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徽省部分地区大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
展开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活跃期为每年7月17日至8月24日,在高峰期每小时有60多颗流星划过天空。2023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值发生在8月12日(农历六月廿六)晚上和13日凌晨,该时段非常适宜观赏流星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有关流星体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身可以发光B. 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C. 组成物质主要是气体D. 属于天体
2. 流星雨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的(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
3. 2023年8月12日晚上和13日凌晨适宜观赏流星雨,原因之一是( )
A. 月亮出现在黎明B. 月相为满月C. 月亮彻夜可见D. 月亮亮度较大
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信息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是( )
A. 青藏高寒B. 极地酷寒C. 蜀犬吠日D. 春暖花开
5. 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能源,下列能源中能量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风能B. 核能C. 地热能D. 潮汐能
1965年地质学家在果湖城西龟山发现了一种小型鱼龙(巢湖鱼龙)化石(如图所示),巢湖鱼龙生活在恐龙大面积出现的初期阶段,是当时的“海洋霸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巢湖鱼龙生活在( )
A. 二叠纪B. 三叠纪C. 志留纪D. 白垩纪
7. 巢湖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B. 联合古陆形成C. 是主要的成煤期D. 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0月29日20时58分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核B. 下地幔C. 岩石圈D. 软流层
9. 此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 )
A 横波可以通过莫霍界面,纵波不能B. 只有横波能通过软流层
C. 横波、纵波皆可以通过古登堡界面D. 在内核中只能监测到纵波
图示意大气中臭氧体积分数随高度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大气中的臭氧可以( )
A. 吸收地面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B. 吸收太阳长波辐射,削弱太阳辐射
C.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D. 被二氧化碳分解,形成臭氧层空洞
11. 臭氧体积分数最大区域所在的大气垂直分层( )
A.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递减后递增
C. 水汽、杂质多,天气多变D. 易受太阳活动干扰,影响无线电通信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暑假到黄土高原某地开展研学活动,图示意该地某区域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为3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林木密集区形成主要原因是( )
A. 位于鞍部,地形平坦B. 位于山谷,土壤水分条件好
C. 位于山脊,光照条件较好D. 坡度小,地势高,热量充足
13. 图示地区最大高差可能是( )
A. 170米B. 175米C. 239米D. 245米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貌齐全,发育有丰富多样的植被,主要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等。图5示意我国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分布,Ⅰ、Ⅱ、Ⅲ、Ⅳ、Ⅴ、Ⅵ代表植被类型,其中Ⅴ代表的植被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台湾省南部、云南省南部等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Ⅰ、Ⅱ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
A. 温带荒漠温带草原B. 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D. 温带草原常绿阔叶林
15. 与Ⅴ植被类型相比,Ⅵ植被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
A. 垂直结构复杂B. 多藤本植物,有滴水叶尖C. 多板根和茎花D. 多革质叶片,少附生植物
16. 城市公园绿化最好选择乡土植被,主要是因为乡土植被( )
①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强 ②维护成本低 ③美化环境效果更好 ④价格相对便宜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雨天气一般多上升气流,而晴朗天气多下沉气流。天气是影响昼夜温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图示意北半球某地某日某时段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状况。
(1)在图中画出该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并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
(2)若A表示湖泊,B表示陆地,则该时段为_____(白天/夜晚),并说明判断理由______。
(3)若该日该地等压面始终如图所示,则该日A地昼夜温差_____(大于/小于)B地,并解释其原因______。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图示意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
(1)说出甲地的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例举在丙地可能见到的海浪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每种类型至少2个)。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及位于大陆架且光热资源相对充足的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图示意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冬季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分布。
(1)分析舟山渔场形成原因。
(2)指出与冬季相比,夏季近岸海域等盐度线弯曲程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3)说明崇明岛的形成过程,并说出崇明岛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变化。
安徽省2023—2024学年(上)高一冬季阶段性检测
地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活跃期为每年7月17日至8月24日,在高峰期每小时有60多颗流星划过天空。2023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值发生在8月12日(农历六月廿六)晚上和13日凌晨,该时段非常适宜观赏流星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有关流星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身可以发光B. 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C. 组成物质主要是气体D. 属于天体
2. 流星雨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的(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高层大气
3. 2023年8月12日晚上和13日凌晨适宜观赏流星雨,原因之一是( )
A. 月亮出现在黎明B. 月相为满月C. 月亮彻夜可见D. 月亮亮度较大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是宇宙间物质组成形式,属于天体,D正确。自身不可以发光,不是由气体构成,其运动方向不一定为自西向东,ABC错。故选D。
【2题详解】
在高层大气约80—120千米高空,多数来自太空的流星体会燃烧,成为我们夜晚看到的流星,所以流星雨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的高层大气,AB错,D正确。臭氧层位于平流层,C错。故选D。
【3题详解】
注意材料“8月12日(农历六月廿六)晚上和13日凌晨,该时段非常适宜观赏流星雨”。农历六月廿六时段的月相为残月蛾眉月,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月亮亮度较小,月光对流星雨的干扰较小,所以适宜观赏流星雨,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蛾眉月是农历月底和月初的月亮或月相。形状如同眉毛,由此得名。分为新月蛾眉月和残月蛾眉月。新月蛾眉月于月初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呈反C状。残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现在东方天空,月面朝东,呈C状。
