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原卷版).docx
    • 解析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docx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原卷版)第1页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原卷版)第2页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原卷版)第3页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第1页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第2页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文件包含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原卷版docx、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为80~120nm,传染性很强。在疫情期间,小李出去买必须的生活用品,他戴好口罩后一路按正常的步行速度走向超市。到达超市门口,保安人员拿着电子体温计往小李额头上扫了一下,便测出了他的体温是正常的,随后小李进入超市买完东西后就迅速回到家。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李的正常体温约为37.5℃
    B.电子体温计大多数都利用了红外线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8×10﹣5m~1.2×10﹣4m
    D.一 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50mm
    【分析】AD、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正确的是哪一个;
    B、温度不同的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不同;
    C、1nm=10﹣9m。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37℃之间,变化幅度很小。故A错误;
    B、人体会辐射红外线,体温不同辐射的红外线强度不同,电子体温计就是利用红外线测量体温的。故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为80~120nm,合8×10﹣8m~1.2×10﹣7m。故C错误;
    D、一 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50微米左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B.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D.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是由于罩内仍有少量空气,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正确;
    C、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B.山C.流水D.河岸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确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分析研究对象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烘干湿手B.哈出白气
    C.霜打枝头D.湖面结冰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烘干湿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哈出的“白气”,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湖面结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过程,解此类题关键是搞清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再利用概念辨析法判断即可。
    5.甲、乙两个物体质量比为2:3,体积比为3:1,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2B.2:1C.2:9D.9:2
    【分析】已知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和体积之比,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两者的密度之比。
    【解答】解:∵m甲:m乙=2:3,V甲:V乙=3:1,
    ∴根据ρ=可得,两者的密度之比: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6.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灯光下的手影
    B.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
    C.人在船上看到水中的鱼
    D.海市蜃楼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灯光下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
    C、人在船上看见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海市蜃楼,是空气由于受热等因素变得不再是均匀介质,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了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不同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的理解,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并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7.冷链储运中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用于运输冷冻食品和疫苗药品等。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做成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
    【分析】(1)为保持低温环境,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冷藏车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4)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
    【解答】解:A、为保持低温环境,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冷藏车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故A错误;
    B、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由液体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正确;
    C、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这些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是晶体,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掌握各种物态变化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8.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A.图乙和图丁B.图乙和图丙C.图甲和图丁D.图甲和图丙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甲图佩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是矫正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符合题意;
    乙图象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成像特点,不合题意;
    丙图象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是近视眼的成像特点,符合题意;
    丁图佩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是矫正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图丙和图甲。
    故选:D。
    【点评】图示的四个图来源于课本,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如图所示,利用图甲来测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图乙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
    B.图乙中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
    C.图乙中若将凸透镜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一半,则光屏上还是完整的烛焰的像
    D.图乙中如果凸透镜不动,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1)根据焦距的定义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用不透明的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一半, 它仍能够成像,只是透过的光线变少;
    (4)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
    A、根据甲图可以知道f=60.0cm﹣50.0cm=10.0c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B错误;
    C、若将凸透镜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一半, 透过的光线变少,会使像的亮度变暗,光屏上像仍是完整的像的烛焰,故C正确;
    D、图乙中如果凸透镜不动,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像距、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利用所学规律分析解答问题,这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0.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s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s时一定相遇
    B.甲在5s内通过的路程小于乙在5s内通过的路程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分析】(1)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2)根据图示分析解答;
    (3)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
    (4)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AB、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A、B错误;
    CD、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而不是做曲线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1.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 1.10 cm。
    【分析】分度值是刻度尺上最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测量长度度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分度值是刻度尺上最小一格所代表的长度,图中的刻度尺最小一格是1mm,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测量长度度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要将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所以纽扣的直径为3.10cm﹣2.00cm=1.10cm;
    故答案为: 1.10
    【点评】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牢记测量方法即可解答。基础题。
    12.距离传感器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收到信号后自动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传感器发出信号后0.02s收到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物体与传感器相距 3.4 m。传感器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能够传递 信息
    【分析】(1)求出信号从发出到物体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物体距传感器的距离。
    (2)利用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
    (1)信号从发出到物体所用的时间t=×0.02s=0.01s,
    由v=得物体距传感器:
    s=vt=340m/s×0.01s=3.4m;
    (2)传感器用超声波测距,是利用声能够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
    (1)3.4;(2)信息。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声音的功能,属于基础题目。
    13.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若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6 m;若水位下降0.5m,则光斑B 向右 (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分析】
    (1)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3)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距等于物距、像物等大、虚像。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等于物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3m+3m=6m;
    故答案为: 6;向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4.张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将物体从20cm处远离凸透镜,所成的像将 靠近 (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分析】 ( 1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来解答此题。
    ( 2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解:
    ( I )因凸透镜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u= 2f=20cm,则f= 10cm ;
    ( 2 )将物体从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像距将变小,像变小,则此时所成的像将靠近凸透镜。
    故答案为:10;靠近。
    【点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距与焦距的关系;②成像的性质;③像距与焦距的关系;④具体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只要告诉其中的一条, 就可以确定另外三方面的内容。
    15.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所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60° ,折射角的大小为 37° 。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的规律作图,先求得入射角,然后可知反射角的大小,再根据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可求得折射角的大小。
    【解答】解: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90°﹣30°=60°,
    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83°﹣30°=53°;折射角为:90°﹣53°=37°.
