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附解析)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微专题3湖泊的特征及其演化(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微专题3湖泊的特征及其演化(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湖泊概念,湖泊的水文特征分析,湖泊的成因与特征分析,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湖泊概念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流缓慢的储水地。
2.湖泊的水文特征分析
(1)水量: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水的收支,与气候条件(降水量与蒸发量)、集水范围、冰雪数量及生产生活用水量等密切相关。
(2)季节变化:水量的季节变化与湖泊的补给类型有关。
(3)含沙量:含沙量与湖泊周边的地形地势(坡度)、入湖河流挟沙量、植被覆盖、湖床深浅和气候条件(降水、风力等)等有关。
(4)结冰期:有无结冰期和结冰期长短与气温条件、水量、水深和盐度等有关。水量、水深越大,越不易结冰;盐度越高,越不容易结冰。
(5)盐度:湖水盐度与蒸发量、降水量、河流进出的数量多少、湖区封闭程度及生产生活排水等有关。
(6)生物:湖泊生物多少与水温、饵料、水域面积、湖盆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
3.湖泊的成因与特征分析
4.判断湖泊的性质
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经过强烈的湖水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5.分析咸水湖的形成、发展、演化的条件
6.综合分析湖泊的效应
(1)调蓄作用:湖泊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调节下游河段流量。
(2)大湖效应: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3)湖陆风:受湖泊与湖岸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风从湖泊吹向岸边,湖泊水位中间低四周高;夜间风从岸边吹向湖泊,湖泊水位中间高四周低。
(4)调节气候:湖泊可影响局地气候,增加湿度、增加风速(摩擦力小)和减小温差等。
(5)保护生物多样性:湖区生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
(6)湖泊的经济效益:大型湖泊经济效益明显,可用于水产养殖、旅游开发和开展航运等。
7.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咸水湖。
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旺盛;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原因:过度地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治理措施: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2)淡水湖。
自然原因:泥沙淤积,湖面减小。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湖面减小。
危害: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破坏生物多样性。
治理对策:禁止天然林的过度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2023·河南许昌、济源、洛阳、平顶山四市三模)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历史时期发育了若尔盖古湖,末次冰期晚期,在若尔盖盆地西北部的玛曲附近,古黄河自西向东溯源侵蚀贯通了若尔盖古湖,湖水外泄。下图为若尔盖盆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及玛曲附近的土壤沉积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古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时期形成的地层是( )
A.OQC4 B.OQC5
C.OQC6 D.OQC7
2.有关古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所需条件,推测合理的是( )
①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②构造活动强烈
③植被覆盖度下降 ④地形平坦开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地层越深,形成时间越高。OQC6为古深湖相沉积层,处于古湖水量和面积的鼎盛期,OQC7位于其之下,为古湖形成集水期,OQC5位于其之上,是古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时期,湖水外泄期形成的古滨浅湖相沉积层。OQC4为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此时古湖已经消失,是河流形成的沉积层。所以古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时期形成的地层是OQC5,B项正确。故选B。第2题,区域地壳抬升运动,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带,古黄河河水沿断裂带发育,河流上游侵蚀作用强,流水不断进行溯源侵蚀和下蚀,切开若尔盖湖盆。若尔盖古湖上游正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来水量增多,水量大,湖泊水位上升,湖水沿断裂带下泄,使得黄河与若尔盖古湖贯通,①②正确。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植被覆盖度上升,③错。地形平坦开阔不利于河流溯源侵蚀,④错。故选A。
答案:1.B 2.A
3.(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希勒湖是澳大利亚西南部的一个粉色湖泊,一侧是粉色的湖、一侧是茫茫的大海,景色尤为壮观(如下图)。希勒湖原是海洋的一部分,后因外力作用与海洋隔绝形成潟湖。该区域地表以下为砂质土地,区域内无明显河流。经研究,湖泊盐度增加后,湖水中产生的β胡萝卜素的特殊的微生物(藻类)就能大量繁殖,藻类的繁殖还能进一步增大湖泊的盐度。
(1)分析希勒湖形成并呈粉红色的过程。
(2)推测希勒湖湖水最可能呈现出深粉红色的月份,并说明理由。
(3)若沙坝断开,且不考虑海浪的影响,推测断口处的湖水与海水间的水体的运动情况。
解析:第(1)题,据材料“希勒湖原是海洋的一部分,后因外力作用与海洋隔绝形成潟湖”可知,希勒湖是海浪堆积作用将泥沙堆积成沙坝,沙坝坝体将湖区与海洋分割形成的潟湖;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30°~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少,蒸发旺盛,又无河流汇入,湖水盐度升高;“湖泊盐度增加后,湖水中产生的β胡萝卜素的特殊的微生物(藻类)就能大量繁殖”可知,湖水盐度升高后,湖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颜色偏红的β胡萝卜素,使湖水呈现独特粉红色。第(2)题,该区域位于30°~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气温较高,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利于湖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使湖泊颜色呈粉红色。当地位于南半球,夏季为1月份,故希勒湖湖水最可能呈现出深粉红色的月份是1月。第(3)题,若沙坝断开,且不考虑海浪的影响,断口处的湖水与海水间的水体的运动情况受盐度影响形成密度流;湖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水面低于海洋,故表层水由海洋流向湖泊,底层水由湖泊流向海洋。
答案:(1)希勒湖是因海浪作用泥沙堆积成沙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形成的潟湖;该区域蒸发作用强烈,使得湖水咸化;湖水咸化后,湖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颜色偏红的β胡萝卜素,使湖水呈现独特粉红色。
(2)1月。理由:希勒湖为地中海气候,1月是夏季,该地区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湖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湖泊颜色呈粉红色。
(3)表层水由海洋流向湖泊,底层水由湖泊流向海洋。原因:湖水盐度高,密度大,水位较低。表层水由海洋流向湖泊。
成因
举例
特征
构造湖
贝加尔湖、青海湖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水较深,湖岸陡峭
堰塞湖
五大连池、镜泊湖
由滑坡、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形成,物体阻塞河道,堰塞体往往不稳定,易垮坝
火口湖
长白山天池
火山口积水而成,多为近圆形,湖岸陡,湖水深
冰川湖
北美五大湖、欧洲高山湖泊
冰川侵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
条件
具体内容
淡水补给量要少
降水
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
冰川融水
(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
径流汇入
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
人为
人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蒸发量要大
气候
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
纬度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淡水径流不断带入盐分、不断累积、形成咸水湖
说明:有些湖泊是因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运动与原先海洋分离而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逐步演变为咸水湖,如里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三水体运动规律(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考点1水循环与水平衡(附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考点3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