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检测
展开根据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马里在全球169个国家综合发展排名中列160位。农牧渔业是马里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农牧渔业占GDP的1/3,占就业人口的80%。马里工业基本空白。除制糖、棉花和纺织、啤酒和饮料、砖瓦等个别企业外,马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据此完成1~3题。
1.马里处于区域发展的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马里目前的开发方式主要是( )
A.集约型B.粗放型
C.高效益的综合型D.精细型
3.下列叙述中,符合马里的是( )
A.工业以简单的加工业为主
B.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采矿业
“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下图为我国智能出行分布图(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完成4~5题。
4.与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的是我国( )
A.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B.一月0℃等温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5.R省区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主要是因为( )
A.经济落后B.气候湿热
C.地表崎岖D.信息闭塞
下表为世界某大河流域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6~7题。
6.该河流域大城市仅一座,大城市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开发程度低,人口迁移拉力不足
B.资源贫乏,缺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C.农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D.工业化进程缓慢,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7.根据表格数据推测,该河流域发展的方向是( )
A.开垦荒地,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
B.向外迁移人口,控制开发规模
C.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造纸工业
D.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近年来,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高成本时代”到来的现象是(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 ②劳动力成本增加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9.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 )
A.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严格控制工业的规模
B.构建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
C.提高土地价格,增加财政收入
D.加速第二、三产业向外转移,为高新农业提供空间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我国南沙群岛是南海上散布范围最广的珊瑚礁群。南沙岛礁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岛上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2010年5月,海军南沙部队蔬菜生产生活保障项目——“南沙温室”建设正式启动。据此完成10~12题。
10.珊瑚岛的地下淡水资源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开采周期长B.水质较差
C.储量较少D.取水难度大
11.南沙岛礁种植蔬菜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缺土,石灰质岩石
B.多台风,气象灾害频发
C.高湿,日照时间短
D.高盐,土壤盐碱化严重
12.“南沙温室”与一般温室的功能有很大差异,推测其差异的功能是( )
A.保温B.保湿
C.保墒D.防腐蚀
彩虹之境生态村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该村只有43户住户,却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人居环境。能源方面,居民利用太阳能发电,并且主动要求降低电能消耗:水资源方面,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所有的污水都经过处理进行二次利用;建筑方面,建筑材料以木材、卵石、秸秆和泥土压块等本土材料为主。据此回答13~15题。
13.彩虹之境生态村独特的人居环境反映出( )
A.人地协调发展
B.人类被动适应环境
C.人定胜天
D.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发展
14.该生态村的建筑材料以木材、卵石、秸秆和泥土压块等本土材料为主。可以( )
A.提高建筑的观赏性
B.增加房屋牢固度,抵御地震灾害
C.增加墙体厚度,防寒保温
D.就地取材,有效降低资源消耗
15.当地居民利用太阳能发电有利于( )
A.减少碳排放B.节约水资源
C.降低能源需求D.节约建筑材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生产潜力指除气候条件外其他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仅由农业气候资源决定的单位面积土地上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最大值。下图示意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小麦实际单产水平重心与气候生产潜力重心的变化。
(1)指出小麦实际单产水平重心所处的地形区及该地区小麦种植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
(2)指出小麦实际单产水平重心与气候生产潜力重心的位置关系,并说明原因。
(3)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东北、华北平原种植小麦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差异。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立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将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下图为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区域图。
材料二 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70%以上的玉米种子来自这里。制种已成为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产业。目前中国制种业41家骨干企业在河西走廊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全球前5家制种公司也有4家落户河西,河西走廊真正在为全世界制种。
(1)分析河西走廊成为农业制种基地的优越自然条件。
(2)推测河西走廊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并阐述其原因。
课时作业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1~3.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信息“农牧渔业占GDP的1/3,占就业人口的80%。马里工业基本空白”可知,农业产值比重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故马里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A正确;B、C、D选项所示的阶段均在A选项所示阶段之后。故选A。第2题,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这种开发方式为粗放型,B正确;不是集约型、高效益的综合型或精细型,A、C、D错误。故选B。第3题,马里工业基本空白,工业化处于最初起步阶段,工业以简单的加工业为主,A正确。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意味着区域处于以工业化为主体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过渡阶段,B错;工业化处于最初起步阶段,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慢,C错;农牧渔业占就业人口的80%,D错。故选A。
答案:1.A 2.B 3.A
4~5.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结合图示可知,图中智能出行500万人次/年分界线,最接近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C对;明显与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月0℃等温线(沿秦岭—淮河一线)、南方与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不符合,A、B、D错。故选C。第5题,根据材料“‘智能出行’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巴士、代驾等出行方式”可知,“智能出行”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等息息相关。图中R省区为贵州省,其人口数量与重庆市相近,但经济发达程度远远落后于重庆市,故R省的智能出行次数远低于重庆市,A正确;贵州省与重庆市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类似,B错;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重庆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两地地表都是崎岖不平,C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贵州省信息并不闭塞,D错。故选A。
