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7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共37页。
    第七单元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学习任务任务二 探究民族的审美传统任务三 写作——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任务一 感受自然情怀平时你是否留意过身边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都表现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务。1.《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任务一 感受自然情怀【答案】示例:《故都的秋》中的选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点评]这是一幅宏大的画面,色调和谐统一,碧绿辽阔的天空是这幅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圈;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瓦色的驯鸽,这些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辽阔的碧空,俯身撷取牵牛花,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青天百花之中。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的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画面中作者对色彩的选配也颇具匠心,大多是“冷色”,如绿、青、蓝等,以此来显示故都的秋深沉、淡薄的特征。若改用红、橙、黄等“暖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的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2.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答案】略。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讨。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任务二 探究民族的审美传统【答案】示例:(1)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体现了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是始终与相思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秋与人生、历史的同一,使古代文人坎坷不遇的命运与自然、历史、社会交织在一起。在传统文学中以秋为悲的思维定式,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永恒的重要内容,而且包含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忧时患世的思想。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既具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感叹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追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生命价值的苦闷,也包含社会忧患的多个层面。在《故都的秋》整篇文章之中,蕴含着一种孤独、忧郁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者向往的是一种“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而“故都的秋”正是这种生命形态的象征。这种生命形态虽然悲凉,但是富有内涵。(2)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特点之一是寓情于景,在景物的描摹中抒情,常选那些具有深厚文化意味的典型意象。郁达夫的自我生命正如那故都秋色般悲凉凄清,他对生命的感伤也正如他对故都秋意的感伤,他的生命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意之中,形成了互映互照的互文性表达,虽然映入他眼帘的秋色各有动人的神韵,但哪里的秋色都不及北平故都之秋,只有这北平故都之秋更能与他形成生命情绪上的默契与对应。只要注意到郁达夫的自我生命情绪体验以及他曾览遍天下秋色但何以钟情于故都之秋,读者就会明白《故都的秋》并非一般层面上的写景抒情,其特别之处在于故都之秋的“清”“静” “悲凉”与郁达夫的生命情感体验形成了互文性的映照,正是这种特别之处,更能让读者抵达他写作的意识底蕴和作品的真境。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泰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答案】示例:关于赤壁的诗文赤 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赤 壁[清]赵翼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发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写作技法】写景抒情散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独特情感以及生活体验的一种散文形式,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是其基本特征。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可以采用的方法。任务三 写作——如何做到情景交融1.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自然能够感触到景物的内在气质,并借此传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段著名的文学佳话,说的是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结果两人写得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面对怡人的秦淮美景,二人的感受大不相同:朱自清很迷恋,俞平伯却感觉到陌生。他们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受,从而有了不同的情感体验。2.描写景物要抓住重点,层次分明;表达情感要融情入景如何描写景物,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充分寄托情感,是这类散文写作的难点。再说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先生在景物描写的处理上各有侧重。游览秦淮河,眼里见到的景色是多且杂的。描写什么景色,怎么描写呢?朱自清先生选择的景物是船、水、桥,而俞平伯先生选择的则是船、桥、灯火、灯影。选择的景物不同,但是都描写得层次分明,自成一体,都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不同的景物表达出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读者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感觉到的是对秦淮河的感性迷恋,而从俞平伯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的则是其对古今秦淮河差异的冷静反思。3.