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80分。)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B. 乙、丙、甲C. 丙、乙、甲D. 丙、甲、乙
2. 在①地层中最有可能找到( )
A. 恐龙化石B. 三叶虫化石C. 爬行动物化石D. 鸟类化石
3. 在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发生( )
A. 形成原始地壳,地球基本被海洋覆盖B. 构造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分裂
C. 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D. 古猿向人类进化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遵循“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和“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的规律,地层形成最早的是丙,最晚的是甲,乙的形成时期介于二者之间,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图例可知,①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因此可能找到三叶虫化石,B正确;爬行动物(如恐龙)、鸟类繁盛于中生代,其化石应最可能存在于②地层中,A、C、D错误。故选B。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3题详解】
②地层为中生代地层,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B正确;前寒武纪形成原始地壳,地球上基本被海洋覆盖,A错误;新生代第四纪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C错误;新生代古猿向人类进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含三叶中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古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
湖陆风是指在沿湖地区,陆地和湖泊的热力差异引起温度差异,从而导致风向出现昼夜变化的一种地方性天气现象。湖南省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东北侧,随着岳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地湖陆风的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读洞庭湖流域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岳阳市风力较大的时间及该时段的风向是( )
A. 午后偏西风B. 午后偏东风
C. 凌晨偏西风D. 凌晨偏东风
5. 下列选项中,可使岳阳市湖风增强的是( )
A. 洞庭湖水量减少B. 岳阳市工业区迁往外地
C. 引洞庭湖水入岳阳市内D. 市区硬化面积增大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城市中人口多,经济设施密集,排放废热和温室气体多,气温高于周边郊区和乡村地区,风从郊区或乡村地区吹向城市。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东岸,白天城市地面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洞庭湖水面升温慢,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风从洞庭湖吹向岳阳市区,与城郊风叠加,午后时洞庭湖和岳阳市区间的温差达到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市区硬化面积增大,白天时城市和湖泊温差增大,湖风增强,D正确;洞庭湖水量减少,会导致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小,湖风减弱,A错误;岳阳市工业区外迁,会导致城市和湖泊温差减小,湖风减弱,B错误;引洞庭湖水入岳阳市内,会导致城市和湖泊温差减小,湖风减弱,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会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致使等压面产生变化。下图为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D. 甲、乙、丁、丙
7. 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丙—丁中间释放一气象探测气球,将会飘向( )
A. 东方B. 西方C. 南方D. 北方
8.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则甲为( )
A. 热源,如夜间的海洋B. 热源,如白天的海洋
C. 冷源,如白天的陆地D. 冷源,如夜间的陆地
【答案】6. B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等压面“凸高凹低”的规律可知,甲处高空为高压,则位于近地面的甲地为低压;乙处高空为低压,则近地面为高压,即近地面气压值甲<乙,高空气压值丁>丙。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气压值甲>丁。综上所述,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丁>丙,B正确,ACD错。故选B。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区域位于北半球,由上题可知,在高空气压值丁>丙,故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丁指向丙,即由西指向东,北半球高空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可偏转90度,最终风向为北风,故在丙—丁中间释放一气象探测气球,气球将飘向南侧,C正确,ABD错。故选C。
【8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由上题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乙,故此时近地面风从乙吹向甲,则甲处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说明热源在甲,排除CD;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此时风从乙吹响甲,若为白天,则甲为陆地,若为晚上,则甲为海洋,A正确,B错。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在同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一般为曲面,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但海拔高度一般不等。④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⑤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⑥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冷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
