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第1页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第2页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共15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
    B. 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
    C. 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 “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15. 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令,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
    B. 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
    C. 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
    D. 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词语口语色彩浓厚,但又别具意蕴。
    15. 此诗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皆抒写了“行”中所见所感,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023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①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②书生万户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①此诗写于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②若个:哪个。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以反问开篇,起势峻急,语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安定。
    B. 李诗“收取关山五十州”,暗示了当时烽火连天、战火不断的社会现实。
    C. 李诗和辛词中的“吴钩”具有相同的文化含意,是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D. “登高而赋”是古代文人的习惯,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思绪翻涌。
    15. 李诗与辛词都为读者呈现了生动的诗人形象,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形象的异同。
    2023届四川省广安、遂宁、雅安、资阳等六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 家
    王 维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
    【注释】①屩:草鞋。②豪豨:健壮的肥猪。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
    B. 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
    C. “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
    D. 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
    15. 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①
    宋代 苏轼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②,犹似浮江老阿童③。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④。
    【注】①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②吴侬,吴语称“我”为“侬”,此处吴侬即指吴人。③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④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14. 下列对这两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人鼓噪慑吴侬”用比喻手法描绘潮来的威势,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吴侬为之震慑。
    B. 其二的一二句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三四句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后两句写潮头之高。
    C. “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白浪滔天,怒潮如箭,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
    D. 这两首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意到笔随之妙。在运笔方面,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轼诗在风格上英爽豪迈的特色。
    15. 其三抒写诗人看潮后兴起的哪些感慨?
    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 行
    杜甫
    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
    飞鸟数求食,潜鱼何独惊?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
    碧藻非不茂,高帆终日征。干戈未揖让,崩迫开其情。
    注:①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流寓西南,辗转江、湘,本诗作于这期间。②“崩迫”意为迫切,奔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歌哭”开篇,先声夺人,与一般的“早行”诗写光色之景相比,独特新奇。
    B.七八句中的“网罟”承前两句指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句中又喻指害人的严密的法律制度。
    C.“碧藻”两句是说风帆高挂,整天奔忙在远行的途程上,无心观赏水中茂盛的碧草。
    D.结尾两句写战乱中来不及以礼相见相别,启程的心情迫切,回扣标题,突出早行。
    15.本诗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同写“早行”,抒发的情感却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末(一诊)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海州道中
    张耒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
    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
    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形似律诗,实为古体,勾勒了北宋后期乡村的画面,崇尚自然而无意求工。
    B.首联以“秋野苍苍”领起全篇,着重于视觉感受,写出了荒凉的乡村秋景。
    C.颔联草虫“鸣复咽”,为秋日的美好景物歌唱,颈联中小蝶飞于豆花间,同样写出了秋野的美妙风景。
    D.“逃屋无人”显出了农村经济的衰败,使人感到作者注意观察沿途景色和人民生活,而非泛泛之辞。
    16. 张耒论诗,认为诗乃表达“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各种生活经历,其中包括“凄风冷露’等并非赏心悦目之景象。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他的这一诗学观念的。
    古诗阅读专题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
    B. 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
    C. 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 “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15. 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意思是你我相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意思是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鼓励。
    《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也被贬官京外,沦落到蛮荒地带,抒发了作者谪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2023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苏 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令,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
    B. 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
    C. 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
    D. 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词语口语色彩浓厚,但又别具意蕴。
    15. 此诗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皆抒写了“行”中所见所感,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14. C 15. 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
