后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试卷 1 次下载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讲义)-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讲义)-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同步讲练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文件包含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原卷版docx、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概念: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 状态的过程。形式:①在神经纤维上,以 电信号 的形式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②在神经元之间,要经历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的信号转变。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动作电位产生基础: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原理: Na+内流 膜电位表现: 内正外负 ①静息电位产生基础: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产生原理: K+外流 膜电位表现: 内负外正 ③局部电流神经纤维膜外: 未兴奋 区域→ 兴奋 区域(即正电位→负电位)神经纤维膜内: 兴奋 区域→ 未兴奋 区域(即正电位→负电位)④兴奋传导传导形式: 电信号 (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兴奋 区域→ 未兴奋 区域【微点拨】K+外流和Na+内流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易错提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在离体状态下,可双向传导;在生物体中,只能单向传导。膜电位的测量及膜电位曲线解读膜电位的测量方法及比较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以时间为横坐标)【微点拨】关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大小的判断动作电位的大小与膜内外Na+浓度差有关。若把离体的神经纤维放在高Na+溶液中,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原因是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形成的,一般外界Na+越多,膜内外Na+浓度差越大,内流Na+越多,形成的动作电位越大。静息电位的大小与膜内外K+浓度差有关。若把离体的神经纤维放在高K+溶液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变小,原因是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一般外界K+越多,膜内外K+浓度差越小,外流K+越少,形成的静息电位越小。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以离刺激点的距离为横坐标)①处于静息电位,③处于动作电位。①与②相比,①离刺激点近,说明①先发生变化,②后发生变化,稍后,②可发生与①相同的变化,说明②处可发生K+外流,处于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④稍后可变为③,说明④处于动作电位形成过程,④处Na+可内流。(2023•淄博二模)根据有无髓鞘包裹,可将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不连续的,每隔一段便有一个裸露区,称为郎飞氏结(如图)。郎飞氏结处的Na+通道密度高,而结间区几乎没有Na+通道,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至下一个郎飞氏结,称为跳跃传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纤维和髓鞘细胞构成 B.有髓神经纤维兴奋时,Na+内流主要发生在郎飞氏结 C.图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由右向左 D.与无髓神经纤维相比,有髓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度快【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解答】解:A、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包在它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根据有无髓鞘包裹,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纤维和髓鞘细胞构成,A正确;B、据题意可知,郎飞氏结处的Na+通道密度高,而结间区几乎没有Na+通道,因此有髓神经纤维兴奋时,Na+内流主要发生在郎飞氏结,B正确;C、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至下一个郎飞氏结,据图可知,左边两个髓鞘都有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可能是从跳到右,也可能是从右跳到左,无法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C错误;D、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是不连续的,每隔一段便有一个裸露区,称为郎飞氏结,郎飞氏结的电阻较小,局部电流可迅速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极大地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因此与无髓神经纤维相比,有髓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度快,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23•重庆模拟)动作电位一旦发生,可以沿着细胞膜传播至整个细胞,其传播实质是沿着细胞膜不断的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保持其原有的波形和波幅度,这是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动作电位可以在有髓(有髓鞘且髓鞘具有绝缘性)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上进行传导。其传导示意图如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跳跃式的,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B.动作电位形成的局部电流使得前方一定距离内的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进而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同样的距离所需转运的离子更多 D.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没有衰减【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解答】解:A、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跳跃式的,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快得多,极大地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A正确;B、动作电位形成的局部电流使得前方一定距离内的细胞膜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C、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跳跃式的,在髓鞘处没有离子的转运,因此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同样的距离所需转运的离子更少,C错误;D、动作电位一旦发生,可以沿着细胞膜传播至整个细胞,其传播实质是沿着细胞膜不断的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保持其原有的波形和波幅度,故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没有衰减,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2020秋•淇滨区校级月考)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表1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乙图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正进行Na+的内流【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解答】解:A、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是测定动作电位的,因此电位变化会出现丙图所示,A错误;B、图乙②点时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与Na+的内流有关,①点处于静息电位,因此图乙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错误;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最大,因此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兴奋刚传传到b点,a还处于静息状态,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22秋•九龙坡区校级期末)如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中的灵敏电流计在静息电位状态下不会发生偏转 B.