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docx
    • 解析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docx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第1页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第2页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第3页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第1页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第2页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文件包含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docx、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2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9 一份量(浓度问题)】
    【例9】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酒精溶液,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3:1,另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4:1,若把两瓶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液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多少?
    解:
    将一个酒精瓶容积看成一个单位,
    第一个瓶中,酒精占:=,水占:;
    第二个瓶中,酒精占:=,水占:。
    在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
    (1× + 1×):(1× + 1×)
    =:
    =31:9。
    答: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31:9。
    点拨:首先理解两瓶酒精溶液混合后酒精和水的体积没变,所以把一个酒精瓶看成一个单位,分别求出两个瓶子中的酒精、水各占总体的比,再用酒精之和与水的体积之和相比,得到答案。
    【变式9-1】两个相同的瓶子都装满酒精溶液,A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1:2,而B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1:3。现把两个瓶子中的酒精溶液充分混合,混合液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多少?
    解:
    将一个酒精瓶容积看成一个单位,
    第一个瓶中,酒精占:=,水占:;
    第二个瓶中,酒精占:=,水占:。
    在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
    (1× + 1×):(1× + 1×)
    =:
    =7:17。
    答: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7:17。
    【变式9-2】一桶盐水200克,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24。要使盐水中,盐和水的质量比是1:29,要加入多少克水?
    解:
    200×÷-200
    =8×30-200
    =240-200
    =40(克)。
    答:要加入40克水。
    点拨:原来盐占盐水的,现在盐占盐水的,盐水的浓度被加水稀释,这一过程中盐的重量不变;先根据原来的浓度求出盐的重量,再用盐的重量除以后来盐水的浓度,就是后来盐水的总重量,后来盐水的总重量减去原来盐水的总重量就是需要加水的重量。
    【变式9-3】一种盐水中,盐与水的质量比是1:25,在520克这样的盐水中再加入5克盐,溶解后,盐水中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 )。
    解:
    含盐:520×=20(克),
    20+5=25(克),
    含水:520×=500(克),
    25:500=1:20。
    答:溶解后,盐水中盐与水的质量比是1:20。
    故答案为:1,20。
    点拨:把这种盐水平均分成(1+25)份,其中盐占1份,水占25份,即盐占盐水的,这样可以求出在520克这样的盐水中含盐520×=20克,然后用20+5=25克,再求出在520克这样的盐水中含水520×=500克,那么盐与水的质量比是25:500,即1:20,据此解答即可。
    【题型10 比的应用(分量÷对应分率=单位“1”)】
    【例10】一批零件,已知加工完的个数与未加工的个数之比是1:3,再加工150个,已加工的零件个数与未加工的零件个数之比为2:3,则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解:
    150÷( - )
    =150÷
    =1000(个).
    答:这批零件一共有1000个。
    点拨:与150个相对应的分率是( - ),要求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根据数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求解即可。
    【变式10-1】光明小学原来体育达标人数与没有达标的人数比是3:5,后来又有60名同学达标,这时达标人数是没达标的,光明小学共有学生多少人?
    解:
    60÷( - )
    =60÷( - )
    =60÷
    =60×
    =800(人)。
    答:光明小学共有学生800人。
    点拨:由题意知道总人数不变,根据原来体育达标人数与没有达标的人数比是3:5,得出原来体育达标人数是总人数的,再由后来达标人数是没达标的,得出达标人数是总人数的,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变式10-2】皓午看一本小说,看了3天后他发现已经看的页数与还剩的页数比是4:5,如果再看25页就正好看了一半,这本书有多少页?
    解:
    25÷( - )
    =25÷
    =450(页)。
    答:这本书有450页。
    点拨:由“已经看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比是4:5”得出原来已看的页数占全书的,如果再看25页就正好看了一半,那么25页正好对应全书的( -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变式10-3】甲车间与乙车间的人数比是7:8,如果乙车间调16人到甲车间,两个车间的人数就一样多,甲、乙车间各有多少人?
