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核心素养】16.2 《六国论》 第2课时 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152778/0-1704272405/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1.了解苏洵及相关经历,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结合课前的梳理与归纳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3.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4.背诵全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翻译全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目的,体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译文: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重用谋士,礼贤下士,团结一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五段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本文运用对比、类比、举例、引用、比喻、假设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 文章立论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行文纵横恣肆,论断斩钉截铁,感情强烈,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与说服力。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很赞同苏洵“弊在赂秦”的说法。面对强大的秦国,有的国君为迎合它,割城献邑,或对那些处在秦国围攻之下的国家置若罔闻。殊不知这样更增长了秦国的侵略意识,敌方更强大,自己更弱小,灭亡的结果又怎能避免?
我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君治国不当。当年秦国也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势逐渐增强,为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基础。如果六国国君都能选贤举能,尽心治理国家,使自己国家强大,何至于要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挡秦国呢?
《六国论》《阿房宫赋》
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
《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直接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
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①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问题:苏辙的观点与苏洵有何区别。
②论证角度不同。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③主旨不同 苏辙《六国论》的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从如何用兵、如何加强边备这个角度来古为今用,提出要加以边备,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 苏洵《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卡片一:古今异义①.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③.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卡片一:古今异义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 今:能力差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卡片一:古今异义⑦.其实百倍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 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①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②诸侯之所亡 (亡:动词用作名词,丧失的土地)③义不赂秦 (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⑤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的地盘,大的地盘)
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按道理)⑦并力西向 (名词作状语,向西)⑧日削月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割)⑨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打退、击退等)⑩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使……亏损,使动用法)
①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暴露,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④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卡片四:一词多义—— 为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作为)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被)
卡片四:一词多义——之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代词,代土地)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助词,取)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代词, 代秦国;助词,的)④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的标志)
卡片四:一词多义——其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代词,代他们)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代词,它,代赵国)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代词,自己的)④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代词,代六国)
卡片四:一词多义——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亲近)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介词,跟,和 )
卡片四:一词多义——兵
①斯用兵之效也 (军事行动,名词)②非兵不利 (兵器,名词)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名词)
卡片四:一词多义——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先前,以前)②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①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②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③省略状语,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④省略代词,举(之)以予人⑤省略主语,(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1)省略句①至丹以荆卿为计②邯郸为郡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①“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②“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③ “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2)状语后置句①赵尝五战于秦 ②其势弱于秦③后秦击赵者再
①“诛”,被诛杀。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② “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3)被动句①洎牧以谗诛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者”“也” “是”为标志的判断句。
(4)判断句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评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论,文意疏通,赠送财物,有的人,相继灭亡,研读第一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一,分论点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教案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偷偷地,片刻一会儿,哭着动作状,通“尔”你,同义复词跳跃,不多时,通“披”覆盖,不见踪迹,面向墙角,名作状用草席裹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祝福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2 祝福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谁是凶手,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我”,祥林嫂的大伯,鲁镇众人,自私伪善,尊崇理学,冷酷无情,封建守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