    故答案为:60°;37°。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其有关的计算。解决此题最关键的是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光路图,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16.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目镜和物镜两组凸透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 幻灯机 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 照相机 镜头(填“幻灯机”、“照相机”)。
    【分析】(1)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幻灯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故答案为:幻灯机;照相机。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掌握二者物镜和目镜成像的本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钛合金是航空工业的重要材料,它的密度是4500千克/米3.用钛合金制造神舟十一号的某零件,其体积为1×10﹣3米3.则质量为 4.5 千克。若再将该零件进行打磨,其质量 减小 ,密度 不变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已知钛合金的体积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m=ρV可求质量;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
    【解答】解:由ρ=,可得m=ρV=4.5×103千克/米3×1×10﹣3米3=4.5千克;
    将金属零件打磨后质量减少;因为密度不随物体的体积、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将该零件进行打磨,它的密度将不变。
    故答案为:4.5;减小;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质量、密度概念的了解与掌握,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同种状态)密度相同。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如图所示,一条入射光线过凹透镜光心,一条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请将光路补画完整。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解答】解:入射光线过凹透镜光心,其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19.如图所示,小刚想要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分析】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竖直射入井中,由此先作出反射光线,法线平分入射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且垂直平面镜,由此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解答】解:由题意知,反射光线要竖直射入井中,过入射点竖直向下做出反射光线;然后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30°+90°=120°;
    则反射角=×120°=60°,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反射定律作图,关键是利用好法线即平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又垂直平面镜。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0分)
    20.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支撑烧杯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应先固定 铁圈 (选填“铁圈”或“铁杆”)。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 98 ℃;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偏大 (选填“水的质量偏大”或“当地气压偏低”)。
    【分析】(1)因为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从下向上固定实验器材的位置;
    (2)烧杯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3)要会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时,首先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根据图象,通过水质量的大小及初温的高低判断加热时间较长的原因。
    (5)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且水的沸点小于纸的着火点。
    【解答】解:(1)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确定铁圈的高度;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3)由图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98℃,即水的沸点是98℃;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不变;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温度的变化较小,其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偏大。
    (5)水沸腾时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且水的沸点小于纸的着火点,故水沸腾时,纸锅不会被点燃。
    故答案为:(1)铁圈;(2)液化;(3)98;不变;(4)水的质量偏大。(5)吸热;不变。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读数,水沸腾的特点,将其与图象结合,增大了题的难度。
    21.如图为某实验小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F板可绕ON转动。
    (1)使用可以旋转的硬纸板,其目的是 呈现光路 ;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B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 OA 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4)无意中,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 等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虚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1)从实验需要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让光线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据此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1)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光路;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若将AO靠近ON,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
    (3)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呈现光路;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靠近;(3)OA;可逆;(4)等大;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验证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此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最基本的探究实验,应当掌握。