    解:
    总人数:16÷( - )
    =16÷
    =480(人);
    甲车间人数:480×=224(人),
    乙车间人数:480-224=256(人)。
    答:原来甲车间人数是224人,乙车间人数是256人。
    点拨:把两个车间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则乙车间的人数占总数的 ;由“
    如果乙车间调16人到甲车间,两个车间的人数就一样多”可知,此时乙车间的人数就占总人数的,则对应量16所对应的分率就是( - ),用对应量除以对应分率就是两车间的总人数,进而可以求得每个车间的人数。
    【题型11 比的应用(已知单位“1”用乘法)】
    【例1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2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2:3:4,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解:
    一份:
    120×3÷(2+3+4)
    =360÷9
    =40,
    甲:40×2=80,
    乙:40×3=120,
    丙:40×4=160。
    答∶甲数是80,乙数是120,丙数是160。
    点拨:题中已知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20,所以应先求出这三个数的总和,再按2∶3∶4把三个数的总和进行分配,求出每个数具体是多少。
    【变式11-1】煤场第一天运走600吨煤,正好占总储量的,第二天运走的与总储量的比是1:5,第二天运走多少吨?
    解:
    600÷×
    =3600×
    =720(吨)。
    答:第二天运走720吨。
    点拨:把煤场煤的总储量看作单位“1”,先根据分数除法意义,求出煤的总储量,第二天运走的与总储量的比是1:5,也就是说第二天运走的是总储量的,再依据分数乘法意义即可解答。
    【变式11-2】学校运进480把扫把,要求把总数的放入仓库后,其余按4:5分给小学部和中学部,那么小学部和中学部各得多少把扫把?
    解:
    480×(1-)
    =480×
    =360(把),
    360÷(4+5)×4=160(把),
    360-160=200(把)。
    答:小学部分160把扫把,中学部分200把扫把。
    点拨:根据分数减法的意义求出分了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共分扫把的总数;又知道小学部和中学部按4:5分,分别求出小学部和中学部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分别计算出小学部和中学部各分扫把的把数,据此解答。
    【变式11-3】利民食品厂男职工、女职工的人数比是5:3,已知该食品厂共有职工184人,这个食品厂的男职工比女职工多多少人?
    解:
    184× + )
    =184×
    =46(人)。
    答:这个食品厂的男职工比妇职工多46人。
    【题型12 比的应用(上坡、平路、下坡问题)】
    【例12】一条公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1:2:3,张叔叔骑车经过各段路所用时间之比是3:4:5,已知他在平路上骑车速度是每小时25千米。他行完全程用了多长时间?
    解:
    上坡路的长度:60×=10(千米),
    平路的长度:60×=20(千米),
    下坡路的长度:60﹣10﹣20=30(千米),
    平路的时间:20÷25= (小时),
    他行完全程用的时间: ÷4×(3+4+5)= (小时)。
    答:他行完全程用小时。
    点拨:根据各路段的长度之比,求出各段路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求出三段路的长度;用平路的长度除以平路的速度求出平路的时间,再根据过各段路所用的时间比,求出平路的时间占总时间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求出行完全程的时间即可。
    【变式12-1】一条路全长120km,上坡、平路、下坡三段路程之比是1:2:3,小明走完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5km,小明走完全程用了多长时间?
    解:
    上坡路:
    120×=20(千米),
    上坡时间:
    20÷5=4(小时),
    走完全程用时:
    4÷4×(4+5+6)=15(小时)。
    答:小明走完全程用了15小时。
    【变式12-2】一条路全长60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的比依次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比依次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问此人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
    解:
    上坡用的时间为:
    60×÷3
    =60×÷3
    =(小时),
    根据所用时间比可知平路用时为:×=4(小时),
    下坡路用时为:×=5(小时),
    共用时间为:++5=12(小时)。
    答:全程用了12小时。
    点拨:本题可先根据全长和三段路程的比求出上坡路的长度,然后再根据上坡的速度求出上坡用的时间,就能根据他所用的时间比求出全程用了多长时间。
    【变式12-3】一条河全长300km,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中游、下游的距离之比是2∶5∶3,一条船行驶完这三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3∶2,已知这条船在下游每小时行30km,这条船行驶完全程用了多长时间?
    解:
    下游路程:
    300÷(2+5+3)×3
    =300÷10×3
    =30×3
    =90(km),
    下游行驶时间:
    90÷30=3(小时),
    全程行驶时间:
    3÷2×(1+3+2)=9(小时)。
    答∶这条船行驶完全程用了9小时的时间。
    【题型13 按比分配(配套问题)】
    【例13】装配自行车,3个工人2小时装配车架11个,4个工人3小时装配车轮20个。现有工人640个,为使车架、车轮装配成整车出厂,怎样安排这640个工人最合理?
