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全一册课时作业+综合测试打包24套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3节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第1课时离子键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3节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第2课时配位键与金属键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综合测试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第1节认识晶体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第2节几种简单的晶体结构模型第1课时金属晶体课时作业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达标测试,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范德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氢键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有关范德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范德华力的实质是一种电性作用,所以范德华力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B.范德华力与化学键的区别是作用力的强弱问题
C.任何分子间在任意情况下都会产生范德华力
D.范德华力非常微弱,故破坏范德华力不需要消耗能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C.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小
D.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3.在“HI(s)→HI(g)→H2和I2”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 )
A.范德华力、范德华力 B.范德华力、共价键
C.共价键、离子键 D.共价键、共价键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纯碱和烧碱熔化时克服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B.加热蒸发氯化钾水溶液的过程中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
C.CO2溶于水和干冰升华都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改变
D.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和生成,也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
5.关于氢键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中平均每个水分子可形成2个氢键
B.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C.分子间形成氢键可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D.HF的稳定性很强,是因为其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6.关于氢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B.氢键只存在于分子间,不存在于分子内
C.氢键是乙醇熔、沸点比乙烷高的原因之一
D.氢键既没有饱和性,也没有方向性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中都存在氢键,氢键是一种类似于共价键的化学键
B.离子键、氢键本质上都是静电作用
C.只有电负性很强、半径很小的原子(如F、O、N)才可能形成氢键
D.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比范德华力强
8.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拍到”氢键的“照片”,实现了氢键的实空间成像,为“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了80多年的问题提供了直观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氢键的存在,冰能浮在水面上
B.由于氢键的存在,乙醇比甲醚更易溶于水
C.由于氢键的存在,沸点的大小顺序为:HF>HCl>HBr>HI
D.蛋白质中存在氢键
9.下列物质的性质可用氢键来解释的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F2、Cl2、Br2、I2的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C.、H—O—H、C2H5—OH中—OH上氢原子的活泼性依次减弱
D.CH3—O—CH3、C2H5OH的沸点依次升高
10.下列现象与氢键有关的是( )
①NH3的熔、沸点比ⅤA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
②小分子的醇、羧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④NH3极易溶于水 ⑤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 ⑥水分子高温下也很稳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融化时,分子中H—O键发生断裂
B.随着卤素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X为卤素原子)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所以它们的熔点、沸点也逐渐升高
C.由于H—O键比H—S键牢固,所以水的熔点、沸点比H2S的高
D.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该物质越稳定
12.已知各种硝基苯酚的性质如下表:
下列关于各种硝基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邻硝基苯酚分子内形成氢键,使其熔、沸点低于另两种硝基苯酚
B.间硝基苯酚不仅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也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C.对硝基苯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使其熔、沸点较高
D.三种硝基苯酚都不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所以在水中溶解度小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范德华力比氢键的作用还要弱
B.范德华力与氢键共同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
C.范德华力与氢键的强弱都只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D.任何物质中都存在范德华力,而氢键只存在于含有N、O、F的物质中
2.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B.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C.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
