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159238/0-17044121750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159238/0-17044121752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159238/0-17044121752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7页,20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Al-27 Cl-35.5 C-59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共44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一位能工巧匠、科学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陶瓷、冶金、火药、造纸、酿酒等较早的国家,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B.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经过不懈努力,编制了一张现代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D. 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陶瓷、冶金、火药、造纸、酿酒等较早国家,符合化学史事实,故A不选;
B.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初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符合化学史事实,故B不选;
C.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找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符合化学史事实,故C选;
D. 结晶牛胰岛素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由中国有机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该项说法更多课件 教案 视频 等低价同类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符合化学史事实,故D不选;
答案选C。
2. “阳光穿透墙壁上的小缝,原本昏暗的屋子突然变得通亮起来,一条条明亮的通路里,许多细小的尘埃像一个个身材苗条的少女,踏着清晨的脚步,和着天籁般的鸟鸣声,翩翩起舞”。阳光穿过缝隙在屋内形成的景象,其产生的本质原因是( )
A. 空气是一种胶体B. 发生了丁达尔效应
C. 尘埃是分散系D. 屋内空气中的尘埃微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
【答案】D
【解析】
【详解】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的性质,阳光穿透墙壁上的小缝,看到一条条明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的性质,许多细小的尘埃分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丁达尔效应的本质原因是屋内空气中的尘埃微粒直径大小约为1~100nm,答案为D。
3. 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燃料电池在工作时,从负极连续通入、、等燃料,从正极连续通入,两者在电池内部(含有或等物质的溶液)发生反应生成、,同时产生电能。目前已研制成功-空气燃料电池,他可以代替汽油为汽车提供动力,也可以用作照明电源等。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含有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
B. 空气和汽油都属于混合物
C. 、、属于有机物
D. 和互为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为有机物,A错误;
B.空气和汽油都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B正确;
C.属于氧化物,为无机物,C错误;
D.同素异形体之间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实验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检验用焰色试验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A错误;
B.氯水有漂白性,会使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无法测定,B错误;
C.钠与水反应放热,大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使U型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图中可验证为放热反应,C正确;
D.NaHCO3不稳定,加热生成碳酸钠,图中小试管内为碳酸氢钠可比较物质的稳定性强弱,D错误;
故选C。
5.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盐酸反应:
B. 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 氯气通入水中:
D. 将稀硫酸滴在铜片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未配平,正确为:,B错误;
C.生成物次氯酸不可拆,正确为:,C错误;
D.将稀硫酸滴在铜片上二者不反应,D错误;
故选A。
6. 下列反应中,H2O只表现出还原性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2O中的+1价变为反应后H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H2O是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A不符合题意;
B.在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2O中的-2价变为反应后O2中的0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H2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B符合题意;
C.在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NO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而H2O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C不符合题意;
D.在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元素化合价升高,H2O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 下列关于常见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淡黄色氧化钠
B. 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C. 固体中阴阳离子数量之比为1:1
D. 分别与水及反应产生等量氧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化钠为白色固体,A错误;
B.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B错误;
C.中阴离子为,因此固体中阴阳离子数量之比为1:2,C错误;
D.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及氧气,过氧化钠即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且每生成1ml氧气转移电子数为2ml,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及氧气,过氧化钠即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且每生成1ml氧气转移电子数也为2ml,因此产生等量氧气时,转移电子的数目相等,D正确;
故选D。
8. 模型认知是简洁揭示化学本质的一种方法,如图为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微观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Cl固体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
B. a离子为Na+
C. 该电离过程可以表示为NaClNa++Cl-
D. 水合钠离子中H2O中的O最靠近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化钠固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不能自由移动,选项A错误;
B.a离子比b离子更大,且根据水分子排列方式可知其为阴离子,为氯离子,选项B错误;
C.在水溶液里,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该过程可以表示为NaCl= Na++Cl-,选项C错误;
D.钠离子带正电荷,水合钠离子中H2O中的O最靠近Na+,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9. 下面能正确表达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中氨气中N元素从-3价升高到0价、二氧化氮中氮元素从+4价降低到0价,则电子从氨气中的N转移给二氧化氮中氮原子、转移的电子数目应该是24e-,故A正确;
