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3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1节走向生态文明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2节国家战略与政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3节国际合作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质量达标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11页。
第三章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3·山东济南高三模拟)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排放的尾气中的重金属会在周围环境逐渐累积。研究表明,受气候和微地形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季节差异。下表示意吉林省京哈高速公路某监测区域不同样带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据此完成1~3题。1.该监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B )A.从北向南逐渐增加B.由公路向南北两侧减弱C.公路南侧高于北侧D.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2.该区域5月盛行( C )A.偏东风 B.偏西风C.偏南风 D.偏北风3.直接影响该区域公路北侧8月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因素是( D )A.盛行风向 B.植被覆盖C.地表起伏 D.地表径流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及表中信息分析可知,公路南北两侧距高速公路越远的地方,受汽车尾气影响越小,污染等级越低,B正确、A错误;公路南北两侧污染都有高有低,C错误;表中显示的是5月和8月的情况,秋冬季并无体现,D错误。故选B。第2题,结合“受气候和微地形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季节差异”和表中信息分析可知,汽车尾气受风向的影响,5月公路北侧比南侧污染等级更高,污染更严重,加之北侧比南侧海拔略高,利于污染物累积,故5月该区域盛行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第3题,结合“受气候和微地形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季节差异”和表中信息可知,该区域8月公路北侧污染等级明显低于公路南侧,污染更小。此季节降水较多,而距高速公路相同距离,北侧比南侧海拔略高,北侧地表径流顺势流向公路南侧,使得北侧污染减轻,D正确;8月盛行风向为偏南风,理论上偏南风会使北侧污染更严重,但实际情况是北侧污染轻,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季节差异主要是受微地形和气候影响,B错误;地表起伏是通过影响地表径流、空气水平运动等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属于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影响,C错误。故选D。(2023·北京延庆区间二期末)下图为西伯利亚地区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B )A.冬季—能源利用率提高,燃煤取暖排放CO2少B.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C.冬季—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固定CO2多D.夏季—降水量大,CO2被溶解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B )A.森林带分布北界南移B.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的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的CO2多。故选B。第5题,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空气中CO2含量呈上升趋势,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主要体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森林带分布北界会向北扩展,A错误;高山雪线可能因冰雪融化增加而上升,C错误;因海平面上升,北部海岸线位置会向南退缩,D错误。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6~8题。6.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总体特征为( B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7.该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可能位于( A )A.南岭 B.太行山 C.天山 D.大兴安岭8.该自然保护区易发的自然灾害是( D )A.沙尘暴 B.洪涝 C.雪崩 D.泥石流解析: 第6题,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植被出现相应变化,从常绿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山地灌木草地的变化,可以判断图示区域西北部海拔较高,东南部较低,所以地势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故选B。第7题,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岭符合题意。第8题,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方山区,受夏季降水集中的影响,如果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极易引发的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等。(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青华海湿地地处滇西,气候温暖湿润,曾有近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的水域沼泽,后青华海因被排干垦殖而成为耕地和聚落用地。青华海湿地的修复采用了小部分人工辅助,绝大部分自然恢复的方式进行。在湿地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生境设计,新增了密林、灌丛、浅滩沼泽等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鸟岛,解决了前期鸟类昼夜数量变化大的问题,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下图为青华海湿地修复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青华海湿地人工辅助恢复的核心是( B )A.净化上游水质 B.恢复湿地地形C.种植湿地植物 D.稳定湿地生态10.青华海湿地多样化生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C )A.提升湿地自净能力 B.丰富湿地食物来源C.改善鸟类栖息环境 D.实现植物自然演替11.青华海湿地的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因主要有( A )①自然恢复的生态更稳定②自然恢复的条件较好③自然恢复的成本较低④自然恢复的社会压力较小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解析: 第9题,据材料可知,青华海因被排干垦殖而成为耕地和聚落用地,人工恢复的核心应是恢复湿地地形,平整或深挖土地,B正确;人工辅助恢复过程包括净化上游水质、种植湿地植物,但这不是人工恢复的核心,A、C错误;稳定湿地生态是湿地恢复的结果,不是核心,D错误。