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14 C-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
A. 水蒸发 铁生锈B. 研磨胆矾晶体 酒精挥发
C. 食物腐烂 氢气燃烧D. 干冰升华 汽车轮胎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水蒸发只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铁生锈,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胆矾研磨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物腐烂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氢气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固态CO2)升华,只是CO2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汽车轮胎爆炸,是轮胎内气体压强过大引起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C.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D.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实验现象,错误;
故选C。
3.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B. 麻黄碱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 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麻黄碱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麻黄是混合物,麻黄碱属于纯净物,错误;
B、一个麻黄碱分子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C、麻黄碱中碳、氢、氮、氧元素质量比为 (12×10):(1×15):14:16=120:15:14:16 ,故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D、麻黄碱由碳、氢、氮、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正确。
故选:D。
4.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四个氢原子:H4B.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C. 硫酸根离子:SO4D. 氧化铝:A1O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四个氢原子:4H,故A不正确;
B、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则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故B正确;
C、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则硫酸根离子:,故C不正确;
D、氧化铝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氧化铝:A12O3,故D不正确。故选B。
5.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A. CO、NO2、SO2——空气污染物B. HgO、C60、K2MnO4——化合物
C. 井水、矿泉水、纯净水——纯净物D. 海水、稀有气体、氧化铝——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故分类正确;
B、HgO、K2MnO4属于化合物,C60属于单质,故分类不完全正确;
C、井水、矿泉水都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纯净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分类不完全正确;
D、海水含多种物质,是混合物,稀有气体包含氦、氖、氩、氪、氙等多种气体,是混合物,氧化铝是纯净物,故分类不完全正确。
故选A。
6.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氧气的验满B. 量取液体并读数
C. 液体的取用D. 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的验满,带火星的木条应该放在瓶口,错误;
B、量取液体并读数视线应该与液面最低处齐平,错误;
C、液体的取用,瓶塞应该倒放,标签向手心,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图是操作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淡水用之不竭
B. 通过过滤、吸附可以完全除去水中的杂质
C. 明矾净水,明矾是净水吸附剂
D. 电解水实验: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故A错误;
B、过滤除去难溶性杂质,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通过过滤、吸附不能完全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故B错误;
C、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悬浮杂质,并加速其沉降,而明矾本身没有吸附性,不是净水的吸附剂,故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8.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B. 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单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离子、原子均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因此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B.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错误;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也有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错误;
D.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D。
9.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焦炭能用于冶金工业,是因为焦炭具有氧化性
B. 碳具有可燃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C. 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C
【解析】
【详解】A、焦炭能用于冶金工业,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说法错误;
B、碳具有可燃性,碳燃烧时不是总是生成二氧化碳,燃烧不充分还会生成一氧化碳,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不相似,他们属于不同种物质,说法错误;
答案:C。
10. 下列生活中的现象或做法,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了,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正确;
B、划玻璃的刀头上镶一小粒金刚石,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解释正确;
C、对煤炭的脱硫处理,减少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解释正确;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该未知气体中有可能含有低浓度的氧气,解释错误;
答案:D。
11. 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 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
A. COB. .NO2C. CO2D. H2
【答案】C
【解析】
【详解】5CH3OH+12O2+6NH3=3N2+5X+19H2O,据方程式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6个N原子、5个C原子、38个H原子、29个O原子,反应后有38个H原子子、6个N原子、19个O原子,所以上述反应中5X含有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故X物质的化学式为CO2。故选C。
12.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B.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C.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D. 探究粉尘爆炸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故可用该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导致质量减小,无法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题意;
D、鼓入空气,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罐,遇到火焰,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引发爆炸,可以探究粉尘爆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物质的鉴别、除杂和检验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B、CO2和CO气体均不能使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变色,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C、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D、甲烷和一氧化碳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点燃,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的是甲烷,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正确。
故选D。
14. 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待测为6.9
B. 物质D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参加反应的B和C的质量比为6∶1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改变,则反应后A的质量=(10.7+6+1+0.4)g-(2.8+9+0.4)g=5.9g,故A不符合题意;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及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根据表格可知,D在该反应过程中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则D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与该反应无关的物质,所以其质量也不发生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化合反应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由表格可知,A、B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少,则A、B均为反应物,C反应过程中质量增加,则C是生成物,D为催化剂或者为与反应无关的物质,则该反应可表示为A+B→C,则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C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B和C的质量比=(6-2.8)g∶(9-1)g=2∶5,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 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D.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锰元素的质量之和,故反应过程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当石灰石反应完后,不再发生反应,气体质量不再增多,故C错误;
D、将水通电一段时间,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法。
(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名称或化学式:
(2)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其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反应前 反应后
①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编号)。
A.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B.该反应生成了3种生成物
C.镁带引起的失火,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D.该反应中所有元素均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③反应物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______(约到最简比)。
【答案】16. ①. 3S ②. 三氧化二磷
17. ①. C ②. AC##CA ③. 12:11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化物读法:由右向左读,读作几某化几某,,读作三氧化二磷;
元素符号表示意义:表示这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表示这种物质,3个硫原子:3S。
【小问2详解】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上述微观示意图中,碳、镁都属于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C;
②A、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说法错误;
