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1.古代诗歌阅读: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李贺,约公元790年—817年,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指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
B.第二句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该句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C.前四句诗人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D.诗的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2)《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从艺术手法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
2.古代诗歌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代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全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为自我宽慰之辞,表明自己因懂得音乐而能深谙颖师所弹琴声的奥妙。
C.末尾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弹琴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琴声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激烈波动。
D.韩愈在诗中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二是曲外的境界。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与形,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2)清代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琵琶行》),韩退之《颖师琴》,皆摹写声音之至文”。请比较这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3.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端四句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谈爱说恨,卿卿我我,写出了乐声初发时轻柔哀怨的特点。
B.“忽变轩昂勇士”五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形象地写出了乐声骤然突变、高亢激昂的特点。
C.下阕“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句,运用“留白”的手法表现音乐的魅力,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有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
D.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无泪与君倾”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深沉。
(2)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请分别加以概括。
4.古代诗歌阅读:
听蜀僧濬 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古代诗歌阅读:
琵 琶 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注释】政:同“正”,正好。柴桑:晋陶渊明故里在柴桑,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模拟白居易《琵琶行》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氛围,为下文做铺垫。
B.三、四两句先概述了当年白居易举杯饮酒送友的事情,诗人顺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C.“白乐天,白乐天”这种呼告语气,含着对白乐天关切之意和将要发出的劝慰之情。
D.“浔阳”既是陶潜的故土,又是当年白氏被贬之地,将两诗人联系起来写富有意蕴。
(2)戴复古对《琵琶行》中诗人当年送客时做法不满,他认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6.古代诗歌阅读: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②,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
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
(2)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处境简要分析。
7.古代诗歌阅读:
听筝 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
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①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为聆听筝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空环境。
B.“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表达了对筝曲的赞美:筝曲的音律十分和谐,演奏者的指法也清纯雅正。
C.“恰流莺”四句以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丰富悦耳的音响,声情并茂地展示筝曲之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作者以“听,尽是断肠声”结束全曲,既承前文“诉衷情”的情思,又与上句“敲碎玉壶冰”相照应。
(2)本诗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古代诗歌阅读:
听郑五愔弹琴 孟浩然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前两句写阮籍正坐在清风吹拂的竹林中豪饮,眼前之景为下文直接描写琴声营造氛围。
B.孟诗的中间四句,“下衫袖”的细节描写和边弹边饮的举动共同塑造了郑愔豪放不羁的形象。
C.柳诗首联先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再联想到秦人悲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相似写法。
D.柳诗颈联运用了联想手法,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衬托了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的形象。
(2)两首诗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古代诗歌阅读:
贺新郎① 刘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消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人道愁来须殢②酒,无奈愁深酒浅。但托意焦琴③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①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tì ]:沉溺。③焦琴:焦尾琴。《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为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去”三句,词人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悲凉情景的慨叹与自嘲。
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回忆,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虚实结合,两相对比。
C.过片紧承词意,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了“初见”时的情态,写出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词的歇拍两句,情景融会,借万叠云山一吐词人心中的积郁,于苦痛凄咽中翻出奋发前行的激昂之音。
(2)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10.古代诗歌阅读:
浔阳三题·湓浦竹 白居易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①。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玄冥②气力薄,草木冬犹绿。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剖劈青琅玕③,家家盖墙屋。
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注】①燠[yù ]:暖。②玄冥:冬神。③琅玕( láng gān):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从地点、季节和天气特征等方面交代了湓浦竹的生长环境。
B.第三到六句紧承前文,写初冬虽有风霜,但草未凋零,树未落叶,为下文写湓浦竹的境遇作了铺垫。
C.最后四句,先宕开一笔写汾晋之地的竹子,后反问湓浦之竹,抒发了对湓浦竹受到不公待遇的慨叹。
D.本诗和《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绕宅生”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本诗和《琵琶行》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湓浦竹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
11.古代诗歌阅读: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居住环境写起,“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暗示客居的萧条。
B.“常”点出鹃啼的频繁,啼声分外清晰与刺耳衬托出莺燕间的无声、月夜的静寂。
C.词人“孤梦”被“惊残”,“催成清泪”,可见鹃啼成了心理重负,深感无可奈何。
D.本词借物寓情,以环境的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啼声引发人生的感慨,结构谨密。
(2)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B.“该句以虚写实”说法错误。“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思是“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应是以实写虚。)
(2)①都有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李诗第二句借空山凝云写出李凭弹奏效果的独特魅力,白诗用“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勾勒音乐之奇效。②都有比喻(或通感)、夸张:如李诗中“昆山”两句,白诗中“如急雨”、“如私语”使得音乐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等。③都有大胆的想象。李诗中神山、月宫及相关事物,白诗中间关莺语、铁骑等,都属想象,借助这些展现了音乐魅力。
2.