右图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左图为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表层盐度②底层盐度③表层温度④底层温度
B. ①表层盐度②底层盐度③底层温度④表层温度
C. ①底层盐度②表层盐度③表层温度④底层温度
D. ①底层盐度②表层盐度③底层温度④表层温度
10. 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冬季表层、底层海水温度相近的主要原因是( )
A. 密度小B. 水深浅C. 距离陆地近D. 受暖流影响大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时间为冬季,则③④表示温度,①②表示盐度。甲地临近大陆,受陆地淡水补给影响较大,甲地盐度较低,与底层海水相比,表层海水盐度受径流、降水等影响较大,表层海水盐度变化较大,故①表示表层盐度,②表示底层盐度;海底温度较表层温度变化较小,③为表层温度,④为底层温度。综上所述,故选A。
【10题详解】
海水深度和洋流是影响海水温度主要因素。海水越深,温度越低,暖流对海水有增温作用。寒流对海水有降温作用。甲海域深度较浅,乙海域深度较深,故甲海域冬季表层、底层海水温度相近,B正确,ACD错。故选B。
【点睛】水平方向的海水盐度变化:在海洋表层,盐层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稍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而在高纬度海区蒸发量小,海水反复结冰、融冰,故盐度也偏低。
下图示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B. ③①②C. ②①③D. ③②①
12. 曲线②中,与60°S相比,60°N数值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蒸发量小B. 降水量大C. 陆地径流多D. 洋流
13. 世界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
A. 赤道海区B. 副热带海区C. 极地海区D. 中纬度海区
14. 下列关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B.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大
C. 海水盐度越低,密度越大D. 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低
【答案】11. D 12. C 13. B 14. A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规律,根据图示三曲线特点可直接做出判断,②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为海水盐度变化曲线,③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示海水的平均温度,①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表示海水的平均密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曲线②中,与60°S相比,60°N海域附近陆地面积广阔,有大量河流注入海洋,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而60°S海域附近陆地少,所以60°N盐度低,C正确;两个区域纬度相近,蒸发量和降水量相差不大,AB错误;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但由于北半球海域有大量的陆地径流流入海洋,导致其海域盐度低,所以60°N盐度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陆地径流,不是洋流,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因为副热带海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不易成云致雨,而温度又高,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B正确;而赤道地区,虽然受赤道低压影响,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大,所以盐度低,A错误;极地地区全年封冻,水分不易蒸发,也没有多少降水,所以盐度也高,C错误;中纬度海区相对于副热带海区而言纬度较高,气温偏低,蒸发弱,盐度低,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A正确,BC错误;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与海水温度变化非正相关关系,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盐度较低;2.有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高,有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低;3.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4海区形状越封闭,盐度就会越趋向于更高或更低。
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回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河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甲、乙、丙、丁四地中盐度最低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6. 丁地成为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是( )
A. 距冬季风源地远,水温高B. 纬度较低,水温高
C. 受暖流影响,水温高D. 海水透明度高,光照强,水温高
17. 小黄鱼产卵季节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
A. 甲→乙→丙,寻找适宜水温B. 甲→乙→丙,顺流节省体力
C. 丙→乙→甲,南部海域逐渐变热D. 丙→乙→甲,北部海域逐渐回暖