    解:
    每个工人每小时装配车架:
    11÷3÷2=(个),
    每个工人每小时装配车轮:
    20÷4÷3=(个)。
    每个工人每小时装配的
    车架:车轮 = : =11:10,
    工作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人数成反比,要使整车出厂,装配车架、车轮人数比:
    :(×2)=5:11,
    装配车架人数:
    640÷(5+11)×5
    =200(人),
    装配车轮人数:
    640-200=440(人)。
    答:应安排200个工人装配车架,440个工人装配车轮。
    点拨: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人数=每人每小时的工作量分别求出装配车架和车轮的工作效率,并求出装配车架和车轮的速度比;因为一个车架要配两个车轮,所以可以找到装配车架与装配车轮的人数比;将640人按照装配车架和装配车轮的人数比进行分配,从而分别求出装配车架和装配车轮的人数。
    【变式13-1】某车间有28名工人,生产某种螺栓和螺母,一个螺栓的两头各套上一个螺母配成一套,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问: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栓,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一天所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
    解法1:
    每人每天生产螺栓或螺母的比:
    12:18=2:3,
    工作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人数成反比,要使螺栓、螺母刚好配套,生产螺栓、螺母人数比:
    :(×2)=3:4,
    生产螺栓人数:
    28÷(3+4)×3
    =12(人),
    生产螺母人数:
    28-12=16(人)。
    答:12名工人生产螺栓,16名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一天所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
    解法2:
    设分配x人生产螺栓,则有(28-x)人生产螺母,根据题意,得12x×2=(28-x)×18,解得:x=12,
    生产螺母的人数是:28-12=16
    答:12名工人生产螺栓,16名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一天所生产的螺栓和螺母刚好配套。
    【变式13-2】机械厂加工车间有85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16个或小齿轮10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怎么安排生产,才能使每天加工的大小齿轮刚好配套?
    解:
    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或小齿轮的比:
    16:10=8:5,
    工作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人数成反比,要使大齿轮、小齿轮刚好配套,生产大齿轮、小齿轮人数比:
    (2):(×3)=12:5,
    生产大齿轮人数:
    85÷(12+5)×12
    =60(人),
    生产小齿轮人数:
    85-60=25(人)。
    答:安排60人生产大齿轮,25人生产小齿轮。
    【变式13-3】某工艺品车间有20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可制作12个大花瓶或10个小饰品,已知2个大花瓶与5个小饰品配成一套,则要安排多少名工人制作大花瓶,才能使每天制作的大花瓶和小饰品刚好配套?
    解:
    每人每天制作大花瓶或小饰品的比:
    12:10=6:5,
    工作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人数成反比,要想配套,制作大花瓶、小饰品人数比:
    (2):(×5)=1:3,
    制作大花瓶人数:
    20÷(1+3)×1
    =5(人)。
    答:安排5人制作大花瓶,才能使得每天制作的大花瓶和小饰品刚好配套。
    【题型14 按比分配(分担费用问题)】
    【例14】甲、乙、丙三人合租一辆车运送同样的货物从A地到B地,甲在全程的处卸货,乙在行程刚好一半的地方卸货,只有丙运到终点。共付运费440元,他们该怎样分摊运费比较合理?
    解:
    因运送同样的货物,按路程比分摊运费,比较合理。
    甲、乙、丙分摊运费的比:
    ::1=2:3:6,
    每份:440÷(2+3+6)=40(元),
    甲:40×2=80(元),
    乙:40×3=120(元),
    丙:40×6=240(元)。
    答:甲分摊运费80元,乙分摊运费120元,丙分摊运费240元,比较合理。
    点拨:将全程看作单位“1”,则甲行,乙行,丙行1,其路程比就等于三人应分摊运费的比;根据上步结论求出三人应分摊的运费占总运费的分率,用它们分别乘总运费440元,即可解题。
    【变式14-1】甲、乙、丙三人合作加工一批零件,加工一个零件甲需要6分钟,乙需要5分钟,丙需要4.5分钟,三人完成加工任务后共得工钱1590元。按照加工零件的数量分工钱,甲、乙、丙三人各得工钱多少元?
