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次考试设卷面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涂黑;答非选选择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本次考试设卷面分。答题时,要书写认真、工整、规范、美观。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共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
1. 下列事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活性炭吸附毒气B. 石油蒸馏得到汽油
C. 干冰作制冷剂D. 煤的综合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毒气,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 石油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 干冰升华吸热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煤的综合利用是将煤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使煤分解成多种产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是
A. 铁丝B. 红磷C. 镁条D. 木炭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更多课件 教案 视频 等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物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B. 滴加液体
C. 过滤泥水D. 量取液体体积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故A操作正确;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B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故C操作错误;
D、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故D操作错误;
故选:A。
4. “锿”是人工放射性元素因纪念爱因斯坦而得名。锿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锿属于金属元素B. 锿的元素符号是es
C. 锿的原子序数是99D. 锿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锿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则锿的元素符号是Es,故B说法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锿的原子序数是99,故C说法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锿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5. 用水银体温计测温时,发现水银柱上升。从微粒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A. 原子数目变多B. 原子间间隔变大
C. 原子体积变大D. 原子质量变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水银即为金属汞,汞是由汞原子构成;从微观角度解释:当温度升高,汞原子运动加快,引起汞原子之间间隔增大。因此温度计内的水银(汞)柱随温度升高会上升其原因是: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间隔增大;原子的数目、体积、质量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B。
6.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
B.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C. 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引起酸雨
D.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是空气污染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约为78%,故A说法错误;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故B说法错误;
C、SO2大量排放到大气中会与氧气反应产生SO3,遇水可形成硫酸型酸雨,故C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7.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的是原子
A、核电荷数(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
B、核电荷数(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C、核电荷数(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
D、核电荷数(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
故选B。
8. 柑橘类水果中含有柠檬酸(C6H8O7),柠檬酸可用用于除水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柠檬酸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B. 柠檬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柠檬酸含有4个氢分子
D. 柠檬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答案】C
【解析】
【详解】A、柠檬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7)=9:1:14,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说法正确;
C、柠檬酸是由柠檬酸分子构成的,一个柠檬酸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故C说法错误;
D、柠檬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9: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9. 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都正确的是
A. 2C2H5OH——两个乙醇分子
B 4H——4个氢元素
C. Ca+2——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D. 氯化铁——FeCl2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C2H5OH表示两个乙醇分子,故A正确;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H表示4个氢原子,故B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可表示为Ca2+,故C错误;
D、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则氯化铁的化学式为FeCl3,FeCl2表示氯化亚铁,故D错误;
故选:A。
10. 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工业上制粗硅的反应原理是: ,其中X的化学式是
A. CO2B. H2OC. SiH4D. CO
【答案】D
【解析】
【详解】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碳、硅、氧原子数目分别为2、1、2,反应前碳、硅、氧原子数目分别为0、1、0,则X的化学式为CO。
故选D。
11. CO2和CO是含碳元素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都能使人中毒窒息B. 都是氧化物
C. 都不溶于水D. 密度都比空气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会使人中毒窒息,二氧化碳无毒,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空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使人窒息,A错误;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B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C错误;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小,D错误。
故选B。
12.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电器起火立即用水扑灭
B. 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C.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进行灯火试验
D.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排风扇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A做法错误;
B、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导致火势更旺,故B做法错误;
C、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C做法正确;
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但不能打开排风扇,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燃气引爆,故D做法错误;
故选:C。
13. 欲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需要用到下列实验用品中的
A. 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 洁净的玻璃片
C. 冷而干燥的烧杯D. 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四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无法判断,与水反应没有明显变化,用蒸馏水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会生成水,用洁净的玻璃片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气和甲烷燃烧都会生成水,用冷而干燥的烧杯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点燃的火柴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二氧化碳中熄灭,甲烷燃烧的产物会使内壁附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氢气能够燃烧但是生成物不能使内壁附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4. 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A. 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B. 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 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D. 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清楚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隔绝了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清除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结构观: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转化观: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C. 能量观:二氧化碳和碳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吸热反应
D. 守恒观:6g碳和6g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12g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B、石墨和金刚石两种不同物质,所以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化学变化,正确;
C、CO2和碳反应生成CO需要高温作为条件,是吸热反应,正确;
D、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2:32,故6gC和6g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不是恰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不会生成12gCO2,错误。
故选D。
16. 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错误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使用化肥与农药能使农作物增产,不应禁止,应合理使用,说法错误;生活垃圾露天焚烧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故A错误;
B、煮沸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说法正确,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说法正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煤的产生过程中会伴随着产生可燃性甲烷气体,可燃性气体或煤粉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故煤矿要加强通风严禁烟火,说法正确;煤火取暖,加装烟囱、注意通风防止煤气中毒,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A。
17. 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二氧化碳的转化。一定条件下,将氢气和二氧化碳在纳米纤维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成有机燃料甲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后纳米纤维的质量减小
