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试题)-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试题)-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意卷整洁,天冷时,人们围着火堆取暖,观看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在烟雾中是以形式传播的,下列物体中反射效果最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注意卷整洁
一、选择题
1.地震和火山是( )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B.地球外部运动
C.地球内部运动D.地球的公转
2.我们在使用空调的时候,夏天要把空调的出风口( ),冬天要把空调的出风口( )。以上两空填( )。
A.朝上 朝下B.朝下 朝上C.朝上 朝上D.朝下 朝下
3.我国的宝岛台湾经常发生地震,其主要原因是( )。
A.台湾是个岛屿B.台湾有很多山
C.台湾有很多火山D.台湾处在地壳板块的交界处
4.铁锅的手柄外面包裹着塑料,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用塑料更美观B.塑料不能传递热
C.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D.加工方便
5.天冷时,人们围着火堆取暖。这时,热量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传递到人身上的。
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D.无法确定
6.海军战士在潜艇里用潜望镜能看到海面的情况,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
A.直线传播B.反射C.七色混合D.三原色
7.观看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皮影人偶→幕布→人眼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
C.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D.人眼→皮影人偶→幕布→光源
8.光在烟雾中是以( )形式传播的。
A.曲线B.直线C.折线
9.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的光源是( )。
A.月亮B.满河星C.渔灯
10.下列物体中反射效果最差的是( )。
A.黑板B.白色墙壁C.棕色木板
二、填空题
11.夏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一些光斑,有一些光斑是圆形的,这是( )现象,利用的是光沿( )原理。
12.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 )光源;电灯、蜡烛、烟花都是( )光源。
13.空气是热的( )导体。蓬松的棉被和双层窗户中都有空气做隔层,有助于( )。
14.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 )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 ),这就是地震。海底地震还会引发( )。
15.我们测量体温时,有时使用水银温度计,把它夹在腋下测量,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 );有时使用红外体温计,它不需要接触人体就能感应人体的温度,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 )。
16.热在固体中,从温度( )的地方传到温度( )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 )。
17.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作( )。
18.地球的表面包括( )和(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 )( )( )( )丘陵等。
19.( )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地动仪。
20.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它们中间的圆的大小( ),是一种( )现象。
三、判断题
21.为了更好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我们应该用眼睛直接对着激光笔观察。( )
22.教室的墙壁刷成白色是为了增加反光效果。( )
23.制作潜望镜时,两面镜子只要相互平行就行了。( )
24.海底的地形和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一样,它是平整的。( )
25.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
四、实验题
如图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模拟火山喷发的装置。
26.锥形瓶和陶泥模拟的是( )。
27.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番茄酱,番茄酱模拟的是( )。
28.软木塞上插入玻璃管,玻璃管模拟的是( )。
29.把锥形瓶放到三脚架上,点燃酒精灯,此时,酒精灯模拟的是( )。
30.你认为哪些实验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写出三点)
(1) 。
(2) 。
(3)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其中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和大雪等与天气现象有关。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小兵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对“雾、露、雨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展开了以下的模拟探究:
31.在模拟雾和雨的形成时,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小兵应在杯口处放上 。小兵在“模拟雨的形成”时,为节省时间,烧杯中应倒入 水;“模拟雾的形成”时,小兵在量筒内点燃线香,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 。
32.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其中“冷”的温度是指 (填字母序号)。
A.零摄氏度以下 B.零摄氏度 C.零摄氏度以上
“模拟露的形成”时,小兵在薄金属杯中加入碎冰,杯底垫一块湿毛巾,这是为了增加杯子周围的 。
33.通过探究,小兵明白了“雾、露、雨形成的原因”,它们是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形态的水。年年降水年年降,“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
参考答案:
1.C
【详解】地壳自形成以来就在持续不断地运动着,只不过运动的速度很慢,平时难以察觉。正是因为地壳在不断运动,地壳中的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当断层处的岩石相互碰撞或摩擦时,就会发生地震。地壳运动造成地壳结构不均匀,地下的岩浆受到压力就会从地壳的薄弱处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的。
2.A
【详解】冷、热不同的液体或气体相互对流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密度小,重量轻,热空气向上升。空气受冷体积收缩,空气密度大,重量重,冷空气向下走。夏天开空调出风口朝上,冷空气从上往下降;冬天开空调出风口朝下,热空气从下往上升,这样更容易形成对流,达到更好地制冷和取暖效果。
3.D
【详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断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地貌。我国的宝岛台湾经常发生地震,其主要原因是处在板块交界处。
4.C
【详解】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铁、钢等金属是传热能力强的热的良导体,铁锅的手柄外面包裹着塑料,这样做是因为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防止烫伤。
5.A
【详解】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在通常情况下,物体传热是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共同进行的(如烧火煮饭)。水中传热,主要靠对流的方式;太阳的热主要是靠辐射方式传递到地面。天冷时,人们围着火堆取暖。这时,热量主要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到人身上的。
6.B
