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大肠杆菌中的EcRⅠ酶能够专一性识别CAATTC序列,并在C与A之间将这段序列剪开。该酶属于( )
A.DNA连接酶B.RNA聚合酶
C.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DNA聚合酶
2、60C(钴)是典型的γ放射源。我国农业科学家利用60C处理棉花,成功培育出高产棉花新品种“鲁棉1号”。该过程采用的育种方式及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
A.杂交育种、基因自由组合B.诱变育种、染色体交叉互换
C.杂交育种、染色体结构变异D.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3、用除草剂处理杂草一段时间后,杂草的抗药性会增强,原因不包括( )
A.杂草群体内部出现了抗药性的变异
B.除草剂对杂草的基因型直接进行选择
C.除草剂对杂草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药性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
4、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
A.自然选择B.基因突变C.染色体变异D.随机交配
5、科学家从羊脑中提取到某种激素,注射到幼龄大鼠体内,其体重增长比未注射的幼龄大鼠更快。若向幼龄大鼠饲喂该激素,则无上述效果。推测这种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B.生长素C.性激素D.生长激素
6、神经递质,激素、抗体都是参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有机物
B.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C.都不会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活动
D.发挥作用后理化性质都不改变
7、“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节选自《答谢中书书》)。这一段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生态系统B.种群C.群落D.物种
8、《本草纲目》中提到“川蜀桑多,时有生者”。“生者”指攀附在桑树上的一种植物,它的叶片可进行光合作用,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需要从桑树获得,而“桑”会逐渐衰落干枯甚至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者”与“桑”的关系为寄生
B.“生者”与“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C.“生者”离开“桑”也能独立生存
D.“生者”与“桑”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9、自然生态系统中,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能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的方向及呈现该方向的原因是( )
A.正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正置,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
C.倒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倒置,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
10、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四种体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A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体液B、C中的高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A和B
C.四种体液的渗透压都主要由Na+和Cl-等无机盐维持
D.该图体现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跑步时调节躯体平衡的中枢是下丘脑
B.感知外部世界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
D.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12、如图表示某次反射过程中,其中两个相邻神经元的结构及神经纤维上某处某时刻的电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处随后将会发生K+的外流
B.①②之间区域的电位分布叫动作电位
C.③处结构是由两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
D.③处的信息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递的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的范围更准确、时间更长
C.某些内分泌腺如肾上腺本身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或功能
14、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如图表示医护人员体内某些物质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护人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
B.医护人员饮用高浓度盐水有助于快速恢复机体内水盐的平衡
C.该图可表示医护人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与尿量变化的关系
D.该图可表示医护人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与肾小管重吸收水量的关系
15、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某兴趣小组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后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通过导管进入体液进行运输
B.乙组注射甲状腺激素后通过分级调节影响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
C.一定时间后,三组家兔新陈代谢的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乙、甲、丙
D.一定时间后,三组家兔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丙、甲、乙
16、某学生在一次打扫卫生活动中,出现了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喘不过气的反应,离开现场后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同学的反应是免疫失调导致的
B.离开现场症状很快消失说明该反应具有消退较快的特点
C.该同学所发生的症状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参加打扫卫生活动前,该同学未对相关过敏原产生过免疫反应
17、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染B淋巴细胞
B.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极易传播艾滋病
C.艾滋病患者后期被多种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较高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18、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影响”由吲哚乙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B.该“影响”是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的
C.该“影响”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是一种非极性运输
D.该“影响”是一种对植物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19、某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种植物茎切段生长的影响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当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如图,图中虚线表示清水处理茎切段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处茎切段中的乙烯含量可能高于a处
B.b处生长时间长于a处,表现出抑制作用
C.茎切段的生长受生长素和乙烯等共同调控
D.a处的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其他器官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20、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下列做法未改变对应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的是( )
A.大熊猫——建立自然保护区
B.老鼠——厨余垃圾合理分类、及时处理
C.大豆——对农田进行施肥除草、中耕松土
D.草履虫——用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投放同种草履虫
21、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还有波动、下降等情况
B.同一时间两条曲线种群数量的差异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
C.外来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环境,种群数量变化都类似曲线X
D.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曲线Y的生物,种内斗争将逐渐加剧
2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对人类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属于潜在价值
23、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如图为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
