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3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附解析)
展开命题视角一:陆地自然带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1~3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解析] 第1题,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项正确。第2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项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低,A项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项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项错误。第3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极地特有种灌木的生长条件,D项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项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项错误。
[答案] 1.D 2.B 3.D
命题视角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2022·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项错误。所以选C。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项错误,所以选D。
[答案] 1.C 2.D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植被的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植被的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主导因素:水分。
2.掌握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阴坡、阳坡。
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的坡为阳坡,分布海拔较低的坡为阴坡,图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2)判断南、北半球。
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北半球;若南坡为阴坡、北坡为阳坡,可判断该山位于南半球。如上图位于北半球。
(3)判断山地位置(或热量带)。
根据基带类型确定山地位置,如上图山地位于热带地区,可能位于非洲。
(4)判断迎风坡、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较低,自然带数量较少。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
(2023·辽宁模拟预测)贵州梵净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1 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珙桐为落叶乔木,喜凉湿,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现仅存于我国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下图为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1~2题。
1.梵净山海拔1 300~1 400米处存在天然珙桐林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人类活动影响小
C.物种进化缓慢 D.第四纪冰期影响小
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的分布( )
A.向高海拔退缩 B.向低纬度扩散
C.面积不断扩大 D.向低海拔扩展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其中1 00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珙桐为落叶乔木,喜凉湿,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现仅存于我国地形复杂的西南地区”可以看出,梵净山海拔1 300~1 400米处由于海拔差异产生的独特水热组合条件,适合天然珙桐林生长,纬度较低,避免了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从而保留下来,D项正确;该区域气候与同纬度低地相比没有温暖湿润的优势,且天然珙桐林喜凉湿,A项错误;海拔高不会导致物种进化速率改变,人类活动影响小也不会使其物种保留千万年,B、C项错误。故选D。第2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的分布的下界持续上升,而上界受到海拔的限制没有变化,分布范围向高海拔退缩,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
答案:1.D 2.A
3.(2023·华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23°13′N~23°25′N,113°55′33″E)又称“东樵山”,其主峰海拔为1 281.5 m。罗浮山植物种类丰富、发育多种土壤类型。下图示意某调查小组对罗浮山不同海拔的样地调查记录统计。
(1)指出罗浮山海拔300 m的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指出罗浮山样地乔木平均密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原因。
(3)从气候、植被的角度,分析罗浮山海拔1 100 m以上发育出有机质丰富的草甸土的原因。
解析:第(1)题,300 m的海拔相对较低,难以产生较大的水热条件变化,垂直地域分异尚不明显,所以300 m海拔的自然带即为当地基带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保持一致,罗浮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罗浮山海拔300 m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结合图中平均密度曲线可知,平均密度数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后再降低,在海拔1 245 m处,平均密度变为0。这种密度的变化特点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均有关系。在低海拔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人类开发较早,受人类开发的影响,低海拔处乔木大量被人为砍伐,平均密度较小;随着海拔的升高,受人类影响减小,乔木开发难度增加,平均密度增大。但在更高海拔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坡陡土薄,高海拔地区风大,云雾多,湿度大,使得植被矮化,植被演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所以平均密度下降且在海拔1 245 m处,平均密度变为0。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高海拔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坡陡土薄,高海拔地区风大,云雾多,湿度大,使得植被矮化,植被演替为灌丛草甸带,而灌丛草甸可以提供大量的植物残体,但在高海拔地区,土壤低温潮湿的环境使得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分解能力下降,植物残体难以分解,使得有机质积累增加,所以海拔1 100 m以上发育出有机质丰富的草甸土。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判断理由:罗浮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300米处海拔较低,难以形成明显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因此其乔木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特点:平均密度数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后再降低;在海拔1 245m处数量为0。原因:罗浮山开发早,开发程度较高,低海拔处乔木大量被人为砍伐;随海拔升高,乔木开发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在更高海拔的地方,由于坡陡土薄,风大,云雾多,湿度大,植被矮化,自然带更替为灌丛草甸带,乔木退出植物群落。
(3)海拔较高,低温潮湿的环境不利于乔木生长,而适宜灌丛草甸生长;灌丛草甸每年能提供大量植物残体,低温潮湿环境中土壤生物活性逐渐下降,植物残体分解率降低,有机质累积增加。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附解析),共5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5生物多样性与独特性(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5生物多样性与独特性(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该山脉最有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