【答案】15. B 16. C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片,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受淡水稀释的影响,该地海水盐度最低;甲丙丁受陆地淡水补给较少,盐度较高,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冬季越冬应选择较温暖的海域,冬季陆地温度低,丁地受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影响,海域水温较高,有利于小黄鱼越冬,C正确;远离大陆的海洋受冬季风影响较小,A错误;丙处的纬度位置更低,B错误;海水透明度不是影响丁处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C。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小黄鱼在甲乙丙海域产卵,春季海水温度由南到北次第升温,其产卵回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最可能为丙→乙→甲,故D正确,AB错误;春季,北部海域逐渐回暖,南部海域海水温度不会过热,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其垂直移动现象,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常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绿绒蒿是滇西北横断高山区著名的现赏植物,以其花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而著称。6月上旬,滇西北的雨 季拉开序幕,此时也正值许多高山植物的花季。绿绒蒿花朵根据天气状况及不同昆虫的活跃程度差异,有时会“娇羞”地闭合。左图示意绿绒蒿花朵,右图示意绿绒蒿花瓣茎时段因特定开合状态所呈现环境与花内的温度变化走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绿绒蒿开放后会在特定条件下闭合,原因最可能是( )
A. 紫外线较强烈,减轻对花瓣的灼伤
B. 山风风速较快,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C. 防止昆虫进入,降低对花朵的破坏
D. 山区降水较多,避免雨水冲刷花蕊
19. 右图温度变化走势下,绿绒蒿花瓣开合状态表述正确的是( )
A. 全天花瓣闭合B. 白天闭合,夜晚展开
C. 全天花瓣展开D. 白天展开,夜晚闭合
【答案】18. D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高山紫外线强烈,但花瓣闭合不能有效减轻强紫外线对花瓣的灼伤,A错误;风速快,植被抗倒伏能力取决于枝干而非花朵,B错误;绿绒蒿在雨季开放,花朵向下低垂闭合可有效避免被雨水浸泡和冲刷;花朵向下低垂,吸引地面昆虫,方便昆虫避雨,提高授粉率,C错误;降水多会影响花朵的传粉、授粉情况,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结合材料,由环境温度可知,绿绒蒿所在的滇西北横断高山区昼夜温差大。白天环境温度高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太阳照射,使花内温度升温慢于环境温度;夜晚环境温度低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花内热量散失,使花内温度降温慢于环境温度;达成的效果是使花内昼夜温差相对于环境温差变化小。综上所述,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下垫面;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
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东祁连山某区域海拔2800-4000米范围内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当地阳坡、阴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升高发生较大变化(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坡度B. 土壤厚度C. 土壤水分D. 成土母质
21. 据图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祁连山阴坡2800m处,土壤水分条件最好
B. 祁连山阴坡3200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少
C. 祁连山阳坡4000m处,单位体积土壤干重最轻
D. 图示区域随海拔升高植被覆盖率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20. C 21. D
【解析】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东祁连山某区域的土壤容重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2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的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所以土壤的水分越多,则土壤容重就越小。由图可知,整体而言阴坡的土壤容重更小。该区域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而阴坡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小,土壤蒸发小,土壤水分含量较阳坡更多,土壤容重更小,因此阳坡、阴坡土壤容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水分的差异,因此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阴坡、阳坡的地形坡度、土壤厚度以及成土母质的差异,因此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土壤的水分越多,土壤容重就越小。而土壤容重越小,土壤的含水率就越高,越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由图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该区域的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含水率先升高后降低,因而被覆盖率也应先升高后降低,所以D项正确。图中祁连山阴坡2800m处的土壤容重并不是最小,说明在此处的土壤水分条件不是最好,因此A项错误。祁连山阴坡3200m处的土壤容重最小,说明此处的土壤含水率最高,植被覆盖率最高,而有机质来源于植被的枯枝落叶,所以此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因此B项错误。祁连山阳坡4000m处的土壤容重数值最大,说明在此处的土壤烘干后质量最大,因此其单位体积土壤干重最大,所以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河流阶地一般高于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河谷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河流阶地的形成通常需要( )
