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138985/0-17038989269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138985/0-17038989269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138985/0-17038989270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四年年级语言上册精品单元复习卷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共6页。
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一、根据情境写诗句和谚语。(8分)1.看到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是青绿色,一半是红色,我不由得念起白居易的诗:“一道残阳铺水中, 。”2.我最近才知道我所居住的村子一年前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我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啊!3.正如宋代诗人卢钺所说的“ ,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和短处,不用刻意攀比。4.俗语说:“ 。”可今年立秋过后,依然暑气难消。二、选择题。(6分)1.我们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3分)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2.朝代、作者姓名、诗题、诗句相配的是( )(3分)A.唐—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B.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C.唐—白居易—《暮江吟》—唯见长江天际流D.唐—孟浩然—《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0分)1.《暮江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 )2.《雪梅》一诗中“骚人阁笔费评章”中的“骚人”指的是诗人。 ( )3.爬山虎的脚其实就是它的根。 ( )4.《蟋蟀的住宅》改编自《昆虫记》,作者是英国的麦加文。 ( )5.观察记录的方法有图文结合法和表格法。 (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0分)1.现在是八月,大街上有的人穿着背心,有的人穿着毛衫,正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2.今天草叶已经结霜,奶奶说,是因为夏天雨水少,果真是“______________”。 3.《题西林壁》中赞美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诗句是: , ;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道理的诗句是: , 。(6分) 4.《蟋蟀的住宅》是 国著名昆虫学家 写的一篇观察日记。在文中,作者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 以及 。(8分) 五、口语交际。(8分)小明经常用手机玩游戏,总是累得眼睛疼。这天,你和小明一起坐公共汽车回家,他又拿出手机在车上玩,你该怎么劝告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诗歌鉴赏(31分)(一).自学古诗,回答问题。(13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诗中表示“秋天”的词语是什么?(在括号内打“√”)(2分)九月( ) 初三( ) 半江瑟瑟( )(2)诗中写了四种景物_________、 、 、 。(4分)(3)在诗中作者把 比作 ,因为它们的形状都是 ,把 比作 ,因为它们的形状都是 。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7分)(二)默写古诗,并完成练习。(18分) 题西林壁(2分) , 。 , 。解释下列字、词。(8分)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苏轼。前两句诗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的感觉。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_。(6分)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横线上。(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课内阅读。(17分)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6分)2.这一段主要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的。(3分) 3.爬山虎的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只缘身在此山中(3)梅须逊雪三分白 (4)立了秋,把扇丢二、1.B 2.A三、(1)× (2)√ (3)× (4)× (5)√四、1.二八月,乱穿衣2.夏雨少,秋霜早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4.法 法布尔 特点 修建过程五、示例:小明,经常玩手机游戏对眼睛不好,而且在车上玩手机容易引起晕车等不良反应。我们还是聊聊天吧。六、(一)(1)九月(√)(2)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3)露珠 珍珠 又圆又亮的 月亮 弯弓 弯的 对大自然的喜爱(二)默写略。 1.(1)书写,题写。 (2)因为。 (3)不知道。 (4)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2.宋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1.触 变 巴 拉 贴 爬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茎上的卷须 4.不行。因为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越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