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为己须得三缄口 为公执言敢为先
人贵语迟,言多必失,其话语意义指向的是中国传统诗教中一以贯之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大潮奔涌,众声喧哗,当社会议题中出现利益与观念的激荡交锋,“沉默是金”也无法弥合矛盾与裂痕。言之一道,我辈青年应如何自处?故曰: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
为己须得三缄口,不意味着懦弱、退让与妥协,而是心智圆熟、人格圆满的自然结果。余秋雨曾言:“成熟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心照而不宣的背后是充斥八极的玲珑智慧;老子出关,倒骑青牛,湛湛青天下悠然无声的身影折射出无上哲学的玄妙。三缄其口,护的是内心的一方净土,抑的是人性中的蠢蠢欲动。人格圆满,方能拥有“不患人不知己”的大气;自成宇宙,方能远离一时高下的意气之辩。
为公执言敢为先,不是争扬执牛耳之威赫的浮躁,而是一种心胸光明、以义为先的不朽风姿。为公执言,为义执言,为人民执言,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勇气的奋斗。五千年清浊善恶,太史公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风雨如磐的革命暗夜中,鲁迅先生以笔为剑,铸民族之魂,占据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是英勇的奋斗者、无畏的坚守者。当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弱者的话语权被无形剥夺之时,坚守捍卫公序良俗的发言制高点,使舆论场域重归风清气正,其重要性不亚于赢得一场正义之战。执言当先,躬身入局,自成直言之辩、浩然之气。
覃思今日,社会舆论场域的高度娱乐化促生了公共言语场所的无序,“键盘侠”“打字机”大行其道,无意义的喧嚣争论不绝于耳;公共议题中的性别对立、阶层冲突在以营利为目的劣质自媒体中被层层放大……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物质大潮,国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却未曾追赶上经济的脚步。是的,在喧嚣中坚守一份以沉默为外壳的淡静与从容,在喧哗中敢于遵循公序良俗而发出有理有据的掷地之声,是我国所迫切需要的公民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青年人生发展过程的应有之义。
李叔同有言:“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摒却车尘马足的功利之辩,弃了辗转沉浮的名利之争,方能心如水月,作如是观。另一方面,为正义发声,为道德张本,响应时代的价值选择,赓续浩然之气的精神血脉,亦是我辈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刚柔并济,方是为言之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由名言构成。“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意指“慢言”,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说话总是经过反复考虑,不轻易论断。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而“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意指“少言”“不言”,因多言易错,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考量(代价)。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两句名言,一是强调人“言”不仅是几个词语或句子而已,“言”承载的还有发声者为人处世的考量和权衡。二是从表述的倾向看,将人们导向要“慢言”“少言”。从中华传统为人处世方面普世价值的承袭来看,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将此奉为金律。我们应当思考:对人们一直认同、奉行的“沉默是金”的传统观念在当下仍否是普遍适用的人生智慧?如果“慢言”“少言”甚至“不言”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的核心关键词是“嘴替”,由名词诠释和举例印证两部分组成。根据“‘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这一诠释,把“嘴替”理解为“代他人、社会、时代言”的“要说”“敢说”“能说”的责任和担当,是准确的。而材料二中所举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当权者,为厌战者和天下贫苦者发声,是替别人说,是为民请命,他们的“敢说”“能说”,是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是为时代发声,他们的“替言”彰显了责任和担当。由此可知“嘴替”应为正面之意,需要肯定和提倡。
两则材料借助“语句”和“词语”的不同“言语”形式,表象是探讨“言语”中“慢言”“少言”“慎言”“替言”的问题,实则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言语”背后个体关于为人处世中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担当权衡的问题,希望考生拥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普世情怀,敢于站上“群众先锋”的位置,敢于承担“为民代言”的风险,这是此则作文整体立意的出发点。
关联两则材料,可得出写作的整体立意:材料一“慢言”“少言”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材料二“嘴替”是敢说,为别人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是在明晰“言”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
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对此,在比较中表现出认可并阐述“嘴替”或“敢言”的正向价值(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分析造成“慢言”“少言”与“敢言”“勇言”背后的原因是利益的考量和责任担当的权衡(关键要素1),以及阐述社会层面“慢言”“少言”可能产生的不当后果(关键要素2)。总的来说,考生应在作文中阐述“要言”“敢言”“勇言”“能言”,体现作为当代青年为他人、社会、时代发声的责任担当。
立意:
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
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
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丰子恺先生在《我与弘一法师》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信仰格局。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不离人间烟火,不忘世外烟霞
人之肉身,受天地之喂养而长成,怎可不爱惜之?人之心智,受天地之钟毓而灵秀,怎可不善养之?肉身具,心智生,然而,在天地间,人仍然不过是一棵苇草。最终,让这棵苇草伟岸起来的,是人的灵魂。