【详解】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海军战士在潜艇里用潜望镜能看到海面的情况,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7.C
【详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这就是影子,影子产生离不开呈现影子的屏幕。因此,皮影戏表演时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皮影人偶上产生影子,影子落在幕布上,进入人的眼睛。故C正确。
8.B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因此,光在烟雾中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故B正确。
9.C
【详解】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渔灯自身能发光,属于光源;月亮、满河星自身不能发光,反射的光,不属于光源。
10.A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所以黑板的反射效果最差。
11. 小孔成像 直线传播
【详解】夏天,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一些光斑,是太阳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像,树叶缝隙就是小孔,这些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成的太阳的实像。
12. 自然 人造
【详解】自然界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人为因素使其发光的物体叫人造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属于自然光源,电灯、蜡烛、烟花属于人造光源。
13. 不良 保温
【详解】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棉花隔绝空气流动,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温作用。
14. 挤压 能量 海啸
【详解】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15. 热传导 热辐射
【详解】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三种方式来实现的。我们测量体温时,有时使用水银温度计,把它夹在腋下测量,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热传导;有时使用红外体温计,它不需要接触人体就能感应人体的温度,这种热量传递方式是热辐射。
16. 较高 较低 热传导
【详解】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17.光源
【详解】我们看到的光,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出的,像太阳、燃烧的蜡烛这样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8. 陆地 海洋 高原 平原 山地 盆地
【详解】地球表面包括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人们把地表形态划分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丘陵等五种地形基本类型。
19.张衡
【详解】公元132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最早的地震仪,称为候风地动仪。它全部用精铜铸成,外形很像一只带盖的凸肚茶杯,中间的椭圆形球表面铸着八条龙,龙头对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公元138年,我国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多年。
20. 一样 错觉
【详解】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刺激的感觉与刺激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在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下面这两幅图,让大家比较两幅图中间的圆的大小。 同学们都说图2中间的圆比图1中间的圆大。但是经过测量,大家发现,这两个圆其实一样大,是一种错觉现象。
21.×
【详解】激光亮度高、发射能力强、能量高度集中,它比普通光源高亿万倍,比太阳表面的亮度高几百亿倍。激光能量高度集中,会灼烧眼睛,所以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对着激光观察。
22.√
【详解】教室的墙壁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3.×
【详解】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原理制成的。制作简单的潜望镜最少需要两面平面镜,两面镜子应该相对放置,与水平面成45度角。
24.×
【详解】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丘陵等五种地形基本类型。海底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与陆地上的地形状态相似,也有高山、峡谷,也有盆地、海沟,地势起伏很大,地形复杂多样。
25.√
【详解】热传递(或称传热)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热传递中用热量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26.山体 27.岩浆 28.火山通道 29.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 30. 玻璃管上面的超轻黏土被顶起来 有白气冒出来 瓶内番茄酱产生气泡并上升
【分析】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26.锥形瓶和陶泥模拟的是山体。
27.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
28.玻璃管模拟的是火山通道。
29.酒精灯模拟的是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
30.玻璃管上面的超轻黏土被顶起来、有白气冒出来、瓶内番茄酱产生气泡并上升,这些现象都预示着火山即将喷发。
31. 冰(袋) 热 固体颗粒 32. 小水滴 C 空气湿度 33.
【分析】水有三态变化,气态、液态和固态。水由液态到气态叫作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到固态叫作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水由固态到液态叫融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由固态直接到气态叫作升华,水由气态到液态叫作液化,水蒸气直接到固态叫作凝华。
31.在模拟雾和雨的形成时,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小兵应在杯口处放上冰袋,用冰袋的目的是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小兵在“造雨”时,为节省时间,烧杯中应倒入热水。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32.雾、露、雨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其中“冷”的温度应该是指零摄氏度以上。故C正确,AB选项错误。“造露”时,小兵应在薄金属杯中加入碎冰,杯底要垫一块湿毛巾,这是为了增加杯子周围的空气湿度。
33.年年降水年年降,“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这是因为水有三态变化,海洋、陆地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凝华形成小水滴、小冰晶,形成天空中的云,云被输送到陆地上空,聚集多了,气温下降,会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的雨水,通过河流、地下水流回海洋,构成水循环。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常考易错检测(试题)-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单选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试题)-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单选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常考易错检测卷(试题)-科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意卷整洁,月亮和太阳一样,都是,晴天时,松果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面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