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山东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碳和碳的氧化物
展开A.若用酒精灯加热CuO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CO2不能还原CuO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CuO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
D.反应后装置中气体的质量增加
2.(2023•桓台县二模)中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CO2的“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使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交或自行车
B.冬天取暖尽量采用集体供暖方式
C.城市建设增加场地硬化面积,减少绿化面积
D.发展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
3.(2023•东平县模拟)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和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相同
C.图1、图2实验中都是短的蜡烛先熄灭
D.图3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2023•平邑县二模)下列有关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2能使干燥的石蕊小花变红色
B.紧闭门窗用木炭烤火易产生CO使人中毒
C.可以用液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
D.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于灭火
5.(2023•河东区二模)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C.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CO2、NO2、CO
D.利用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均能转化得到CO2
6.(2023•临沂二模)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呼吸
B.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2023•岱岳区三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2022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 )
A.提倡使用共享单车B.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
C.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8.(2023•岱岳区三模)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9.(2023•郯城县一模)如图装置可以进行CO还原CuO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前,应该先通一会儿CO,再加热
B.实验结束前,应该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右边酒精灯撤去,换成在管口系紧一个大气球也可以
D.不更换器材,此装置也可以做CO和Fe2O3实验
10.(2023•莱西市一模)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1.(2023•牡丹区二模)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12.(2023•曹县二模)如今,“碳中和”成为社会热词,“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B.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加大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利用,有利于“碳中和”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有利于“碳中和”
13.(2023•宁津县三模)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要先通CO2后加热
B.黑色的氧化铜变红,发生以下反应C+2CuO2Cu+CO2↑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丁既可吸收CO2,也可收集CO
14.(2023•新泰市一模)“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请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①③⑥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导致pH降低
15.(2023•莒县二模)按图装置,持续通入X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实验结果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已知碳酸氢钠受热能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三种化合物。则X、Y不可能是( )
A.CH4和碳酸氢钠B.CO和氧化铜
C.H2和氧化铁D.H2和碳酸氢钠
16.(2023•泰安一模)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夹持仪器省略),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a处试纸不色,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b与c、d与e现象对比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d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
17.(2023•莒南县模拟)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转化1使正常雨水的pH≈5.6
B.图1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图1、图2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18.(2023•济宁一模)实验时有的同学发现,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的成分是碳酸钙
B.白膜的形成可能与二氧化碳有关
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9.(2023•桓台县一模)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力举措,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写化学式);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氢能是一种最理想的绿色能源,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用石灰水捕集“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企业、群体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如何践行“碳中和”的理念,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写一点即可)。
20.(2023•岱岳区校级模拟)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途径有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之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要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下列关于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将煤块粉碎,可以使煤燃烧得更充分,有效节约能源
C.煤中含有硫元素,大量燃烧煤会造成酸雨
D.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
(5)“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请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做法:(写一条) 。
21.(2023•张店区校级一模)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碳达峰”、“碳中和”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为了降低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可降解塑料一一聚二氧化碳。研制、生产可降解塑料的主要目的是 。
A.节省制造塑料的原料
B.便于加工生产
C.扩大塑料的使用范围
D.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燃料。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写出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填化学式)。
②甲醇燃烧释放能量,其化学反应为2CH3OH+3O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 。该成果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 ,还可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方式。
22.(2023•潍城区二模)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一手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和吸收的平衡。
Ⅰ.“碳”减排。
(1)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生活中你为“碳减排”做的贡献是 (写一条)。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填序号)。
A.液化气(主要是C3H8和C4H10)
B.乙醇(C2H6O)
C.肼(N2H4)
Ⅱ.“碳”捕捉。科学家在捕捉室中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捉”空气中的CO2,将得到的溶液排入盛有石灰乳的反应室,再将所得产物在分离室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固体在煅烧室中高温煅烧释放CO2,再将CO2存储。
(3)捕捉室中加入NaOH溶液采用喷淋方式,其优点是 。
(4)存储的二氧化碳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列举CO2的一种用途 。
Ⅲ.“碳”封存。
(5)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Ⅲ的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 。
(6)地质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是 。
Ⅳ.“碳”转化。
(7)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此反应中H2与CO2的质量比 ,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3.(2023•沂水县二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应选用图中的哪些仪器来组装实验装置(填仪器编号) 。
(2)如果用(1)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来制取氧气,则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3)图H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用该装置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填序号)。
A.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B.瓶内装有浓硫酸,气体从a端通入,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瓶内装满水,在a端接量筒,气体从b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24.(2023•东港区校级二模)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
资料卡片:①红磷的着火点为240℃;②20℃时,碳酸钠在乙醇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1)仪器①的名称是 ,反应开始后,B中红磷一直未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写出装置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E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检验E装置内HCl气体是否被吸收干净,可将气体通入 溶液中;