    22.小池是一名天文爱好者,他淘到一小块“陨石”但真伪难以辨别。阅读资料后知陨石密度一般大于3g/cm3,于是小池对这块“陨石”的密度进行了测量,来初步鉴别真伪。测量过程如图所示。
    (1)他把天平放在 水平 桌面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然后将“陨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砝码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他接下来的第一步操作应该是 C ;
    A.调节平衡螺母B.拨动游码C.取下最小砝码
    (2)天平平衡后,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如图乙,则“陨石”的质量m0为 62 g;
    (3)将“陨石”(陨石不吸水)缓放入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至如图丙所示,则陨石的体积为 20cm3 。小池测出“陨石”的密度ρ= 3.1×103 kg/m3;
    (4)若实验过程中,小池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经过思考,他采取了以下步骤测量“陨石”的体积(如图丁):①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②如图丁A所示,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
    ③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则“陨石”的密度为 (用字母m0、m1、m2、ρ水表示)。
    【分析】(1)使用天平之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放的砝码多了,故应该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直至横梁重新平衡,这里向右移动游码就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
    (2)“陨石”的质量等于右盘所加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陨石”的体积等于“陨石”浸没在水中时水和“陨石”的总体积与水的体积之差,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4)“陨石”的体积的测量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陨石”浸没在水中做标记,当“陨石”取出,往烧杯内加水到达标记处,“陨石”的体积和加入水的体积相等,知道加入水的质量和密度,求出加入水的体积,即“陨石”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陨石”的密度。
    【解答】解:(1)使用天平之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放的砝码多了,故应该把天平右盘的最小的砝码拿走,并向右移游码直至横梁重新平衡,故他接下来的第一步操作应该是:C.取下最小砝码;
    (2)由图乙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砝码的质量为50g、10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2g,则
    “陨石”的质量为:m0=50g+10g+2g=62g;
    (3)量筒中水的体积V1为40mL,由图丙可知,“陨石”浸没在水中时的总体积V2为60mL,则
    “陨石”的体积为:V=V2﹣V1=60mL﹣40mL=20mL=20cm3;
    该“陨石”的密度为:ρ===3.1g/cm3=3.1×103kg/m3;
    (4)加入水的质量为:m水=m2﹣m1,
    加入水的体积为:V水==,
    “陨石”的体积为:V=V水=,
    “陨石”的密度为:ρ===;
    实验步骤是:①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②如图丁A所示,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
    ③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
    “陨石”的质量是直接测量出来的,体积的测量利用了等效替代法,由于往水中放“陨石”之前先测量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后来又加水至标记处,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则多出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与“陨石”的体积是相等的,计算出的体积是比较准确的,所以测量出的密度值也是比较准确的。
    故答案为:(1)水平;平衡螺母;C;(2)62;(3)20cm3;3.1×103;(4)。
    五.计算题(共18分)
    23.(8分)一捆铜线,质量是89kg,铜线的横截面积是25mm2.不用尺量,也能知道这捆铜线的长度。它有多长?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分析】已知铜的密度和质量,利用密度公式可求铜丝的体积,又知道铜丝的横截面积,可求长度。
    【解答】解:∵ρ=,
    ∴铜丝的体积:
    V===0.01m3,
    ∵V=SL,S=25mm2=25×10﹣6m2,
    ∴这捆铜丝的长度:
    L===400m。
    答:这捆铜丝的长度是4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注意利用好体积公式V=SL,单位换算(1mm2=1×10﹣6m2)是易错点。
    24.2021年中秋小长假,小明一家自驾到北京动物园游玩,导航给出了“时间短、限速多、收费少”三个方案供选择,如图为自驾导航截图。试计算:
    (1)若选择“收费少”方案,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2)若保持25m/s的速度按照“时间短”的方案形式,求全程实际用时是多少。
    (3)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请为司机写一条安全驾驶的提示语。
    【分析】(1)由图得出选择“收费少”方案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2)由图可知按照“时间短”的方案汽车行驶的路程,且已知汽车的速度,由v=变形公式求出全程所需的时间;
    (3)根据车的速度与制动距离的关系,结合惯性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
    (1)由图知,选择“收费少”的方案,汽车行驶的时间t=2h30min=2.5h,行驶的路程s=140km,
    汽车的平均速度是:v===56km/h;
    (2)由图知,按照“时间短”的方案汽车行驶的路程s′=162km,速度v′=25m/s=90km/h,
    则全程实际用时:t′===1.8h;
    (3)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高速行驶状态,若车速过快,当车到达高速公路的转弯处时,制动距离较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故需“减速慢行”。
    答:(1)若选择“收费少”方案,汽车的平均速度是56km/h;
    (2)若保持25m/s的速度按照“时间短”的方案形式,全程实际用时是1.8h;
    (3)减速慢行。

    相关试卷

    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期末调研物理测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甲、乙两个物体质量比为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调研检测试卷及答案【4】:

    这是一份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调研检测试卷及答案【4】,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充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调研检测试卷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调研检测试卷试题及答案,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