要充分运用表达技巧,写活景物在描写景物时,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修辞技巧等来状摹景物,把美的感受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句式上,可以长短句结合,营造出节奏美和韵律美。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有这样一段:“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这样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当时的情境中,不自觉地引发了我们的联想。而俞平伯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作者只用几个动词就巧妙地传达出了独特的意境,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例文赏析】废园外巴 金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选自《故事家》2019年第1期)[赏析]作者依据自己的强烈爱憎感情剪取了大片红花绿叶,并把这些随笔点染的小景在废墟的映衬下,深深嵌入作家起伏不定的情感波纹中,于是景语也就具有了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字里行间混合着美丽、忧伤、惨痛、复仇的复杂心绪。文中虽没有一句直接控诉的话,但那凄苦哀愁的氛围却是那样的震颤人心。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又和废墟形成强烈的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却已惨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强烈抗议。【写作实践】从下列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或自己设计一项类似的任务。(1)对你的校园(或村庄、小区等),你一定觉得很熟悉,事实上,其四周边角你未必真的走过,其中的花草树木你更可能熟视无睹。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为题,要求重新发现写作对象,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文章线索明确,条理清晰;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答案】(2)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单是这些字眼就能给人很多遐想。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的活动,写一篇散文。【写作指导】《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__》属于半命题作文,空缺处可以填校园、村庄、小区等。如可以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忽略—发现—观察—惊喜—敬意。《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校园》,可以先对日日走过的校园做一个简单描写,由于某种原因发现了一棵树(一片草地)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了细致的观察,这里就需要详细描写,抓住特征,调动感官,变换角度,注意动静结合,带上心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景中含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优秀例文】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校园每天在学校里来来去去,今天学校操场建成了塑胶跑道,明天校园的甬路两旁又多了几盆盛开的不知名的小花,不知哪天,学校的池塘里又多了几尾金鱼,荷花害羞地钻出了一片片小叶子,假山上也溢出了几股喷泉,成了学生围观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车进车出、叮叮当当后,学校东面的一排平房装修一新,听说里面还有一个健身房。日日走过的校园,每天都觉得它在发生着变化,可每天又觉得它没有变,来去匆匆,脚步从未因为它的变化而停下,仿佛一直被什么东西裹挟着往前走。每次发现变化的时候都是在学校升国旗的时候,匆匆一瞥,又跑进教室,教室里满是“胸怀梦想,扬帆起航”“放飞青春梦想,立志成就人生”这样的标语。今天快走到学校大门口的时候,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花香,但一下子又消失了。四周望去,路边是一片小杨树林,另一边就是学校的围墙。抬头看去,墙上有高高低低的爬墙植物覆盖着,垂下长长短短的枝条,上面竟有零星的白花。莫非香气是从这里飘过来的?那可真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可我怎么从来没有注意到呢!快走几步,来到校园,直奔过去。这里是学校的西面围墙,学校每个地方都在变化的时候,只有这里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去年冬天墙体好像加高了一些。甬路两边是新种的观赏树,树后面是一排顶部隆起的停车场,停车场后面点缀着几棵挂着黄的红的叶子的观赏树,树的后面才是围墙。从远处望去,墙面像被一幅绿底白花的锦缎给盖住了,很有点写意中国画的味道。它不像甬路旁的杨柳随风飘洒,成为写生学生的新宠;也不像不知名的观赏树,被修整得像一顶顶圆圆的帽子,它就那么一片一片地生长着,把整个围墙装饰得春意浓浓。还没走近,一阵嗡嗡声就传入了耳朵,一只只肥胖的蜜蜂在上面忙碌着,香气更浓了,是类似玫瑰花的香味,我不禁贪婪地嗅了嗅。问了问正在劳作的师傅,师傅说这叫蔷薇,是灌木,属于观赏植物。它们的根部彼此分不清楚,就那么一棵一棵地交叉着,顺着墙面向上爬,枝丫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生长,这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它的枝条伸展出来,上面有许多针刺,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有锯齿。我小心地用手摸了摸它的刺,枝条顶端的还有些软,底部的刺很坚利,是不敢动了。白色的小花一堆一堆的,有五朵的,有六朵的,花下面还有好多骨朵。师傅说,这花要开一个夏天呢。每一朵花是五瓣,花瓣薄薄的,没有什么厚度,花蕊是黄色的。可是妙就妙在它们是一个整体,从来不是为了显示某一朵,大家集合在一起,一丛一丛,更显妩媚妖娆。挤在里面的小花拼命地钻出头来,想要赶上这场花事。这时候一阵风吹过,整个花墙好像成了波浪形,整体涌动,显得有点壮观。随风飘出的香气感觉钻入了衣袖,远处的蜂儿也会被这飘出的香气给吸引来吧!有人喜欢荷花,文人笔中早已对它赞了又赞;有人喜欢玫瑰,爱情表白怎能少了这一抹红色;有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从来不乏画家文人的宠爱。恐怕没人会喜欢这爱长在角落里的小东西吧!曾看到师傅们精心修剪那些道旁的观赏树,精心照顾楼道里的绿植,为它们浇水,施肥。而对这些小东西,到了冬天,师傅们会把它们砍下,把干枯的枝条从上面拽下来、拖走。可是一到春天,你还没来得及从枯黄中醒来,绿色早已长满,遮盖住了斑驳的墙面。又一个不经意,一朵朵小花从绿色的缝隙里钻了出来,为晨读的学生送来了沁人心脾的幽香。到了教室,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西墙那片幽香,不由得从窗户偷偷望去,阳光下,那绿锦上的点点白色,随风舞动,那片绿更显清透了,这写意的中国风不正诠释着“厚德”的校训吗![点评]文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从忽略校园的一角,到发现、认真观察,以至惊喜并产生敬意,抒发了对不引人注意的蔷薇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蔷薇甘于平凡、默默奉献品质的赞美。感情真挚,条理清晰。描写景物能抓住特征,从多角度进行描写,使景物富有立体感。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