(4)装置G中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5,干的pH试纸显示pH为7,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若装置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
25.(2023•潍坊二模)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验证相关性质。
(1)仪器①的名称 。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A的优点是 。该装置 (填“能”或“不能”)制取氢气。
(3)装置C的作用是 ,装置D的作用是 。
(4)关闭K2,打开K1,装置B中溶液变红;关闭K1,打开K2,装置E中溶液变红。将变红的两溶液加热相同时间,装置E中溶液变成紫色,而装置B中溶液仍显红色。装置B中溶液仍显红色的原因是 。
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2021-2023年)-碳和碳的氧化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3•东港区校级二模)《化学教育》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用酒精灯加热CuO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CO2不能还原CuO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CuO,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CuO
C.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
D.反应后装置中气体的质量增加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B
【分析】根据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和氧化铜不反应,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固体变为红色,是因为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证明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热炭粉过程中,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中还原氧化铜生成了二氧化碳,反应后装置中气体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3•桓台县二模)中国政府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CO2的“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林、节能减排等手段使二氧化碳净增量为零。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交或自行车
B.冬天取暖尽量采用集体供暖方式
C.城市建设增加场地硬化面积,减少绿化面积
D.发展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C
【分析】根据“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交或自行车可以减少私家汽车尾气排放,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冬天取暖尽量采用集体供暖方式会减少燃料的消耗,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城市建设增加场地硬化面积,减少绿化面积,不利于消耗二氧化碳,错误,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发展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碳中和”的含义、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3•东平县模拟)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B.“釜底抽薪”灭火的原理和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相同
C.图1、图2实验中都是短的蜡烛先熄灭
D.图3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A、根据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进行分析。
B、根据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进行分析。
C、根据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解答】解:A、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
B、“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图2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B不正确;
C、CO2密度比空气的大,图1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图2,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图2实验中长的蜡烛先熄灭,故C不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试管内压强减小,图3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灭火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023•平邑县二模)下列有关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2能使干燥的石蕊小花变红色
B.紧闭门窗用木炭烤火易产生CO使人中毒
C.可以用液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
D.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于灭火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A
【分析】根据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解:A、CO2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能使湿润的石蕊小花变红色,但不能使干燥的石蕊小花变红色,故A说法错误;
B、紧闭门窗用木炭烤火,木炭不完全燃烧易产生CO,CO有毒使人中毒,故B说法正确;
C、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以用液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故C说法正确;
D、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于灭火,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
5.(2023•河东区二模)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C.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CO2、NO2、CO
D.利用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均能转化得到CO2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C
【分析】A、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NO2、CO是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CO2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CO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CO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3•临沂二模)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呼吸
B.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A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没有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主要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和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2023•岱岳区三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2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2022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 )
A.提倡使用共享单车B.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
C.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A、根据提倡使用共享单车,可以节约化石能源,进行分析。
B、根据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可以节约化石能源,进行分析。
C、根据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分析。
D、根据燃烧化石燃料是当前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
【解答】解:A、提倡使用共享单车,可以节约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建议可行,故A正确;
B、推广使用太阳能电池,可以节约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建议可行,故B正确;
C、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建议可行,故C正确;
D、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不能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因为燃烧化石燃料是当前人类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建议不可行,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2023•岱岳区三模)如图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质量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减少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A、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
【解答】解:A、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碳元素,该选项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该选项正确。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该选项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因此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9.(2023•郯城县一模)如图装置可以进行CO还原CuO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前,应该先通一会儿CO,再加热
B.实验结束前,应该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右边酒精灯撤去,换成在管口系紧一个大气球也可以
D.不更换器材,此装置也可以做CO和Fe2O3实验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铜,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结束前,应该先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停止通入CO,防止反应生成的铜高温下重新被氧化,也可以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右边酒精灯的目的是尾气处理,右边酒精灯撤去,换成在管口系紧一个大气球也可以收集尾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需要将酒精灯更换为酒精喷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23•莱西市一模)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②③都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与石蕊反应;①④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④比①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①④棉球变红色,且④中棉球比①先变红,②③中棉球不变红。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是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11.(2023•牡丹区二模)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A.