①间歇性下沉②间歇性抬升③流水下切侵蚀④流水溯源侵蚀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3 T2阶地含有粉砂层,说明当地该时期可能( )
A. 河流流速较慢B. 风化作用强
C. 地壳断裂下陷D. 冰川堆积多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而图中河流阶地为堆积阶地阶段,因此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有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因此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D,故选 C。
【23题详解】
河流的流速大小影响其搬运作用,流速较快则搬运作用强、堆积作用弱,可搬运粒径较大的物质:流速慢则搬运作用弱、堆积作用强,只能搬运粒径较小的物质。T2 阶地含有粉砂层说明该时期流速较慢,搬运作用较弱,粒径较小的物质在此沉积,A 正确;风化作用与河流的沉积物粒径大小无关,排除 B;地壳断裂下陷,会使河床纵比降增大,流速增快,搬运作用增强,而粉砂粒径较小,无法沉积,排除 C;根据图中海拔可知,该地地势较低,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 A。
【点睛】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外力作用指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生物作用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
滩坝又称砂粒堤,是湖滩和坝的总称,是滨浅湖区常见沉积体,其形成分别受沿岸流和波浪控制。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因气候变化形成多条滩坝。下图为“近18Ka(千年)以来青海湖湖平面升降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每一期滩坝形成过程中,湖岸线( )
A. 相对稳定B. 不断迁移C. 向陆移动D. 向湖移动
25. 可目测到的古滩坝中,距现今湖平面最远的形成于( )
A. 距今18-11.7千年B. 距今11.7-8千年
C. 距今8-5千年D. 距今5千年-至今
26. 古滩坝( )
A. 整体走向垂直于湖岸B. 组成物质粒径相同
C. 湖滩砂体向湖坡度缓D. 所含砂粒棱角分明
【答案】24. A 25. C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滩坝的形成分别受沿岸流和波浪控制,只有在相对稳定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影响下,砂粒才能稳定的沉积从而形成滩坝,而沿岸流和波浪相对稳定时期湖岸线也相对稳定,A正确;湖岸线不断迁移说明沿岸流和波浪不稳定,沉积环境不稳定,不利于滩坝的形成,B错误;如果湖岸线向陆地移动,说明波浪作用强于沿岸流,这样的情况下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沉积环境,不利于滩坝的形成,C错误;湖岸线向湖移动,说明波浪作用弱于沿岸流,这样的情况下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沉积环境,不利于滩坝的形成,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如图示距今8-5千年之间青海湖的湖平面海拔最高,说明青海湖的湖水面积最大,青海湖的波浪作用可达的范围更广,沿岸流与波浪的共同影响地区相应的也会更加远离现在的湖平面,形成的滩坝也就距离现今湖平面最远,C正确;其他选项的时间内湖平面海拔较低,所以形成的滩坝距现今湖平面较近,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滩坝是受沿岸流和波浪控制的,其整体走向应接近平行于湖岸,A错误;不同地区的沿岸流和波浪的强度会有所差别,携带和沉积的物质粒径也会出现差别,不可能出现组成物质粒径相同,B错误;古滩坝的沉积物质都是经过搬运作用再沉积的,流水搬运途中沉积物质会被不断磨圆,不会出现棱角分明的现象,D错误;由于滩坝受湖水的波浪作用,波浪向岸边冲去速度不断减缓,沉积作用越来越强,所以出现湖滩砂体向湖坡度缓,C正确。故选C。
【点睛】 滩坝是滨浅湖区常见的砂体,是滩和坝的总称,在其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波浪和沿岸流控制滩砂多与湖岸线平行发育,分布于滨湖区,呈席状或较宽的带状。
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是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后出露的巨大珊瑚礁石。坎昆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角,这里分布的落水洞天然井与海洋连通,新鲜的淡水、极佳的能见度吸引众多洞穴潜水爱好者探索下图示意坎昆市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该地井水清澈的主要原因是( )
A. 天气晴朗,光照充足B. 土深厚,植被覆盖率高
C. 海水顶托,泥沙沉积D. 化学溶蚀,地表径流不发育
28. 潜水员在该地洞穴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化石B. 钟乳石
C. 玄武D. 淡水鱼
29. 夏至日北京时间2:00时,潜水员在天井中看到阳光最可能照在井壁的( )
A. 东侧B. 西侧
C. 南侧D. 北侧
【答案】27. D 28. C 29. C
【解析】
【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地方时计算
【27题详解】
由材料“尤卡坦半岛是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后出露的巨大珊瑚礁石”可知,该地岩层是以石灰岩为主的沉积岩,化学溶蚀作用强,地表径流不发育,土层薄,B错,D正确。天气晴朗,光照充足对井水没有影响,A错。从图中看,井水是通过地下与海水相通,受海水顶托作用小,泥沙沉积少,C错。
【28题详解】
由材料“尤卡坦半岛是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后出露的巨大珊瑚礁石”可知,该地岩层是以石灰岩为主的沉积岩,可能看到化石和钟乳石。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该岛没有火山喷发,不可能看到玄武岩,选C。由材料“新鲜的淡水、极佳的能见度吸引众多洞穴潜水爱好者探索”可知,可能看到淡水鱼。
【29题详解】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位于该地以北。从图中可读出该地位于86°W,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可算出当北京时间2点时,该地地方时为12点16分,太阳位于其北方,潜水员在天井中看到太阳照在井壁的南侧,C正确。
【点睛】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加法,西侧用减法。所求地与已知地同为东(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减法;如果一个东经度一个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加法。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