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 C.c处动作电位最大时,膜内Na+浓度仍然比膜外低 D.d处产生动作电位时,与右侧相邻部位间会形成局部电流【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答】解:A、已知图示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处于静息电位时,膜两侧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指针向右偏转,A错误;B、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导致b处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c处Na+浓度仍低于膜外,C正确;D、d处产生动作电位时,与右侧相邻部位间会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2022秋•泰山区校级月考)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浓度的细胞培养液中,并用不同的强度刺激神经纤维,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Ⅰ和刺激Ⅱ都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 B.刺激Ⅱ作用于正常反射弧的感受器时一定会发生反射活动 C.ac段主要与细胞外Na+内流有关,Na+内流会消耗能量 D.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K+浓度,a点上移,c点位置基本不变【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点之前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def段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解答】解:A、刺激Ⅰ会使神经纤维上产生外负内正的电位,刺激Ⅱ不会,A错误;B、刺激Ⅱ作用于正常反射弧的感受器时不会发生反射活动,因为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B错误;C、ac段产生动作电位,主要与细胞外Na+内流有关,Na+内流为协助扩散,不会消耗能量,C错误;D、适当提高培养液中的K+浓度,会使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a点上移,但不影响动作电位,c点位置基本不变,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调节的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2023•河南模拟)研究表明,当改变枪乌贼的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时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B.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应将电极两端分别置于膜内和膜外 C.在产生动作电位时,由于Na+内流会导致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解答】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而未兴奋部位,膜外为正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由兴奋部位传递到未兴奋部位,电流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因此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A正确;B、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静息电位,需要将电极一端置于膜外,另一端置于膜内,B正确;C、在产生动作电位时,由于Na+内流导致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但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D、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的理解,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23•重庆模拟)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朱利叶斯等人发现了辣椒素受体(TRPV1),解释了吃辣椒时总是感到热的原因。当细胞膜上的TRPV1通道蛋白被辣椒素激活时,造成Ca2+通过TRPV1内流而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灼烧感”。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感觉神经元受到辣椒素刺激后,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造成的Ca2+内流需要消耗ATP C.受辣椒素刺激产生“灼烧感”后,往往会引起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这一过程属于反射 D.吃辣椒时喝热水会增强“灼烧感”,其原因可能是热水激活了受体TRPV1【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解答】解:A、当感觉神经元受到辣椒素刺激后产生兴奋,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正确;B、TRPV1是通道蛋白,Ca2+内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其跨膜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B错误;C、受辣椒素刺激产生“灼烧感”后,往往会引起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这一过程属于反射,C正确;D、吃辣味食物的同时,喝热水会增强“灼烧感”,从反射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热水激活了热敏受体TRPV1,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22秋•东昌府区校级月考)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2、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解答】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A正确;B、由题干信息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借助离子通道,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C正确;D、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内流,神经细胞内K+浓度仍明显高于膜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理解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突触突触小体:神经元的 轴突末梢 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突触的形成: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 突触后膜 。【微点拨】突触的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轴突型,树突-树突型。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这些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如神经肌肉接头。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图解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 突触小泡 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通过 突触间隙 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 结合。突触后膜上的 离子通道 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 降解或回收 。【微点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膜的流动性。(易错提醒: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以及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都不需要消耗能量,且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类型: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5-羟色胺等,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进而产生兴奋。如,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等,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后膜超极化,进而产生抑制。如,γ-氨基丁酸与γ-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突触后膜上Cl-通道打开,Cl-内流,静息电位加大,产生抑制。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微点拨】(易错提醒)关于信号转换: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特点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 突触小泡 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 上。突触延搁 :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因此兴奋传递的速度比神经纤维上要 慢 。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在神经纤维上(bc=cd)①刺激a处,b处先兴奋,d处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 两 次方向 相反 的偏转,如下图所示: ②刺激c处,b处和d处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 不 发生偏转,如下图所示:在神经元之间(ab=bd)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因此 a 点先兴奋, d 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 两 次方向 相反 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 不能 传至a,a点 不 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发生 一 次偏转。“两看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2023春•武汉月考)如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树突膜,②为轴突膜或细胞体膜 B.