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湖北专用,人教版上册全部)-2023-2024学年初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湖北专用,人教版上册全部)-2023-2024学年初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参考答案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人教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电影《长津湖》场景中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金色晨光中的长城B. 零下40°C呼气结冰
C. 用手榴弹炸坦克D. 铅笔书写绝笔信
【答案】C
【解析】A、金色晨光中的长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B、零下40°C呼气结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C、用手榴弹炸坦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对。
D、铅笔书写绝笔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故选C。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进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并回收二氧化锰,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排水法收集并测量O2的体积
C. 铁丝在O2中燃烧
D. 回收MnO2
【答案】C
【解析】A、该装置应先进行改正,将长颈漏斗颈的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左边导气管向上拔,管口不能插入液面以下,只能稍微露出橡皮塞,然后进行气密性检查,向右推注射器的活塞,如果长颈漏斗中液柱上升,就说明气密性良好,选项A不正确;
B、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集气瓶中左侧导气管(进气口)不能插入液面以下,只能稍微露出橡皮塞,而集气瓶中右侧导管口应始终处于液面以下,另外量筒内导管伸入太长,选项B不正确;
C、铁丝在O2中燃烧实验,瓶底留有少量水,铁丝绕成螺旋状,用坩埚钳夹持,选项C正确;
D、图中过滤操作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的下端管口没有紧贴烧杯的内壁,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3.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纯净物:纯净的空气、水、沼气 B.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氢气、氮气、汞
C. 空气污染物:NO2、SO2、CO2 D. 氧化物:冰、干冰、过氧化氢
【答案】D
【解析】A、空气含有氧气、氮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沼气含甲烷、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氢气、氮气均为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C、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有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不包括二氧化碳,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冰、干冰、过氧化氢均为氧化物,正确。
故选D。
4.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 ②2NH3 ③ SO2 ④ ⑤Mg2+ ⑥2OH- ⑦H2O
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D.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答案】C
【解析】微粒符号前面的系数表示微粒的数目,化学式中的小角标表示构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原子的数目,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2H 表示2个氢原子,2NH3表示2个氨气分子,SO2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OH− 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H2O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A、由以上分析可知,表示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⑥,不符合题意;
B、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不符合题意;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符合题意;
D、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如图是教材中两个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 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C. 由乙图可知,白磷燃烧还需要空气(或氧气)
D. 薄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
【答案】A
【解析】A、甲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通过该实验可得出,O2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A说法错误;
B、由于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能污染空气,同时气体受热会逸出,所以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放入集气瓶中,故B说法正确;
C、由乙图可知,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接触到氧气能燃烧,可得出白磷燃烧需要和空气(或氧气)接触,故C说法正确;
D、薄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6.资源化利用CO2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CO2通过光催化转化为CH4的方法入选了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涉及一种单质,三种化合物,2种氧化物
B. 丙、丁两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中都各含有10个电子
C. 反应中乙和丙的质量比为1:2
D. 此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
A、反应中CO2、CH4、H2O属于化合物,O2属于单质,且 、 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丙为CH4,一个甲烷分子中,1个C原子中含有6个电子,4个H原子中共含有4个电子,则一个CH4分子中含有电子数为1×4+6=10;丁为H2O,一个水分子中,2个H原子中含有共2个电子,1个O原子中含有8个电子,则一个H2O分子中含有电子数为1×2+8=10,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物质反应前后原子中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则反应中的乙和丙质量比为 ,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图示可知,甲为二氧化碳,丁为水,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化合价均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未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比较滤纸和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
B. 验证水的组成
C.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 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答案】A
【解析】A、同时加热滤纸和乒乓球碎皮,乒乓球碎皮先燃烧,说明乒乓球碎皮着火点低,正确。
B、加热水,水蒸气遇玻璃片冷凝,属于物理变化,无法验证水的组成,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无现象,将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中无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为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环境,瓶底加入少许水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加细沙,错误。
故选:A。
8.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一定是一氧化碳B. 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 丙可能是碳或氧气D. 丁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根据各组内四种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间发生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判断物质间反应与转化关系图中所示的物质间关系相符合的选项;丙与丁均能和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所以可判断它们是氧气与碳,推断结论是否正确可采用依据选项分析判断转化是否完成即可得到答案。
A、甲是一氧化碳时则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氧气,丁是碳,符合该转化过程;但当甲是二氧化碳,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丙是碳时,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该说法错误;