我们要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享用这个世界,以供养肉身;我们要有精致的精神生活,开启心智,以认识、顺应这个世界。另外,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有灵魂生活,以让我们游于万物之表,俯视着这个世界,把它抱在怀里,悲悯地看着它,像看一个宝宝。
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充盈,会碰撞出最美丽的人间烟火。
追求物质的富足,是人间正义。孔圣人尚且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没有基本需求的满足,更高迈的追求立基于何所?毕竟,仓廪实方能知礼仪。追求精神的充盈,是人生正义。没有精神,肉身如同泥塑,正因心智开启,人们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世界,用艺术之美赋予这个世界以诗意。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碰撞,让我们这个世界闪闪发光,碰撞出璀璨的人间烟火。要问人生值不值得,请回答:你是否留恋这一世繁华?
然而,人毕竟还是动物。追求物质富足,有时未免贪得无厌,由追求果腹,沦为贪于饕餮;追求心智的开启,有时未免形成“知障”,由追求聪慧,沦为骄傲自大,以万物灵长而自居,睥睨天地。这样的人类,因物欲而生“贪”,因自傲而生“嗔”,终不免沦为“痴”。
若要纠偏,若要自渡,则应该从灵魂上自修,打开格局,游于物外。别只想着向这个世界索取,别只想着控制这个世界,而是要用一颗悲悯的心,去温暖世界,温暖众生。什么是灵魂生活?灵魂生活以信仰为依托。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没有理由地向善,就是不讲条件地慈悲。这种慈悲,让杜甫在自己的茅屋“床头屋漏无干处”之时,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甚至慈悲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不啻是佛家的以身饲虎。同样是诗才横溢,杜甫之所以为“圣”不为“仙”,正在于他轻物质、舍心智,既不盘算物,又不攻心计,全凭一点信仰,全凭一片慈悲,把天地乾坤,放在手掌里捧着,凝视它,关怀它。正是这种居于世外、不忘世间的发自灵魂的慈悲,它给世界披上美丽的烟霞。
物质要富足,精神要丰盈,以让我们人间烟火绚烂;同时,灵魂要慈悲,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披上美丽的烟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是引用的丰子恺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他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对应的是衣食,在这一个层次上,人们追求物质,活得入世。物质生活是基础,合法而合理的追求物质生活,让自己活得体面一点,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不能利欲熏心、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被物欲蒙蔽了心灵,不然人生难免粗鄙。
二是精神生活,对应的是学术艺术,在这一个层次上,人们追求心智的超越,活得出世。人活一世,如果天天汲汲于功名利禄,奔波于蝇营狗苟,总难免感到空虚和失落。相反,如果我们能拥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就能活得更加轻松自在、云淡风轻。人生的境界越高,就越应该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三是灵魂生活,对应的是信阳格局,在这个层次上,人们追求格局,心怀苍生,活得济世。在追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充盈的道路上,总还有一些人,做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选择,他们胸中有乾坤,心中有大爱。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的今天,还是有那样的一些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默默像蜡烛一样,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别人。
整体看来,三层境界分别指向身体、心智与灵魂。入世是一种态度,出世是一种修行,而济世是一种情怀。
写作时,我们应重在辨析三层境界的辩证关系,提倡不忽视物质,又开启心智,还能追求灵魂的超越。“物质”是基础,“精神”是“物质”的升华,“灵魂”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它们呈递进的关系,在满足前一层次的情况下,尽量追求更高的境界;反过来,后一层次也对前一层次有影响,其间有思辨性,“物质”“精神”“灵魂”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变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提倡不忽视物质,又开启心智,还能追求灵魂的超越。写作本文,可以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理论论据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事例论据如:陶渊明为精神自由而辞官、庄子为灵魂自由而选择江湖。
立意:
1.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和灵魂方能有依托。
2.挣脱物质的泥潭,让精神自由,灵魂净化。
3.不沉迷于物质,不自矜与心智。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犹太谚语)
材料二:记者采访一代球王贝利:“你所有的进球,哪一个踢得最精彩?”他不假思索地说:“下一个。”球王贝利在国际大赛中踢入了1200多个精彩进球,并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
材料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60年,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倍受人们尊重。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以“低调与高调”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低调与高调的辩证,做人与做事的交响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种处世的方法,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果说低调做人,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那么,高调做事,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低调做人,淡泊名利。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作为年轻人,坚韧之志是纯粹的支驻,是做事的灵魂,在做事的旅途上,我们切不可“心急”更不可“浮躁”,切不可一会踌躇满志、豪情万丈, 一会儿又偃旗息鼓斗志全无。我们要学习于敏等时代楷模的家园情怀,效访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奉献自我,涵养出“纯精做事”的高贵品质,锻造出行望远,海阔天空的超然境界,为中华民族添砖加瓦,铺路架桥。
