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复习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复习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复习,共3页。
    观沧海(“观”字统领全篇)
    东汉末年/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名地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全景,壮阔的景象动静相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是动静结合)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力丰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诗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表面是写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实际上是展示诗人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4课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与无形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
    小桥流水人家,(衬托悲愁心境)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主旨)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被誉为“秋思之祖”,代表剧作有《汉宫秋》;天净沙是曲牌名。思,思绪;以乐景反衬悲情;
    2)“断肠人”指漂泊天涯的游子。
    3)前四句所写之景是人活动的环境,是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4)“夕阳”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第8课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自《世说新语 方正》,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录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和逸事,本文表现了元方不仅聪明机智,而且自幼懂得守信重礼,明晓事理,维护父亲和自己尊严。
    2)本文布局严谨。按事情的时间变化、人物行为、情节发展,不设悬念。语言简洁。人物形象鲜明。本文以“无礼”和“无信”为核心。
    3)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表现了友人粗鲁无礼的性格。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体现学习的价值)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个人修养循序渐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虚心向别人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时间流逝的感慨)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强调坚守志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论语》十二章是语录体散文,“学习”是其主题词之一。
    3)文中归纳三个成语:博学近思、三省吾身、温故知新
    4)文章主要从学习和处世两个方面来阐述观点。在学习方面,提倡培养学习兴趣,讲究学习方法、善于思考,注重反省,温故知新;在为人处世和个人修养方面,要从“仁”“义”“礼”“智”“信”等方面来全面要求自己。
    第18课 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有批判与讽刺。志: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2)本文写了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毙狼的经过,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和勇敢。启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同时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本文语言精炼、生动形象(没有用拟人修辞)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此句直接写狼,间接(侧面)写人,充满对狼的蔑视和讽刺,对人智慧的热情赞颂。
    第22课 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选自《吕氏春秋》,寓言体裁,以一点一滴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来说明一个问题。本文通过记叙宋国一丁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不同人物角度的启示:①丁氏角度:说事必须表达清晰、没有歧义;
    ②宋君角度:要重视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弄清楚真相;
    ③“闻而传之者”角度:切忌道听途说(不要轻信、传播未经调查分析的消息);

    相关学案

    中考部编版(超详)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这是一份中考部编版(超详)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共6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l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知识树思维导图知识点整理:

    这是一份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知识树思维导图知识点整理,共18页。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考点-对比鉴赏知识点复习梳理:

    这是一份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考点-对比鉴赏知识点复习梳理,共2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