第10题,据材料可知,青华海湿地进行了多样化的生境设计,新增了密林、灌丛、浅滩沼泽等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鸟岛,改善了鸟类栖息环境,解决了前期鸟类昼夜数量变化大的问题,C正确;提升湿地自净能力和丰富湿地食物来源是多样化生境设计的措施,不是目的,A、B错误;实现植物自然演替是为改善鸟类栖息环境服务的,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第11题,据图可知,经过5—8年的自然恢复能形成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投资少,自然恢复成本低,①③正确;没有信息证明该地自然恢复的条件较好,且自然恢复与社会压力无关,②④错误。故选A。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一百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绝大多数国家已表态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至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下表为中、英、美三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读表,完成12~13题。12.英国、美国碳达峰时间较早的可能原因有( C )①老龄化速度加快 ②高碳排放产业的转移③人口的锐减 ④产业发展起步早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3.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 C )A.海洋污染加剧 B.赤潮灾害频发C.沿海国家面积缩小 D.高山雪线下降解析: 第12题,美国老龄化速度较缓,A错误;英国、美国为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高碳排放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降低了碳排放量,②正确;英国、美国并未出现人口锐减的现象,③错误;英国、美国产业发展起步早,随着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较少,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3题,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冰川大面积融化,高山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国家面积缩小,C正确,D错误;碳排放过多主要的影响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污染、赤潮灾害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C。(2023·四川德阳高考一诊)珊瑚虫是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碳酸钙,变为身体的外壳。它们群聚在一起,代代新陈代谢,形成的碳酸钙经过压实、石化,形成珊瑚礁。珊瑚礁有“海中热带雨林”之称。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到21世纪末,人类可能将面对一片没有珊瑚的海洋。据此完成14~16题。14.珊瑚礁被称为“海中热带雨林”,主要原因是其能够( D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③维护生物多样性 ④调节大气碳氧平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5.21世纪末海洋中不再有珊瑚的原因可能是( D )A.珊瑚天敌泛滥 B.海平面升高C.海水pH值下降 D.海洋污染严重16.海洋中珊瑚消失将会导致( A )A.全球变暖加剧 B.洋流性质改变C.海水盐度升高 D.海面逐渐下降解析: 第14题,读材料可知,珊瑚虫是一种海洋腔肠动物,其不可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①②错误;珊瑚礁是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演变而成的,已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海洋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海洋—大气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维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调节了大气的碳氧平衡,被称为“海中热带雨林”,③④正确。故D正确。第15题,材料信息没有显示珊瑚天敌泛滥和海水pH值下降,A、C错误;海平面升高会淹没沿海低地,但对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物影响较小,B错误;海洋环境污染严重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大量消耗水中氧气,使海洋鱼类等生物死亡,D正确。第16题,如果珊瑚消失,海—气碳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氧化碳数量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加剧,A正确;洋流的性质、海水的盐度与海洋生物变化无关,B、C错误;海面逐渐下降是全球气温降低导致的结果,D错误。二、综合题(3个小题,共52分)17.(2023·山东济宁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红碱淖(下图)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泊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18年2月,红碱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说明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6分)(2)下表示意红碱淖面积变化与湖水pH值变化相关数据。结合下表绘制红碱淖面积变化及pH值变化统计图。(6分)(3)说明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4分)答案:(1)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积累有限。(2)如下图:(3)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保持其生态服务功能);为遗鸥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提供天然实验室;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解析:该题以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的红碱淖沼泽湿地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湖泊湿地盐度、面积变化及pH值变化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等地理问题,考查湿地成因、水循环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等,突出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第(1)题,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泊中的盐分含量以及水位深浅入手。沼泽地与淡水湖的最大区别在于,沼泽地属于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沼泽地的水位比淡水湖的水位浅。