B、当乙是二氧化碳时,丁是碳,丙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说法错误;
C、当丙是碳时,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甲是二氧化碳可完成该转化;丙是氧气时,乙是二氧化碳,丁是一氧化碳,甲是碳可完成该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丁是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无法与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该转化无法完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有错误的一组是( )
【答案】A
【解析】A、炭粉在空气中灼烧可生成CO2,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无变化,故在空气中灼烧可除去氧化铜中的炭粉;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可与CO2反应,不与CO反应,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不适合用澄清石灰水除去CO中的CO2;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具有可燃性,但CO2中混有CO时,CO含量少,不能被点燃。选A项内容有误,故A不正确;
B.三大化石燃料为:石油、天然气、煤;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CuO、MnO2、Fe3O4属于氧化物,且均为黑色固体。选项内容正确,故B正确;
C.制取气体前,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可燃气体前,为防止发生爆炸,先验纯;久未开启的菜窖,氧气浓 度可能较低,先进行”灯火试验“。选项内容正确,故C正确;
D.固体二氧化碳的俗名为:干冰;氧化钙的俗名为:生石灰;硫单质的俗名为:硫磺。选项内容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加热氯酸钾制备氧气各物质质量关系
D. 甲烷和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答案】B
【解析】A、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A错误;
B、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虽然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故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图像中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和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D、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甲烷燃烧前后分子个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30分)
11.(4分) 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实现排放多少CO2就做多少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实现CO2“净零”排放。
(1)科技人员也能将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转化为一种液体燃料甲醇(CH3OH)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天然气是我市家庭的主要生活燃料。为防止因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在甲、乙两图中,安装位置正确的是 。
(3)提倡低碳生活,其中的碳指的是 。
(4)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时氧气不充足,生成CO、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20.8g,经测定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g。
【答案】(1)
(2)甲
(3)二氧化碳或者CO2
(4)16
【解析】(1)在自然界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故填:光合;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天然气是我市家庭的主要生活燃料。为防止因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在甲、乙两图中,安装位置正确的是:甲。因为一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小,报警器需要安在上方。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实现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所以低碳生活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或CO2;
(4)根据氢元素守恒,可得甲烷的质量为:,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0.8g-4.8g=16g。故填:16。
12.(4分)工业上用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纳米的一种流程如图所示。已知:不与盐酸反应。
(1)设备Ⅰ中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设备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设备Ⅱ和设备Ⅳ均为固液分离设备,设备Ⅳ中的分离操作是 (填写操作名称)。
(3)设备Ⅲ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除水外,还有 。
(4)“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加强质量监测B. 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C. 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1)
(2)过滤
(3)氯化钙、二氧化碳、氨气(或CaCl2、CO2、NH3)
(4)BC
【解析】(1)设备Ⅰ中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设备I中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
(2)设备II和设备IV均为固液分离设备,设备IV中的分离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
(3)根据流程图,设备Ⅰ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钙通过设备Ⅱ进入设备Ⅲ中,和二氧化碳、氨气及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除水外,还有氯化钙、二氧化碳、氨气;故填:氯化钙、二氧化碳、氨气(或CaCl2、CO2、NH3);
(4)A、加强质量监测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选项不正确;
B、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选项正确;
C、大力植树造林,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该选项正确。
故选BC。
13.(5分)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请依据H、C、O、Cu等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元素中处于第一周期的元素是 。
(2)酒精灯的燃料是 (填化学式)。
(3)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工匠就掌握了较成熟的“火法炼铜”技术。“火法炼铜”是用炭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从而将铜还原出来。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甲、乙、丙是由上述部分元素组成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乙的固体叫“干冰”。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一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①若丙是一种有毒气体,则甲的化学式为 。
②若丙是一种无色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反应甲→乙、甲→丙不可能是化合反应
B.反应甲→乙、甲→丙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甲、乙、丙可分别为状态不同的氧化物
D.甲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答案】(1)氢或者氢元素
(2)C2H5OH
(3)
(4)①C或者O2 ②C
【解析】(1)H为处于第一周期的元素。
(2)酒精中的燃料为乙醇,化学式为C2H5OH。
(3)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乙的固体叫“干冰”,则乙为二氧化碳。
①若丙是一种有毒气体,且乙能转化为丙,则丙为一氧化碳,又由于甲能转化为乙、丙,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则甲为碳或氧气,化学式为C或O2。
②若丙是一种无色液体,且乙能转化为丙,则丙可为水,则:
