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 由图示可知, 图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安徽省北部地区多平原,耕地数量较多,南部则多山地、丘陵,交通相对较为闭塞。下图示意安徽省多年年均太阳辐射空间分布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 安徽省多年年均太阳辐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 )
A. 西部较东部多B. 区域分布的差异性不明显C. 北部较南部多D. 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趋势
2. 安徽省北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程度较南部高,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人口分布C. 农业种植面积D. 矿产资源
【答案】1. C 2. B
【解析】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1题详解】
由安徽省多年年均太阳辐射空间分布情况图可知,安徽省各地的太阳辐射总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上北部的太阳辐射能多于南部,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安徽省北部地区多平原,耕地数量较多,使得安徽省北部的人口分布密度大,而南部多山地、丘陵,地形复杂,使得安徽省南部的人口分布密度小,导致安徽省南部对太阳能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于北部,致使安徽省南部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于北部,因此B项正确;安徽省北部和南部的距海远近大致相同,因此A项错误;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农业种植面积、矿产资源的关系不大,因此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①纬度:纬度越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③地势高低: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④日照时间:日照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强。
2023年11月6日至7日,黑龙江省伊春南部、绥化东部、大庆南部、哈尔滨西部等多地出现暴雪天气。雪后天气晴朗,降温明显。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3. 降雪过后,大气受热环节中( )
A. 大气吸收增加B. 大气反射增加C. 大气散射增加D. 地面反射增加
4. 材料中所述地区6日至7日期间的昼夜温差较小,其原因是( )
A. ①增强、⑤减弱B. ②增强、④减弱C. ③减弱、⑤增强D. ①减弱、④减弱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雪后,地面积雪增加,由于积雪颜色较浅,其反射率较高,使得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加,D正确;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主要与天空中云量多少有关,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所述地区6日至7日期间出现暴雪天气,白天天空中云量大,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晚由于云量大,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较小,图中③代表太阳辐射,⑤代表大气逆辐射,即③减弱、⑤增强,C正确;图中①表示大气的反射,②表示地面反射,④表示地面辐射,均与此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造成城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南京市在主城区内规划了五条通风廊道,多以绿地和水域组成,用以保持和引导天然气流,提升空气流通性(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南京市通风廊道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盛行风向B. 建筑物密度C. 地形地势D. 工业布局
6. 南京市通风廊道的建设产生的有利影响不包括( )
A. 提升城市生态美观性B. 增加城区短时降雨天气
C. 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D. 缓解夏季城区极端高温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南京市风频图可知,南京市最大风频的风向主要是东北风,即南京市的盛行风向为东北风,而南京市的通风廊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为了与盛行风向一致,使得风速较大,利于通风,因此A项正确;建筑物密度、地形地势与工业布局对南京市通风廊道的走向影响较小,因此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南京市的通风廊道多以绿地和水域组成,增加了南京市的生态美观性,因此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雾霾的形成需要稳定的大气结构,通风廊道有利于气流的运动,故而不利于雾霾天气的发生,因此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通风廊道多以绿地和水域组成,增大了城市的比热容,减少城市中的热能吸收,降低地表温度,有利于缓解夏季城区极端高温,因此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通风廊道多以绿地和水域组成,可以减轻城市地表温度,从而使得减少了水汽的蒸发,也使得空气对流减弱,同时绿地和水域可以吸烟除尘,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减少了城区短时降雨天气,因此B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B。
【点睛】风频图的判读方法:风频图表示风向和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从外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频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其为当地主导风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其为当地最小风频。
下图示意城市下游某水文观测站强降水期间记录的城市发展前、后两次径流过程曲线对比,完成下面小题。
7. 由图示可知( )
