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95,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5,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95,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95,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95,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
    ►七上第1—15课◄
    注意事项:共25小题,满分50分,作答时间50分钟。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的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原始农业提供了重要证据的是( )
    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的及其从商王朝接收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典章制度和文化等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说明分封制( )
    A.稳定了西周政局,巩固了疆土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变法数年后,“秦人富强,天子致胙(祭祀用的肉)于孝公,诸侯毕贺”。周天子和诸侯的态度说明( )
    A.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B.秦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C.周天子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D.孝公是春秋时期霸主
    4.《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所反映的孔子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仁者爱人 D.以德治国
    5.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实现了有史以来真正的统一,面对着如此广阔的疆域,秦帝国的统治者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辩论会。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朝最终确立了(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6.“以诗证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所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修建长城 ②秦末农民大起义 ③长平之战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下图所反映的人口数量的变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更多课件 教案 视频 等低价同类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发展,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8.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将田赋由秦朝时期的“三分取其二”先后改为“什五税一”“三十税一”。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生产 B.普及儒学 C.稳固统治 D.改善民生
    9.汉代有两位名将抗击匈奴,战功赫赫,在他们死后,汉武帝在自己的茂陵附近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两位名将是( )
    A.李广、窦固 B.卫青、霍去病 C.陈汤、韩信 D.李陵、周亚夫
    10.“统一思想,归本儒家……给我们带来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使我们的国家2000多年来始终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
    A.孔子 B.主父偃 C.秦始皇 D.董仲舒
    11.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在全国各郡一共设置了36处盐官、48处铁官,盐官、铁官受中央大司农之下盐铁丞的领导,将盐铁贸易所得的利润送往中央,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财经管理系统。这一做法( )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C.推动汉朝多民族的统一 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12.如图所示的是四川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此俑神态诙谐,张口嘻笑,活灵活现。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 )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陈胜、吴广起义
    13.《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年幼 B.人民民主意识增强 C.政治腐败 D.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14.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通道被打开,中国丝绸是这条通道的主要贸易品。这种又薄又滑的丝织品,在地中海地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随处可见,广受人们喜爱,它能让穿着者在众人面前显得光鲜。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15.《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指出: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交集共生。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宣扬了汉朝国威 B.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C.完善了政治制度 D.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16.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之后,将古称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称为新疆。但这片区域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正式归属当时的中央政权。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郡县制度的推行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7.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社会上受苦受难的百姓无法在现实中解脱,只能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由此催生了中国本土宗教的产生。这一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8.下表为亚欧部分地区对造纸术的相关记载。这体现了( )
    A.造纸术的对外传播 B.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中华文化的闭锁性 D.造纸术已普及全球
    19.曹植的《说疫气》记载,东汉后期“疠气(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流行……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一书问世。这说明了( )
    A.季节交替与疾病暴发相互影响 B.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C.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 D.人口减少与疾病暴发存在联系
    20.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读图时代”已悄然来临。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长篇大论的文字,逐渐依赖来自图片的信息。依据下列图片的内容,判断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商周时期的政治变革 B.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C.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D.秦朝时期的地方建制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一时期的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开辟了广阔天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期,(1分)并概括该历史时期终结的标志。(1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局势的特点,(1分)并概括其影响。(2分)
    (3)综上所述,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1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治世”多指某一时代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增强的社会景象。
    ——摘编自《中国古代“治世”与“盛世”成因探析》
    材料二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每个诸侯的实力)”一语,彻底实行了。
    ——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初期出现的治世局面的名称。(1分)该局面的出现与哪一政策的实行密切相关?(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父偃之计”的名称,(1分)并列举两例与此计作用相同的措施。(2分)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1分)
    23.(6分)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式,给中国此后2000多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秦汉中国,经过春秋战国的分裂,终于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这一庞大的复杂体系,因其中的开放性,而有不断扩张与调节的空间。然而,也正因其可以调节,其复杂性得以加强。开放性与复杂性,使中国的皇帝制度与天下国家经常呈现调适的不稳定及弹性。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一条多种宗教、思想、文化、艺术传播之路。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南北朝以后摩尼教、祆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对侨居民族、外来宗教宽容以待,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使中华文明因海纳百川而博大精深。最终,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发展成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
    ——摘编自《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1分)为加强对图中A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来文化持何种态度。(1分)材料中的“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哪种外来宗教文化?(1分)其反映出丝绸之路具有什么作用?(1分)
    (3)综上所述,你从中感悟出了哪些“丝路精神”?(1分)
    2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想出一种方法),用树肤、麻头及敝(破旧)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夸赞)其能(才能),自是莫不从用焉(从此都用他造的纸),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蔡侯纸”出现前主要的书写材料。(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是莫不从用焉”的主要原因。(1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图1中的历史建筑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1分)图2中的著作在中国史学界具有怎样的地位?(1分)
    (3)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汉时期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2分)地区
    朝鲜半岛
    日本
    中亚
    欧洲
    时间
    公元4世纪后期
    约公元610年
    公元8世纪中期
    公元10世纪
    途径
    由中国传入
    经朝鲜传入
    俘获中国造纸匠
    由阿拉伯帝国传入

    相关试卷

    河南省唐河县2023_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唐河县2023_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中的①处应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九年级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九年级历史试题,共3页。

    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唐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