迢遥不畏千程路,只将贞志凌冰雪——高调做事,心有家国。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收群星。”从“嫦娥”奔月到“羲和”探日,从神舟扬帆到天宫览胜,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太空行走到长驻空间站,中国航天浪漫的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自力更生和高调做事,是科研人员勇于攀登,扎实做事。中华民族的陆地、海洋、星空,正是有了这些高调做事的人才可持续盛开灿烂的科技之花。
位卑未敢忘犹国,事定犹须往阖棺——做事先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做事求实,做人求是。”曾经的鸿星尔克不愿打广告,只顾潜心研发产品;如今的鸿星尔克不必打广告,只需专心做产品。其是人们高高捧起鸿星尔克,不是因为捐款,也是希望中国这些踏实做事低调做人的国货产品走得更远,被更多人看见。
反观当下,很多年轻人择业时只想要阳春白雪,不想要下里巴人。其实,人生中不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往事作序,来日为章。虽叹行路难,亦作逍遥游。正如汪国真所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比人更高的山。”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不妨做人低调一些,做事高调一些,在低调与高调的合奏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推向高潮。纵使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我辈也必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对题目中三则材料可采用“求同存异法”挖掘其内涵。材料一中“我是一粒尘埃”是在告诫人们要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卑微,做人要低调;而“世界为我而造”则是一种昂扬自信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我”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就是“我”,与低调一样,高调是另一种处世态度。材料二中的贝利认为他最精彩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这是谦逊不自满的表现。有了这种低调的人生态度,他奋斗拼搏,不断超越。材料三中许渊冲先生在名片上印着的那句“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展示的则是一种与贝利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他在其翻译领域“锋芒毕露”,显得颇为另类。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发现,低调和高调均可走向成功,成就自我。而材料一的犹太谚语则完美地将低调与高调结合起来,将它们视之为人生之所必需。所以,做人做事到底该高调还是低调?其实无论哪一种行事风格,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而且,这也要看“人”、看“事”、看“效果”等,不能一概而论。
写作时应当辩证分析,选择恰当的风格。比如,可以说如果性格谨慎有余,魄力不足,那么应当鼓励高调一些,勇敢一点;如果性格过于急躁,容易冒险,那就稳妥一点,低调一些。如果所做之事需要我们开辟新路,那就不妨多一点创新,多一点锋芒;如果所做之事属于守成阶段,那就保守一点,谨慎一些。总之,到底需要哪种做事风格,需要我们辩证分析,谨慎选择。另外,要注意结合实际,重点谈论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这是作文不可忽视的写作情境。对此可说,青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既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实力和勇气看,也要懂得低调做事,收敛锋芒。如何处理,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历练。
立意:
1.高调、低调因时而异。
2.高调是一种魄力,低调是一种修养。
3.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4.当代青年,既要有低调谦逊的美德,又要有高调做事的气度。
2023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材料四: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君子所具有的特点,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又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君子应淡泊名利,看淡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才能更多的关注人的价值和自己的修养;“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见君子要勤于做事,谨言慎行,要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德行,即君子要“有德”;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才能做一个君子,则君子要专心实行,纯正踏实,即“笃行”;材料三中孔子认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可见孔子认为“仁”是君子品行的核心,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便不再是君子,可见君子无论何时都应按照仁德的标准行事,即君子应“有德”“怀仁”;材料四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则强调君子要博学,尊礼。
写作时,应围绕“君子”的特点来行文,阐明新时代青年心中的君子形象,高山仰止,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不断的修养自己,成为新时代所需的君子。文章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写出新时代需要的君子的模样,如欲实现中国梦,需要笃行的新时代君子。如果写成议论文体,文章的论点是“君子应笃行”,正文部分可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笃行”的好处和“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两个方面对比,来充分、清楚的论证新时代中“笃行”的重要性。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避免文章内容空洞。
立意:
1.君子应怀仁。
2.君子应有德。
3.新时代青年应做笃行之君子。
2023届江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夺胎换骨”“以故为新”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是王国维对诗人创作的具体要求;“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是林黛玉传授给香菱的作诗秘籍。