A. 表示的是城市发展前的径流过程B. 城市发展前的径流峰值较高
C. 城市发展后的径流洪峰出现时间晚D. 城市发展后的径流汇流较快
8. 图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城市下渗量减少B. 城市内降水增多C. 城市地表径流减少D. 城市植被蒸腾减少
【答案】7. D 8. A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图示,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河流流量,可以看出,Q1河流洪峰流量较大且洪峰提前,Q2河流洪峰流量较小且洪峰滞后,根据所学知识,城市发展前,植被覆盖率高,路面硬化少,地表水下渗多,雨季河流水位不会太高,城市发展后,由于路面硬化,使得地表水下渗减少,雨季时降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河流水位暴涨,使得河流洪峰流量较大且洪峰提前。故可判断Q1表示是城市发展后的径流过程,A错误;城市发展前的径流峰值较低,B错误;城市发展后的径流洪峰出现时间早,C错误;城市发展后路面硬化,地表径流增多,径流汇流较快,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图中河流随时间流量变化特征主要与城市建设有关,城市建设前,路面硬化少,地表水下渗多,使得河流雨季水位不会太高,城市建设后,路面硬化多,地表水下渗少,使得河流雨季水位暴涨且洪峰时间提前,A正确;图中现象与城市降水和植被蒸腾无关,BD错误;城市地表径流减少会使河流流量减小,不符合城市发展后的实际情况,C错误。故选A。
【点睛】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下面左图示意8月某大洋部分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右图示意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 形成左图中乙、丙海域海水温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B. 海水运动C. 太阳辐射D. 海底火山
10. 甲、乙、丙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
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丙—乙—甲D. 乙—丙—甲
11. 由盐度分布图可推测甲海域( )
A. 蒸发量较少,降水量较大B. 海水盐度较周边海域低
C. 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D. 海水盐度受径流影响明显
【答案】9. C 10. A 11. C
【解析】
【9题详解】
太阳辐射总体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受太阳辐射影响,表层海水温度整体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乙纬度低,水温高,丙纬度高,水温低;跟海陆分布、海水运动和海底火山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据图,根据所学知识,由于海水温度主要与太阳辐射有关,太阳辐射能影响到的海水深度有限,因此全球高中低纬度深度1000米以下温度相似,而表层水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因此水温垂直变化幅度大小规律是低纬度变化幅度大,高纬度变化幅度小,故甲、乙、丙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甲—乙—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海域温度和盐度均较高,主要原因是甲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且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水温较高,蒸发旺盛,A错误,C正确;由等盐度线可以看出,甲海域海水盐度比周边海域高,B错误;甲海域地处大洋内部,无地表径流注入,D错误。故选C。
【点睛】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大量钙华(喀斯特地貌区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的碳酸钙沉淀物)沉积而形成的小型梯田状或堤状堆积物称为边石堤,高度不大,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由上往下呈阶梯下降,堤内积水成池。下图示意某溶洞内边石堤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2. 形成边石堤的主要条件是( )
A. 有不断流动的水流B. 水中含有丰富的泥沙C. 溶洞内石柱发育较多D. 有相对静止的水池
13. 下列最可能发育有较多边石堤区域是( )
A. 沿海海蚀平台B. 平坦的河床C. 河口三角洲地区D. 具有一定起伏的坡地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石堤形成与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积等因素有关,有不断流动的水流有利于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不断向下游搬运而形成碳酸钙沉淀物,进而形成石堤,A正确。水中含有丰富的泥沙有利于沉积地貌的形成,B错误。溶洞内石柱发育较多与石堤形成关系较小,C错误。相对静止的水池的水流无法向下游流走,不利于石堤的形成,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结合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边石堤是在坡地或沟谷中形成的小型梯田状或堤状的堆积物;边石堤的形成与原始地面起伏有关,并且呈弧形向外弯曲,堤内积水成池,所以最可能发育有较多边石堤的区域是具有一定起伏的坡地,因为具有一定起伏的坡地导致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碳酸钙沉淀物,D正确。石堤属于特殊的化学沉积地貌;沿海的海蚀平台属于海浪侵蚀地貌,A错误。平坦的河床和河口三角洲地区都属于普通的泥沙沉积地貌,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①岩石的可溶性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空隙、裂隙。③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有机酸、无机酸的含量。④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岩石的空隙、裂隙及空隙、裂隙的连通性。
抛物线状沙丘是一种固定、半固定沙丘,一般认为是由新月形沙丘演变而来,由于新月形沙丘两翼所在区域植被覆盖条件较好,使得不同部位发育速度产生差异而形成,其形态特征和新月形沙丘相反。下图示意新月形沙丘逐渐演变为抛物线状沙丘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4. 新月形沙丘演变为抛物线状沙丘的过程先后排序是( )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①③②④D. ③②①④
