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说“木叶”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说“木叶”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说“木叶”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说“木叶”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9 说“木叶”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9 说“木叶”课后练习题,共9页。
    1.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花园大饭店脍炙人口的清汤国宴狮子头最为出名,每天300余例的销量也不枉其“国宴第一菜”的美誉。
    ②他特别喜欢在收音机上听评书,熟能生巧,慢慢地他也会讲故事了。
    ③其实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求索,不断追求,不断奋斗。
    ④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女子单打结束四分之一决赛争夺,中国队包揽四强提前锁定冠军,接受采访时,刘国梁觉得过程还是比较艰苦的,一言难尽。
    ⑤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⑥外部势力的干预,内部的教派矛盾,使叙利亚长期处在战乱中,哀鸿遍野,很多人成为国际难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使用正确。熟能生巧:指做事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做得更好。“听”和“讲”是两种行为,此处使用错误。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使用正确。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使用错误。蠢蠢欲动:比喻坏人策划破坏活动或敌人准备进攻。贬义词。使用错误。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解析】 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之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①________,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②________,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A.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B.①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C.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
    D.①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被交织组合起来
    ②不知不觉之中它在影响着我们
    【解析】 ①处前面的句子主语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所以应用“把字句”陈述。排除C、D项;②处后面的句子主语“它”代指②处前一句的“言说”,结合前后语境,故应该选用“它……”的句式。排除A、D项。
    4.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__
    5.下面四句诗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B.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解析】 A项,“砌下梨花一堆雪”,运用比喻,将梨花比作雪。B项,“月光如水水如天”,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水;两个“水”字首尾相接,运用顶真手法。C项,“烟尘”,运用借代手法,代指战争。D项,“翠羽盖”“黄金钱”,运用比喻手法,将满枝绿叶比作翠绿色的车盖,将黄色花朵比喻成金黄的钱币。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①_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__。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②_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③_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_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__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__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__
    7.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充盈而明亮。这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
    答:_(1)“挂”:一“挂”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2)“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广阔无边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3)“缕”:一“缕”笛声。一方面写出了笛声的轻盈悠扬,使得抽象的笛声更加形象起来;另一方面也写出笛声挥之不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4)“轮”:一“轮”明月。“轮”,我们通常指车轮。一轮明月没有说是圆月,但在读者的心里是圆圆的月。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亮如车轮一般圆,更加形象而生动有趣。__
    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 )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 ),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 )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 )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飘零 湿润 洗净 疏朗
    B.飘零 滋养 洗净 稀疏
    C.飘扬 湿润 洗涤 疏朗
    D.飘扬 滋养 洗涤 稀疏
    【解析】 第一空处,飘零: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花、叶等)坠落;飘落。飘扬:在空中随风舞动。此处指“木叶”的飘落,应用“飘零”。第二空处,湿润:潮湿,润泽。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此处指木叶的黄色是由于雨的润泽,应用“湿润”。第三空处,洗净:把衣物、器物等清洗干净。洗涤:清洗,洗涮。此处形容把“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清洗干净,应用“洗净”。第四空处,疏朗:开阔清亮;豁达开朗;明敞;稀疏而清晰。稀疏:宽松,不稠密。结合后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把“木叶”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应用“疏朗”。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沉沉的阴天而不属于爽朗的晴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B.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清秋的典型的一个性格。
    C.“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
    D.“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解析】 文中句子有以下语病:一、连词“所以”使用位置不当,应放于“木叶”之后,改成“‘木叶’所以……”;二、“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成分赘余,应删去“是”;三、“清秋的典型的性格”语序不当,应改为“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全部改对的只有D。
    10.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_(1)使用设问修辞,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向我们解释“木叶”是不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2)使用拟人修辞,说木叶有“余情”“缠绵”,赋予“木叶”以人的情感,生动地阐释了“木叶”是人们钟爱的美丽的形象。
    (3)使用引用修辞,引用古乐府诗句,简洁凝练地指出“叶”的缠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当朔风吹响悠扬的长笛,秋色就离咱们远去了。光阴绵甜而轻柔,带着祝福和问候,带着回忆与美好,带着思念与温馨,轻轻悄悄地来了,也带来了临沧的冬天。冬季的临沧似一位卸妆丽人,表演虽落幕,但气韵犹存。冬天的树是写在临沧大地上的一首抒情诗,既粗犷豪放,又婉约细腻。
    很多的树,如松、柏、茶和许许多多长在山野里不知名的阔叶树,一年四季都身着绿衣。少数的树,像桃、梨、柿、核桃、木棉,在萧瑟秋风中落尽了叶,只剩下饱经风雨的树干,顶着一身的刀枪剑戟。那些落叶树,从第一片秋叶落时起,就开始唱起了大地的赞歌。树叶奔向大地的怀抱,重新化作泥土,没有留恋不舍,带着凤凰涅槃般的慷慨。树落叶,把冬的韵味演绎得豪壮苍凉。落光了叶子的树,仿佛__①__,准备迎战一场又一场的雨雪风霜。
    那些常青树虽不落叶,但从秋天开始就放缓了生长的步伐,入冬后生长近乎停歇。若你留心细看,枝头的芽苞干瘪,收缩,长满鳞片和鳞毛,叶尖干枯,叶面绿中泛黄,吐露着静默和衰老的讯息。生活在临沧的人,能从树叶里感觉季节的变换,读懂冬天的韵味:冬季是一场考验,于树、于人都是,__②__,才能与温暖相拥。
    11.下列对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A.比喻 拟人 排比 B.拟人 夸张 比喻
    C.拟人 排比 夸张 D.比喻 借代 拟人
    【解析】 “冬季的临沧似一位卸妆丽人,表演虽落幕,但气韵犹存”,运用比喻修辞。“树叶奔向大地的怀抱,重新化作泥土,没有留恋不舍”,运用拟人修辞。“光阴绵甜而轻柔,带着祝福和问候,带着回忆与美好,带着思念与温馨”,运用排比修辞。选文没有运用夸张和借代修辞,排除B、C、D三项。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很多的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少数的树落尽了叶子,只剩光秃秃的枝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①从内容上看,原文一一列举了临沧的各种树木,如数家珍,暗含作者对临沧的熟悉与喜爱之情。②从手法上看,原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动词“顶”和数量词“一身”,赋予树木人的情态,把落光了叶子的枝干比作“刀枪剑戟”,生动形象。③从结构上看,原句与下文的“准备迎战一场又一场的雨雪风霜”相照应,使结构更加紧凑严谨。__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_示例:①一个个枕戈待旦的士兵(或“一个个严阵以待的战士”);②只有禁住了寒冬的风刀霜剑(或“只有耐得住寒冬侵袭”)__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并不罕见,“柳”“梅”“月”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解析】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可知影响我们更多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1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B.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C.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可知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16.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B )
    A.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B.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解析】 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A.“山木尽亚洪涛风”中的“木”指大树,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B.“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秋天的典型特征,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D.“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17.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答:_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__
    18.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
    答:_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__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红楼梦》课时训练,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祝福课后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赏析第二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习题,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