【答案】
(1)B (B.“因懂音乐而深谙琴声奥妙”错误。“未省”,自谦之词,不懂音乐,但却被琴声感动。)
(2)①以声写声(听觉)。三首诗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的过程;②以形写声(视觉)。无形的乐声,在三首诗都得到了有形的表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能够目睹;③以感写声(感觉)或侧面烘托。三首诗除正面摹写声音外还结合听众的内心感受进行侧面的烘托。
3.
【答案】
(1)B(B.“忽变轩昂勇士”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两句变为飘渺悠远,乐曲像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2)①苏轼被变化多端、起伏抑扬的琵琶曲触动,心生对人世沉浮的慨叹;②白居易为婉转动人的琵琶曲所打动,感伤于琵琶女天涯沦落的遭际,心生同情与共鸣,自伤贬谪之痛。
4.
【答案】
(1)D (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尾联两句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2)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
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侧面烘托琴声悠扬动听。
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和“霜降钟鸣”的典故,借音乐引发的共鸣表现蜀僧琴艺高超。
5.
【答案】
(1)A (A.“渲染悲凉氛围,为下文做铺垫”错,本诗歌以浔阳江头景物开篇,目的是把读者带入白居易《琵琶行》,下文接着对《琵琶行》进行评价,这里并不是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
(2)①大丈夫送客时不应该儿女情长,干预琵琶女的事。②要有高境界、大胸怀,保持心胸的旷达释然。③不能忍受贬谪之苦,可以学习陶潜,回乡过赏菊饮酒的日子。
6.
【答案】
(1)B “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 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
(2)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7.
【答案】
(1)B(B.“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错,应是从音乐演奏者的角度。)
(2)①比喻(以声写声)。本诗将乐声比作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等(举一例即可)。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②侧面描写。本诗“一字字诉衷情”“听,尽是断肠声”,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筝声的美妙;《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举出一例即可),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或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动人。
8.
【答案】
(1)A(A.孟诗前两句不是写阮籍,而是写郑愔,首句以阮籍比郑愔,说郑愔像阮籍一样在竹林豪饮。)
(2)①孟诗侧重描写郑愔弹琴时的细节动作,塑造了他豪放不羁的形象。
②柳诗侧重描写筝声给听者带来的联想和悲怨感受。
9.
【答案】
(1)C (C.“写出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错误。从“珠帘卷”“晚妆残”“翠蛾狼藉”等细节可知,词人描写的是商女此时的沦落与狼藉。)
(2)①《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写送别时的萧瑟之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侧重表现离别时的伤感。
②而本词化用这两句的“新”,在于用“莫鼓”和“怕”表现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引发愁绪的内心状态。
③词人在化用时,将荻花、枫叶拟人化,使得怀才不遇、文士失路的悲慨表达得更进一层。
10.
【答案】
(1)D (D.《琵琶行》中的“黄芦苦竹绕宅生”不是托物言志,而是借景抒情。)
(2)湓浦竹抗霜耐寒,却被当做建筑材料白白糟蹋。作者借湓浦竹的不公命运,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11.
【答案】
(1)B (B.应该是“莺燕无声”反衬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
(2)本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杜鹃鸣叫引起的思乡之情;白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综合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