15. 结合沙丘形态可知( )
A. 抛物线状沙丘迎风坡较陡B. 沙丘中部发育速度较两侧快
C. 新月形沙丘背风坡较缓D. 二者形成的外力作用完全不同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③为新月形沙丘,风从左侧吹来,左侧为迎风坡,右侧为背风坡,后由于新月形沙丘两翼所在区域出现植被,即②图,有植被处不易被侵蚀搬运,进而演变成①图,抛物线状沙丘形成,随着风力作用继续,出现了④图,抛物线状沙丘两翼被植被固定,迎风坡凹进而坡缓,背风坡凸出且坡陡,故新月形沙丘演变为抛物线状沙丘的过程先后排序是③②①④。故选D。
【1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抛物线状沙丘迎风坡坡度较缓,A错误;根据沙丘中部形态特征和两侧有植被分布可判断沙丘中部发育速度较两侧快,B正确;新月形沙丘背风坡较陡,C错误;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状沙丘二者形成的外力作用并不完全不同,D错误。故选B。
【点睛】沙丘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形态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横向沙丘、纵向沙垄和金字塔形沙丘等。抛物线状沙丘即是横向沙丘的一种,其表现形态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两个翼角指向迎风方向,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沙丘形态的发育及演变受起沙风况的季节性变化、沙源的丰富程度、植被覆盖状况、降水以及气温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断裂并发生错动形成的裂谷,地下熔岩不断地涌出并不断堆积,使得上升部分渐渐形成高大的熔岩高原。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古近纪,大幅度错动一直延续到第四纪。下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
(1)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地质年代是____代,简述该时期地壳运动、分布情况___。
(2)东非大裂谷形成时期,不断涌出的熔岩发源于图中____(填序号)圈层,说出喷发的熔岩影响的当时主要动、植物类型___。
(3)说出③圈层主要物质状态,及地震波在此圈层中传播速度特点。
【答案】16. ①. 新生 ②. 地壳运动活跃,山脉隆起;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7. ①. ② ②. 动物:哺乳动物;植物:被子植物
18. 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非大裂谷形成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地壳运动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特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古近纪,属于新生代。新生代时期,地壳运动活跃,造山运动明显,山脉隆起,地壳下陷;海陆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地下熔岩主要指岩浆,发源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即图中②层。东非大裂谷形成于新生代,当时代表性的动物为哺乳动物,植物为被子植物。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③为地核中的外核,以液态或熔融状态。地震波中横波只可以穿越固态物质,纵波可以穿越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此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下图分别示意洱海周边地形和某时刻沿上空的等温面。
(1)结合右图判断图示时刻的昼夜状况,并说出甲地此时风向(湖风或陆风)。
(2)当地山谷风与湖陆风叠加,说明其发生的具体过程。
(3)据观测,点苍山东坡夜雨较多,分析其原因。
【答案】17. 夜晚;陆风。
18. 受湖陆风的影响,白天的湖风的风向为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晚上的陆风的风向为从点苍山吹向洱海;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的谷风的风向为从洱海吹向点苍山,晚上山风的风向为从点苍山吹向洱海;故而湖陆风和山谷风在白昼和夜晚的风向一致,相互叠加。
19. 夜晚,点苍山东坡由于降温快,吹山风,冷气流沿着山坡而下;迫使洱海上空的暖湿气团抬升,使得水汽易冷凝致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洱海地区的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右图可知,洱海湖面上空的等温面向上凸,说明此时湖面温度高于周围陆地地区;根据所学知识,水域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夜晚降温的速度慢于陆地,故水域温度在夜晚高于陆地,因而图示时刻为夜晚。由左图可知,甲地位于洱海湖岸,此时洱海湖面温度高,形成低压;洱海周围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因而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陆地指向洱海湖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由陆地吹向洱海,故甲地此时吹陆风。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洱海的比热容大于点苍山,白天洱海增温速度慢于点苍山,使得洱海湖形成高压,点苍山形成低压,风从洱海吹向点苍山,为湖风,由材料可知,洱海位于谷地,此时风也是由山谷吹向点苍山,为谷风,故该地在白天时,湖风和谷风的风向一致,相互叠加;夜晚,洱海降温的速度也慢于点苍山,使得洱海形成低压,点苍山形成高压,风从点苍山吹向洱海,为陆风;由于洱海位于谷地,此时风也是由点苍山吹向谷地,为山风,故该地在夜晚时,陆风和山风的风向也相互一致,相互叠加。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洱海位于谷地,且洱海的存在,使得谷地的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由上题和左图可知,点苍山东坡位于洱海的西侧,夜晚东坡由于降温速度快,易形成高密度的冷空气,受山风的影响,冷空气沿山坡地向下流入山谷底部,迫使洱海上空的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水,从而使得点苍山东坡多夜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分别示意世界部分洋流分布和不同纬度(赤道海域、热带海域、高纬度海域)海域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