从材料可以看出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这表明红碱淖地势低洼;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汇入淡水增加;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公里,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导致水位升高,同时形成的时间为建国后,时间短,盐分含量较少,所以为淡水湖。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红碱淖的面积为52.4 km2、55.05 km2、53.4 km2、50.5 km2等,结合年份在图示中依次描点,将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pH值变化统计图也是如此,但需注意的是面积对应左侧纵坐标,pH值需要对应右侧纵坐标描点连线。第(3)题,红碱淖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会使水质恶化;鱼类及以鱼为食物的鸟类减少,原有旅游项目难以开展,旅游人数减少,收入下降。因此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首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持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有效恢复,比如为遗鸥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作为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提供天然实验室;也可以作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提供社会效益,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北部,这里地表冻土广布,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着成群的驯鹿,俄罗斯在这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图a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随着气候的变化,近年来该地区地表陆续冒出了数千个“地下气囊”。这些“地下气囊”在地表鼓起,好像一个个小山丘。有些“地下气囊”爆炸后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甲烷坑洞(见图b)。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加活跃的温室气体,虽然在大气中数量较少,但其对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1)简述格达半岛“地下气囊”的形成原因。(4分)(2)气候专家认为冻土活化将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4分)(3)说明格达半岛大量出现的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4分)(4)有人提议建设天然气工厂收集土层中的甲烷,请提出反驳意见。(6分)答案:(1)格达半岛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并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气候变暖,永久冻土解冻,产生的甲烷气体膨胀,地表膨胀隆起。(2)全球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加速全球变暖进程。(3)大量甲烷坑洞出现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大量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破坏苔原地表植被,减少驯鹿食物来源。(4)工厂建设破坏驯鹿栖息地,侵占驯鹿自然保护区;苔原带生态脆弱,工厂建设易导致生态失衡;当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成本高;甲烷气体分散,采集成本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格达半岛“地下气囊”的形成原因,分析格达半岛“地下气囊”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气的产生”和“囊的出现”进行分析:当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并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随着气候变暖,永久冻土解冻,甲烷气体膨胀,使地表膨胀隆起。第(2)题,本题考查冻土活化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的原因。因为冻土融化,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从而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第(3)题,本题考查格达半岛大量出现的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大量甲烷坑洞出现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破坏苔原地表植被,减少驯鹿食物来源;大量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第(4)题,本题考查反对建设天然气工厂的原因,反对建设天然气工厂的原因主要从当地建设工厂的不利区位条件和产生的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当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成本高;甲烷气体分散,采集成本高;当地市场狭小;工厂建设破坏驯鹿栖息地,侵占驯鹿自然保护区;苔原带生态脆弱,工厂建设易导致生态失衡等。19.(2023·广东佛山高三摸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寒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的集中分布区。湿地面积曾出现大幅度萎缩,据观测,沼泽湿地退化的区域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放牧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2005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推行了限牧政策,载畜量明显下降。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可实现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旅游观光等多重目标。图1示意三江源地区各高寒湿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图2示意 1960—2013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其中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累计值。(1)描述1969—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特征。(4分)(2)分析2007—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4分)(3)分析沼泽湿地退化的区域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的原因。(4分)(4)简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和开放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6分)答案:(1)1969—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总体略有减少;其中1969—2007年,湖泊面积减少;2007—2013年湖泊面积大幅增长。