B.该图中“碳中和”可表示为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过程中碳主要以CO2形式传递的
D.⑥⑦过程中碳的传递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2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由于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不是无限的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态系统受到不同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时间是一样的
D.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差异
25、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分别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
B.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④
C.⑥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通常⑥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26、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系表现为高温下雄性不育,低温下可育。研究人员常在高温条件下将其与常规可育水稻进行杂交,以培育具有杂种优势(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的水稻新品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的应用减少了杂交育种中人工去雄的麻烦
B.需要对温敏雄性不育水稻留种时,可让其在低温下进行自交
C.高温条件下与常规可育水稻杂交时,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作父本
D.培育具有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不需要经历连续自交的过程
27、稻蝗属有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③小翅稻蝗,其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在区域重叠处,相同环境下会使①②产生相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①与③可完成交配且分布区域有重叠,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C.②与③精子传送率为100%,说明二者在自然条件下可进行基因交流
D.①②③相互之间存在隔离,三者基因库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相似部分
2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外界环境因素变化会使内环境成分与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C.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
D.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右,此时机体散热量与产热量几乎相等
29、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给离体神经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在阈刺激的基础上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即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坐骨神经的Smax可能高于单根神经
B.坐骨神经的Smin可能低于单根神经
C.刺激强度为Smin时,坐骨神经中所有神经纤维发生了兴奋
D.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其Smin等于Smax
30、IA是一种“智能”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GT),其调控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已知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
B.①②分别表示减少、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
C.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IA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D.血糖降低时,IA与GT以及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均会减少
31、抗原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TD-Ag需要T细胞辅助和吞噬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它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TI-Ag无需T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并激活B细胞,但只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如图为某人体内正在进行的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抗原属于TD-Ag抗原
B.图中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细胞abc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b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
32、独脚金内酯(S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不敏感突变体都会失去顶端优势。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max1)和SL突变体2(max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与野生型(W)形成明显区别(如图一);在幼苗期进行嫁接试验,培养后植株形态如图二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ax2_R、W_S,W_R都能产生SL
B.max1_S,max2_S,W_S都对SL敏感
C.推测max2_S+max1_R表现顶端优势
D.推测max1_S+max2_R表现顶端优势缺失
33、兴趣小组对一块棉田中某害虫的种群密度做了估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害虫在其分布区域中的个体数量代表种群密度
B.估算害虫的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调查棉花植林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4、下列调查方法不能达到调查目的的是( )
A.调查濒危动物东北虎种群数量——逐个计数法
B.调查池塘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
C.调查有强烈领域行为的狮子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比较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35、某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1+a2+a3+d1+d2
B.同化量b3中有一小部分能量通过本营养级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2+d1)-(b1+b2+b3)人工饲料
D.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b2)/(b1+b2+b3)×100%
二、填空题
36、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要了解其退耕后的农田是否“还林”成功,可以调查退耕农田不同演替阶段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回答下列问题:
(1)退耕农田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
(2)调查退耕农田不同演替阶段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的方法是指__________;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
(3)在气候条件适应的情况下,退耕后的农田可能依次经历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直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下列关于从灌木到森林阶段的演替变化,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灌木完全消失
②灌木的优势地位被取代
③灌木群落使土壤更加湿润,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
④动物获得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种类数增多
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更明显
⑥乔木比灌木长得更高大,争夺阳光更有优势
⑦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加丰富多样
A.③②⑥①⑤④⑦B.③⑥②①⑤⑦④C.③⑥②⑤④⑦D.②③⑥⑤⑦④
37、研究发现,若大型食肉动物大量减少,生活在密林中以植物为食的薮羚,会冒险向开阔的没有遮蔽物的平原移动,以获取更好吃﹑营养价值更高的刺轴含羞草等食物。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薮羚所属的成分是___________。薮羚与刺轴含羞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薮羚对刺轴含羞草的作用是___________。(答1点即可)
(2)大型肉食动物大量减少后,薮羚数量会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