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信息可以解释的地理现象是( )
A. 青藏高寒B. 极地酷寒C. 蜀犬吠日D. 春暖花开
5. 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能源,下列能源中能量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风能B. 核能C. 地热能D. 潮汐能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更高而递减,极地地区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出现极地酷寒,B正确。青藏高寒主要与海拔高有关,蜀犬吠日主要与四川盆地的地形和天气有关,春暖花开主要与春季气温回升(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有关。故选B。
【5题详解】
风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A正确。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潮汐能是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主要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之间的引潮力有关。均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故选A。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以及昼夜长短)、海拔(影响日照时间、天气、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等)、天气(影响日照时间、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等)、坡向(阴阳坡)、坡度(影响太阳高度角)等。
1965年地质学家在果湖城西龟山发现了一种小型鱼龙(巢湖鱼龙)化石(如图所示),巢湖鱼龙生活在恐龙大面积出现的初期阶段,是当时的“海洋霸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巢湖鱼龙生活在( )
A. 二叠纪B. 三叠纪C. 志留纪D. 白垩纪
7. 巢湖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B. 联合古陆形成C. 是主要的成煤期D. 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巢湖鱼龙生活在恐龙大面积出现的初期阶段,应生活在三叠纪,B正确。二叠纪、志留纪属于古生代,AC错。白垩纪恐龙已经大面积出现,D错。故选B。
【7题详解】
巢湖鱼龙生活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C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两栖动物开始出现在晚古生代晚期。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0月29日20时58分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核B. 下地幔C. 岩石圈D. 软流层
9. 此次地震产生的地震波( )
A. 横波可以通过莫霍界面,纵波不能B. 只有横波能通过软流层
C. 横波、纵波皆可以通过古登堡界面D. 在内核中只能监测到纵波
【答案】8. C 9. D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 (或39~41) km,因此震源还位于地壳,地壳位于岩石圈中, C正确;地核、下地幔、软流层位于地壳以下,AB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横波、纵波都可以通过莫霍界面与软流层,AB错误;横波不可以通过古登堡界面,纵波可以通过古登堡界面到达内核,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图示意大气中臭氧体积分数随高度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大气中的臭氧可以( )
A. 吸收地面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B. 吸收太阳长波辐射,削弱太阳辐射
C.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D. 被二氧化碳分解,形成臭氧层空洞
11. 臭氧体积分数最大区域所在的大气垂直分层( )
A.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递减后递增
C. 水汽、杂质多,天气多变D. 易受太阳活动干扰,影响无线电通信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同时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C正确。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AB错。臭氧不会被二氧化碳分解,且臭氧层空洞主要与氟利昂的使用有关,D错。故选C。
【11题详解】
臭氧体积分数最大区域所在的大气垂直分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A正确。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递减后递增为高层大气;“水汽、杂质多,天气多变”为对流层;高层大气易受太阳活动干扰,太阳活动干扰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通信。故选A。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暑假到黄土高原某地开展研学活动,图示意该地某区域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为3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林木密集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位于鞍部,地形平坦B. 位于山谷,土壤水分条件好
C. 位于山脊,光照条件较好D. 坡度小,地势高,热量充足
13. 图示地区最大高差可能是( )
A. 170米B. 175米C. 239米D. 245米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情况,可以判断林木密集区分布在山谷中,因为山谷中水流汇集,泥沙沉积,水分条件、土壤条件较好,虽然图中林木密集区等高线弯曲形态也可能形成山脊,但山脊多为局部分水岭,加之太阳辐射较强,土壤水分较少,加之土壤较薄,不适合林木的生长,C错,B正确。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图中林木密集区并非鞍部,A错。地势高,热量不足,D错。故选B。
【13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区域最低处在东侧山谷,最高处在西北侧。读图,根据高差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n为两地之间相隔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由题目可知等高距是 30米,可以算出两侧高差为180~240米,结合所给答案可知最大高差可能为239米,故选C。
【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貌齐全,发育有丰富多样的植被,主要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等。图5示意我国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分布,Ⅰ、Ⅱ、Ⅲ、Ⅳ、Ⅴ、Ⅵ代表植被类型,其中Ⅴ代表的植被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台湾省南部、云南省南部等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Ⅰ、Ⅱ代表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
A. 温带荒漠温带草原B. 温带荒漠落叶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D. 温带草原常绿阔叶林
15. 与Ⅴ植被类型相比,Ⅵ植被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
A. 垂直结构复杂B. 多藤本植物,有滴水叶尖C. 多板根和茎花D. 多革质叶片,少附生植物
16. 城市公园绿化最好选择乡土植被,主要是因为乡土植被( )
①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强 ②维护成本低 ③美化环境效果更好 ④价格相对便宜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14. A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Ⅰ、Ⅱ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由东向西减少,故Ⅰ处代表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Ⅱ处代表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A正确;Ⅲ处为温带季风气候,代表植被为落叶阔叶林,Ⅵ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代表植被为常绿阔叶林,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读图及材料可知,Ⅴ处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多藤本植物、有滴水叶尖,有板根、茎花现象,垂直分层明显,ABC错误;Ⅵ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乔木多革质叶片,少附生植物,D正确。故D项。
【16题详解】
乡土植被为当地的植被,对当地的环境适应能力强,当地植被数量多,价格便宜,维护成本低,①②④对,B正确;和乡土植被相比,艳丽具有装饰性的植被美化环境的效果更好,③错,ACD错误。故选B。
