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相对原子质量:O-16 Na-23 C1-35.5
一、选择题(3×10=3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胜利闭幕。下列情景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 五星红旗缓缓升起B. 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
C. 人浪营造海潮图形D. 会场探照灯通电绚丽夺目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该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人浪营造海潮图形,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会场探照灯通电绚丽夺目,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 在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和操作规范。下列操作或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 轻微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
B. 用手直接拿加热后的仪器
C. 把鼻子凑到试管口闻气味
D. 手持试管加热
【答案】A
【解析】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详解】A、轻微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该选项处理方法正确;
B、不能用手直接拿加热后的仪器,以免烫伤,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不能直接凑到试管口闻气味,应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加热液体时,应用试管夹加持试管,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A。
3. 下列有关科学家及其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B. 拉瓦锡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C. 门捷列夫研究了空气的成分D. 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A、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该选项叙述正确;
B、拉瓦锡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叙述正确;
C、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C。
4. 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B. 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C.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 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反之试管内温度变小,气压变低,会倒吸,选项错误;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由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变为铜单质,选项错误;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选项错误;
D、给酒精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选项正确。
故选D。
5. 作为中学生应该具备应对火灾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跑离着火区域
C. 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
D. 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A、遇到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可能增加室内氧气浓度,加剧火势,错误;
B、遭遇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对吸入气体过滤,可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与烟尘的吸入,跑离着火区域以尽快脱离危险,正确;
C、扑灭电器失火不可用水基型灭火器,以免水导电,发生触电危险,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时,可砍伐出隔离带,将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利用移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正确;
故选A。
6. 我们要爱护水资源,下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图标是易燃气体图标,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PVC循环使用标志,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节约用水标志,选项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易爆品标志,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对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的分析,错误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灰浆中的氢氧化钙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选项分析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颜色和异味,该选项分析正确;
C、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而不是吸热,该选项分析错误;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于裁玻璃,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C。
8.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混合,此时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丁是反应物B. x的值为20
C. 乙是此化学反应的催化剂D. 生成38g甲,需消耗60g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前丁的质量分数为48%,反应后丁的质量分数为30%,丁的质量分数减少了48%-30%=18%,故丁是反应物,故选项正确;
B、由图2可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加一起等于1,所以可算出乙的质量分数为10%,即x的值为10,故选项不正确;
C、反应前乙的质量分数为10%,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也为10%,乙的质量分数在反应前后不变,故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杂质,故选项不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丁的质量比为:(19%-17%):(48%-30%)=1:9,则若生成38g的甲,设消耗丁的质量为x, ,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氮气和CO2都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烧,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均熄灭,不符合题意;
B、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没有现象,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有气泡生成,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获得的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表明甲烷中含有H,但不能证明有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探究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耗氧量情况。足量蜡烛和红磷分别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定的氧气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4%
B. 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和c点时容器内物质总质量相等
C. 燃烧后,两容器中氧气均未耗尽,蜡烛耗氧量较多
D. 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降至3%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 ,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为84%,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化 ,因为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所以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和c点时容器内物质总质量相等,故B正确;
C、由图分析可知 ,蜡烛燃烧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4%,红磷燃烧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所以红磷耗氧量较多,故C错误;
D、由图分析可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减少到14%时,蜡烛停止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少到10%时,红磷燃烧停止,所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10%,二者都停止燃烧,故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1. 碘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1)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1所示。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图2碘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值为______,容易_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碘离子。
(3)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______(填“单质”、“元素”或“原子”)。
(4)碘化银可用于从工降雨。碘化银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①碘化银的化学式为______,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
【答案】11. ①. 53 ②. 126.9
12. ①. 18 ②. 得
13. 元素 14. ①. AgI ②. -1 ③.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组成新分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元素周期表左上方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故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根据表格中信息,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小问2详解】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53=2+8+18+m+7,m=18;
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碘离子;
小问3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元素;
【小问4详解】
①由碘化银的分子构成可知,一个碘化银分子中含有一个碘原子和一个银原子,故碘化银的化学式为:AgI;
碘化银中银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0,可知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②从微观示意图中可看出,碘化银分子先分解成碘原子和银原子,碘原子结合成碘分子,碘分子聚集成碘,银原子聚集成银。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常情况下,硫单质是黄色晶体,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燃烧硫磺常用于熏蒸消毒和漂白。
材料二:西汉青铜雁鱼灯及其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青铜雁鱼灯里面是空的,腹部用于贮水。使用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含SO2)通过雁脖子进入腹部。
材料三:东晋《抱朴子》记载,“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
材料四:北宋《武经总要》记载,“用硫黄十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木炭末五两,捣合为球,贯之以麻绳一条,以炮放之,害攻城者”。
(1)“材料一”中属于硫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写一条)。写出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材料二”中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_______。
(3)“材料三”中丹砂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材料四”中火药的爆炸原理,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答案】(1) ①. 黄色晶体(或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等合理答案也可) ②.