B. 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
C. 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
D. 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
31. 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的纹理,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碳酸钙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②③
【答案】30. A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由材料“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可知,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应是地表凸起部位。图中四点中,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流到达后,迅速流向两侧,不会在此处汇集,所以该处水体最薄, 碳酸钙沉积最快,A正确,排除BCD。故选A。
【31题详解】
黄白相间的纹理分别是泥土和碳酸钙,其沉积条件不同。降雨较多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降雨较少时相反,纹理呈白色;若暴雨次数多且持续时间长,则泥沙沉积多,黄色部分宽,反之则白色部分宽;说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可能位于季风气候区。因此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点睛】图中钙华景观是喀斯特景观的一种类型。在喀斯特地区,各种水体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溶解能力减弱,水中的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钙华开始生成形成各种景观,叫做钙华景观。如随着泉水的流动、地形的变化,形成层层钙华池。
土壤持水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重要指标,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孔隙度、有机碳含量等,土壤孔隙中直径小于0.1mm的称为毛管孔。当土壤持水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研究者将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某样地(平均海拔3500m)主要覆被类型浅层土壤(0~20cm)作为研究对象,得到如下表格数据(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样地资料表
32. 根据材料分析,甲、乙、丙三者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B. 丙>乙>甲C. 丙>甲>乙D. 乙>甲>丙
33.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A. 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非沼泽化草甸B. 天然林地、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
C. 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D. 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
34. 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布地坡度大,砾石比重较大B. 土壤肥力较高,团粒结构良好
C. 耕作活动频繁,土壤经常翻松D. 人类过度放牧,土地沙化严重
【答案】32. D 33. C 34. A
【解析】
【3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甲为天然林地有机碳含量,天然林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枯枝落叶量最大,但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强,有机碳含量较高;乙为沼泽化草甸有机碳含量,沼泽化草甸枯枝落叶量较大,土壤含水量较高,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碳含量最高;丙为非沼泽化草甸,有机质来源较少,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最低,所以三者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3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土壤持水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可知,径流是在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之后出现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沼泽化草甸最大持水量最大,天然林地的最大持水量次之,非沼泽化草甸的最大持水量最小,所以在相同的前期士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34题详解】
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不适宜的,坡度较大的山地地区,砾石的比重较大,导致土壤孔隙中直径大于0.1mm的孔隙较多,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A正确;土壤团粒结构良好,会导致土壤孔隙度降低,B错误;耕作活动频繁,会切断土壤孔隙,导致土壤孔隙度降低,C错误;天然林地不适宜放牧,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土壤孔隙度即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土壤中各种形状地粗细土粒集合和排列成固相骨架。骨架内部有宽狭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构成复杂的孔隙系统,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土壤孔隙度。水和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系统中。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读图完成下列题。