(2)2007年后,区域降水量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引起的积雪、冰川、冻土融化增加,使得湖泊水量增加;区域载畜量下降,使得草场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流失水量减少。(3)冻土能阻碍地表水和土壤水分的下渗,使地表呈过湿状态,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气温上升导致冻土融化,地表水和土壤水分下渗增强,沼泽湿地退化。(4)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生态退化;有利于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而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可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旅游从业者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等等。解析:第(1)题,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1,分别从总体变化和不同时段变化两方面进行描述。1969—2013年湖泊面积年均变化率为负值,说明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总体略有减少;1969—2007年,湖泊面积年均变化率为负值,说明湖泊面积减少;2007—2013年湖泊面积年均变化率为较大的正值,说明湖泊面积大幅增长。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2007—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大幅增长。具体原因可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水量收入增多、支出减少,水量盈余,湖泊面积增加。结合图2可知,2007年后,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在增加,说明降水增加;年平均气温上升,说明积雪、冰川、冻土融化增加,使得湖泊水量增加。支出减少主要表现为区域载畜量下降,使草场得到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流失的水量减少。第(3)题,主要通过分析冻土在沼泽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说明沼泽湿地退化的区域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的原因。具体来看,冻土层能阻碍地表水和土壤水分的下渗,使地表呈过湿状态,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形成;气温上升导致沼泽湿地区域蒸发量增加,同时冻土融化,地表水和土壤水分下渗增强,沼泽湿地退化。第(4)题,主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分析有利影响。生态方面主要是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高原生物多样性;社会方面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方面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样带距高速公路的距离/m公路南侧公路北侧海拔/m污染等级海拔/m污染等级5月8月5月8月5177警戒线警戒线177警戒线警戒线20174警戒线警戒线178警戒线安全100173警戒线警戒线178警戒线安全200177安全安全177警戒线安全1 600165安全安全187安全安全国家碳达峰时间碳中和时间英国19912050美国20072050中国20302060年份1965197519881998200920152020面积(km2)52.455.0553.450.537.531.238.4pH值7.07.07.28.28.89.69.2
第三章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3·山东济南高三模拟)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排放的尾气中的重金属会在周围环境逐渐累积。研究表明,受气候和微地形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季节差异。下表示意吉林省京哈高速公路某监测区域不同样带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据此完成1~3题。1.该监测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 B )A.从北向南逐渐增加B.由公路向南北两侧减弱C.公路南侧高于北侧D.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2.该区域5月盛行( C )A.偏东风 B.偏西风C.偏南风 D.偏北风3.直接影响该区域公路北侧8月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因素是( D )A.盛行风向 B.植被覆盖C.地表起伏 D.地表径流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及表中信息分析可知,公路南北两侧距高速公路越远的地方,受汽车尾气影响越小,污染等级越低,B正确、A错误;公路南北两侧污染都有高有低,C错误;表中显示的是5月和8月的情况,秋冬季并无体现,D错误。故选B。第2题,结合“受气候和微地形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季节差异”和表中信息分析可知,汽车尾气受风向的影响,5月公路北侧比南侧污染等级更高,污染更严重,加之北侧比南侧海拔略高,利于污染物累积,故5月该区域盛行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第3题,结合“受气候和微地形的影响,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季节差异”和表中信息可知,该区域8月公路北侧污染等级明显低于公路南侧,污染更小。此季节降水较多,而距高速公路相同距离,北侧比南侧海拔略高,北侧地表径流顺势流向公路南侧,使得北侧污染减轻,D正确;8月盛行风向为偏南风,理论上偏南风会使北侧污染更严重,但实际情况是北侧污染轻,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吉林省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季节差异主要是受微地形和气候影响,B错误;地表起伏是通过影响地表径流、空气水平运动等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属于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影响,C错误。故选D。(2023·北京延庆区间二期末)下图为西伯利亚地区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4.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B )A.冬季—能源利用率提高,燃煤取暖排放CO2少B.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C.冬季—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固定CO2多D.夏季—降水量大,CO2被溶解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B )A.森林带分布北界南移B.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解析: 第4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的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的CO2多。