B.
C.
D.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可以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化学性质包括不可燃不助燃,能与水和石灰水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两支蜡烛从下到上依次熄灭,下面的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瓶子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要加强记忆。
12.(2023•曹县二模)如今,“碳中和”成为社会热词,“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B.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C.加大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利用,有利于“碳中和”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有利于“碳中和”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C
【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加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使用,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有利于“碳中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D、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碳中和”的含义、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023•宁津县三模)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要先通CO2后加热
B.黑色的氧化铜变红,发生以下反应C+2CuO2Cu+CO2↑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丁既可吸收CO2,也可收集CO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答案】B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不纯时会加热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B、根据生成的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C、根据丙处空试管的作用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流到热的玻璃管处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且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不纯时会加热会发生爆炸,则实验中是先通二氧化碳后加热,故A正确;
B、生成的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则黑色的氧化铜变红色,而不是因为碳还原,故B不正确;
C、丙处空试管的作用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流到热的玻璃管处,使玻璃棒炸裂,故C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且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将溶液排出,即丁既可吸收CO2,也可收集CO,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023•新泰市一模)“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请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①③⑥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D.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会导致pH降低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B
【分析】A、根据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循环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有①③⑥,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但有氧气参加反应或生成,氧气属于单质,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循环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增强,会导致pH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023•莒县二模)按图装置,持续通入X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实验结果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已知碳酸氢钠受热能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三种化合物。则X、Y不可能是( )
A.CH4和碳酸氢钠B.CO和氧化铜
C.H2和氧化铁D.H2和碳酸氢钠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持续通入X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实验结果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H4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放热,碳酸氢钠受热能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三种化合物,分别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CO具有可燃性,燃烧放热,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H2具有可燃性,燃烧放热,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水,没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H2具有可燃性,燃烧放热,碳酸氢钠受热能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三种化合物,分别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一氧化碳、氢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2023•泰安一模)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夹持仪器省略),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a处试纸不色,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b与c、d与e现象对比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d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D
【分析】A、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进行分析;
B、根据a处试纸不会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b与c、d与e现象对比时都是下面的先出现相应的现象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先使下面的火柴熄灭进行分析。
【解答】解:A、b与c、d与e先后出现相应的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A正确;
B、a处试纸不会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故B正确;
C、b与c、d与e现象对比时都是下面的先出现相应的现象,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故C正确;
D、e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先使下面的火柴熄灭,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7.(2023•莒南县模拟)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转化1使正常雨水的pH≈5.6
B.图1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图1、图2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B
【分析】A、根据图一中转化1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分析判断;
B、根据物质间的转化来分析;
C、根据图一、图二对比,反应物相同,生成物不同,据此分析判断;
D、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所以使正常雨水的pH约等于5.6,故A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2中二氧化碳、水、碳酸均是含碳的无机物,所以没有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B错误,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图1、图2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故C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故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023•济宁一模)实验时有的同学发现,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的成分是碳酸钙
B.白膜的形成可能与二氧化碳有关
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A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也可能是水分蒸发,析出的氢氧化钙,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白膜的形成可能与二氧化碳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C、白膜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均能与酸反应,白膜可用盐酸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有些药品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9.(2023•桓台县一模)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是减缓温室效应的有力举措,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CO2 (写化学式);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氢能是一种最理想的绿色能源,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3)写出用石灰水捕集“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4)“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企业、群体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如何践行“碳中和”的理念,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写一点即可)。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1)CO2;
(2)2H2+O22H2O;
(3)CO2+Ca(OH)2=CaCO3↓+H2O;
(4)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分析】(1)根据“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行为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4)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行为有:节约用水用电、单车或公交出行、不用一次性木筷、参加义务植树、使用节能电器、做好垃圾分类等。
故答案为:(1)CO2;