A、甲能转化为乙和丙,则甲可能为氧气,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燃烧生成水,这两个反应均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均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碳酸能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则甲还可能为碳酸,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碳与氢气均具有还原性,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二氧化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生成水,常温下金属氧化物为固体,则甲、乙、丙可分别为状态不同的氧化物 ,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甲可为甲烷,甲烷中不含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4.(5分)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装置A、C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
(2)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将 接近集气瓶口,若观察到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3)向下图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拧紧瓶盖,摇动塑料瓶,对比观察两塑料瓶的现象是
。
【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 E
(2)BE 燃着的木条
(3)塑料瓶G比塑料瓶H更瘪
【解析】(1)A中含有酒精灯,因此该反应需要加热,该装置为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因此其中进行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若要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应采用的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因此选用的装置为E;
(2)实验室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则发生装置选B,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收集装置选用E,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BE;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因此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
(3)二氧化碳可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塑料瓶G比塑料瓶H更瘪。
15.(6分)秸秆用于制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短缺问题,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可能含有CO2、CO。小涵与小明采集了某沼气池中的气体样品,探究该沼气中是否含有CO2和CO。
【查阅资料】①;
②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CO2,浓硫酸能够吸收水。
【设计实验】小明与小涵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实验分析】
(1)实验前要先通一会儿气体样品,然后再点燃D处酒精灯,其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从安全角度看可以 。
【定性分析】
(2)观察到装置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明认为沼气中含有 ,请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观察到装置D中的黑色固体变红,小涵认为沼气中含有CO,小明经分析认为小涵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
【定量分析】
(4)小涵想通过装置D中固体减少的质量(即参加反应的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和装置E增加的质量来判断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反应结束后,测得装置D中固体减少的质量是a,装置E增加的质量是b。经分析沼气中含有CO,则a与b之间满足数学关系为 。
【问题解决】
(5)上述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
【答案】(1)防止甲烷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2)二氧化碳或者CO2
(3)甲烷也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4)
(5)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1)甲烷和一氧化碳均为可燃性气体,不纯时加热均会发生爆炸,则实验开始时要先通一会儿气体样品,要先通一会儿气体样品,防止气体不纯发生爆炸。
(2)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沼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由于甲烷与一氧化碳均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则观察到装置D中的黑色固体变红,不能证明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E装置增加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水的质量,又由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生成水,则设甲烷与氧化铜反应时,固体减少的质量为x,则,
,解得x=,由于一氧化碳也能还原氧化铜,则固体减少的质量a>。
(5)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则尾部气球的作用为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16.(6分)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1)图像中a的数值为 ;
(2)反应后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具体计算过程,精确到0.01%)
【答案】(1)28.4
(2)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y
x=3.2g,
y=8.7g,
反应后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100%≈30.64%。
答:反应后固体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30.64%。
【解析】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高锰酸钾的质量计算二氧化锰。A.除杂的方法
B.化学物质中的“三”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在空气中灼烧
除去CO中CO2—通过澄清石灰水
CO2中混有CO—点燃
三大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
构成物质的三大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三种黑色氧化物—CuO、MnO2、Fe3O4
C.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D.化学物质与俗名
制取气体—先检查气密性
点燃可燃气体—先验纯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用“灯火试验”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氧化钙—生石灰
硫—硫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上海专用,沪教版·上海第一学期全部)-2023-2024学年初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全解全析沪教上海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沪教上海版第一册全部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沪教上海版第一册全部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参考答案沪教上海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A3沪教上海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A3沪教上海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上海专用,沪教版·上海第一学期全部)-2023-2024学年初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沪教上海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考试版A4测试范围沪教上海版第一册全部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考试版A3测试范围沪教上海版第一册全部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参考答案沪教上海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答题卡A3沪教上海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答题卡A3沪教上海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深圳专用,人教版上册全部)-2023-2024学年初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文件包含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4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参考答案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考试版A3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答题卡A4人教版docx、九年级化学期末模拟卷01答题卡A4人教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