35. 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36. 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在这次打猎中,他捕获了山羊和水鹿,请问他最有可能分别在图中哪两处捕获这两种动物( )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37. 若猎人登上山顶时,测得当地温度为20℃时,①地的温度可能是( )
A. 17℃B. 17.8℃C. 22.3℃D. 23℃
【答案】35. C 36. B 37. C
【解析】
【分析】
【35题详解】
读图,山顶和甲之间存在一个陡崖(三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由于甲位于陡崖之下,因此从山顶上是看不到甲处,因此A错误;由于山顶到乙地之间存在一个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因此会阻挡视线,因此从山顶上也看不到乙处,因此B错误;从山顶到丙地,等高线表现为上密下疏,是一个凹坡,因此站在山顶可以看到丙地,C正确;从山顶到丁地,等高线表现为上疏下密,是一个凸坡,因此站在山顶是看不到丁地的,D错误。故选C。
【36题详解】
读图,②地附近等高线表现为三条重合在一起,因此此处有陡崖分布,有山羊活动;③处地区等高线明显向高处弯曲,说明此处发育河流,有水鹿活动,因此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7题详解】
读图知,山顶处海拔为887米,图中①地海拔在500-550米之间,两地相对高度为337-387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可知两地温差为2.022-2.322℃。由于山顶处气温为20℃,推断①处气温在22.022℃-22.322℃之间,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两点之间能否通视,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两点间有无山脊阻挡,无山脊阻挡则可以通视;二是看两点间是凸坡还是凹坡。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通视问题既可以通过看等高线的形状来判断,也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2022年8月,由于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多地先后发生森林火灾。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消防员采用了“以火攻火”的方法扑灭山火。如下图所示,当山火向右蔓延时,在山火蔓延的前方去除一定宽度的可燃物,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当人工火带形成后,会快速向山火带移动,当两火相遇时,因骤然缺氧和可燃物燃烧殆尽,山火熄灭。完成下面小题。
38. 适宜采用“以火攻火”方式灭火的气象条件是( )
A. 大风天气B. 弱风天气C. 高温天气D. 高压天气
39. 人工火带形成后快速向山火带移动的原因是( )
A. 山火处上升气流强烈B. 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上升气流强烈
C. 存在吹向山火的强风D. 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下沉气流强烈
40. 在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中,具有监测低成本、广覆盖优势的是( )
A. 视频监控系统B. 人工瞭望C. 无人机巡航D. 卫星遥感
【答案】38. B 39. A 40. D
【解析】
【38题详解】
“以火攻火”其主要原理是由人工点烧火头与相向烧来的林火对接使结合部骤然缺氧失去燃烧条件。“以火攻火“时出现的“缺氧”地带,会被风输送的新鲜空气轻松击破。所以,“以火攻火“要在山火逆风、风速低或无风的气候条件下,且要在一天中风速最低的傍晚时刻进行。因此适宜采用这种方式灭火的气象条件为弱风天气,因此选B;大风天气不利于缺氧条件的形成,故排除A;高温天气会使森林植被水分蒸发,加剧干旱程度,故排除C;高压天气,天气稳定晴朗,不利于灭火条件的形成,故排除D。故选B。
【39题详解】
大火发生时,火势会随着风向蔓延,但在靠近大火的下风段,由于燃烧中心地区温度高、热空气密度上升,形成低气压,周围新鲜空气不断补入,就会形成迎着火焰、往燃烧中心方向的气流。因此火在燃烧时,高温会在火焰上方形成一股上升气流,因此选A;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不存在气流上升的条件,因此B错误;根据灭火的气象条件可知,以火灭火的气象条件是弱风天气,因此C错误;山火与人工火带之间不存在气流下沉的条件,因此D错误。故选A。
【40题详解】
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需要的人工成本低,覆盖面积广,因此选择D。A、B、C选项所采用的方式不具备以上特点,因此排除。故选D。
【点睛】森林大火爆发和难以扑灭的原因:气候和水文:火灾爆发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每年11月-4月该地区为干季,湖泊和河流由于长时间无降水处于干季,水位低、蒸发量小,从而导致降水稀少,没有形成能够阻止和扑灭森林大火的降水;地形:干热河谷、山地地形影响之下,气流飘忽不定导致风向变化异常,地形导致焚风效应加剧火势、影响扑救;植被:火源区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原始森林覆盖率高,枯枝落叶较厚,松柏树广布,一旦火情爆发将极快扩散;其他原因:可能存在不文明祭扫(烧纸钱)和其他不文明行为(乱丢烟头等);难以扑灭的原因: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大火火势凶猛、大火爆发期间风力大、风向多变,不具备人工降雨大范围扑灭大火的条件。
第II卷(共20分)
4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柴河注入滇池。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分析柴河入湖口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2)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3)从自然灾害角度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较大的原因。
【答案】(1)柴河发源滇池南部山区,入湖前流速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在柴河入湖口,地势变平缓,加上湖水顶托作用,流速变平缓,泥沙在入湖口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
