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专题14: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4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20分 限时:60分钟
(10分)(2023上·吉林·九年级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主立太子,(费)祎与(董)允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①,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②无方,诸葛恪、羊詝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③,频烦至吴。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注释】①践位:即位。②嘲凋:戏谑,调笑。③称旨:符合皇帝旨意。
1.(2分)下列选项中“以”的含义与所给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奉使称旨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何以战
C.先帝不以臣卑鄙D.遂许先帝以驱驰
2.(2分)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二处)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3.(2分)下列跟选文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改官。有三种情况:—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选文中“迁”没有降职的意思。
B.“股肱”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文中指辅助后主得力。
C.选文用诸葛恪与羊綍的才学衬托费祎的不辱使命。
D.选文写孙权性格不仅诙谐滑稽,且幽默得无所拘束,与下文提到孙权的作用一致,都是侧面突出费祎的坚贞不屈。
4.(4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评价费祎“志虑忠纯”,希望后主能亲之信之。结合选文分析费祎得到后主信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C 2.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3.D 4.
费祎有才学,有能力;费祎有美德,奉命出使办事符合皇帝旨意。
【解析】1.考查文言虚词。“以奉使称旨”句意:费祎因为奉命出使办事符合皇帝旨意。以:连词,因为;
A.句意: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以:介词,用;
B.句意:凭借作战呢?以:介词,凭借;
C.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以:连词,因为;
D.句意: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以:介词,用来;
故选C。
2.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恐怕不能多次来我们东吴了。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独立完整表达句意;
正确断句为: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3.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詝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可知,诸葛恪、羊詝等都才学渊博,很有辩才,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言辞舒畅、含义深刻,据理作答,对方最终不能使他服输;可见是为了表现费祎有才学,有能力;“都是侧面突出费祎的坚贞不屈”理解错了“终不能屈”的意思;
故选D。
4.考查内容理解。“志虑忠纯”指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根据“诸葛恪、羊詝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可知,诸葛恪、羊詝等都才学渊博,很有辩才,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言辞舒畅、含义深刻,据理作答,对方最终不能使他服输;可见费祎有才学,有能力;
根据“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可知,费祎有美德,奉命出使办事符合皇帝旨意。
【点睛】参考译文:先主立太子后,费祎与董允都做了太子的门客,被提升为庶子。后主刘禅即位后,任费祎担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年岁和官位都比费祎高,而诸葛亮却特地让费祎与自己同坐一辆车,从这件事起大家没有不改变对他的看法的。诸葛亮考虑到刚从南方征战回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性情幽默诙谐,而且调侃无所拘束。诸葛恪、羊詝等都才学渊博,很有辩才,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言辞舒畅、含义深刻,据理作答,对方最终不能使他服输。孙权十分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恐怕不能多次来我们东吴了。”费祎返归蜀国后,被升为郎中,诸葛亮率军北上驻守汉中,请费祎作参军。费祎因为奉命出使办事符合皇帝旨意,多次出使吴国。
(11分)(2023上·江西萍乡·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日别灯①,从龛②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③,水天浩荡。东瞻湖口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⑤。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⑥,一冈连属;阳⑦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⑧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选自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
【注释】①慧灯和尚。②小屋。③鄱阳湖。④湖口县。⑤失恃:失去了倚仗一样。⑥山之阴:山的北面。⑦阳:山的南面。⑧际目:视野。
5.(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跻( ) (2)惟( ) (3)始( )
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2)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7.(4分)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先梳理一下作者的游踪,并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写汉阳峰、五老峰时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答案】5. 攀登 只有 才 6.(1)(我)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先前走过的路,向五老峰(前进)。
(2)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不能详细地知道五老峰的面目。 7.示例:
(1)游踪:汉阳峰——金竹坪——犁头尖——五老峰。
(2)写作手法:定点观察(转换视角)写的是作者在山顶看到的景物。
【解析】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句意为:从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跻:攀登;
(2)“惟北面之桃花峰”句意为:只有北面的桃花峰。惟:只有;
(3)“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句意为:才知道这是山的北面,有一座山冈与之相连。始:才。
6.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循:沿着。向:走向。
(2)重点词语:余:我。始:才。至:到。夷:平。莫:不。详:清楚。面目:模样、样子。
7.考查游踪梳理和写法理解。
第一问:根据“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从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路都必须仍旧到金竹坪,绕过犁头尖后面,从它的左侧出来,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中的“径直跻汉阳峰”“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始达五老峰”,即可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汉阳峰——金竹坪——犁头尖——五老峰。
第二问:根据“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到达汉阳峰顶。从南鸟瞰鄱阳湖,浩荡的湖水仿佛与天相连。东面远望湖口县,西面遥看建昌,各座山历历在目,没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样低头服输。只有北面的桃花峰,是诸山中铮铮者,可与汉阳峰并肩)可知,作者运用的是定点观察;写作者站在汉阳峰顶看到的景物。
根据“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山的南面,则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其外没有重冈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彼此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可知,作者运用的是定点观察(转换视角);写作者站在五老峰山顶往四周看到的景物。
【点睛】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我告别灯慧灯和尚,从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攀援茅草、手拉荆棘地向上攀登二里路,到达汉阳峰顶。从南鸟瞰鄱阳湖,浩荡的湖水仿佛与天相连。东面远望湖口县,西面遥看建昌,各座山历历在目,没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样低头服输。只有北面的桃花峰,是诸山中铮铮者,可与汉阳峰并肩。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有如两支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路都必须仍旧到金竹坪,绕过犁头尖后面,从它的左侧出来,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将近三十里。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不详悉五老峰的面目。等到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于是游遍五老峰,才知道这是山的北面,有一座山冈与之相连。山的南面,则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仞,非常高险,其外没有重冈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彼此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相互不稍逊色,真是雄伟宽阔的最高景观!