(2)吸收含SO2的烟气,减少空气污染
(3)
(4)CO2
【解析】
【小问1详解】
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材料一”可知,硫的物理性质是硫单质是黄色晶体,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硫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青铜雁鱼灯里面是空的,腹部用于贮水,使用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含SO2)通过雁脖子进入腹部,所以“材料二”中青铜雁鱼灯腹部贮水的目的是吸收含SO2的烟气,减少空气污染。
【小问3详解】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说明HgS受热分解为Hg和S,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反应前有1S、2K、2N、6O和3C,反应后已知有2K、1S和2N,则3X有3C、6O,说明X为CO2。
13. 用“”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______。
(2)每个丙分子由______个原子构成。
(3)上图所示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填标号)
(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5)若3g甲完全反应,得到17g丙。已知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答案】13. 3:1
14. 4##四 15. 丙
16. 化合反应 17. 17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6:2,即3:1;
【小问2详解】
由图示可知,每个丙分子由4个原子构成;
【小问3详解】
上图所示的物质中,甲、乙由同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丙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则属于混合物的是丙;
【小问4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1”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5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设生成物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乙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为:,解得x=17,故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
14. 氢能是绿色能源。储氢、释氢、用氢过程中涉及的部分物质转化如下: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
(2)补全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③中,H2可通过燃烧提供能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氢能作为新能源的优点______。
(4)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写出乙醇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是 (填序号)。
A. 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B. 大力发展以煤为燃料的发电厂以缓解电能紧缺
【答案】14. 天然气
15. ①. N2 ②. 3H2
16. ①. ②. 产物是水无污染,热值高
17. 18. B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填:天然气;
【小问2详解】
②中,氨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N2、3H2;
【小问3详解】
氢气燃烧生成水,方程式为:;
氢气作为新能源燃烧产生的热量高,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且原料是水来源广泛;
小问4详解】
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A、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生产方式;
B、大力发展以煤为燃料的发电厂以缓解电能紧缺,增加了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绿色、低碳生产方式;
故选B。
15. 利用漏斗完成以下实验
(1)用图1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240℃;P2O3能溶于水,有毒性
【实验用品】药品:白磷、红磷、80℃热水:仪器:漏斗、橡胶导管、铁丝隔网等。
【实验装置】如图组装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见下表
【讨论交流】
①实验步骤Ⅱ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实验步骤Ⅲ中的操作________。
②实验现象I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③实验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拓展反思】
④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2)用图2装置完成面粉爆炸实验。漏斗中装有面粉,用力推注射器活塞,可以观察到现象:________,用力推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15. ①. 红磷不燃烧 ②. 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③.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④. ⑤. 生成有毒物质,没有进行吸收(合理即可)
16. ①. 发生爆炸,轻质塑料盖被爆炸冲开 ②. 吹起面粉,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实验II中,温度80℃不到红磷的着火点,即使将红磷与空气接触,也无法看到红磷燃烧,所以实验现象为:红磷不燃烧;
白磷的着火点是40℃,所以实验III中,温度已经达到了80℃,想看到白磷燃烧,只需要将白磷与空气接触,实验III操作为: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②实验现象Ⅰ中白磷不燃烧,Ⅲ中白磷燃烧,区别在于白磷是否与空气接触,所以对比可得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
③步骤Ⅲ中是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
④因为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性,生成后会逸散到空气里,所以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吸收生成的污染物;
【小问2详解】
面粉属于可燃物,且是粉尘细颗粒物,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用力推注射器活塞,注射器内空气快速流动吹起漏斗内面粉,使得面粉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使燃烧更剧烈,发生爆炸,轻质塑料盖被弹飞;
用力推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吹起面粉,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与空气充分混合。
16. 学习小组合作完成“CO2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1)选择实验方案。现提供三种制取CO2的方案:
A.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B.蜡烛燃烧
C.大理石和稀硫酸
小组经过讨论后选择用方案A制取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不选其他方案制取CO2气体的原因:_______。(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说明)
(2)进行实验活动。学习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如下任务:
①选择制取气体的仪器。小组同学选择了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带玻璃片的集气瓶,他还应从如图图仪器中选择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②组装仪器并_______。在玻璃导管与橡胶管连接前,应先用水润湿导管。
③取用药品。添加药品的顺序是_______。
④用集气瓶收集CO2气体。验满的操作是_______。