D.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3.通常情况下,NCl3是一种油状液体,其分子空间结构与NH3相似,下列对NCl3和NH3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中N—Cl键键长与CCl4分子中C—Cl键键长相等
B.NCl3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C.NBr3比NCl3易挥发
D.在氨水中,大部分NH3与H2O以氢键(用“…”表示)结合形成NH3·H2O分子,则NH3·H2O的结构式为
4.用示意图或图示的方法能够直观形象地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下列示意图或图示正确的是( )
A.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BF eq \\al(\s\up1(-),\s\d1(4)) 的结构式
C.HF分子间的氢键
D.丙氨酸的对映异构
5.人们熟悉的影片《蜘蛛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能飞檐走壁、过高楼如履平地的蜘蛛侠,现实中的蜘蛛也能在天花板等比较滑的板面上爬行,蜘蛛之所以不会从天花板上掉下的主要原因是( )
A.蜘蛛的脚尖端锋利,能抓住天花板
B.蜘蛛的脚上有“胶水”,从而能使蜘蛛粘在天花板上
C.蜘蛛脚上的大量细毛与天花板之间存在范德华力,这一“黏力”使蜘蛛不致坠落
D.蜘蛛有特异功能,能抓住任何物体
6.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氢键的作用,HF、H2O、NH3的沸点依次降低
B.氢键既能存在于分子间,也能存在于分子内
C.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是通过氢键实现的
D.乙醇分子和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
7.如图是冰层表面的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分子的稳定性很好,高温下也很难分解
B.第一层固态冰中,水分子间通过氢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C.第二层“准液体”中,水分子间形成氢键的机会比固态冰中的少
D.当高于一定温度时,“准液体”中的水分子与下层冰连接的氢键断裂,产生“流动性的水分子”,使冰面变滑
8.下列物质同时含有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中两种作用力的组合是( )
①Na2O2 ②SiO2 ③石墨 ④金刚石 ⑤NaCl
⑥白磷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9.(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的沸点比HF的高,是由于每摩尔分子中水分子形成的氢键数目多
B.液态氟化氢中氟化氢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可写为(HF)n,则NO2分子间也因氢键而聚合形成N2O4
C.氨气极易溶于水,原因之一是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D.可燃冰(CH4·8H2O)的形成是由于甲烷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10.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氢键的作用,使NH3、H2O、HF的沸点反常,且沸点高低顺序为HF>H2O>NH3
B.氢键只能存在于分子间,不能存在于分子内
C.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
D.相同物质的量的水在气态、液态和固态时均有氢键,且氢键的数目相同
11.下列关于范德华力影响物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范德华力是决定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熔、沸点高低的唯一因素
B.范德华力与物质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C.范德华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D.范德华力仅影响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
12.若不断地改变条件,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 )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键
B.氢键;氢键;非极性键
C.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Cl2、Br2、I2单质的熔点依次升高,与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有关
B.H2S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2O的大,其沸点比水高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其键能很大
D.干冰升华时破坏了共价键
14.下列物质变化的现象,不能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的是( )
A.HF、H2O的沸点比HCl、H2S的沸点高很多
B.正戊烷的沸点比新戊烷的沸点高
C.H2O的沸点比HF的沸点高
D.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二、非选择题
15.试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物大多难溶于水,而乙醇和乙酸可与水互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醚(C2H5OC2H5)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但乙醇的沸点却比乙醚的高得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氨合成塔里分离出NH3,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在常温下的组成的化学式可用(H2O)m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B、C、N、Si是几种常见的重要非金属元素,其形成的各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1)基态硅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C、N、O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写出一种与CO eq \\al(\s\up1(2-),\s\d1(3)) 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 。
(2)BF3与一定量的水可形成如图所示晶体R。
①晶体R中各种微粒间的作用力涉及 (填字母代号)。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e.范德华力
②晶体R中阴离子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二胺(H2NCH2CH2NH2)与CuCl2溶液可形成配离子(结构如图所示),乙二胺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乙二胺和三甲胺 [N(CH3)3]均属于胺,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其原因是 。