(13分)(2023上·江苏盐城·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4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怠而欲出者( ) (2)不出,火且尽( )
(3)既其出( ) (4)其孰能讥之乎( )
9.(2分)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3处。
余 与 四 人 拥 火 以 入 入 之 愈 深 其 进 愈 难 而 其 见 愈 奇
10.(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1.(3分)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于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请说说这篇游记阐述了哪些观点?
【答案】8. 疲倦 将要 已经 谁 9.余 与 四 人 拥 火 以 入 /入 之 愈 深 /其 进 愈 难/ 而 其 见 愈 奇。 10.示例:(1)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或者翻译为“在这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重点字词“方”“尚”)
(2)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那么前来游览的人便少。(重点字词“夷”“则”) 11.示例: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看到非凡的景观;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足够的力量,以及一定的物质条件;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观点。(答到两点)
【解析】8.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怠,疲倦。
(2)句意: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且,将要。
(3)句意:我们出洞以后。既,已经。
(4)句意: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孰,谁。
9.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
故可断为: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0.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方,当;是,这;尚,还;足以,能够。
(2)夷,平;众,多;则,那么。
11.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写世界上奇伟瑰怪的景色都是在险峻的地方,只有敢于攀登,具有坚定志向的人,才能看到雄奇的景象。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写探索非凡景观时,志气、体力、必要的物件三者缺一不可,表达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具备坚定的志向和充足的力气,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作者常常感叹古书不能保留在世,后世之人经常讹传以致无法的弄清的事情太多,发出了治学之人应该采取“慎思明辨”的态度的倡导。
【点睛】参考译文: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在这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9分)(2021·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2.(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B.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C.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D.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13.(3分)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14.(4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除了阎忠,大家都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贾诩与李傕等人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李傕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答案】12.B 13.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 14.D
【解析】12.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当时的太尉段颖,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敌人”。其中“昔久为边将”是对段颖的职位介绍,不可断开,“威震西土”作为他的功绩,不可断开,“故”在这里是“所以”的意思,用于解释说明贾诩接下来的行为动作。故断句为: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
故选B。
13.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或:有的人;胡:同“何”,为什么;去:离开。
1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根据“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其意思是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可知,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因此选项“除了阎忠,大家都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说法错误;
B.根据“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其意思是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种情形)”一句,可知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只是假借段颖的名声来解救自己。因此选项“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说法错误;
C.根据“后李傕等与诩议,欲迎天子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其意思是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不符合道义。’李傕不听。)”可知,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因此选项“但李傕不同意这种做法”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贾诩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在路上遇到了叛变的敌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颖,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敌人,叛变的敌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种情形。
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不符合道义。”李傕不听,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贾诩说:“我得到国家的恩惠,从道义讲,我不可背弃天子。要离开,您就离开吧,我不可以走啊。”
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司徒赵温被李傕厌恶,李傕想要杀了他。贾诩对李傕说:“这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杀害他呢?”李傕才停止。文帝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贾诩七十七岁时,去世,谥号称肃侯。
(10分)(2022·湖南株洲·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②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③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④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②尝遇匈奴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今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胡骑果不敢击。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③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司马迁《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注】①中贵人:亲近的宦官。②从:跟随。③还:转身。④走:跑到。
15.(2分)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两个“使”的意思分别是“派”和“使者”的意思,“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的“使”是“派”的意思。
B.“三人亡马步行”“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都是通假字,同“无”。
C.“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与“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以”用法相同,都有“凭借”的意思。
D.“辄分其麾下”与“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的“其”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16.(4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B.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C.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17.(4分)司马迁评价李广将军“诚信于士大夫也”。请结合文章,概括李广将军被士大夫信赖的原因。