C、镁与二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会发生反应,镁带引起的失火,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说法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镁、碳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氧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答案:AC。
③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的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即镁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
17. 如图为铕(Eu)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氧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铕是一种重要的稀土资源,它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铕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______。
(3)氧元素和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不同。
(4)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则相同价态的铕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5)某同学构建了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的关系图
①“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______。
②由C转变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17. 金属 18. 63
19. 质子数##核电荷数
20. Eu2O3 21. ①. 单质 ②. C+CO22CO
【解析】
【小问1详解】
铕元素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小问2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铕的原子序数为63,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铕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故填:63;
【小问3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氧元素和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小问4详解】
已知氯化铕化学式为EuCl3,氯元素通常显-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铕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显-2价,则相同价态的铕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Eu2O3,故填:Eu2O3;
【小问5详解】
①“A点”对应的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填:单质;
②C点对应的氧化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B点对应的氧化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C为二氧化碳,B为一氧化碳;由C转变成B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CO22CO,故填:C+CO22CO。
18. 【(C6H10O5)n】的合成。相关成果于2021年9月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1)自然界合成淀粉靠植物的__,同时得到____。
(2)合成过程中先把二氧化碳转变成甲醇(CH3OH),甲醇属于__(填“氧化物”或“化合物”)。
(3)该研究成果将来的意义在于___(多选)。
A. 有助于实现碳中和B. 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
C. 将来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再多也没有问题D. 可以节约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
【答案】18. ①. 光合作用 ②. 氧气##O2
19. 化合物 20. ABD
【解析】
【小问1详解】
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在光合作用下转化为淀粉和氧气(O2);
【小问2详解】
甲醇(CH3OH)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问3详解】
A、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正确;
B、人工合成淀粉可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正确;
C、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过多,还是引起温室效应,错误;
D、人工合成淀粉,有利于节约大量耕地、淡水资源,极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正确。
故选ABD。
19. 人类从未放松过探索太空的步伐。科学家设计过飞船内氧气更新的几套系统。如下图所示:
(1)在空间站舱内,电源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光伏系统,电源的来源主要是____。
(2)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途径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我国正在飞行的神舟号载人飞船,要载人飞行半年,适宜选择____(填“途径I”或“途径Ⅱ”)更新氧气,理由是___。
【答案】19. 太阳能
20.
21.
22. ①. Ⅱ ②. 途径I中需要额外添加过氧化钠,途径Ⅱ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水,水可以循环使用,无需额外添加,故适宜选择途径Ⅱ更新氧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空间站舱内,电源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光伏系统,电源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
【小问2详解】
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问3详解】
途径Ⅰ反应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小问4详解】
途径I中需要额外添加过氧化钠,途径Ⅱ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水,水可以循环使用,无需额外添加,故适宜选择途径Ⅱ更新氧气。
三、实验探究题(共2个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0.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选用B装制取氢气,长颈漏斗内加的药品是__________(填名称),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___(填“m”或“n”)端通入。
(4)BC都可用于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要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最好选择装置___和F装置连接,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
(5)实验室只能用D装置收集一氧化碳气体,说明一氧化碳具有物理性质是______。
【答案】(1)烧杯 (2)
(3) ①. 稀硫酸 ②. n
(4) ①. C ②. 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有反应速率
(5)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相差不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即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选用B装制取氢气,长颈漏斗内加的液体药品是稀硫酸;
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则气体应从n端通入;
【小问4详解】
要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最好选择装置C和F装置连接,C装置中,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小问5详解】
实验室只能用D装置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气体,说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密度与空气相差不大。
21. 甲同学发现家里用井水烧水,用久后水壶底部会附着一层水垢。
【提出问题】水壶底部附着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含有Ca(HCO3)2和Mg(HCO3)2等可溶性物质的水,在加热时会生成CaCO3和Mg(OH)2(不溶于水);Mg(OH)2固体溶于酸无气泡产生,加热至380℃时,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
【提出假设】
(1)假设Ⅰ: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
假设Ⅱ:水垢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假设Ⅲ: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
【实验探究】
(2)甲同学取自家的井水于编号为①的试管中,然后取水壶底部的少量水垢洗涤、干燥后,分别置于编号为②、③的试管中。
(3)实验2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21. Mg(OH)2
22. ①. 肥皂水 ②. Ⅱ ③. 水雾出现
23. 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查阅资料含有Ca(HCO3)2和Mg(HCO3)2等可溶性物质的水,在加热时会生成CaCO3和Mg(OH)2(不溶于水),假设Ⅰ为CaCO3,假设Ⅲ为CaCO3和Mg(OH)2,则假设Ⅱ为Mg(OH)2。
【小问2详解】
实验1:根据实验1的现象为出现大量浮渣可知,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所以实验操作为向试管①中加入肥皂水,结论为该井水为硬水;
实验2:假设Ⅱ的猜想为Mg(OH)2,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没有气泡产生,而实验Ⅱ的现象为产生气泡,所以假设Ⅱ错误;
实验3:实验Ⅲ观察到试管内壁有水雾出现,则说明有水生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只有氢氧化镁含有氢元素,证明含有氢氧化镁,则假设Ⅲ成立;
【小问3详解】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6分)
22. 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称量剩余溶液和滤渣为68.4g。求:
(1)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答案】(1)1.6g
(2)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为x
x=3.4g
答:参加反应过氧化氢质量为3.4g。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g+2g-68.4g=1.6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选项
现象或做法
解释
A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了
蜡烛燃烧生成的CO2和H2O逸散在空气中
B
划玻璃的刀头上镶一小粒金刚石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
C
对煤炭的脱硫处理
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形成
D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
该未知气体中一定不含氧气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鉴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
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
C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
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D
鉴别甲烷、一氧化碳
点燃气体,用干冷烧杯罩住火焰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0.7
6
1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8
9
0.4
化学符号
______
名称
______
3个硫原子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向试管①中加入__
出现较多的浮渣
该井水为硬水
实验2
向试管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假设___不成立
实验3
加热试管③,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观察到试管内壁有____
假设Ⅲ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 下列图示中,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40,25g,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双峰县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水有多种作用,例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