B.反应中O元素从-2价升高到0价生成氧气、Mn元素从+7价部分降低到+6价、另一部分降低到+4价,则O原子失去电子Mn原子得到电子,转移的电子数目应该是4e-,图中得失电子标反了箭头、应从KMnO4中O出发指向其中的Mn,故B错误;
C.Cu元素化合价升高、Cu失去电子,N元素化合价降低,硝酸得到电子,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时,铜转变为铜离子线桥应写明“失3×2 e-”、硝酸中N原子变为NO线桥应写明“得2×3 e-”,故C错误;
D.反应中部分氯气中Cl元素从0价升高到+5价、另一部分Cl元素从0价降低到-1价,则转移的电子数目应该是5e-,故D错误;
故选A。
10. V(钒)能形成多种不同颜色的离子,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注:图中所加试剂均足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转化关系只有部分存电子转移
B. 由图中转化可知,I-比Zn还原性强
C. 可加入氧化剂实现溶液由黄色转化为蓝色
D. V(钒)有、、、等多种化合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中的转化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都存在电子转移,故A错误;
B.碘离子可以让V元素的化合价从+5降低为+3,降低了2价,金属锌可以让V元素的化合价从+5降低为+2,降低了3价,即I-比Zn还原性弱,故B错误;
C.溶液由黄色转化为蓝色VO2+的过程中,V元素的化合价是降低了,做氧化剂,即可加入还原剂实现溶液由黄色转化为蓝色,故C错误;
D.根据化合价规则计算V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化合价,可以知道V元素有+2、+3、+4、+5等多种化合价,故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各组离子在选项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无色溶液:Na+、Cu2+、Cl−、
B. 酸性溶液:、Fe3+、、
C. 遇酚酞变红的溶液:Na+、K+、、
D. 碱性溶液:K+、Al3+、、
【答案】C
【解析】
【详解】A.Cu2+形成的溶液呈蓝色,故A错误;
B.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H+,与间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遇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OH-,各离子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C正确;
D.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OH-,与Al3+间形成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故D错误;
答案选C。
12. 数字化实验是利用传感器和信息处理终端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实验手段。下图是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光照氯水过程中得到的图像,该图像表示的意义是
A. 氯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B. 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
C. 氯水的pH随时间的变化
D. 氯水导电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2HClO2HCl+O2↑,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氯离子浓度应该越来越大,图像不符合,故A错误;
B、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2HClO2HCl+O2↑,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氧气体积分数应该越来越大,图像不符合,故B错误;
C、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2HClO2HCl+O2↑,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弱酸生成强酸,则氯水的pH越来越小,图像符合,故C正确;
D、氯水光照发生反应为2HClO2HCl+O2↑,弱酸生成强酸,则随着横坐标时间的增大,氯水导电能力也越来越大,据图像不符合,故D错误;
故选:C。
13. 大苏打在照相、电影、纺织、化纤、造纸、皮革、农药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现欲制备大苏打,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下列所选用的制备试剂组合合理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硫元素平均化合价为+2价,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化合价有升高也有下降。
【详解】A.若生成,则只有化合价上升,A错误;
B.若生成,Na2SO3中S元素由+4价下降到+2价,硫单质中S元素由0价上升到+2价,B正确;
C.若生成,则只有化合价下降,C错误;
D.二者化合价相同,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
故选B。
14. 在学习了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某学生绘制了如图所示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同浓度a、d溶液的pH:B. b性质活泼,因此b不可以保存在钢瓶中
C. a、b、d、e均为电解质D. c可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为HCl,b为氯气,c为ClO2,d为次氯酸,e为氯酸盐,f为次氯酸盐;
【详解】A.盐酸为强酸,次氯酸为弱酸,则相同浓度a、d溶液的pH:a<d,A错误;
B.氯气易液化,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不与铁反应,则常温下,液氯可以保存在钢瓶中,B错误;
C.b为氯气,属于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C错误;
D.c为ClO2,具有强氧化性,故c可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D正确;
答案选D。
15. 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二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可与盐酸反应,但二者无联系,A错误;
B.不是碱性氧化物,B错误;
C.往溶液中加入少量饱和溶液,加热煮沸,可得到沉淀,并非胶体,因此I错误,胶体可用于净水,II正确,且二者之间无关系,C正确;
D.84消毒液可以与洁厕灵混用,会生成有毒气体氯气,D错误;
故选C。
16. 某同学设计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少量的(易潮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中所装的试剂为饱和溶液,其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气体
B. 装置和中的试刘均为浓硫酸,其作用是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和中
C. 用含的浓盐酸与足量的反应,所得嵫气可以制取
D. 实验过程中应先点燃D处酒精灯预热铝粉,达到温度后再点燃A处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于题目中已知氯化铝易水解,所以反应和收集的环境中不能出现水,A中产生氯气中混有HCl和H2O,B中装饱和食盐水除HCl,C中装浓硫酸除H2O,D为反应装置,E为收集氯化铝的装置,F为浓硫酸,吸收从G中带出来的水,G中的氢氧化钠用于吸收多余氯气。
【详解】A.装置B应该装饱和氯化钠溶液除去氯气中的HCl,不能装饱和NaHCO3,会生成杂质气体二氧化碳,A错误;
B.由于氯化铝易水解,故C、F两个装置须装浓硫酸,C是用来除去氯气中的水,F是用于防止G中的水进入,B正确;
C.用含的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即盐酸中含0.6mlHCl,若0.6mlHCl完全反应,根据方程式理论上可以制得氯气,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3ml,再由方程式,则制得的氯化铝的质量为,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当浓盐酸变为稀盐酸时,反应不再产生氯气,故实际制得的氯化铝的质量比26.7g小,C错误;
D. 由于装置中有空气,实验过程中若先点燃D处酒精灯预热Al粉会让Al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先反应而降低产率,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故要先点A处酒精灯,让生成的氯气充满了整个装置之后,再点燃D处酒精灯开始反应,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7. 请选择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是过氧化钠)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做供氧剂。
(1)A是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2)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3)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4)F中得到的是___。如何验证___?