⑤完成相关性质实验。如图所示,把收集到的CO2气体缓缓倾例到烧杯中。在实验报告中记录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写出“CO2性质”的结论:
a.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b._______。
⑥结束实验,将残余物倒入水池中,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洗涤仪器:整理实验台,报告老师后离开实验室。
(3)评价与反思。小组同学都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乐趣,但因实验操作过程存在一处不当,同意本次活动表现评价为“有待改进”。针对存在的这处不当,你提出一条实验改进意见:________。
【答案】16. ①. ②. 不选B方案,原因是反应物有气体参与,无法控制反应物中气体的量,无法收集较纯净的气体##不选C方案,原因是反应生的硫酸钙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的持续发生
17. ①. 锥形瓶 ②. 长颈漏斗 ③.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 先加块状大理石,再加稀盐酸 ⑤.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⑥. 密度比空气大 ⑦. 试管刷
18. 残余物不能直接倒入水池中,应倒入指定容器内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方程式为:;
不选B方案,原因是反应物有气体参与,无法控制反应物中气体的量,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容易混入其他气体,无法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
不选C方案,是由于碳酸钙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钙微溶物,呈黏稠状,会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从而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故反应不能持续;
【小问2详解】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小组同学选择了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带玻璃片的集气瓶,则还应的仪器有锥形瓶和长颈漏斗;
②为防止装置漏气,组装好仪器后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固体和液体反应时,先加固体再加液体,以免引起液滴喷溅,故先加大理石,塞上瓶塞后,沿长颈漏斗加稀盐酸;
④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⑤蜡烛熄灭的顺序是由下至上,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⑥洗涤锥形瓶可用试管刷刷洗;
【小问3详解】
实验结束后,残余物不能直接倒入水池中,应倒入指定容器内,以免腐蚀管道。
17. 宇航员所需氧气的主要来源有:电解水制氧气、CO2再生氧气、固体燃料制氧气。化学兴趣小组对以上制氧原理开展探究。
主题一:电解水制取氧气
通过电解水可以方便获得氧气。用石墨电极电解水(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发现氧气体积比理论值偏小。为研究这一问题,在原装置中使用CO2传感器(装置如图1)记录电解前后(0~200s)CO2浓度的变化(如图2)。在10s接通直流电源130s电解结束。
(1)实验证明电解产生的气体中含有CO2,推测可能是装置中_______。参与了反应。实验室检验CO2时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分析图2中130s电解结束后CO2浓度继续变化的原因:________。
主题二:CO2与Na2O2(过氧化钠)反应制取氧气
Na2O2是常用的供氧剂,其供氧原理是Na2O2与人体呼出的CO2反应生成氧气。兴趣小组用图3装置探究CO2与Na2O2反应原理。
已知:Na2O2是淡黄色固体,氯化钙干燥剂用于吸收水蒸气。从吹气口缓缓向三支试管里持续通入潮湿的CO2气体,观察到试管A内固体由淡黄色逐新变为白色,且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A内复燃:试管B内脱脂棉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试管C内固体仍为淡黄色,且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C内不复燃。
(3)试管A内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是________。
(4)结合以上实验,分析Na2O2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是________。
(5)从安全角度说明Na2O2作供氧剂的使用注意事项:________。
主题三:用NaC1O3制取氧气
(6)利用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可快速获得氧气。空间站用含NC1O3的固体燃料制取氧气,其原理,神舟十四号宇航员每人每天需要氧气96L(该条件下氧气密度为2g/L),则需要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
(7)若要通过以上制气方法提供一位宇航员一天所需的氧气。计算至少需要NaCI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7 ①. 石墨 ②.
18. 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最后扩散到装置中
19. 固体由淡黄色变为白色,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说明反应有新物质生成 20. 要有水的存在 21. 远离可燃物
22. 192g##192克
23. 解:设至少需要NaClO3的质量为x,
答:至少需要NaClO3的质量为426g。
【解析】
【小问1详解】
产生的气体中含有CO2,实验中只有石墨含有碳元素,再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故是装置中石墨参与反应;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电解结束后,溶于水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装置中,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小问3详解】
通入潮湿的CO2气体,观察到试管A内固体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且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A内复燃,其是原过氧化钠不具备的性质,说明生成了新物质,表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小问4详解】
试管C内固体仍为淡黄色,且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C内不复燃,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故Na2O2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是有水存在;
【小问5详解】
Na2O2作供氧剂,易于物质反应生成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故其应该远离火源,以保证安全;
【小问6详解】
神舟十四号宇航员每人每天需要氧气96L,该条件下氧气密度为2g/L,故96L氧气的质量为96L×2g/L=192g;
【小问7详解】
见答案。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
Ca(OH)2与CO2反应
B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
用生石灰制作发热包
CaO与水反应吸收热量
D
用装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金刚石硬度大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气体鉴别氮气和CO2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
鉴别水与过氧化氢
取样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
C
获得纯净的MnO2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D
验证甲烷中含有C,H
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I.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
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
Ⅲ.
白磷燃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Ga 70,6m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