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结束时量得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
A.滴入酚酞的目的是让溶液变红,便于观察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
B.随着蜡烛的燃烧,水槽中的溶液逐渐褪色
C.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少可能是因为瓶内的氧气没有完全消耗
D.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少可能是因为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生成了CO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两种气体组成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白雾
C.能用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不止红磷
D.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
3.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气体只剩二氧化碳B.足量的蜡烛燃烧,完全消耗了瓶内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氧气含量最多D.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燃烧B.灯泡通电发光
C.动植物呼吸D.光合作用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熔化B.胆矾研碎C.钢铁生锈D.汽油挥发
6.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成功后,实验中学举办多种以“嫦娥五号”为主题的活动庆贺,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题班会B.主题制陶C.主题板报D.主题作文
7.我国历史悠久,下列古代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杂粮酿醋B.铁水铸鼎
C.冶炼金属D.烧制瓷器
8.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蜡燃烧B.煤气爆炸C.蔗糖溶解D.食物变质
9.下图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对玻片呼气B.湿衣晾干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灯泡通电发光
10.汉语博大精深,词汇丰富。下列成语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A.冰冻三尺B.百炼成钢C.铁杵成针D.海市蜃楼
二、判断题
1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并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结论( )
12.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电光源( )
13.通过实验得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
14.氧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
15.蔗糖的研碎发生了化学变化。
三、科学探究题
16.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一:气体成分含有 ,猜想二:气体成分含有 ,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C,白磷的着火点为40°C。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大家经讨论后一直认为方案 (选填“一“或“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原因是 。
c.经过A.B两组同学将收到的气体尽管都用比较准确的方案实验,但A的误差较大,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四、综合应用题
17.科学史再现
1774年10月,拉瓦锡利用如图装置研究空气的成分。曲颈瓶和玻璃钟罩内都为汞,经过12天的漫长实验和精确记录反应数据,最终他确认了一种新气体,并正式命名为“氧气”。通过实验拉瓦锡彻底地推翻了燃素说,并建立起科学的燃烧学说。
(1)拉瓦锡是著名的法国化学家,在化学领域作出了许多杰出贡献。门捷列夫是俄国科学家,他的名著《化学原理》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下列贡献与门捷列夫有关的是
A.提出原子论B.创立分子学说C.发现金属镭D.编制元素周期表
(2)回顾拉瓦锡的经典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结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B.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加热汞生成氧化汞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组成气体在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用途,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氧气—火箭燃料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C.氮气—用于电光源D.稀有气体—填充食品包装袋
(4)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和氮气的是
A.闻气味B.观察颜色
C.伸入带火星的木条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5)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红磷点燃放入瓶内后,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B.红磷用量的多少是影响该实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C.充分反应后,瓶中剩余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
D.集气瓶中留有少量的水,对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6)创新意识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必备品格。下列实验装置是依据拉瓦锡经典实验原理而设计的。请认真对比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装置中红磷燃烧时的现象是 。
②利用乙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注射器最终应停留在约 mL刻度处;
③丙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参加反应的铜粉会由红色变为黑色。(氧化铜),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④乙和丙装置都利用了注射器,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抽推注射器应注意哪些问题,请你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
⑤甲装置是人教版课本中的经典实验,乙装置和丙装置是一种创新。继承与发扬要求我们带着批判的观点看问题。请你对比四套实验装置:(拉瓦锡、甲、乙、丙)对任意一套实验装置进行评价,优劣之处各列举一条。
你选择的装置是 。
你认为其优点是 ;不足之处是 。
18.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加热时,若未不断缓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 (填“偏大”或“偏小”),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合理答案即可)。
(2)该过程中观察到玻璃管中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另一同学利用如图2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19.(青岛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近年来青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科学经略海洋,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
(1)获取淡水:在淡水缺乏时,可以利用如图简易装置获取淡水,其原理是 。
(2)海底矿物。海底蕴含的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CH4属于 (选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3)海洋动力资源一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资源。潮汐能发电实现了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其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海洋生物资源。海洋为人类生活提供很多鲜美的食品,青岛传统美食鲅鱼水饺,配料如表所示:
鲅鱼肉中含有丰富的 ,它在消化道内会转化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水饺皮的主要成分淀粉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最终转化成 ,再缓慢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5)海洋化学资源。下图是综合利用海洋化学资源的流程图:
①操作X的名称是 。
②若所取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钙三种可溶性物质。操作①②③依次加入的试剂可以为BaCl2溶液、NaOH溶液和 溶液。操作④是 。
③制镁的流程步骤II中判断稀盐酸足量的方法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得气体中加入 。
。
有二氧化碳
主料
辅料
面粉鲅鱼肉
黄瓜、花椒粉、料酒、食盐、植物油、水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C
6.B
7.B
8.C
9.C
10.B
11.正确
12.正确
13.正确
14.正确
15.错误
16. 氧气 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将瓶中氧气耗尽,使实验结果准确 二 方案二的实验始终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保持瓶内气体在反应前不发生改变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17.(1)D
(2)B
(3)B
(4)C
(5)BD
(6)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2 平衡装置内外的气压,便于装置中的气体流动 缓慢推动,增加抽推次数 甲装置 操作相对简单 准确度相对较差
18. 偏小 空气中的氧气没有完全反应 红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铜+氧气氧化铜 化合 D
19.(1)利用太阳光照射提供热量使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冷凝之后形成液态水,滴落到水杯中,得到淡水
(2)有机物
(3)物理
(4) 蛋白质 葡萄糖
(5) 过滤 碳酸钠/Na2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沉淀完全消失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后测评,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节 物质的组成复习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