(3)为了减轻刺轴含羞草等植物被捕食的压力,研究人员在开阔的平原区域内播放美洲豹,狮子等肉食动物的叫声,模拟其存在,以便使薮羚重新从平原迁入密林中。食肉动物的叫声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38、随着中药药材需求量的增长,植物激素开始广泛用于中药药材的生产。为了解不同植物激素对三七(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主要以根入药)萌芽及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分别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对三七休眠芽进行处理,部分实验结果如表,已知植株过于细长不易存活。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_。
(2)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说明赤霉素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3)据题意分析可知,A~G组处理适用于提高三七休眠芽出苗率和存活率的一组是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9、向小鼠体内注射减毒结核分枝杆菌,后者产生的一种热休克蛋白能激活小鼠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T细胞,引起小鼠细胞免疫异常,小鼠出现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似的病理特征,从而可构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性动物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功能异常的角度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____________病。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一种热休克蛋白能激活小鼠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T细胞,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性动物模型可应用于药物的临床试验。为验证灌喂物质X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缓解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适龄正常的健康小鼠若干只,完全弗氏佐剂(含减毒结核分枝杆菌),物质X(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中涉及的剂量不作具体要求,小鼠关节明显肿胀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饲养条件适宜)。
实验步骤:
①适应性饲养:选取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3组,正常饲养数天。
②完全弗氏佐剂处理
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完全弗氏佐剂。
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续处理数天,直至小鼠关节明显肿胀,建成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
③物质X处理:
甲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喂一定量生理盐水
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续处理若干天;观察小鼠关节情况。
四、读图填空题
40、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通常,当体温高于或低于调定点时,正常机体能通过相关调节使体温维持在调定点左右。体温调定点并非一成不变,研究表明,病毒感染等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源(EP),它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释放中枢发热介质,进而作用于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人体发热。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目信息和所学知识,补充完善下列关于病毒入侵机体引起发热的基本过程模型(如图)。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正常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处于____________℃左右。当病毒感染机体引发体温调定点上移后,人体常会感觉到寒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中枢发热介质有正、负调节介质(对体温调定点的上移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两种类型。推测机体存在负调节介质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故大肠杆菌中的EcRI酶能够专一性识别CAATTC序列,并在C与A之间将这段序列剪开,该酶属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答案:D
解析:60C具有放射性,用60C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这种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其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3、答案:B
解析:A、杂草群体内部出现了抗药性的变异,喷洒除草剂对杂草进行选择,一段时间后,杂草的抗药性会增强,A正确;B、除草剂对杂草的表现型直接进行选择,B错误;C、除草剂对杂草进行了定向选择,C正确;D、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抗药性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D正确。
4、答案:D
解析:A、自然选择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不符合题意;B、基因突变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B不符合题意;C、染色体变异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不符合题意;D、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D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
解析:科学家从羊脑中提取到某种激素,注射到幼龄大鼠体内,其体重增长比未注射的幼龄大鼠更快。若向幼龄大鼠饲喂该激素,则无上述效果,说明该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以被消化酶分解,不能发挥作用,同时促进动物生长,说明该激素是生长激素。
6、答案:C
解析:A、神经递质也可以是无机物,例如NO等,A错误;B、抗体不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其作用是特异性结合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消灭,B错误;C、神经递质,激素、抗体都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只能调节细胞代谢,抗体和抗原结合,执行体液免疫的功能,C正确;D、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分解或回收,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抗体发挥作用后也不能再使用,理化性质发生改变,D错误。
7、答案:A
8、答案:A
解析:A、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生者”与“桑”的关系为寄生,A正确;B、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一现象叫作互利共生。显然,“生者”与“桑”的关系不是互利共生,B错误;C、“生者”攀附在桑树上,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需要从桑树获得。可见,“生者”离开“桑”后,不能独立生存,C错误;D、“生者”与“桑”属于寄生关系,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不一致,D错误。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C
解析:A、跑步时调节躯体平衡的中枢是小脑,A错误;B、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之一,感知外部世界并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到人类的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C正确;D、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D
解析:A、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没有导管,A错误;B、乙组注射甲状腺激素后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影响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影响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B错误;C、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速率,丙组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而甲组注射生理盐水,所以丙组代谢速率大于甲组,C错误;D、甲组注射生理盐水,乙组注射了甲状腺激素,会反馈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三组家兔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丙、甲、乙,D正确。
16、答案:D
17、答案:A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A错误;B、艾滋病能够通过血液传播,故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极易传播艾滋病,B正确;C、艾滋病患者后期由于体内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容易被多种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较高,C正确;D、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辅助性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了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故其破坏了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D正确。