17.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乙醇能与水互溶是由于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只存在范德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碘化氢的沸点比氯化氢的沸点高是由于碘化氢分子之间存在氢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邻羟基苯甲酸()的沸点与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相同是由于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1)H2O中的O—H键、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 > > 。
(2)的沸点高于的沸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P、As都属于第ⅤA族元素,形成简单氢化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 > 。(填分子式)
(4)如图1表示某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其分子内4个氮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见图2)。分子内存在空腔,能嵌入某种离子或分子并形成4个氢键予以识别。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能被该有机化合物识别的是 (填标号)。
a.CF4b.CH4
c.NH eq \\al(\s\up1(+),\s\d1(4)) d.H2O
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B
解析: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其实质是一种电性作用,化学键是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键能一般为100~600kJ·ml-1,范德华力的作用一般只有2~20kJ·ml-1,范德华力不是化学键,A项错误,B项正确;范德华力普遍存在于分子之间,但也要满足一定的距离要求,若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远,则很难产生相互作用,C项错误;虽然范德华力非常微弱,但破坏它也要消耗能量,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A项错误、B项正确;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C项错误;分子间不只有范德华力,还可能存在氢键等其他作用力,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碘化氢由固态转化为气态时,分子间间距增大,需要克服范德华力,碘化氢气体受热分解为氢气和碘时,需要破坏的是氢、碘原子间的共价键,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烧碱和纯碱均属于离子化合物,熔化时需克服离子键,A正确;加热蒸发氯化钾水溶液,液态水变为气态水,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B正确;CO2溶于水发生反应CO2+H2O⇌H2CO3,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C错误;石墨属于层状结构晶体,每层石墨原子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金刚石只含有共价键,因而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既有共价键的断裂和生成,也有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D正确。
5.答案:D
解析:在冰晶体中1个水分子与周围4个水分子形成4个氢键,但每个氢键被2个水分子共用,故平均每个水分子形成eq \f(4,2)=2个氢键,A正确;氢键是分子间作用力,可将很多分子结合在一起,使分子不易分离,故能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B正确;氢键影响物质的溶解度,分子间形成氢键,可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C正确;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与氢键无关,D错误。
6.答案:C
解析: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A错误;邻羟基苯甲醛分子()内的羟基与醛基之间存在氢键,对羟基苯甲醛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氢键可以存在于分子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分子之内,B错误;乙醇的熔、沸点比含相同数目碳原子的烷烃的熔、沸点高的主要原因是乙醇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C正确;氢键和共价键都有方向性和饱和性,D错误。
7.答案:A
解析:并不是所有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中都存在氢键,氢键不是化学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本质上也是一种静电作用。
8.答案:C
解析: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在结冰时,水分子之间形成的孔穴造成冰晶体的微观空间存在空隙,导致冰的密度比水的小,浮于水面上,A项正确;乙醇中的羟基氢原子与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乙醇的羟基氧原子与水分子中的H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氢键,致使其与水混溶,而甲醚中的O与H不相连,无法形成氢键,难溶于水,B项正确;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沸点大小顺序为:HF>HI>HBr>HCl,C项错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和羧基中分别存在N—H键和O—H键,可形成氢键,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是由于H—X键键能依次减小;F2、Cl2、Br2、I2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也依次增大,所以其熔点、沸点也依次增大;、H—O—H、C2H5—OH中—OH上氢原子的活泼性依次减弱,与O—H的极性有关;CH3—O—CH3的沸点比C2H5OH的低是由于C2H5OH分子间形成氢键而增大了分子间作用力。
10.答案:B