故选B。第5题,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空气中CO2含量呈上升趋势,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主要体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森林带分布北界会向北扩展,A错误;高山雪线可能因冰雪融化增加而上升,C错误;因海平面上升,北部海岸线位置会向南退缩,D错误。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6~8题。6.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总体特征为( B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7.该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可能位于( A )A.南岭 B.太行山 C.天山 D.大兴安岭8.该自然保护区易发的自然灾害是( D )A.沙尘暴 B.洪涝 C.雪崩 D.泥石流解析: 第6题,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植被出现相应变化,从常绿阔叶林到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及山地灌木草地的变化,可以判断图示区域西北部海拔较高,东南部较低,所以地势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故选B。第7题,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南岭符合题意。第8题,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方山区,受夏季降水集中的影响,如果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极易引发的自然灾害有滑坡、泥石流等。(2023·山东滨州高二期末)青华海湿地地处滇西,气候温暖湿润,曾有近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的水域沼泽,后青华海因被排干垦殖而成为耕地和聚落用地。青华海湿地的修复采用了小部分人工辅助,绝大部分自然恢复的方式进行。在湿地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生境设计,新增了密林、灌丛、浅滩沼泽等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鸟岛,解决了前期鸟类昼夜数量变化大的问题,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下图为青华海湿地修复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青华海湿地人工辅助恢复的核心是( B )A.净化上游水质 B.恢复湿地地形C.种植湿地植物 D.稳定湿地生态10.青华海湿地多样化生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C )A.提升湿地自净能力 B.丰富湿地食物来源C.改善鸟类栖息环境 D.实现植物自然演替11.青华海湿地的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因主要有( A )①自然恢复的生态更稳定②自然恢复的条件较好③自然恢复的成本较低④自然恢复的社会压力较小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解析: 第9题,据材料可知,青华海因被排干垦殖而成为耕地和聚落用地,人工恢复的核心应是恢复湿地地形,平整或深挖土地,B正确;人工辅助恢复过程包括净化上游水质、种植湿地植物,但这不是人工恢复的核心,A、C错误;稳定湿地生态是湿地恢复的结果,不是核心,D错误。第10题,据材料可知,青华海湿地进行了多样化的生境设计,新增了密林、灌丛、浅滩沼泽等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鸟岛,改善了鸟类栖息环境,解决了前期鸟类昼夜数量变化大的问题,C正确;提升湿地自净能力和丰富湿地食物来源是多样化生境设计的措施,不是目的,A、B错误;实现植物自然演替是为改善鸟类栖息环境服务的,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第11题,据图可知,经过5—8年的自然恢复能形成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投资少,自然恢复成本低,①③正确;没有信息证明该地自然恢复的条件较好,且自然恢复与社会压力无关,②④错误。故选A。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一百多个国家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绝大多数国家已表态将在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至此,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已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下表为中、英、美三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读表,完成12~13题。12.英国、美国碳达峰时间较早的可能原因有( C )①老龄化速度加快 ②高碳排放产业的转移③人口的锐减 ④产业发展起步早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3.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 C )A.海洋污染加剧 B.赤潮灾害频发C.沿海国家面积缩小 D.高山雪线下降解析: 第12题,美国老龄化速度较缓,A错误;英国、美国为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将高碳排放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降低了碳排放量,②正确;英国、美国并未出现人口锐减的现象,③错误;英国、美国产业发展起步早,随着产业升级,发展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较少,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3题,若大多数国家“碳中和”时间拖后,则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冰川大面积融化,高山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国家面积缩小,C正确,D错误;碳排放过多主要的影响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污染、赤潮灾害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C。(2023·四川德阳高考一诊)珊瑚虫是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碳酸钙,变为身体的外壳。它们群聚在一起,代代新陈代谢,形成的碳酸钙经过压实、石化,形成珊瑚礁。珊瑚礁有“海中热带雨林”之称。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到21世纪末,人类可能将面对一片没有珊瑚的海洋。据此完成14~16题。14.珊瑚礁被称为“海中热带雨林”,主要原因是其能够( D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③维护生物多样性 ④调节大气碳氧平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5.21世纪末海洋中不再有珊瑚的原因可能是( D )A.珊瑚天敌泛滥 B.海平面升高C.海水pH值下降 D.海洋污染严重16.海洋中珊瑚消失将会导致( A )A.全球变暖加剧 B.洋流性质改变C.海水盐度升高 D.