上述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言论对我们观察自然宇宙、看待万事万物、感悟社会人生也颇具启示意义,你对其中的哪一条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说明我们要正确处理内外之分。举凡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必然能臻入圣人之境。茫茫宇宙,在一片黑色背景上,繁星点点,很美。可是当你称赞繁星的美丽、月亮的皎洁时,你能了解它们的真实情况吗?眼前的繁星如此之小,你会想到小星星的体积大于月亮甚至大于地球吗?当你了解到这些后,当你再次观看星空时,你一定会为宇宙的玄妙而赞不绝口,那时你的评价也许就不会再局限于某种外表了!
当然,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外表入手的,但外表并不代表本质。有人外表美丽,内心却很污浊;有人肢体残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不幸残疾的史铁生,凭借着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依然抒写着自己璀璨的人生,成为世人景仰的楷模。我想,任何事物的内涵都需要去分析,像茶一样去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志趣、风格和精神,品出其内在的生机、兴旺和顽强。
品味人生,认识世界,要善于透过表面看内在。一朵美丽的花,必定有健康的内部结构;一个人的思想、意志,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次行动表现出来。所以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无须过分在意他精致的五官,或高挑的身材,请你去观察他的行为动作吧!这有利于你认清眼前到底是值得欣赏的真美,还是败絮其中的空壳。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最好方法。“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们认识事物,必先入其内,这样才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事物,才能获得第一手素材。试想,没有见过马的人,怎知骏马奔驰如风?没有吃过葡萄的人,又怎知葡萄的酸味?只有深入鲜活的大千世界之中,才有对万事万物的感性认识。当我们有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后,还应“出乎其外”。置身于万物之外,才能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别,才能真正了解生活的真谛。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用心去品味属于我们的世界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黄庭坚的“夺胎换骨”“以故为新”强调要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之上勇敢创新;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强调既要深入生活,获得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又要超脱生活,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万物;林黛玉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
提示语中,“上述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言论对我们观察自然宇宙、看待万事万物、感悟社会人生也颇具启示意义”暗示考生写作时不能只谈诗歌创作,而应该将视野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而“你对其中的哪一条感触最深”则提示考生只须选择材料中的一条观点集中笔墨写作,而无需面面俱到。而尽管三选一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要注意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学习(继承)与创新”或“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或“形式(外在)与内容(内在)”之间的关系,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思辨性,不能割裂关系,将文章立意简单的平面化。对此,若选择黄庭坚的“学习(继承)与创新”,可结合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说明持续不断的学习为创新打下基础,创新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和再创造。也可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指出继承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创新使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从而得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的结论。若选择王国维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则首先需解释清楚看待事物一味“入乎其内”不免会陷入“死胡同”,钻进“牛角尖”;而若只是“出乎其外”又免不了缺乏细致观察与深入剖析,难以认清事物本质;唯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获得客观而又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认真去体验生活,又要超脱自我、超越生活、拥有通达的人生智慧。若选择《红楼梦》中的“形式(外在)与内容(内在)”,可以着重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说明我们生而为人要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皮囊,做事要尽量摒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多在做好事情本身上下功夫。也可针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性去做文章,指出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展现不同的具体内容;当形式与内容相宜,会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立意:
1.有学习才有继承,有创新才有发展。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善于利用和创造必要形式,适时抛弃与内容不相宜的形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初心不改,执着追梦,百折不挠,致力耕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共15页。
这是一份2023年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