解析:氨气存在分子间氢键,熔化、汽化时除需要克服范德华力外还要克服氢键,故①符合题意;小分子的醇、羧酸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因此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故②符合题意;冰中水分子与周围四个水分子以分子间氢键形成四面体结构,中间有空隙,因此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故③符合题意;NH3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导致NH3极易溶于水,故④符合题意;邻羟基苯甲酸存在分子内氢键,对羟基苯甲酸存在分子间氢键,因此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故⑤符合题意;水分子高温下也很稳定主要是氧氢键稳定,难断裂,不是氢键的缘故,故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都与氢键有关,故B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冰融化时发生物理变化,只破坏H2O分子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而不破坏化学键,A错误;结构相似的分子,物质的熔点、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所以随着卤素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加,卤化物CX4的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它们相应的熔点、沸点也逐渐升高,B正确;物质的熔点、沸点与化学键无关,水的熔点、沸点比H2S的高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C错误;物质的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D错误。
12.答案:D
解析:邻硝基苯酚主要形成分子内氢键,间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主要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使物质熔、沸点升高,A、C项正确;三种硝基苯酚都可以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故B项正确,D项不正确。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A
解析:范德华力弱于氢键,A正确;只有由分子组成且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的物质,其物理性质才由范德华力和氢键共同决定,B错误;氢键的强弱主要与形成氢键的原子的电负性有关,C错误;只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才存在范德华力,D错误。
2.答案:D
解析: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同一主族的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弱,所以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与氢键无关,故A不选;水的分解需要破坏化学键,与氢键无关,故B不选;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与范德华力有关,与氢键无关,故C不选;氢键具有方向性,氢键的存在迫使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点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中的水分子的空间利用率不高,留有相当大的空隙,所以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大,与氢键有关。
3.答案:D
解析:C的原子半径大于N原子半径,即N—Cl键键长小于C—Cl键键长,A错误;NH3为三角锥形,NCl3和NH3的空间结构相似,即NCl3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NCl3属于极性分子,B错误;NCl3和NBr3结构相似,NCl3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NBr3,因此NCl3的熔点、沸点低于NBr3,C错误;NH3与H2O之间能形成分子间氢键,NH3·H2O能够电离出NH eq \\al(\s\up1(+),\s\d1(4)) 和OH-,因此NH3·H2O的结构式为,D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砷的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18、5,A错误;BF eq \\al(\s\up1(-),\s\d1(4)) 中有一个F提供一对孤电子对,其他形成共用电子对,结构式为,B错误;HF分子中F原子的电负性较强,与相邻氢原子间形成氢键,C错误;丙氨酸CH3—CH(NH2)—COOH中有一个碳原子连接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一个—CH3和一个氢原子,四个基团不相同,为不对称碳原子,故该分子存在对映异构,D正确。
5.答案:C
解析:蜘蛛不会掉下的主要原因是蜘蛛脚上的大量细毛与天花板之间存在范德华力。
6.答案:A
解析:A项,H2O在常温下是液体,HF、NH3在常温下是气体,故H2O的沸点最高,又因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范德华力越大,故沸点:HF>NH3,即沸点:H2O>HF>NH3,与氢键无关,错误。
7.答案:A
解析:水分子的稳定性很好,是由水分子内的共价键的键能决定的,与氢键无关,A错误;固态冰中,1个水分子与周围的4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相连接,从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B正确;“准液体”中,水分子间的距离不完全相等,形成氢键的机会比固态冰中的少,C正确;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准液体”中的水分子与下层冰连接的氢键被破坏,使一部分水分子能够自由流动,从而产生“流动性的水分子”,造成冰面变滑,D正确。
8.答案:B
解析:①Na2O2中含共价键和离子键;②SiO2中只含共价键;③石墨中含共价键和范德华力;④金刚石中只含共价键;⑤NaCl中只含离子键;⑥白磷的分子式为P4,分子内P原子之间是共价键,P4分子之间是范德华力。综上所述,B项正确。
9.答案:AC
解析:1个水分子能形成4个氢键,1个HF分子能形成2个氢键,A项正确;NO2分子间不存在氢键,NO2分子间因形成化学键而聚合成N2O4,B项错误;只有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如N、O、F)原子才能与氢原子形成极性较强的共价键,分子间才能形成氢键,C—H键极性不强,C项正确,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由于氢键的作用,使NH3、H2O、HF在同主族氢化物中的沸点反常,但常温下水为液体,则沸点高低顺序为H2O>HF>NH3,故A错误;氢键存在于不直接相连的H原子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间,则可以存在于分子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分子内,故B错误;由于氢键的存在,常温常压下水为液态,而液态水是生物体营养传递的基础,故C正确;气态时,水分子间距离较大,水分子间的氢键很少,0℃的冰融化为水时,水分子间的氢键减少,不同状态的水中氢键的数目不同,故D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A
解析:固态水中和液态水中都含有氢键,雪花→水的过程中主要是氢键被破坏,属于物理变化,共价键没有被破坏;水→水蒸气的过程中,破坏了范德华力和氢键,即破坏了分子间作用力;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过程,为化学变化,破坏的是极性共价键,故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极性键。
13.答案:A
解析:A项,从F2→I2,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升高;B项,H2O分子之间有氢键,其沸点高于H2S;C项,稀有气体分子为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其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原子的最外层为8电子稳定结构(He为2个);D项,干冰升华破坏的是范德华力,并未破坏共价键。