    解:
    甲、乙、丙工作量比:
    ::=15:18:20,
    一份:
    1590÷(15+18+20)=30(元),
    甲的工钱:30×15=450(元),
    乙的工钱:30×18=540(元),
    丙的工钱:30×20=600(元)。
    答:甲、乙、丙三人各得工钱450元、540元、600元。
    【变式14-2】甲、乙、丙三批货物总价值2580万元,甲、乙、丙三批货物的质量比为3:4:6,单价比为5:4:2,问:这三批货物各值多少万元?
    解:
    甲、乙、丙三批货物的价值比是:
    (3×5):(4×4):(6×2)=15:16:12,
    一份:
    2580÷(15+16+12)=60(万元),
    甲:
    60×15=900(万元),
    乙:
    60×6=960(万元),
    丙:
    2580-900-960=720(万元)。
    答:甲货物900万元,乙货物960万元,丙货物720万元。
    点拨:甲、乙、丙三批货物的质量比为3:4:6,单价比为5:4:2,所以这三批货物的价值比是:(3×5):(4×4):(6×2)=15:16:12;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别求出各种货物的价值占总价值的几分之几,然后结合三批货物的总价值为152万元,利用乘法运算,即可解答。
    【变式14-3】
    四位乘客合租一辆出租车,由于下车地点不同,每人承担的出租车费用各不相同。乘客甲付的车费与其他三位的比是1:2,乘客乙付的车费与其他三位的比是1:3,乘客丙付的车费与其他三位的比是1:4,乘客丁付车费26元。这四位乘客一共付出租车费多少钱?
    解:
    26÷(1- - - )
    =26÷(1 - )
    =26÷
    =120(元)。
    答:这四位乘客一共付的出租车费用是120元。
    点拨:题目中出现了3个不同的单位“1”,解答问题时应注意找准单位“1”,求出26元所对应的分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时,要先明确单位“1”,再找出部分量所占的分率,根据部分量÷部分量的分率=单位“1”的量进行求解。
    【题型15 按比分配(连比问题)】
    【例15】甲、乙、丙三人合购一台空调,甲付钱数的等于乙付钱数的,等于丙付钱数的。已知丙比甲少付140元,这台空调多少元?
    解:
    令甲=乙=丙=1,
    甲:乙:丙=3:4:=6:8:5,
    140÷(6-5)×(6+8+5)=2660(元)。
    答:这台空调2660元。
    点拨:假设甲=乙=丙=1,求出甲:乙:丙,再根据甲乙丙付钱的比,和丙比甲少付140元,用除法求出这台空调的价钱,列式解答即可。
    【变式15-1】一个水果店购进苹果的重量比橘子多25%,橘子与菠萝的重量的比是6:5,苹果比菠萝多160kg,该水果店购进苹果多少千克?
    解:
    苹果:橘子=(1+25%):1=5:4,
    苹果:橘子:菠萝=15:12:10,
    苹果:
    160÷(15-10)×15=480(kg)
    答:水果店购进苹果480千克。
    【变式15-2】有三箱水果共重60千克,如果从第一、二箱中都取出4千克水果放入第三箱中,则第一、二、三箱水果的质量比为1:2:3,问三箱水果原来分别重多少千克?
    解:
    后来,
    一份质量:60÷(1+2+3)=10(千克),
    第一箱:10×1=10(千克),
    第二箱:10×2=20(千克),
    第三箱:10×3=30(千克),
    原来,
    第一箱:10+4=14(千克),第二箱:20+4=24(千克),第三箱:30-4-4=22(千克)。
    答:三箱水果原来分别重14千克、24千克、22千克。
    【变式15-3】宽城区小学六年级三个班共收集废纸396kg。其中六(1)班收集的比六(2)班多,六(2)班与六(3)班收集废纸的比是10∶11。三个班各收集废纸多少千克?