18、答案:D
解析:A、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A错误;B、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会导致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并不是接受光照后产生的,B错误;C、生长素从尖端传递到伸长区是种极性运输,C错误;D、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D正确。
19、答案:B
解析:A、b处生长素浓度高于a处,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所以a处茎切段中的乙烯含量可能高于a处,A正确;B、图中虚线表示清水处理茎切段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是作为空白对照,而b组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低于虚线,说明生长速度更快,因此表现为促进作用,B错误;C、茎切段的生长受生长素和乙烯等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控,C正确;D、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的敏感度高于茎,a处生长素浓度对茎有促进作用,可能对根有抑制作用,D正确。
20、答案:D
解析:A、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能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厨余垃圾合理分类、及时处理可以减少老鼠等有害生物的食物来源,能改变其环境容纳量,B正确;C、对农田进行施肥除草、中耕松土,可以减少与大豆竞争营养等资源的生物,能提高大豆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D、用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投放同种草履虫,只能改变草履虫达到K值的时间,但因为没有改变环境条件,故不能改变草履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
21、答案:C
解析:A、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还有波动、下降等情况,A正确;B、同一时间两条曲线种群数量的差异是由环境阻力引起的,B正确;C、外来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环境,可能不适应新环境条件,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C错误;D、曲线Y表示S形曲线,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曲线Y的生物,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将逐渐加剧,D正确。
22、答案:D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生态环境的破坏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C正确;D、结合分析可知,对人类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23、答案:C
解析:A、碳循环发生在生物圈(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B、碳中和要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让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生物与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即构建的数学模型为①+②+③+⑤=④,B错误;C、①表示分解者释放二氧化碳,②表示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③表示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④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⑤表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①②③④⑤过程中碳主要以CO2形式传递的,C正确;D、⑥、⑦表示消费者、生产者的粪便和遗体、残枝败叶等供分解者分解,而不是通过食物链(网)进行,D错误。
24、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该调节能力并不是无限的,A正确;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C、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的干扰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同,C错误;D、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存在差异,通常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有关,D正确。
25、答案:B
解析:A、①②分别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A正确;B、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三级消费者,属于⑤,B错误;C、⑥为构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它们之间可以构成捕食关系,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正确;D、通常⑥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D正确。
26、答案:C
解析:A、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在高温下雄性不育,所以在育种过程中,减少了杂交育种中人工去雄的麻烦,A正确;B、由于温敏雄性不育系在低温下可育,所以可以让其在低温下进行自交,可以让其留种,B正确;C、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在高温下雄性不育,如果高温条件下与常规可育水稻杂交时,则温敏雄性不育水稻只能作母本,C错误;D、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度,所以培育具有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是杂合子)不需要经历连续自交的过程,D正确。
27、答案:D
解析:A、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与环境无关,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A错误;B、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所以①与③可完成交配且分布区域有重叠,但不能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②与③精子传送率为100%,只能说明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很高,但不能说明其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因为可能不会产生后代,或者后代不可育,C错误;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①②③相互交配,交配率低,精子传送率低,说明三者基因库有显著差异,但也有相似部分,D正确。
28、答案:D
解析: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内环境为体内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了条件和物质保障,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内环境,A错误;B、外界环境因素变化会引起内环境成分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但未必使明显变化,因为内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C、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不是只有神经调节,C错误;D、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38℃左石,说明此时机体散热量与产热量几乎相等,因为体温相对稳定使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D正确。
29、答案:C
解析:A、给离体神经依次施加由弱到强的电刺激,出现第一个动作电位时的刺激强度即阈刺激,记为Smin,当动作电位幅值不再随刺激增强而增大时的刺激强度为最大刺激,记为Smax,所以坐骨神经的Smax可能高于单根神经,A正确;B、坐骨神经有许多神经纤维,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因此坐骨神经的Smin可能低于某个单根神经,B正确;C、由题意可知,刺激强度为Smin时,坐骨神经中只有部分神经纤维发生了兴奋,C错误;D、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因此其Smin等于Smax,D正确。
30、答案:D
解析:A、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葡萄糖与GT结合增多,导致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升高,而IA与GT结合,导致①GT与葡萄糖结合减少,②同时IA与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导致③膜上的GA增多,B正确;
C、与外源胰岛素相比,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避免低血糖的产生,C正确;
D、血糖降低时,葡萄糖与IA竞争性结合GT减少,IA与GT结合增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D错误;
故选D。