神经递质也可以由②释放并作用于① C.神经元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D.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等大分子,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分析】图示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①为轴突膜,②为树突膜或胞体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解答】解:A、在神经元之间,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①为轴突膜,②为树突膜或细胞体膜,A错误;B、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C、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需要消耗ATP,C正确;D、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还有其他种类的物质,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23•河南开学)如图所示,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时,Ca2+由膜外进入膜内,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促进了过程②的进行,该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部分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神经递质作用完之后全部被降解 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如果Ca2+载体结构异常,可能造成突触后神经元难以兴奋 D.过程①②③消耗的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内膜【分析】题图分析:①表示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称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过程②Na+内流,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过程③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利用。【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神经递质作用完之后部分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利用,A错误;B、图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了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Na+内流,所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C、Ca2+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并释放神经递质,如果Ca2+载体结构异常,Ca2+跨膜运输受阻,可能造成突触后神经元难以兴奋,C正确;D、过程②表示Na+内流,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2•阳谷县校级开学)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⑤ B.图中④为突触前膜 C.兴奋在突触小体内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后膜,⑤为突触间隙。【解答】解: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⑤,A错误;B、图中④为突触后膜,B错误;C、兴奋在突触小体内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如肾上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023•威海二模)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末梢经突触小泡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未发生作用的NE可在Na+浓度梯度驱动下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E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NE通过自由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C.Na+进入突触前膜可能会引起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 D.NE进入突触前神经元的过程需消耗能量【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2、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解答】解:A、NE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以起调节作用,NE与受体结合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正确;B、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NE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不是自由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B错误;C、Na+进入突触前膜,会引起突触前膜兴奋,会引起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C正确;D、NE在Na+浓度梯度驱动下进入突触前神经元,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23春•博爱县校级期末)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食欲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 C.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分析】题意分析: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解答】解:A、食欲肽作为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A正确;B、自由扩散指的是物质顺浓度梯度的直接跨膜过程,而食欲肽在突触间隙的移动没有跨膜,因此食欲肽是通过扩散的方式经过突触间隙的,B错误;C、食欲肽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所以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食欲肽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药物M可能有助于睡眠,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兴奋通过突触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022秋•宁乡市期末)在膝跳反射过程中,不会发生( )A.兴奋在反射弧上进行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C.既有电信号传导,也有化学信号传递 D.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形成动作电位【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解答】解:A、由于有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传递,A错误;B、在突触结构上,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正确;C、兴奋在突触结构上神经递质的释放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信号转变,C正确;D、膝跳反射中,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钠离子内流增多形成动作电位,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2023•河南开学)如图所示,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兴奋性神经元,在a,b、c,d、e五处安有灵敏电流计。在箭头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b、c、d、e B.兴奋由c传到d的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兴奋传到c时,c处膜对Na+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D.若箭头处为b、d的中点,则b、d处的电流计同时发生偏转【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A、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因此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b、c、d、e,A正确;B、兴奋由c传到d的过程中经过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正确;C、兴奋传到c时,c处膜对Na+的通透性大大增加,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正确;D、神经冲动在突触传递时要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换,因此传递速度要比在神经纤维上慢,若箭头处施加有效刺激,则b处的电流计先发生偏转,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2秋•历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将电流表两电极分别接到神经元膜外a、b两点,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4中的物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已知当两个相同兴奋相遇时会相互抵消,假设刺激强度相同且能产生兴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分别刺激图中的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 B.