【答案】15.C 16.A 17.①为官清廉,得赏赐则分与部下,与士兵共饮食;②治军宽缓不严苛;③作战勇敢,有韬略。
【解析】15.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的意思是: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这里的“以”是“认为”的意思;而非“凭借”;
故选C。
16.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这里“三人还射”是主谓短语,其后应有停顿;“伤中贵人”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果,其后应有停顿;“杀其骑且尽”表示事件的结果,其前应有停顿;
故据此断句为: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故选A。
17.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文章第②段“今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可知,其意思是: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可见,面对强大、众多的敌人,李广临阵不惧,故意解鞍松弛,以麻痹对方。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临危不乱、沉着冷静、作战勇敢、有韬略的人;
根据文章第③段“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可知,其意思是: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为官清廉,宽仁待下,与将士们和睦相处的将军;
根据文章第③段“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可知,其意思是: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可以看出李广治军宽缓不严苛。
【点睛】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李广曾经遇到匈奴兵几千骑,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匈奴骑兵果然没敢袭击。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10分)(2023·贵州铜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龙泉多大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①其间。
②君诗书之暇,被鹤氅②衣,支九节筇③,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④,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⑤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③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节选自宋濂《看松庵记》)
【注释】①庵庐:简陋的茅屋。②鹤氅(chǎnɡ):羽毛编织的外套。③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④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发明的一种木鞋。⑤唶(jiè):赞叹。
18.(2分)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下列诗句中事物所含之志与文中章君之志最契合的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4分)章君感叹“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看松之趣”体现在哪两方面?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0.(4分)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君诗书之暇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B.与歌声相答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D.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答案】18.B 19.与松树相对,物我两忘,好像与古代豪杰对话;松树似解人意,发出笙箫的声音与章君的屐声、歌声呼应。 20.C
【解析】18.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②段“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作者写章三益与松为伍,陶冶情操,③段“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写出章君的品格如那挺直的松树一般刚直坚贞,不被外物和议论而改变,正如松树的坚守自我,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洁身自好,在世俗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赞赏。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与本文不切合;
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意为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此句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与本文最切合;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与本文不切合;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表达了不能相聚的痛苦和极度相思之情。与本文不切合;
故选B。
19.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②段“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的意思是:章君长久地注视,精神集中,物我两忘(外物和自己都忘记了),仿佛和古代的豪杰们一起交谈了一千多年。章君非常高兴,起身穿上谢公屐,每天在万松间唱歌吟诗,屐声清脆符合节拍,与歌声想应和。髯松也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稍微发出笙箫的声音来相互娱乐。
据此可概括出章君“看松之趣”体现在:章君与松树对视,物我两忘,似乎是与千古豪杰对话;章君在万松间唱歌吟诗,屐声清脆,松树也好像理解人意,发出笙箫的声音与章君的屐声、歌声相呼应。
20.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之:助词,的/代词,指千里马;
B.与:介词,同,和/动词,欣赏;
C.以:都是连词,表目的;
D.其:代词,那些/连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龙泉地区多有大山,山上长满髯松,满眼望去高耸直插云霄,满山新绿照耀如同洗过一样。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山中新盖了茅屋。
章君在读诗书的闲暇,身披鹤氅(羽毛制成的裘)大衣,手拿九节竹杖,在这三个亭中逐个游玩,返回后就在茅屋中坐下,回望髯松,像元夫(善士)、巨人在左右环绕卫护(或:拱手作揖)。章君长久地注视,精神集中,物我两忘(外物和自己都忘记了),仿佛和古代的豪杰们一起交谈了一千多年。章君非常高兴,起身穿上谢公屐,每天在万松间唱歌吟诗,屐声清脆符合节拍,与歌声想应和。髯松也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稍微发出笙箫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赞叹说:“这就是我得到的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这个来命名他的茅屋。
植物之中,生成坚贞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14分)(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诎。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矫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
21.(4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甚奇之( )
(2)法至死( )
(3)适值发使匈奴( )
(4)臣宜被坚执锐( )
22.(2分)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臣 年 少 材 下 不 足 以 亢 一 方 之 任 窃 不 胜 愤 懑
23.(4分)翻译句子。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2)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24.(4分)简要说说终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21. 以……为奇(认为……奇异)。 按照法律 遇到 锐利的武器 22.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23.(1)可是(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
(2)这位使者就是之前丢弃符信的儒生。 24.能言善辩,秉公执法,忠君爱国。
【解析】21.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的理解。
(1)句意是:认为他很奇异。奇:以……为奇(认为……奇异);
(2)句意是:按照法律应当处死。法:按照法律;
(3)句意是:正赶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值:遇到;
(4)句意是: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锐:锐利的武器。
22.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臣年少材下”的意思是:我年纪轻,才能低,这是终军对自己的评价,是自谦之词,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断开;“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的意思是:不能担当一方重任,此句是承接前一句内容,进一步表明上句产生的结果,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断开;“窃不胜愤懑”的意思是:私下很怨恨自己,此句表达对前文结果的感受。因此断句为: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2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而:却。以:用。安:安定。社稷:国家。存:保存。万民:百姓。辞:托辞。何也:为什么?