海面逐渐下降解析: 第14题,读材料可知,珊瑚虫是一种海洋腔肠动物,其不可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①②错误;珊瑚礁是珊瑚虫在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演变而成的,已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海洋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海洋—大气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维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调节了大气的碳氧平衡,被称为“海中热带雨林”,③④正确。故D正确。第15题,材料信息没有显示珊瑚天敌泛滥和海水pH值下降,A、C错误;海平面升高会淹没沿海低地,但对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物影响较小,B错误;海洋环境污染严重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大量消耗水中氧气,使海洋鱼类等生物死亡,D正确。第16题,如果珊瑚消失,海—气碳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氧化碳数量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加剧,A正确;洋流的性质、海水的盐度与海洋生物变化无关,B、C错误;海面逐渐下降是全球气温降低导致的结果,D错误。二、综合题(3个小题,共52分)17.(2023·山东济宁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红碱淖(下图)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千米,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泊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18年2月,红碱淖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说明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6分)(2)下表示意红碱淖面积变化与湖水pH值变化相关数据。结合下表绘制红碱淖面积变化及pH值变化统计图。(6分)(3)说明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4分)答案:(1)地势低洼,疏通排水渠,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积累有限。(2)如下图:(3)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保持其生态服务功能);为遗鸥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提供天然实验室;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解析:该题以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交汇处的红碱淖沼泽湿地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湖泊湿地盐度、面积变化及pH值变化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等地理问题,考查湿地成因、水循环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和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等,突出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第(1)题,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泊中的盐分含量以及水位深浅入手。沼泽地与淡水湖的最大区别在于,沼泽地属于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沼泽地的水位比淡水湖的水位浅。从材料可以看出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平方千米,这表明红碱淖地势低洼;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汇入淡水增加;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公里,历次水灾有大量泛滥的河水汇入,导致水位升高,同时形成的时间为建国后,时间短,盐分含量较少,所以为淡水湖。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红碱淖的面积为52.4 km2、55.05 km2、53.4 km2、50.5 km2等,结合年份在图示中依次描点,将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pH值变化统计图也是如此,但需注意的是面积对应左侧纵坐标,pH值需要对应右侧纵坐标描点连线。第(3)题,红碱淖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会使水质恶化;鱼类及以鱼为食物的鸟类减少,原有旅游项目难以开展,旅游人数减少,收入下降。因此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首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恢复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持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有效恢复,比如为遗鸥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作为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提供天然实验室;也可以作为湿地自然保护区提供社会效益,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等。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北部,这里地表冻土广布,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着成群的驯鹿,俄罗斯在这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图a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随着气候的变化,近年来该地区地表陆续冒出了数千个“地下气囊”。这些“地下气囊”在地表鼓起,好像一个个小山丘。有些“地下气囊”爆炸后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甲烷坑洞(见图b)。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加活跃的温室气体,虽然在大气中数量较少,但其对红外线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1)简述格达半岛“地下气囊”的形成原因。(4分)(2)气候专家认为冻土活化将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4分)(3)说明格达半岛大量出现的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4分)(4)有人提议建设天然气工厂收集土层中的甲烷,请提出反驳意见。(6分)答案:(1)格达半岛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并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气候变暖,永久冻土解冻,产生的甲烷气体膨胀,地表膨胀隆起。(2)全球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加速全球变暖进程。(3)大量甲烷坑洞出现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大量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破坏苔原地表植被,减少驯鹿食物来源。