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三次偏转 C.同时刺激a、c两点,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 D.给予c点刺激时,若降低2处Na+的浓度,则可能会导致3处的动作电位减小【分析】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3、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2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1是突触前膜,2是突触后膜,3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解答】解:A、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先偏转一次,等兴奋经过突触传到b点时,电流表再反向偏转一次;在b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偏转一次,但兴奋不能经过突触反向传到a点;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向右传递时经过突触,具有突触延搁现象,又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因此兴奋先传导至a点,后传递至b点,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因此分别刺激图中的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A正确;B、同时刺激b、c两点,b点产生的兴奋先使电流表偏转一次,c点产生的兴奋双向传导,其中向左传导的兴奋传到a点时,再使电流表偏转一次;已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c点向右传递的兴奋会与b点产生的向左传导的兴奋相遇而相互抵消,不能使电流表偏转,因此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二次偏转,B错误;C、同时刺激a、c两点,a点先兴奋,指针发生一次偏转,随后与c传来的兴奋相抵,兴奋不再传递,但c点的兴奋能继续向右传导b点,指针又偏转一次,因此最终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C正确;D、神经细胞产性兴奋的机理是兴奋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内流,若降低2处膜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则可能会导致动作电位减小,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实验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2020秋•湖北月考)如图为某神经纤维局部示意图,其中b、d是灵敏电流计接头,均接在细胞膜外表面,且bc=cd。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为兴奋时的膜电位 B.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C.刺激c点,b、d点处不发生电位变化,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D.刺激d点,兴奋以电信号传导至c点,引起c点Na+内流【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解答】解:A、若将图中的b接入神经细胞膜内侧,测得的数值可反映静息电位大小,A错误;B、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只能说明兴奋向右侧传导,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错误;C、刺激c点时,由于bc=cd,电信号同时到达b、d点处,电流计不发生偏转,但b、d点处会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D、若刺激d点,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至c点,引起c点产生兴奋,Na+大量内流,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3•河南模拟)很多人在夏季被蚊子叮咬后会产生痒觉,这是因为机体有关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了被叮咬部位的反应,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同时痒觉信号通过一系列中间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痒觉并出现抓挠行为。“抓挠止痒”的神经机制(部分)如图所示。(1)当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出现红肿,其原因是组织胺最终引起被叮咬皮肤内的 (填“血浆”或“组织液”)增多所致;同时机体产生痒觉并抓挠,此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2)图中,在神经元a和神经元b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填“a→b”或“b→a”),因为该突触中的突触前膜是 。(3)已知疼痛可以抑制痒觉。据图分析,痛觉感受器所在神经元释放的Glu(谷氨酸)是一种 (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其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4)据图简要分析,“抓挠止痒”机理是 。【分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解答】解:(1)蚊子叮咬后,有关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作用于毛细血管,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较多地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皮肤出现红肿现象;同时机体产生痒觉并抓挠,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过程属于反射。(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由图可知,a为突触前神经元,b为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前膜为神经元a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因此在神经元a和神经元b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a→b。(3)疼痛可以抑制痒觉,由图可知痛觉神经元释放的Glu能使中间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故Glu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传来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4)“抓挠止痒”的原理是抓挠之后,痛觉感受器接受痛觉信号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之后会抑制痒觉相关的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导致大脑不能产生痒觉。故答案为:(1)组织液 属于(2)a→b 神经元a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3)兴奋 胞吐(4)痛觉感受器接受疼痛信号产生的冲动传递到中间神经元c时,会抑制痒觉中间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痒觉信号的传递【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22秋•渝北区校级期末)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表会发生 偏转。(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形式为 ,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3)突触前膜以 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是 。(4)膝跳反射是最简单的反射,需要 个神经元参与;狗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是 反射。【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条件反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解答】解:(1)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发生K+的外流,导致静息电位的形成;若给图甲处施加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不同时到达电表的两极,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膜内和膜外都存在局部电流,兴奋由未兴奋的部位传向兴奋的部位,与膜内电流的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4)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膝跳反射时最简单的反射,需要2个神经元的参与;狗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该过程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故答案为:(1)K+外流 两次方向相反的(2)电信号 相同(3)胞吐 降解或回收(4)2 条件【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某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促进神经递质的 合成 和 释放 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 受体 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 酶 的活性。