    解:
    六(1)班∶六(2)班=6∶5=12∶10,
    六(2)班∶六(3)班=10∶11,
    六(1)班∶六(2)班∶六(3)班=12∶10∶11。
    一份重:
    396÷(12+10+11)=12(千克),
    六(1)班:12×12=144(千克),
    六(2)班:12×10=120(千克),
    六(3)班:12×11=132(千克)。
    答:六(1)班、六(2)班、六(3)班收集的废纸分别是144千克、120千克和132千克。
    【题型16 按比分配(阴影部分面积问题)】
    【例16】已知BC长10cm,直角三角形BCE的直角边EC长是8cm,阴影部分的面积比三角形EFG的面积大10cm2,求CF的长。
    解:
    如图,则(②+③)-①=10,
    所以(②+③+④)-(①+④)=10,即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比△BCE的面积大10平方厘米;
    S△BCE=10×8÷2=40(平方厘米),
    所以CF的长为:
    (40+10)÷10
    =50÷10
    =5(cm)。
    答:CF的长是5cm。
    点拨:首先运用转化思想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与△BCE的面积之差;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CE的面积,再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CF的长。
    【变式16-1】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解:
    20÷(2+3)×2÷2
    =4×2÷2
    =4(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点拨: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底是(2+3)厘米,根据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高;由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高,且阴影部分(三角形)的底是2厘米,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
    【变式16-2】甲、乙两个圆的周长之比是2:3,若乙圆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则甲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
    因为甲、乙两个圆的周长之比是2:3,
    所以甲、乙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
    则甲、乙两个圆的面积比是4:9,
    则甲圆的面积为18×=8(平方厘米)。
    答:甲圆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点拨:分析题目,由甲、乙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可得甲、乙两个圆的面积比是4:9;然后根据乙圆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利用按比例分配进行解答即可。
    【变式16-3】如图,大小两个正方形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比是3:2,则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多少?面积比是多少?
    解:
    因为涂色部分两个三角形等高,
    所以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是 3:2,面积比是32:22=9:4,
    答: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3:2,面积的比是9:4。
    点拨:涂色部分两个三角形等高,所以它们的面积比是3:2,就是大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那么面积比就是边长的平方比,据此解答即可。
    【题型17 按比分配(求原比问题)】
    【例17】甲、乙、丙三人共存款2980元,甲取出380元,乙存入700元,丙取出自己存款数的,这时三人存款数的比是5:3:2,现在三人的存款各是多少元?
    解:
    甲取出380元,乙存入700元,三人共存款:
    2980-380+700=3300(元),
    这时丙占总数的:2÷(1-)=3(份),
    1份:
    3300÷(5+3+3)
    =3300÷11
    =300(元)。
    现在,
    甲:300×5=1500(元),
    乙:300×3=900(元),
    丙,300×2=600(元)。
    答:甲有1500元,乙有900元,丙有600元。
    点拨:关键求出丙未取出自己存款数的时,甲、乙、丙三人存款数的比。
    【变式17-1】甲、乙两根绳子共长22米,甲绳截去后,乙绳和甲绳的长度比是3:2,甲、乙两根绳子原来各长多少米?
    解:
    (1-)÷=,即乙甲原来的长度比是 6:5;
    乙原来长:
    22×
    =22×
    =12(米);
    甲原来长:
    22×
    =22×
    =10(米)。
    答:甲绳原长10米,乙绳原长12米。
    点拨:已知甲、乙两根绳子共长22米,甲绳截去后还剩(1-)=,乙绳和甲绳的长度比是3:2,即甲的占是乙的,由此可得乙原来是甲的÷=,即乙甲原来的长度比是6:5,这样就能分别求甲乙原来长多少米.
    【变式17-2】红绳子剪去后与绿绳子同样长,则红绳子长度与绿绳子长度的比是多少?
    解:
    红绳子长度与绿绳子长度的比是:
    1:(1-)=1:=6:5。
    答:红绳子与绿绳子的比是6:5。
    点拨:把红绳子长度看作“1”,则绿绳子的长度是(1-),写出长度的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即可。
    【变式17-3】聪聪和笑笑共收集邮票171枚。已知聪聪邮票数的和笑笑邮票数的相等,求聪聪和笑笑各收集邮票多少枚。
    解:
    聪聪邮票数:笑笑邮票数=:=4:5,
    聪聪:
    171÷(4+5)×4=76(枚),
    笑笑:
    171-76=95(张)。
    答:聪聪收集76张邮票,笑笑收集95张邮票。

    相关试卷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3)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

    这是一份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3)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文件包含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3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docx、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3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

    这是一份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文件包含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2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docx、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2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1)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

    这是一份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1)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文件包含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1期末重难点题型原卷版人教版docx、举一反三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1期末重难点题型解析版人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