(2)此:这位。乃:就是。前:之前。弃:丢弃。
2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①根据“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提炼概括为:能言善辩,会写文章。
②根据“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诎”可知,终军博学善辩,使徐偃按法定死罪,概括为:秉公执法。
③根据“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可知,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主动请求出使匈奴,可知,终军主动请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由此可概括为:忠君爱国。
【点睛】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言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固煮盐铸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徐偃理屈辞穷。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守关的官吏认出了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之前丢弃符信的儒生。”正赶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
(14分)(2023·河北邢台·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选自《明清笑话集》)
[乙]阮光禄在剡①,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②。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世说新语》)
[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③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剡:县名。②给:供给,供应。③自食其言:说了话不算数。
25.(2分)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遣子入城市肉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B.汝姑持肉回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C.故人来,方与之食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D.起之不食以俟者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26.(4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7.(4分)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不超过5个字)。
28.(4分)丙文中的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25.C 26.(1)有人埋葬母亲,想要向他借车却不敢说。
(2)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回来,吴起不吃饭等待他。 27.阮光禄焚车。(意思对即可) 28.重友情,讲信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25.考查一词多义。
A.市:都是“买”的意思;
B.持:都是“拿”的意思;
C.方:才/方圆;
D.俟:都是“等”的意思;
故选C。
26.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有:
(1)葬:安葬;欲:想要。
(2)故:先前的,原来的;食:吃。
27.考查拟标题。
根据文言文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阮光禄借车的故事,标题可以概括文章内容的特点,故可以给文章拟标题为:阮光禄焚车
28.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弄清文意,根据文中人物的事件来分析即可。结合原文事件,以及文中的“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看出吴起是一个重朋友,讲信用,或守信的人,这也是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让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遇到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乙]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即使这样,只要有人想借用阮裕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个人要为母亲送葬而需要用车,心里想要借车却不敢对阮裕说。阮裕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却让人不敢来借,要车还有什么用呢?”于是,阮裕把那辆车烧毁了。
[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返程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等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等着他。第二天早晨,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2分)(2023·贵州黔东南·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夜游(节选)
[清]沈复
中秋日,余病初愈。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于将晚时,偕芸①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②,林木葱翠。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③,相扶下亭而归。吴俗④,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沧浪亭幽雅清旷,反无一人至者。
【注释】①芸:此处指沈复的妻子。②叠石成山:石头相叠而成为假山。③七月十五夜之惊:沈复曾与妻子同游时听到不明之物堕水,两人也于此后大病一场,选文开头说的病愈便是此病。④吴俗:指吴越一带的风俗。
29.(2分)有关文章描述中秋节夜游的经历,下列哪一项不符合文章内容( )
A.派老仆人守在沧浪亭,不让闲杂人等打扰
B.游玩的有我和妻子、小妹、老仆、丫鬟等人
C.拿毯子铺在亭中央,一群人围坐着喝茶
D.我们驾着一叶扁舟在湖上飘荡,十分舒畅
30.(2分)“爽然顿释”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是( )
A.可能因身处水光月色之中,我心情舒畅
B.可能陪伴妻子出来游玩,我感觉很满足
C.可能因之前受到惊吓,至今仍感到害怕
D.可能因风吹进袖底,内心因此清爽舒适
31.(4分)《记承天寺夜游》和选文的作者在赏月时心境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两文作者的心境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2.(4分)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于将晚时 将以下骑送迎(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B.周望极目可数里 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
C.席地环坐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D.结队而游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29.D 30.C 3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之后与张怀民赏月时联想到遭贬谪的悲凉生活发出人生的感慨,但两人在庭院中散步时又是悠闲的。选文的作者大病初愈,俗虑萦怀,心情烦闷,在和家人出去游玩,观赏到明月清风的美景后,顿时感到所有烦恼都没有了。 32.C