(2)2H2+O22H2O;
(3)CO2+Ca(OH)2=CaCO3↓+H2O;
(4)节约用水用电(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0.(2023•岱岳区校级模拟)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途径有 ①②④⑤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填字母序号)。
a.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3)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之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4H2O+C2H4 。
(4)要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下列关于煤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B.将煤块粉碎,可以使煤燃烧得更充分,有效节约能源
C.煤中含有硫元素,大量燃烧煤会造成酸雨
D.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得到多种化工产品
(5)“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请写出日常生活中符合该理念的做法:(写一条) 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 。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1)①②④⑤;
(2)a;
(3)2CO2+6H24H2O+C2H4;
(4)A;
(5)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
【分析】(1)根据氧气的来源,氧气的消耗途径进行分析。
(2)根据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不利,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氧气、臭氧等,又有金属氧化物、碳氧化合物等化合物,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之条件下转化为乙烯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将煤块粉碎,可以使煤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将煤干馏,进行分析。
(5)根据“低碳”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的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金属的锈蚀等,故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
(2)a、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不利,错误;
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确;
c.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正确;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氧气、臭氧等,又有金属氧化物、碳氧化合物等化合物,正确。
(3)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和加热之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4H2O+C2H4;
(4)A、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错误;
B、将煤块粉碎,可以使煤与氧气接触更充分,使燃烧更充分,有效节约能源,正确;
C、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大量燃烧煤会造成酸雨,正确;
D、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将煤干馏,得到多种化工产品,正确。
(5)“低碳”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所以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
(2)a;
(3)2CO2+6H24H2O+C2H4;
(4)A;
(5)尽量乘坐公交车出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1.(2023•张店区校级一模)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碳达峰”、“碳中和”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为了降低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可降解塑料一一聚二氧化碳。研制、生产可降解塑料的主要目的是 D 。
A.节省制造塑料的原料
B.便于加工生产
C.扩大塑料的使用范围
D.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燃料。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写出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CO2+3H2CH3OH+H2O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H2 (填化学式)。
②甲醇燃烧释放能量,其化学反应为2CH3OH+3O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 CO2 。该成果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 温室效应 ,还可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方式。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1)D;
(2)①CO2+3H2CH3OH+H2O;H2;
②CO2;温室效应。
【分析】(1)A、根据制取塑料的原料都来源化工产品,不能节省来分析解答;
B、根据塑料和可降解塑料的区别来分析解答;
C、根据使用可降解塑料没有扩大塑料的使用范围来分析解答;
D、根据可降解塑料是能够自行分解的塑料来分析解答;
(2)①根据微观示意图来分析解答;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解答;根据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温室效应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A、可降解塑料是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塑料,制取塑料的原料没有节省,故A错误;
B、塑料和可降解塑料的区别在于能否自行分解,都便于加工生产,故B错误;
C、降解塑料没有扩大塑料的使用范围,故C错误;
D、开发可降解塑料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故D正确;
故选:D。
(2)①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H2;
②由化学反应方程式2CH3OH+3O22X+4H2O可知,反应前碳、氢、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8、8,反应后碳、氢、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8、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的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温室效应,该成果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可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方式。
故答案为:(1)D;
(2)①CO2+3H2CH3OH+H2O;H2;
②CO2;温室效应。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全面性比较强,解答本题要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2.(2023•潍城区二模)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一手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和吸收的平衡。
Ⅰ.“碳”减排。
(1)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生活中你为“碳减排”做的贡献是 随手关灯 (写一条)。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C (填序号)。
A.液化气(主要是C3H8和C4H10)
B.乙醇(C2H6O)
C.肼(N2H4)
Ⅱ.“碳”捕捉。科学家在捕捉室中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捉”空气中的CO2,将得到的溶液排入盛有石灰乳的反应室,再将所得产物在分离室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固体在煅烧室中高温煅烧释放CO2,再将CO2存储。
(3)捕捉室中加入NaOH溶液采用喷淋方式,其优点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吸收更快、更充分 。
(4)存储的二氧化碳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列举CO2的一种用途 灭火 。
Ⅲ.“碳”封存。
(5)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Ⅲ的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 CO2+H2O=H2CO3 。
(6)地质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是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
Ⅳ.“碳”转化。
(7)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此反应中H2与CO2的质量比 3:22 ,一定条件下,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答案】(1)随手关灯;
(2)C;
(3)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吸收更快、更充分;
(4)灭火;
(5)CO2+H2O=H2CO3;
(6)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7)3:22;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分析】(1)根据碳减排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分析解答;
(3)根据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加快反应速率来分析解答;
(4)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5)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来分析解答;
(6)根据分子间有间隔来分析解答;
(7)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等于质量之比来分析解答;根据甲醇的产率最高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碳减排主要就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生活中你为“碳减排”做的贡献是随手关灯;
(2)含碳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液化气(主要是C3H8和C4H10)和乙醇(C2H6O)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而肼(N2H4)中不含碳元素,燃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故选:C。
(3)采用喷淋方式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捕捉室中加入NaOH溶液采用喷淋方式,其优点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吸收更快、更充分;
(4)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则可用来灭火,故存储的二氧化碳可以进行综合利用,CO2的一种用途是灭火;