兴奋剂的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责任和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可卡因的上瘾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这样,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2022秋•渝北区校级期末)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如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解答】解:A、突触小泡内含有的是小分子物质,直接来自高尔基体,与核糖体无关,A错误;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神经细胞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进一步增大,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的反转,B正确;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C正确;D、由图中信息可知,长期吸毒会导致受体蛋白减少,因此为获得同等愉悦感,需不断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毒品对兴奋传递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023春•驿城区校级期中)可卡因是一种使人成瘾的毒品。科研人员给小鼠持续注射可卡因,获得毒品成瘾模型鼠。停止可卡因注射后,分别检测不同小鼠大脑皮层运动区部分神经元的突触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借助化学信号向树突传递信息 B.成瘾时维持大脑兴奋需摄入的可卡因会减少 C.运动可通过恢复突触新生来减弱毒品依赖 D.该研究可为运动戒毒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向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传递信息,A正确;B、由图可知,毒品成瘾时,新生突触减少,则神经细胞的敏感性降低,成瘾时维持大脑兴奋需摄入的可卡因会增加,B错误;C、由图可知,毒品成瘾模型鼠进行慢跑训练后,新生突触增加,故运动可通过恢复突触新生来减弱毒品依赖,C正确;D、毒品成瘾模型鼠进行慢跑训练后,新生突触增加,故该研究可为运动戒毒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22秋•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C神经元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长期使用吗啡后可导致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将导致P物质的释放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痛觉中枢产生的兴奋可通过突触由B神经元传至A神经元 B.内啡肽通过阿片受体进入A神经元进而促进A神经元K+外流 C.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与阿片受体结合,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 D.吗啡依赖成瘾的原因可能是停用后P物质的释放量迅速减少,出现更强烈的痛觉【分析】据题意可知:A神经元兴奋后能释放P物质,P物质可与B神经元膜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进而产生痛觉。C神经元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能与A细胞膜上阿片受体结合,抑制A神经元兴奋,起到抑制疼痛的作用。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 镇痛药,镇痛的原理可能是与阿片受体结合,进而影响 A 神经元的功能。【解答】解:A、兴奋在细胞间传递具有单向性,据图可知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A神经元→B神经元,因此痛觉中枢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由 B 神经元传至 A 神经元,A错误;B、据题意可知,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与 A 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会进入细胞内,B错误;C、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能抑制A神经元兴奋,根据吗啡也是一种镇痛药可知,吗啡可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神经元A的兴奋,C正确;D、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迅速增加P物质的释放,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兴奋剂、毒品的危害的有关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2022秋•石家庄期末)如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甲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 (填序号),效应器由组 成。(2)刺激图甲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该变化是由 引起的。(3)图丙兴奋不能由6传到4的原因是 。(4)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受体的数量 (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的原因之一。【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袖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分析题图;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是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解答】解:(1)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其中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2)刺激甲图中的④,该处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膜电位由于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3)图丙中的6是突触后膜。一般由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的膜构成。神经递质由图丙中4突触前膜释放,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含组织液)中,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会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故答案为:(1)⑤;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Na+内流(3)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减少【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2022秋•邢台期末)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几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具有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涉及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分裂症等,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①~⑤表示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中储存乙酰胆碱与多巴胺的结构是 。乙酰胆碱受体是 (填图中的数字),与乙酰胆碱结合后,乙产生动作电位的机制是 。(2)多巴胺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乙、丙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向是 ,原因是 。(3)帕金森病表现为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药物X作为②的激动剂(促进某种反应)用于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其药理是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构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解答】解:(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由图可知,乙酰胆碱受体是②,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导致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乙产生动作电位。(2)由图可知,多巴胺由乙细胞内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丙细胞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所以细胞乙、丙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向是从乙传递至丙。(3)帕金森病表现为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乙酰胆碱作用于乙细胞,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药物X作为②的激动剂,有利于乙酰胆碱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多巴胺释放,提高脑内的多巴胺含量。故答案为:(1)突触小泡;②;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乙产生动作电位(2)从乙传递至丙;多巴胺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药物X激活②,有利于乙酰胆碱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多巴胺释放,提高脑内的多巴胺含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方法1方法2测量方法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测量目的未刺激时,可测静息电位,刺激时可测动作电位未刺激时,指针不偏转,刺激时可测动作电位测量图解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