【点睛】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1、种类多,热带植物比较多,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2、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且分层并不是很明显;3、乔木树群构造独特,一般都有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4、色彩不一,树冠的高低不齐,色彩也不一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雨天气一般多上升气流,而晴朗天气多下沉气流。天气是影响昼夜温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图示意北半球某地某日某时段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状况。
(1)在图中画出该时段的近地面等压面,并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
(2)若A表示湖泊,B表示陆地,则该时段为_____(白天/夜晚),并说明判断理由______。
(3)若该日该地等压面始终如图所示,则该日A地昼夜温差_____(大于/小于)B地,并解释其原因______。
【答案】17. 作图如下:
18. ①. 夜晚 ②. A地高空高压,近地面低压高温;夜晚湖泊气温高于陆地,故该时段为夜晚。(或B地高空低压,近地面高压低温;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故该时段为夜晚。)
19. ①. 小于 ②. A地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作强,昼夜温差小;B地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地某日某时段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状况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等压面、气流运动、湖陆风及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相反,由近地面等压面形态可知,A处等压面凸高值低形成低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B处等压面凸低值高形成高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风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近地面水平气流由B流向A,高空水平气流由A流向B,作图如下: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图示时段A地高空等压面向上弯曲,则湖泊高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气温较高(B地高空等压面向弯曲,则陆地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高压,气温较低);由于湖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湖泊比热容大,夜晚降温较陆地慢,湖泊气温高于陆地,故该时段为夜晚。
【小问3详解】
由材料“阴雨天气一般多上升气流,而晴朗天气多下沉气流”,A地近地面气压更低,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B地近地面气压更高,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风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图示意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
(1)说出甲地的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2)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并解释其原因。
(3)例举在丙地可能见到的海浪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每种类型至少2个)。
【答案】18. 东南风。理由:气压南高北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吹东南风。
19. 乙地大于甲地。乙地气压梯度更大;乙地位于海洋,摩擦力更小。
20. 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岸堆积地貌:沙滩,水下沙坝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读,等压面的判读,海岸地貌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气压分布可知,甲地气压南高北低,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偏北方,该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近地面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左偏转一定角度,吹东南风。
【小问2详解】
读图,甲、乙两地相比,乙地等压线更为密集,气压梯度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且乙地位于海洋,摩擦力相对更小,所以乙地的风速更大。
【小问3详解】
常见的海浪侵蚀地貌如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受海浪的堆积作用,多形成沙滩,水下沙坝等海积地貌。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及位于大陆架且光热资源相对充足的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图示意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冬季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分布。
(1)分析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
(2)指出与冬季相比,夏季近岸海域等盐度线弯曲程度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3)说明崇明岛的形成过程,并说出崇明岛自西向东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变化。
【答案】19. (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位于亚热带大陆架海域,光照充足,海水温度条件适宜,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形成渔场
20. 弯曲程度较大。相比冬季,夏季降水多,(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量大,稀释作用强,入海口处海水盐度降低较低。
21.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到入海口处,(由于 海水顶托作用或水下地势减缓)河水流速减泥沙沉积形成岛屿。崇明岛由西向东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
【解析】
【分析】本题以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冬季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分布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渔场的成因、河口等盐度的变化、冲积岛的形成过程及沉积特点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一般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及位于大陆架且光热资源相对充足的海区,渔业资源丰富”,读图可知,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位于亚热带大陆架海域,光照充足,地处中纬度,水温季节变化大,适合多种鱼类生长繁殖。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河口等盐度线越靠近陆地,盐度越低。河流入海口处等盐度线的弯曲程度主要受到河流入海径流大小的影响。与冬季相比,夏季是长江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稀释海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弯曲程度更大。
【小问3详解】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崇明岛的形成受长江和海洋共同影响。长江由于携带泥沙,在入海口由于海水顶托作用或水下地势减缓,水流相对缓慢,泥沙沉积,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岛屿。崇明岛由西向东随着流速减缓,河水携沙能力下降,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
安徽省部分地区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地区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
2024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驻马店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docx、河南省驻马店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PDF版含解析(可编辑):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地理PDF版含解析(可编辑),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