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57415/0-17043620534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57415/0-17043620534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57415/0-17043620535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册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山水小品名作,它不仅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什么样的美文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答谢中书书》。
1、作者介绍。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是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老师范读,
(要求:订正字音)后生读红体字,跨越第一次挑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第二次朗读课文,(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跨越第二次挑战,无标点文本,去掉标点,你能读出停顿么?
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请齐读课文,体会诗一般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板书: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读出意思,自主译文。跨越第三次挑战。一生翻译,其余同学闭眼在脑海中呈现相应的画面。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齐读写景部分,美美地读起来,感受这清丽的山水画,感受画面美。(板书:画)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带着美去寻找美。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美在_____,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作者用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角,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调动多种感官,把江南山水勾勒成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出示写景方法)
(板书:山水交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2、带着美去升华美。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美好的世界,又是表达什么养的情感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寥寥六十八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游鱼,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完成板书:美)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请同学们课下仿照本文写法,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致,把它的美跃现纸上。100字左右的小文即可。
七、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着陶弘景一起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山水,美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美的眼睛。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板书设计
诗画
山水交映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动静相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写景,体验感情,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