31、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抗原直接刺激并激活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引起体液免疫,所以图中抗原属于TI-Ag抗原,A错误;B、图中c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C、图中c细胞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b细胞为记忆细胞,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该抗原的记忆,D正确。
32、答案:A
33、答案:A
解析:A、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故害虫在其分布区域中的个体数量不能代表种群密度,A错误;B、估算害虫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C、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棉花植林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进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D正确。
故选:A。
34、答案:C
解析:A、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调查濒危动物东北虎种群数量可以用逐个计数法,A正确;B、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水体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因为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个体微小,需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所以需从水体随机取样检测,B正确;C、调查有强烈领域行为的狮子种群密度,由于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不相同,故不能采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方法为取样器取样调查法,D正确。
35、答案:A
解析:A.a2和b2分别为第二营养级动物和第三营养级动物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分别为第二营养级动物和第三营养级动物从人工投入的有机饲料中同化的能量。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农场的总能量包括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及人工投入的能量,图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人工投入能量为d1+d2,故流经该农场的总能量为a1+a2+a3+d1+d2,A正确。
36、答案:(1)次生演替;退耕农田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2)样方法;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
(3)C
解析:(1)退耕农田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因为退耕农田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调查退耕农田不同演替阶段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从灌木到森林阶段的演替变化历程为:③灌木群落使土壤更加湿润,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⑥乔木比灌木长得更高大,争夺阳光更有优势;②灌木的优势地位被取代;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更明显;④动物获得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种类数增多;I⑦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更加丰富多样。故选:C。
37、答案:(1)消费者;捕食关系;控制刺轴含羞草的种群数量
(2)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一定数量上波动
(3)物理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薮羚是植食性动物,为消费者,薮羚吃刺轴含羞草,二者的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薮羚对刺轴含羞草的作用是:帮助刺轴含羞草传粉或传播种子、通过呼吸作用为刺轴含羞草提供二氧化碳。
(2)大型食肉动物大量减少后,薮羚数量会暂时上升,但是环境资源有限,薮羚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会因为种内斗争加剧而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3)食肉动物的叫声属对于薮羚来说是物理信息,使薮羚闻声逃离,从而减轻对刺轴含羞草等植物被捕食的压力,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8、答案:(1)根尖
(2)解除芽的休眠,提高休眠芽的出苗率,促进植株增高等
(3)E组;E组比CDFG四组三七休眠芽出苗率高,且三七株高与株茎之比较A、B组更小
(4)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解析:(1)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是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2)据表格可知,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出苗率更高,同时株高/株径的值更高,所以赤霉素具有解除芽的休眠,提高休眠芽的出苗率,促进植株增高等的作用。
(3)E组比CDFG四组三七休眠芽出苗率高,且三七株高与株茎之比较A、B组更小,由于植株过于细长不易存活,所以在E组条件下植株更容易存活,因此选择E组。
(4)由于温度、水分属于无关变量,同时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9、答案:(1)自身免疫病;接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该种热休克蛋白与小鼠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有相似的结构
(3)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完全弗氏佐剂;甲组:每天每只小鼠灌喂一定量生理盐水;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喂等量物质X
解析:(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的结构,所以属于自身免疫病;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接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由于T细胞可以特异性的识别抗原,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一种热休克蛋白能激活小鼠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的T细胞,所以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热休克蛋白与小鼠体内针对关节软骨自身抗原有相似的结构。
(3)实验目的是验证灌喂物质X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缓解作用,自变量是药物X,因变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症状;将小鼠分成三组:②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完全弗氏佐剂。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完全弗氏佐剂。甲组表现正常,而乙组和丙组建成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③甲组作为空白对照,每只小鼠灌喂一定量生理盐水;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喂一-定量生理盐水。而丙组作为实验组每天每只小鼠灌喂等量物质X。连续处理若干天;观察小鼠关节情况。
实验结果:甲组表现正常,乙组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丙组灌胃物质X,可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40、答案:(1)释放中枢发热介质;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产热量增加
(2)37℃;此时人体体温低于调定点,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3)防止体温调定点无限升高,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解析:(1)图中显示在病毒的刺激下,产EP细胞产生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中枢①释放中枢发热介质作用于②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因此人体需要增加产生,所以③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导致④产热量增加。
(2)正常人的体温调定点处于37℃,如果体温调定点上移后此时人体体温低于调定点,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所以人体感到寒冷。
(3)正、负调节介质对体温调定点的上移分别起促进和抑制作用,存在负调节的意义是防止体温调定点无限升高,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组别
处理
出苗率(%)
株高/株径
30天
60天
90天
120天
150天
180天
A
3%赤霉素1500倍稀释液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62.41
B
3%赤霉素3000倍稀释液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63.24
C
0.0001%细胞分裂素300倍稀释液
0
0
16
50
90
90
26.01
D
0.0001%细胞分裂素600倍稀释液
0
0
10
40
60
74
18.56
E
0.004%油菜素内酯2000倍稀释液
0
10
50
90
100
100
49.31
F
0.004%油菜素内酯4000倍稀释液
0
0
14
50
70
82
46.73
G
清水
0
0
12
40
66
76
48.79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生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