B. 该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增多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D. 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3:22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在纳米纤维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纳米纤维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A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故B说法错误;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3个氢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反应后有1个甲醇分子和1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改变,故C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1×6):(12+16×2)=3:22,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8.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该项错误,符合题意;
B、用拇指捂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气体不纯,该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如图所示能够观察到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由白色变为红色,能够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无气体参加也无气体生成,装置可以不封闭,反应前后天平平衡,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原子不显电性,则不显电性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B. 燃烧必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则可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C.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D.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的核内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原子不显电性,但是不显电性的微粒不一定是原子,也可能是中子等,故A推理错误;
B、燃烧必须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则可通过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而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B推理错误;
C、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说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故C推理正确;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质子和中子,例如氢原子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故D推理错误;
故选:C。
20. 学会识图能发展科学思维。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并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则固体质量减小,但二氧化锰质量不变,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增大,至反应结束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改变,不会一直增大,该选项不正确;
B、等质量的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面积更大,反应更迅速,反应的曲线坡度更陡,该选项正确;
C、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放热造成气体受热膨胀,开始时容器内气压增大,随着反应结束气体逐渐冷却气体降低,由于消耗了氧气,最终气压应小于原气压,该选项不正确;
D、电解水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不是质量比,质量比为1:8,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3分)
21. 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指________(填化学式)引起的中毒。
(2)城市家用燃料天然气属于__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天然气不充分燃烧 易造成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燃气灶的进风口。
(3)我们倡导的“低碳”就是较低的CO2排放。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理念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两面使用草稿纸
B. 出行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
C. 让长期不用的电器处于待机状态
【答案】21. CO 22. ①. 不可再生 ②. ③. 大 23. AB
【解析】
【小问1详解】
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窒息,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引起的中毒,一氧化碳化学式:CO;
【小问2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锅底出现黑色说明空气不充足燃烧不够充分,因此应调大燃气灶的进风口;
【小问3详解】
A、两面使用草稿纸,减少树木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符合“低碳”理念,故A正确;
B、出行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代替私家车,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节能低碳”理念,故B正确;
C、让长期不用的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增加了电能的消耗,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符合“低碳”理念,故C错误。
故选AB。
22. 能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
(1)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煤、天然气和_______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2)卫星发发射用的火箭推进剂为液氨和液氧,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氢能目前还不能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22. 石油 23.
24. 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主要来源;
【小问2详解】
氢气燃烧生成水,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作为燃料和化学电源暂时还未能广泛应用。
23. 碳是人类接触最早、利用最多的元素之一。
(1)下列含碳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
①一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 ③金刚石 ④煤 ⑤碳酸钙 ⑥甲烷 ⑦乙醇汽油
(2)《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画中墨迹经数百年而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
(3)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 二氧化碳,二者的化学比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4)+4价的碳元素与-1价的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5)研究表明,C60的分子结构形似足球,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23. ①. ③ ②. ④⑦
24. 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5. 分子构成不同
26. CCl4 27.
【解析】
【小问1详解】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甲烷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煤、乙醇汽油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属于单质的是③,属于混合物的是④和⑦;
【小问2详解】
墨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碳单质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画中墨迹经数百年而不变色;
【小问3详解】
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故两者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小问4详解】
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4价的碳元素与-1价的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Cl4;
【小问5详解】
C60属于碳单质,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方程式为:。
24.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酒精,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G的化学式是_______。
(2)C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24. CaCO3 25. 灭火(合理即可)
26. 化合反应 27.
【解析】
【分析】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G是碳酸钙,A是酒精,A、B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B是氧气,C和D是水和二氧化碳,由于C与F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钙,故C是二氧化碳,则D是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F是氢氧化钙,E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E是氧化钙,将答案代入原题,符合题意。
【小问1详解】
G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G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
【小问2详解】
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或作气体肥料,合理即可);
【小问3详解】
反应②为水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4详解】
反应③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
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32分)
25.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下图所示。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 选择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验满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不选择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集气瓶 (2) ①. AE##EA ②.
(3) ①. 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③.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
【小问2详解】
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 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排空气法纯净,氧气不易溶于水,则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E排水法收集,故可选择的制取装置组合为AE;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药品是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验满该气体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不选择装置E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
26. 据图回答与下列实验相关的问题。
(1)A实验中吹散面粉的目的是_______,蜡烛的作用是_______。
(2)B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
(3)C实验的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D实验装置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逆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
【答案】26. ①. 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②. 点燃面粉(使温度达到面粉的着火点)
27. 加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并同时对水中的白磷起到隔绝空气(或氧气)的作用
28 ①. 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②.