(1)分别说出甲、乙两处洋流性质,及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2)丙地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规律的曲线是____,说出密度随深度变化的特点____。
(3)亚马孙河口处的大潮是著名的观潮地之一,在河口处一天中能够观测到____次海水涨落,列举人类对潮汐利用的方式____。
【答案】18. 甲为寒流,对沿岸气候起着降温减湿的作用;乙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着增温增湿的作用。
19. ①. ① ②.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在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20. ①. 两 ②. 人类对潮汐利用的方式主要有潮间带采集和养殖、航运、潮汐发电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世界部分洋流分布和不同纬度海域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左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甲洋流位于南美洲秘鲁沿岸,且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秘鲁寒流,根据所学知识,寒流对沿岸气候起着降温减湿的作用;乙洋流为南美洲大西洋沿岸东南部,且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巴西暖流,根据所学知识,暖流对沿岸气候起着增温增湿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由右图可知,图示的为赤道海域、热带海域及高纬度海域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曲线,且曲线①的表层密度数值最小,曲线③的数值最高,故而曲线①为赤道海域的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曲线,曲线③为高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曲线,曲线②为热带海域的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曲线;由左图可知,丙地位于赤道,因而丙地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规律的曲线是①。由右图可知,曲线①②代表的是中低纬度海域,在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曲线③所代表的高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综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潮汐是海水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故而在亚马孙河口处一天中能够观测到两次海水涨落;人类对潮汐利用的方式主要有潮间带采集和养殖、航运、潮汐发电等。
【点睛】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根据洋流的性质可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山北麓地区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较多,山麓地区常发育有山前冲积平原,常形成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下面左图示意天山北麓部分区域,右图示意AB沿线地形剖面及物质组成。
(1)形成山前冲积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说出其多发育在山麓地区的原因____。
(2)描述图中山前冲积平原处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厚度分布特点。
(3)简述山前冲积平原上常形成农业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
【答案】19. ①. 流水沉积作用 ②. 在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进入山麓地区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因此山前冲积平原多发育在山麓地区。
20. 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沉积厚度逐渐变薄。
21. 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便于耕种;有较多河流经过,灌溉条件非常便利,水源充足;河流冲积平原,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作物的生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天山北麓地区发育的山前冲积平原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地貌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水流速度快,河水的搬运能力较强,水中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而当河流流出山口进入山麓地区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河道变得开阔,河水水流速度降低,河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故而山前冲积平原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多发育在山麓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图可知,当河流流出山口之后,由于流速降低,河流的搬运能力减低,颗粒大的泥沙先沉积下来,沉积物较多,厚度较厚;随着流速的进一步降低,颗粒小的碎屑物质后沉积下来,沉积物较少,厚度较薄,进而形成由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沉积物颗粒变小的山前冲积平原。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山前冲积平原有众多的河流流经,灌溉条件非常便利,水源充足;山前冲积平原的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便于耕种;山前冲积平原由于河流泥沙淤积,使得其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作物的生长。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