【答案】 ①. CaCO3+2H+=Ca2++CO2↑+H2O ②.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③. NaOH ④. 除去O2中混有的CO2 ⑤. 2CO2+2Na2O2=2Na2CO3+ O2、2H2O+2Na2O2=4NaOH+ O2↑ ⑥. O2 ⑦. 取出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若复燃,证明是O2
【解析】
【分析】在装置A中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稀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的CO2气体中含有杂质HCl,通过B装置中碳酸氢钠溶液除去HCl,在装置C中过氧化钠和CO2、H2O反应生成O2,未反应的CO2气体通过D装置的NaOH溶液除去,最后用排水法收集O2,根据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检验。
【详解】(1)A装置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
(2)由于制取CO2气体使用的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得反应生成的CO2中混有HCl杂质,仪器B中加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HCl;通过流程图可知,通过装置C生成的氧气中含有未反应的CO2气体,D装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所以D装置中盛放NaOH溶液;
(3)在装置C中,CO2、H2O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 O2、2H2O+2Na2O2=4NaOH+ O2↑;
(4)反应得到的O2用排水法收集,因此装置F中收集得到的气体是O2,验证O2的方法是取出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若复燃,证明是O2。
18. 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联合以氯化钠、氨及二氧化碳为原料,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又称“侯氏制碱法”,对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下列是“侯氏制碱法”制备纯碱的工艺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纯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他的类别是___________(填“单质”、“氧化物”、“酸”、“碱”或“盐”),其常见用途有___________。
(2)请写出“侯氏制碱法”中,往饱和食盐水中通入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粗盐水中含大量、、,“除杂”时依次加入过量的、、提纯。用离子方程式说明加入的目的___________。
(4)若在实验室中进行“分离”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
(5)循环Ⅰ中参与循环的物质是___________。
(6)制得的纯碱可能含少量,检验含有该杂质的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盐 ③. 制玻璃
(2) ①. ②. 不属于
(3)、
(4)漏斗、玻璃棒 (5)
(6)取少量样品溶于水中,先加入足量稀,再加入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
【解析】
【分析】粗盐水除杂后得到的饱和食盐水通入氨气进行氨化,再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过滤分离得到碳酸氢钠晶体,受热分解得到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进行循环利用。据此解答。
【小问1详解】
纯碱为碳酸钠,化学式为,是一种盐,可用于制玻璃;
【小问2详解】
向饱和食盐水通入氨气进行氨化,再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由于无化合价升降,因此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小问3详解】
加入除了要除去钙离子,还要除去加入的过量钡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实验中的分离为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小问5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过程中参与循环的物质的为二氧化碳;
【小问6详解】
检验碳酸钠中有氯化钠,即为检验氯离子,故用硝酸和硝酸银。具体方法为:取少量样品溶于水中,先加入足量稀,再加入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
19. 金属钴()在国防工业中有着重要应用。某矿石中含钴的氧化物(、)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没的方法提取钴元素,制备高纯度的钴的氧化物。研究人员查阅资料如下:
钴为灰色金属,有强磁性。钴元素化合物中常见价态有+2、+3价。钴元素能与氧元素组成化合物,包括、和。+3价的钴盐通常不稳定,可以将氧化,致使其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
(1)不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原因是具有___________性,在该反应中得到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
(2)酸浸时某矿石(含、)会发生如下反应,请将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
反应Ⅰ:___________
反应Ⅱ:___________
(3)为探究最佳提取条件,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①本实验研究了哪些因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表数据,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钻元素的浸出率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酸浸时,加入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酸浸后的溶液经沉钴得到草酸钴晶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83),煅烧草酸钴晶体可以得到高纯度钴的氧化物,其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应温度和失重率(失重率=对应温度下样品失重的质量÷初始样品的质量×100%)如下表所示:
阶段Ⅱ生成的固体氧化物仅有一种,该固体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 ①. 氧化 ②.