14.答案:D
解析:HF、H2O的沸点比HCl、H2S的沸点高很多,是因为HF和H2O中各自的分子间含有氢键,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所以能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故不选A;正戊烷的沸点比新戊烷的沸点高,是因为同分异构体中支链越多分子间作用力越弱,沸点越低,所以能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故不选B;水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比HF多,所以H2O的沸点比HF的沸点高,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所以能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解释,故不选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是因为F、Cl、Br、I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所以不能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解释。
15.答案:(1)乙醇、乙酸和水均为极性分子,且乙醇和乙酸均可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
(2)乙醇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
(3)加压使NH3液化后,与H2、N2分离 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易液化
(4)水分子间存在氢键,若干个水分子易缔合成较大的“分子”
解析:(2)乙醇分子间通过氢键结合产生的作用力比乙醚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大,故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虽然比较小,但其分子间作用力较大,所以沸点较高。
(4)常温下,水分子不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依靠氢键缔合成较大的“分子”,所以用(H2O)m表示其存在更符合实际情况。
16.答案:(1)1s22s22p63s23p2 N>O>C NO eq \\al(\s\up1(-),\s\d1(3)) (或SiO eq \\al(\s\up1(2-),\s\d1(3)) 等)
(2)①abc ②四面体形 (3)sp3 乙二胺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解析:(1)S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ⅣA族,则基态硅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同周期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ⅡA族和ⅤA族元素反常,C、N、O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C;等电子体是指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与CO eq \\al(\s\up1(2-),\s\d1(3)) 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有:NO eq \\al(\s\up1(-),\s\d1(3)) 、SiO eq \\al(\s\up1(2-),\s\d1(3)) 等。(2)①根据晶体R的结构分析,存在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合理选项是abc。②晶体R的阴离子为[BF3(OH)]-,B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1,阴离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应为sp3杂化,离子的空间结构为四面体形。(3)乙二胺中N形成3个共价键,本身存在一对孤电子对,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则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考虑乙二胺形成分子间氢键,增加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物质汽化需要更多的能量。
17.答案:(1)不正确,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不仅存在范德华力,还存在氢键,乙醇与水互溶主要是由于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2)不正确,碘化氢与氯化氢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碘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碘化氢分子的范德华力较强,沸点较高 (3)不正确,邻羟基苯甲酸分子内存在氢键,对羟基苯甲酸仅在分子间存在氢键,故邻羟基苯甲酸的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低
18.答案:(1)O—H键 氢键 范德华力
(2)能形成分子间氢键,而能形成分子内氢键
(3)NH3 AsH3 PH3
(4)c
解析:(1)O—H键属于化学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均属于分子间作用力,但氢键比范德华力强。
(2)分子间都存在范德华力,但前者存在分子间氢键,后者存在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沸点升高,故前者的沸点高于后者的沸点。
(3)N、P、As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分别为NH3、PH3、AsH3,NH3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其沸点最高。AsH3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PH3的相对分子质量,则AsH3的范德华力强于PH3的范德华力,故AsH3的沸点高于PH3的沸点。
(4)能被该有机物识别即能嵌入空腔形成4个氢键,则要求该分子或离子是正四面体结构且能形成4个氢键,只有NH eq \\al(\s\up1(+),\s\d1(4)) 符合要求。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范德华力与物质性质
知识点2
氢键的形成
知识点3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名称
结构简式
溶解度/g(25℃)
熔点/℃
沸点/℃
邻硝基
苯酚
0.2
45
100
间硝基
苯酚
1.4
96
194
对硝基
苯酚
1.7
114
295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课时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物质沸点的比较正确的有,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4节 分子间作用力优秀随堂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事实与氢键无关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几种氢键,下列关于范德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