【解析】29.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D. 有误,由文中提及“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想要驾船的内容及后文“忆及七月十五夜之惊,相扶下亭而归”可知,最终“我们”并没有驾船游玩。
故选D。
30.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C. 有误,“爽然”在此处的意思是“豁然开朗的样子”,结合其后文可知,“我”陪伴妻子和家人在中秋节夜游,面对美好的水光月色和凉爽的清风,感觉长久以来的愁闷都消散了。此处还未提及回忆之前受到的惊吓。
故选C。
31.考查作者情感。
由《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知,作者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然流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联想到遭贬谪的悲凉生活又发出人生的感慨。
由选文“余病初愈。先令老仆约守者勿放闲人”可知,作者作者大病初愈,俗虑萦怀,心情烦闷,不想见人;由“偕芸及余幼妹,一妪一婢扶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可知,此时,作者和家人出去游玩,观赏到明月清风的美景后,顿时感到胸怀中一切思虑、忧闷、烦恼都没有了,豁然开朗而释怀了。
32.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副词,将要/名词,将军;
B.动词, 眺望/动词,看;
C.动词,环绕/ 动词,环绕;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中秋节,我的病刚刚痊愈。先让老仆在沧浪亭守候,不准放闲散的人进去,将要到晚上的时候,带着妻子和我的小妹,(叫)一老一少女仆搀扶着(我们),由老仆在前做向导,过了石桥,进入门内向东转弯,由曲径小路进入。(里面)石头相叠而成为假山,树丛花木葱绿。顺着台阶到达亭中央,向四周眺望可以看数里远,炊烟四起,晚霞灿烂。(我们)带一个毯子铺在亭中央,(大家)席地环绕着围坐在一起,等放置在那煮的茶来喝。一会儿,一轮明月已经升上树梢,渐渐觉得微风拂过衣袖,月光映入水中,胸怀中一切思虑忧闷,豁然开朗、释怀了。妻子说:“今天的游玩真是快乐!若是能驾一叶小船,在亭下水中往来(飘荡),那不是会更加开心!”想起七月十五那夜的惊骇,(众人)相互搀扶下山返回。吴越一带的风俗,(中秋之夜,)不管大家小户的妇女都出来,结队游玩,叫作“走月亮”。沧浪亭幽深雅致、清净疏阔,反而没有一人来游玩。
(17分)(2023·浙江金华·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记·学记(节选)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①,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祭祀中的主祭祀师。
33.(5分)【疏语意】
(1)根据提示推测字意。
(2)根据上下文推测,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学习的方法,严厉的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B.凡是学习的方法,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
34.(4分)【通句读】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35.(4分)【鉴其言】赏析下列句子的手法及作用。
句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6.(4分)【悟其理】《说文解字》中有言:学,觉悟也。请联系本文内容和《送东阳马生序》,谈谈你对“善学”的理解。
【答案】33. 以……为臣,把……当作臣 容易 ③ B 34.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35.拿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做对比,善学的人,老师教得轻松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又很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花功夫很多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还总是抱怨老师。从而突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以及善学的重要性。 36.本文主要从尊师和善问两个方面谈论学习的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主要是从作者自己经历,来谈学习的勤且艰。从中我认识到,“善学”就要刻苦勤奋,不怕吃苦;尊敬老师,努力进取;学习有法,多思多问;心思专一,比攀比。
【解析】33.(1)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故人不独亲其亲: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据此,臣:把……当作臣子。②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像翻一下手掌一样。易,容易。句意:时间长了。③“及其久也”译为:等到时间长了。及,等到。故选③。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严,敬重。为,是。句意为: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故选B。
34.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善待问者如撞钟”语意完整,“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和“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为并列关系;
据此断句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35.考查句子赏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把“善学者”“不善学者”进行对比,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两种学习效果的截然不同。这个句子通过对比,充分有力地说明学生素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使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36.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知,善于学习的人尊敬师长,听从师长的教诲,学习效果好。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能看出,对待老师要恭敬,只有尊师重道,潜心向学才会促进成才。综上所述,善于学习的人都会尊敬师长,虚心好问,这样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点睛】参考译文:
凡是学习的关键,严师是难能可贵的。教师严格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方法
关联
解释
方法迁移
故人不独亲其亲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成语关联
易如反掌
先其易者
查字典法
及:①赶得上②达到③等到
及其久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散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散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1散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小说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小说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0小说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名句默写-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名句默写-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7名句默写-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