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备课专用教学设计(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预习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和影响,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4.分析中国人如何重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这篇课文,了解鲁迅杂文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习议论文文体知识和文本结构的严谨性,同时在理解和学习中明晰鲁迅文章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四、预习单
(一)指导问题
1.你认为什么是自信力?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你是否觉得中国人失去了一部分自信力?如果是,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请你列举一些中国人的成功案例,并分析他们如何树立和展现自信力。
4.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培养和保持自己的自信力?
5.对于中国人重建自信力,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二)参考资料(可供学生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有自信力》
《自信心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三)预习任务
1.阅读参考资料,了解自信力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
2.自行搜索、查找并整理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报道、文章或个人经历,以便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
3.思考并回答指导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也对人们的自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强调等级和服从,对个人的发展和表达自我存在严重限制。传统的礼教和道德观念常常使人们担心批判和突破传统框架会被视为不敬或不合适,从而抑制了人们的自信和创造力。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走进新中国,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新授
(1)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而闻名于世。
鲁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他早年就读于绍兴的私塾,后来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学校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深受启发。毕业后,他前往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取得医学学位。鲁迅对文学和思想更加感兴趣。他开始撰写论文和短篇小说,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愚昧现象的不满。他的作品常常以尖锐的讽刺和犀利的批评为特点,剖析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是《狂人日记》,该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示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批判和反思引发了社会的共鸣,激发了对改革和变革的渴望。他的文字表达直接、生动,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树立了榜样。
2.文体知识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观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
(2)诵读训练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搽( chá ) 玄虚( xuán ) 省悟( xǐng )
渺茫( miǎ ) 脊梁( jǐ ) 诓骗( kuāng )
慨叹( kǎi ) 前仆后继( pū ) 倘若( tǎng )
2.把握重点字词
慨叹: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虚幻不实,神秘莫测。
渺茫:在文中指“难作乐观的预测”。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骗,哄骗。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舍身求法:指为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
3.指导朗读,课文初感知
跟随教师的指导,朗读全文,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4.梳理课文,划分层次。
再读课文,按照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的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学生朗读课文,完成后小组讨论。
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晰文章的具体层次。
1-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5段: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6-8段:我们也有一部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
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到对方的观点句,也找一找作者的观点句。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怎么引出了对方的观点呢?
学生自主回答。
5.学生再读,初步感受课文
教师:在学习感受后,可以发现此种文章运用的辩驳方式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对的,驳论证。除了这种辩驳方式外,还有驳论点、驳论据两种辩驳方式。
6.小组合作,继续学习
教师: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学生选择代表回答。
教师:“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学生选择代表回答。
7.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教师:驳论文的反驳方式是批判性思维和辩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进行反驳时,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技巧来质疑和驳斥对方的论点。
教师思考:首先,可以通过提出事实和证据来反驳论文。检查论文中陈述的事实是否准确和可靠。如果发现其中存在错误、偏颇或不完整的信息,可以引用正确的事实和权威来源来加以反驳。这有助于削弱对方的论证基础,并提供自己观点的支持。
第二,反驳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展开。注意检查对方的论证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悖论或自相矛盾的地方。指出这些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来揭示其错误之处。使用逻辑原则如归谬法、偷换概念、虚假因果关系等,帮助揭示对方论证的薄弱环节。
第三,反驳可以从对方论点的前提出发。审视对方所依赖的前提是否合理和可接受。如果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或矛盾,可以集中批评并提供替代的合理前提。这种方式有助于削弱对方的论证结构,使其难以维持整体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第四,反驳可以通过对对方的推理过程进行分析来展开。注意检查论文中使用的推理方法是否合乎逻辑和科学原则。如果发现论文采用了错误的推理方式或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可以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供更好的推理方法和支持性证据。
此外,反驳还需要表达清晰、条理分明。使用明确且准确的语言,确保自己的观点得到适当阐述。避免人身攻击或情感化的言辞,而是注重事实和逻辑的分析和批评。提供具体的例子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确保提供完整的解释和解读。
最后,为了有效地反驳论文,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观点和论证结构。仔细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文章,并思考如何针对性地提出批评和反驳。同时,保持开放的思维态度,愿意接受并回应对方可能提出的反驳,以促进有益的学术交流和辩论。
总之,驳论文的反驳方式需要结合事实、逻辑和合理推理,以及清晰和条理分明的语言表达。通过质疑对方的事实准确性、逻辑合理性、前提假设等因素,揭示其论证的薄弱之处,并提供替代的观点和证据支持。有效的反驳有助于促进学术辩论的深入,并推动知识和思想的进步。
3.课堂检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仿写上面这段话,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
4.小结
鲁迅于1936年逝世,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在中国乃至全球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解放的呼吁,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声音为中国人民赋予了勇气和自信,激励着他们积极面对挑战,追求真理和正义。本篇文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带来的精神上的冲击,同时也能更深入的理解为何要树立自信心。
5.作业设计(详见附件5:《河北省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
(1)基础性作业(全体学生,必做)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拓展性作业(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以上为第1课时作业,总时长20分钟)
(3)综合性作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我们将以“迟来的正义是不是正义”为论题,组织一次小型辩论会,请各小组确定观点,搜集资料,做好参加辩论的准备,并且对此论题完成一篇五百字的写作。
(4)常态化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下随意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阅读,并且写出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七、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前导学,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检查预习情况,理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质疑探究,比较阅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