(2)人类活动开垦耕地,破坏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3)与A区域相比,B区域地势更高,泄洪能力更强,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地貌,涉及三角洲的形成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在地势低平处堆积形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柴河发源于滇池南部山区,该地岩石破碎,地势陡峭,侵蚀作用强,携带的泥沙多;在入湖口附近,地势变低平,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在入湖口附近大量堆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小问2详解】
三角洲扩大主要原因为泥沙量大,在此期间,人类活动强度大,开垦耕地,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三角洲地区沉积的泥沙增多;开挖沟渠也会是流入河流的泥沙增多,从而使三角洲的面积扩大。
【小问3详解】
主要从防洪的角度分析,与A相比,B区域地势更高,水流速度快,泄洪能力更强,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更小。
4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约90°18′E,40°25′N)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历史上曾为大型湖泊。这里气候极端干旱,植被覆盖稀少,春秋季风力强劲。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外力作用等因素控制,罗布泊地区发育了分布广泛且形态多样的雅丹地貌。研究表明,近年来新疆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下左图示意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下右图示意②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
(1)推测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分析左图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点开始发育雅丹地貌的先后顺序。
(3)根据罗布泊所在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有人推测罗布泊雅丹未来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情况阐述理由。
①成为“水上雅丹”。②雅丹完全消失。
【答案】(1)东北风。理由:罗布泊地区长条形土墩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延伸;罗布泊东北地区山地有缺口,东北风经过狭小山口吹入,由于两侧山地影响,狭管效应,使东北风风力加大;雅丹单体东北陡,侵蚀的一侧,为迎风坡。
(2)先后顺序:①②③。罗布泊当地沉积物主要是由西侧的塔里木河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由图可看出,罗布泊最大范围能够覆盖①观测点,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来水减少,导致罗布泊面积逐渐变小,向西萎缩。①观测点最先出露地表受到风蚀,然后是②观测点,而3观测点离缩小的罗布泊最近,最后出露接受风蚀,形成雅丹地貌。
(3)①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新疆罗布泊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随着冰川融水和降水日益增多,地表径流汇集;罗布泊蓄水后可能会再次变为湖泊;风蚀残丘部分出露在湖泊之中,成为“水上雅丹”。或②随着气候暖湿化发展,罗布泊地区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将会不断增强;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雅丹地层有含盐层,湖水易溶蚀;导致风蚀残丘体积变小,最终消失。
【解析】
【分析】本题以罗布泊雅丹地貌为北京材料,涉及风蚀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识、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风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图中垄脊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因而风向为东北风或西南风。图中罗布泊东北地区山地有缺口,利于东北风经过狭小山口吹入并形成狭管效应,使东北风风力加大;雅丹单体东北陡,风力侵蚀显著,为迎风坡。故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小问2详解】
形成雅丹地貌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发育出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也就是湖相沉积地层。第二就是外力的侵蚀,就是荒漠中有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或者流水的侵蚀而形成的。罗布泊西侧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携带泥沙在罗布泊沉积物。由图可看出,12000年前,罗布泊①最大范围能够覆盖①观测点,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来水减少,罗布泊面积不断向西萎缩,①观测点最先出露地表并遭受风蚀,然后是②观测点。③观测点离缩小的罗布泊最近,所以最后出露接受风蚀。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近年来新疆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可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新疆罗布泊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随着冰川融水和降水日益增多,地表径流汇集;罗布泊蓄水后可能会再次变为湖泊,风蚀残丘部分出露在湖泊之中,成为“水上雅丹”。该地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在持续风力侵蚀作用下,长垄状风蚀残丘最后会变成破碎长垄状或柱状风蚀残丘,风烛残丘体积变小。因此随着气候暖湿化发展,罗布泊地区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将会不断增强,导致风蚀残丘体积变小,最终雅丹地貌完全消失。样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碳含量
最大持水量(g·kg-1)
非毛管孔
毛管孔
天然林地
32.8
49.3
甲
1464.66
沼泽化草甸
32.3
56.1
乙
2465.4
非沼泽化草甸
17.4
47.1
丙
613.5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