(4)工厂建设破坏驯鹿栖息地,侵占驯鹿自然保护区;苔原带生态脆弱,工厂建设易导致生态失衡;当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成本高;甲烷气体分散,采集成本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格达半岛“地下气囊”的形成原因,分析格达半岛“地下气囊”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气的产生”和“囊的出现”进行分析:当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并在冻土封闭环境下进行积累;随着气候变暖,永久冻土解冻,甲烷气体膨胀,使地表膨胀隆起。第(2)题,本题考查冻土活化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的原因。因为冻土融化,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从而加速全球变暖进程。第(3)题,本题考查格达半岛大量出现的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大量甲烷坑洞出现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破坏苔原地表植被,减少驯鹿食物来源;大量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第(4)题,本题考查反对建设天然气工厂的原因,反对建设天然气工厂的原因主要从当地建设工厂的不利区位条件和产生的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当地人口稀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成本高;甲烷气体分散,采集成本高;当地市场狭小;工厂建设破坏驯鹿栖息地,侵占驯鹿自然保护区;苔原带生态脆弱,工厂建设易导致生态失衡等。19.(2023·广东佛山高三摸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寒湿地(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的集中分布区。湿地面积曾出现大幅度萎缩,据观测,沼泽湿地退化的区域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放牧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2005年以来,三江源地区推行了限牧政策,载畜量明显下降。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不同,国家公园可实现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旅游观光等多重目标。图1示意三江源地区各高寒湿地的面积年均变化率,图2示意 1960—2013年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其中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累计值。(1)描述1969—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特征。(4分)(2)分析2007—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4分)(3)分析沼泽湿地退化的区域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的原因。(4分)(4)简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和开放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6分)答案:(1)1969—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总体略有减少;其中1969—2007年,湖泊面积减少;2007—2013年湖泊面积大幅增长。(2)2007年后,区域降水量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引起的积雪、冰川、冻土融化增加,使得湖泊水量增加;区域载畜量下降,使得草场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流失水量减少。(3)冻土能阻碍地表水和土壤水分的下渗,使地表呈过湿状态,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气温上升导致冻土融化,地表水和土壤水分下渗增强,沼泽湿地退化。(4)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生态退化;有利于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而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可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旅游从业者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等等。解析:第(1)题,获取和解读图示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1,分别从总体变化和不同时段变化两方面进行描述。1969—2013年湖泊面积年均变化率为负值,说明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总体略有减少;1969—2007年,湖泊面积年均变化率为负值,说明湖泊面积减少;2007—2013年湖泊面积年均变化率为较大的正值,说明湖泊面积大幅增长。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2007—2013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大幅增长。具体原因可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水量收入增多、支出减少,水量盈余,湖泊面积增加。结合图2可知,2007年后,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在增加,说明降水增加;年平均气温上升,说明积雪、冰川、冻土融化增加,使得湖泊水量增加。支出减少主要表现为区域载畜量下降,使草场得到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流失的水量减少。第(3)题,主要通过分析冻土在沼泽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说明沼泽湿地退化的区域和多年冻土退化的区域基本一致的原因。具体来看,冻土层能阻碍地表水和土壤水分的下渗,使地表呈过湿状态,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形成;气温上升导致沼泽湿地区域蒸发量增加,同时冻土融化,地表水和土壤水分下渗增强,沼泽湿地退化。第(4)题,主要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方面分析有利影响。生态方面主要是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高原生物多样性;社会方面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方面主要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样带距高速公路的距离/m公路南侧公路北侧海拔/m污染等级海拔/m污染等级5月8月5月8月5177警戒线警戒线177警戒线警戒线20174警戒线警戒线178警戒线安全100173警戒线警戒线178警戒线安全200177安全安全177警戒线安全1 600165安全安全187安全安全国家碳达峰时间碳中和时间英国19912050美国20072050中国20302060年份1965197519881998200920152020面积(km2)52.455.0553.450.537.531.238.4pH值7.07.07.28.28.89.69.2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