29. ①.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②. 在装置末端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
【解析】
【小问1详解】
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蜡烛的作用是为面粉燃烧提供温度,使其达到面粉燃烧的着火点;
【小问2详解】
B实验中热水能为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提供温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温度需达到着火点,同时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从而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小问3详解】
碳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铜为红色,故现象为: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实验过程中会有一氧化碳排出,D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会造成空气污染;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在装置末端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将其点燃。
2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进行实验】
(1)甲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塑料瓶盖,迅速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盖,振荡,一会儿后发现_______。得出结论:猜想二正确。
【小组交流】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
【补充实验】乙同学取少量甲实验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乙同学认为这可以说明CO2能与水反应。
【小组讨论】
(3)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也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
【实验设计】该兴耀小组的同学经过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纸花进行以下实验。
(4)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
(5)实验设计④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6)实验设计③目的_______。
【实验结论】
(7)CO2能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27. 塑料瓶变瘪
28. CO2能溶于水,也会使塑料瓶变瘪
29. 没有排除二氧化碳或水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可能 30. 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31. 纸花变红
32. 验证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3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甲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塑料瓶盖,迅速将烧杯中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盖,振荡,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二正确,即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使塑料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从而使塑料瓶变瘪;
【小问2详解】
由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也会使塑料中的压强减小,所以甲同学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小问3详解】
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也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是因为没有排除水、CO2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可能;
【小问4详解】
根据实验①、③、④以及实验②的现象纸花不变红,则实验②应该向第二朵纸花喷水,纸花不变色,则可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小问5详解】
④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小问6详解】
③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实验设计③目的是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小问7详解】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28. 燃烧既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展开系列实验探究。
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作出猜想】燃烧需要以下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验证】
实验1: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
(1)小组同学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1,观察到________。
【得出结论1】可燃物才能燃烧。
(2)实验2:小组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2,观察到________。
【得出结论2】
(3)物质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__。
(4)实验3:小组同学按图3所示进行实验3,观察到________。
【得出结论3】
(5)物质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__。
探究二:火灾的逃生
(6)知识回顾:图4实验中,观察到烧杯内下层蜡烛先熄灭,则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同学们联想到消防教育提到过火灾时“要往低处逃生”,于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提出问题】火灾逃生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查阅资料】
Ⅰ.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8%时人会感到不适。
Ⅱ.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是火灾中使人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Ⅲ.高温是火灾中人员伤亡的另主要原因,温度大于50℃时就会烫伤形成水泡。
【进行实验】按图5装置模拟火灾现场,同时用传感器测出高、低两支蜡烛芯周围氧气二氧化碳、温度变化的数据。实验结果如图6、图7、图8所示:
【实验结论】
(7)由本实验可得出_______,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是合理的。
【反思与应用】
(8)某同学认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应在下方聚集,但实验数据显示高蜡烛烛芯周围二氧化碳浓度大,其原因是_______。
(9)下列火灾逃生的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沿着大火尚未烧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
B. 坐电梯往楼下撤离
C. 若向下的楼梯已被火焰封锁,可从水平方向选择阳台等其他通道暂避
D. 前进时应尽量弯腰低姿势或贴近地面匍匐
【答案】28. 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
29. 乒乓球碎片燃烧,滤纸碎片未燃烧
30. 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
31. 甲蜡烛燃烧一会熄灭,乙蜡烛持续燃烧
32. 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33. 密度比空气大
34. 低处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含量低,低处温度更低
35. 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气,向上聚集 36. ACD
【解析】
【小问1详解】
石头不是可燃物,木块是可燃物,故观察到: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因此可以得出可燃物才能燃烧;
【小问2详解】
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低,滤纸碎片着火点高,放在铜片上加热,可以观察到:乒乓球碎片燃烧,而滤纸碎片只是炭黑没有燃烧;
【小问3详解】
通过乒乓球碎片燃烧,而滤纸碎片没有燃烧的实验现象,可得出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
【小问4详解】
甲隔绝了空气故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乙能持续燃烧;
【小问5详解】
通过甲熄灭乙持续燃烧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小问6详解】
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小问7详解】
通过图6可以得出低处氧气含量更高,图7可以得出低处二氧化碳含量更低,图8可以得出低处温度更低,故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是合理的;
【小问8详解】
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气,向上聚集,故高蜡烛烛芯周围二氧化碳浓度更大;
【小问9详解】
A 沿着大火尚未燃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正确;
B 发生火灾时可能会停电,所以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故错误;
C 若向下的楼梯已被火焰封锁,可从水平方向选择阳台等其他通道暂避,正确;
D 前进时应尽量保持弯腰低姿势或贴近地面匍匐,匍匐前进,防止被烟呛到,便于寻找安全出口,正确;
故选:ACD。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5分)
29. 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某石灰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盐酸的反应情况,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根据以下信息计算:
(1)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2)25 g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_。
【答案】29. 8.8
30. 解:设25g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A.化学与环保
B.化学与生活
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与农药
美化生活环境——生活垃圾露天焚烧
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加热煮沸
除去冰箱中的异味——用活性炭吸附
C.化学与生产
D.化学与安全
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利用其还原性
氮气用作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煤矿防爆——加强通风、严禁烟火
煤火取暖——加装烟囱、注意通风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检验氢气的纯度
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选项
A
B
C
D
图像
反应过程
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等质量的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电解一定量的水
序号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纸花变红
②
_______
纸花不变红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纸花不变红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