答案:4.C 5.A
6~7.解析:第6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该河流域人口密度很低,大城市只有一座,进而可得出该流域开发程度低,人口迁移拉力不足,大城市难以发展,A正确;由该地耕地、草原等占比可知农业规模较小,C错误;流域内资源状况、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城市环境状况,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判断,B、D错误。故选A。第7题,从表中可以解读出如下信息:人口密度很低、耕地很少、已开发的面积极少,由此推断该流域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正确;开垦荒地,扩大农作物生产规模以及发展造纸工业会破坏生态环境,A、C错误;该地人口密度小,向外迁移人口、控制开发规模,不利于区域发展,B错误。故选D。
答案:6.A 7.D
8~9.解析:第8题,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渐趋紧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要素高成本时代”到来,①②正确。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③正确。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不能体现国内产业要素的变化,④错误。故选A。第9题,控制工业的规模不合实际,对于优势产业应扩大生产规模,A错误;构建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有利于降低成本,B正确;提高土地价格,会增加成本,C错误;要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D错误。故选B。
答案:8.A 9.B
10~12.解析:第10题,珊瑚岛一般面积较小,由于四周是海洋,岛屿面积小且石灰质岩石不利于储水,导致珊瑚岛地下淡水储量较少,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1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岛礁主要是一种石灰质的岩石,不利于成土,珊瑚礁面积小,土壤少,缺少蔬菜生长所需要的土壤,A正确。该地位于热带,温暖湿润且多台风影响农业生产,但不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B错误。此处虽然高湿但光照充足,有利于蔬菜种植,C错误。土壤盐碱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A。第12题,一般温室主要建设在较为寒冷的地区,主要起保温、保湿作用。“南沙温室”地处热带海洋环境,不侧重保温、保湿作用,A、B错误。多台风、风暴潮、波浪等海洋灾害,以及高温、高湿、高盐容易腐蚀物质的大气环境,所以建设中,不需要保墒,应注意防腐蚀,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10.C 11.A 12.D
13~15.解析:第13题,彩虹之境生态村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反映出人地协调发展,故A正确。“能源方面,居民利用太阳能发电”人类能够利用自然资源,可见不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故B错误。“水资源方面,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所有的污水都经过处理二次利用”表明人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见不是人定胜天的思想,故C错误。“能源方面,居民利用太阳能发电,并且主动降低电能消耗”可见人类有其自身的能力与意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发展,故D错误。故选A。第14题,建筑材料以本土材料为主对建筑的观赏性影响不大,故A错误。木材、秸秆和泥土的建筑物相对于钢筋水泥建筑,牢固度较差,抵御地震灾害能力较差,防寒保温性能也较差,故B、C错误。该生态村的建筑材料以木材、秸秆和泥土压块为主,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故D正确。故选D。第15题,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当地居民利用太阳能发电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故A正确。利用太阳能发电与节约水资源关系不大,故B错误。当地居民利用太阳能发电使获取能源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能降低能源需求,故C错误。“建筑材料以木材、卵石、秸秆、泥土……为主”,可见利用太阳能发电与节约建筑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A。
答案:13.A 14.D 15.A
16.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分析得出,小麦实际单产水平重心所处的地形区位于115°E、35°N附近,该地应为华北平原地区,该地区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和春旱影响,华北地区以种植冬小麦为主,故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春旱。第(2)题,从图中实际单产水平和气候生产潜力曲线变化可知,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重心位于小麦实际单产水平重心的东南方。由题可知,气候生产潜力指气候资源决定的单位面积产值,南方较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水热资源丰富,因此气候生产潜力位置偏南。北方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小麦单产高。因此,实际单产水平重心偏北。第(3)题,气候资源利用率差异强调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好,气候生产潜力高,但小麦种植面积小,单产低,因此,气候资源利用率低;东北和华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条件较差,但小麦种植面积大,单产高,因此,气候资源利用率高。
答案:(1)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春旱。
(2)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重心位于实际单产水平重心的东南方。
原因:南方地区光、热、水资源组合较好,是粮食作物播种的最适宜区,因此气候生产潜力地理重心偏南;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耕种经验丰富,技术先进,因此单产重心偏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资源丰裕,但小麦单产低,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气候资源相对稀缺,但小麦单产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高。
17.解析:第(1)题,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其中气候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等因素。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北麓,多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质优良且水源充足;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降水少,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的晾晒。第(2)题,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西走廊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距离风源地近,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且风向与河西走廊走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
答案:(1)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农业耕种;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颗粒饱满;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灌溉水源较为充足、优质;位于冲积扇边缘,土壤肥沃;气候干燥水分少,利于晾晒种子。
(2)太阳能:气候干旱,光照强;风能:距离冬季风源地近,狭管效应明显。
流域面积
230万km2
鱼类数量
43种
草原
3%
人口密度
1人/km2
耕地
2%
农田灌溉
10%
大城市
1座
已开发面积
1%
水电站
2座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测试题,共8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练习,共10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2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认识区域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2课时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