(2) ①. ②.
(3) ①. 用量、用量、温度 ②. 增大 ③. 作还原剂,将还原提高钴元素浸取率
(4)
【解析】
【小问1详解】
可以将氧化因此不能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的原因是具有强氧化性,将水中的氧元素从-2价氧化到0价,氧化产物是氧气,故答案为:氧化、;
【小问2详解】
、都是金属氧化物,和硫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1、2的变量为硫酸用量,2、3的变量为温度,4、5的变量为亚硫酸钠的用量,由2、3组数据可以看出,升高温度,钴元素的浸出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以将氧化,因此加入亚硫酸钠可以将三价钴离子还原,从而提高钴元素浸取率,故答案为:用量、用量、温度,增大,作还原剂,将还原提高钴元素浸取率。
小问4详解】
第Ⅰ阶段,失重率为19.67%,第Ⅱ阶段失重率为36.43%,设该固体氧化物中C和O的原子个数比为1:x则59+16x=183(1-19.67%-36.43%)=80.337,x≈1.33,1:1.33≈3:4,则该固体氧化物为C3O4,故答案为:C3O4。
20. 为了验证氧化性,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省略,气密性已检验)。
已知:
实验过程:
I.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然后关闭、、。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
Ⅴ.打开弹簧夹、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
Ⅵ.更换新的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Ⅶ.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再通入一段时间,然后拆卸,洗涤,整理仪器。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是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溶液变黄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能说明氧化性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过程Ⅶ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上述实验,结论如下表所示。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证明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填“甲”、“乙”、“丙”)。
【答案】(1)
(2)溶液
(3) ①. ②.
(4)将装置中的和完全排入B中被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5)甲、丙
【解析】
【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题,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空,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干扰实验,然后关闭K1、K3、K4,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此为实验室制备Cl2的装置,反应原理为:,产生的Cl2通入B中,发生反应2FeCl2+Cl2=2FeCl3,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即停止通入Cl2,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离子即Fe3+,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即发生反应:Na2SO3+H2SO4=SO2↑+Na2SO4+H2O,向B中通入SO2,发生的反应为:2FeCl3+SO2+2H2O=2FeCl2+2HCl+H2SO4,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即停止通入SO2,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即,实验结束后,打开弹簧夹K1~K4,再通入一段时间N2,将装置中的Cl2和SO2完全排入B中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然进行吸收后拆卸,洗涤,整理仪器,据此分析解题。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装置为实验制备Cl2的装置,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检验
测氯水的
验证钠与水反应为放热反应
验证热稳定性:
A
B
C
D
选项
陈述Ⅰ
陈述Ⅱ
判断
A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可与盐酸反应
Ⅰ对,Ⅱ对,有关系
B
向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加入,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为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
Ⅰ错,Ⅱ对,有关系
C
往溶液中加入少量饱和溶液,加热煮沸,制备胶体
胶体可用于净水
Ⅰ错,Ⅱ对,无关系
D
84消毒液中有效成分为次氯酸,可以杀灭细菌病毒等
84消毒液可以与洁厕灵混用,增强消毒效果
Ⅰ对,Ⅱ对,有关系
装置序号
加入的试剂
加入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___
D
___
___
编号
矿石用量/g
硫酸用量/g
用量/g
温度/℃
钴元素浸出率/%
1
85.71
12.62
0
85
56.39
2
85.71
6.31
0
85
49.98
3
85.71
6.31
0
65
43.33
4
85.71
6.31
0.43
65
73.95
5
85.71
6.31
0.86
65
74.77
热分解阶段
Ⅰ
Ⅱ
Ⅲ
热分解温度/℃
150-210
290-320
890-920
失重率/%
19.67
36.43
2.91
过程Ⅳ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过程Ⅵ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甲
既有,又有
有
乙
有,无
有
丙
有,无
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执信执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邵阳市第二执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CDBCA6-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