(5)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6)分子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7)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则H2与CO2的质量比为(3×2×1):(12+2×16)=3:22,在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的时候,甲醇的产率最高,故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故答案为:(1)随手关灯;
(2)C;
(3)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吸收更快、更充分;
(4)灭火;
(5)CO2+H2O=H2CO3;
(6)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7)3:22;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点评】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知识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3.(2023•沂水县二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仪器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应选用图中的哪些仪器来组装实验装置(填仪器编号) ACDG 。
(2)如果用(1)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来制取氧气,则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3)图H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用该装置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 (填序号)。
A.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B.瓶内装有浓硫酸,气体从a端通入,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瓶内装满水,在a端接量筒,气体从b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量气装置.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答案】(1)ACDG;
(2)2H2O22H2O+O2↑;
(3)A。
【分析】(1)根据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反应,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进行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制取氧气进行分析;
(3)A、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进行分析;
B、根据洗气应“长进短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洗气应“长进短出”进行分析;
D、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反应,发生装置的仪器可选A、C、D,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G,应选用上图中ACDG来组装实验装置;
(2)用(1)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来制取氧气,应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反应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
(3)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用此装置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故A错误;
B、洗气应“长进短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洗气应“长进短出”,故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可从a端进入,故C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故在a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氧气从b端通入,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可以用来测量气体的体积,故D正确。
故选:A。
故答案为:(1)ACDG;
(2)2H2O22H2O+O2↑;
(3)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4.(2023•东港区校级二模)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
资料卡片:①红磷的着火点为240℃;②20℃时,碳酸钠在乙醇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1)仪器①的名称是 分液漏斗 ,反应开始后,B中红磷一直未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写出装置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3)E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若要检验E装置内HCl气体是否被吸收干净,可将气体通入 硝酸银 溶液中;
(4)装置G中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5,干的pH试纸显示pH为7,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CO2+H2O=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若装置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溶液变浑浊 。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专题】综合实验题.
【答案】(1)分液漏斗;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CaCO3+2HCl=CaCl2+H2O+CO2↑;
(3)NaHCO3+HCl=NaCl+H2O+CO2↑;硝酸银;
(4)CO2+H2O=H2CO3;
(5)溶液变浑浊。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2)根据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饱和碳酸氢钠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4)根据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5,显酸性进行分析。
(5)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反应开始后,A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使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一直未燃烧,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随着氧气进入C装置的增多,迫使盐酸进入D装置,D装置中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装置D中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从D装置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E装置中饱和碳酸氢钠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若要检验 E 装置内 HCl 气体是否被吸收干净,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氢没有被吸收干净,若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化氢已经被吸收干净;
(4)根据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5,显酸性,干的pH试纸显示pH为7,显中性,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CO2+H2O=H2CO3;
(5)若装置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浑浊,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0℃时,碳酸钠在乙醇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故答案为:(1)分液漏斗;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CaCO3+2HCl=CaCl2+H2O+CO2↑;
(3)NaHCO3+HCl=NaCl+H2O+CO2↑;硝酸银;
(4)CO2+H2O=H2CO3;
(5)溶液变浑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5.(2023•潍坊二模)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验证相关性质。
(1)仪器①的名称 长颈漏斗 。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装置A的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该装置 能 (填“能”或“不能”)制取氢气。
(3)装置C的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装置D的作用是 检验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是否完全除净 。
(4)关闭K2,打开K1,装置B中溶液变红;关闭K1,打开K2,装置E中溶液变红。将变红的两溶液加热相同时间,装置E中溶液变成紫色,而装置B中溶液仍显红色。装置B中溶液仍显红色的原因是 装置B中的碳酸分解后还有盐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答案】(1)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能;
(3)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检验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是否完全除净;
(4)装置B中的碳酸分解后还有盐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除杂与干燥气体的方法来分析;
(4)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A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因此该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氢气;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能;
(3)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硝酸银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因此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装置D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是否完全除净;故答案为: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检验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是否完全除净;
(4)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装置B与石蕊溶液中的水形成盐酸,装置B中的碳酸分解后还有盐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答案为:装置B中的碳酸分解后还有盐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三年辽宁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碳和碳的氧化物: 这是一份三年辽宁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碳和碳的氧化物,共40页。
三年山东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盐 化学肥料: 这是一份三年山东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盐 化学肥料,共39页。
三年山东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这是一份三年山东中考化学模拟题分类汇编之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