    不同点:《定》词用“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出》诗还夹杂着对朋友的思念、对前程的迷茫等复杂的感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分析错误。综观全诗,诗中没有描写“浪高风烈”的景色,所以“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也就无从谈起。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出》诗,从注释可知,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写出了作者在深秋枫叶变红、芦花飘飞之时,自求外放,其中暗含着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而“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两句,写作者在船上已经看到目的地寿州的白石塔,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作者马上就要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心情变得轻松,有着一种解脱之感。
    《定》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此处作者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雨声,也指朝廷中那些批评之声。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说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体现出作者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所以,两首诗词都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
    两部作品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出》诗除了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外,“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一句中,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写一位老友,此人久立是为送别作者,而烟水苍茫,作者再也看不到老友,也看不清前程。所以,此诗还夹杂着对朋友的思念、对前程的迷茫等复杂的感情。
    《定》词的感情则与《出》诗所表达的迷茫不同,从“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虽经政治打击,但不改自己潇洒放达的性情,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023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①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②书生万户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①此诗写于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②若个:哪个。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诗以反问开篇,起势峻急,语气强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安定。
    B. 李诗“收取关山五十州”,暗示了当时烽火连天、战火不断的社会现实。
    C. 李诗和辛词中的“吴钩”具有相同的文化含意,是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D. “登高而赋”是古代文人的习惯,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思绪翻涌。
    15. 李诗与辛词都为读者呈现了生动的诗人形象,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形象的异同。
    【答案】14. D 15. 同:①两首诗都展现了壮志难酬、内心悲愤的爱国诗人形象。面对动荡的社会现实,二人都渴望能沙场立功,报效国家,却都报国无门。
    异:①李诗呈现的是一个慷慨激昂、沉痛忧郁的少年书生形象。②辛词呈现的是一个孤单思乡、年华不再的中年将军形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此处二位诗人亦是登高远望”错误,“请君暂上凌烟阁”,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可知李贺并未登高。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李诗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显得气势磅礴。诗人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何不”,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这是一位书生意气的少年的悲叹。
    辛词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这是一位有家难归,年华不再的中年英雄志士形象。
    两篇作品都给我们展示了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人物形象。
    2023届四川省广安、遂宁、雅安、资阳等六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 家
    王 维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
    【注释】①屩:草鞋。②豪豨:健壮的肥猪。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
    B. 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
    C. “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
    D. 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
    15. 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诗歌前四句客观呈现了青黄不接、年终岁末农民缺衣少食的困苦,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但在诗人眼中看到的是田家常见的生活情态,借此表现田家顺应自然、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诗人借写田家贫穷却自然而然的生活,以“何烦问是非”直接表达出诗人希望超世隐居的生活志趣。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错误,此诗虽然描写了田家清苦的生活景况,但又有其自身的乐趣,“红榴”“绿芋”二句描写的是田家的自然之景,展现了田家自然的生活。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诗歌前四句客观呈现了青黄不接、年终岁末农民缺衣少食的困苦,田家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其间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
    虽然瘦牛破车,穿着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劳动,又有其自身的乐趣:“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这几句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田家常见的生活情态,借此表现田家顺应自然、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末两句以典作结,意为“所居之处乃是隐者所居之地,何必自寻麻烦的去寻找世间的是是非非”,透出诗人超世隐居的闲情逸致,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①
    宋代 苏轼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②,犹似浮江老阿童③。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④。
    【注】①作者当时任杭州通判。②吴侬,吴语称“我”为“侬”,此处吴侬即指吴人。③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④江水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
    14. 下列对这两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人鼓噪慑吴侬”用比喻手法描绘潮来的威势,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吴侬为之震慑。
    B. 其二的一二句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三四句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后两句写潮头之高。
    C. “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白浪滔天,怒潮如箭,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
    D. 这两首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有意到笔随之妙。在运笔方面,淋漓恣肆,不落常轨,体现出苏轼诗在风格上英爽豪迈的特色。
    15. 其三抒写诗人看潮后兴起的哪些感慨?
    【答案】14. A 15. (1)四处漂泊的感慨。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漂泊不定,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不知何时能有归宿。(2)年华易逝、白发易生的伤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人”了。(3)返回朝廷的愿望。后两句写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写所见”错,应是“写所闻”。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
    “江边身世两悠悠”,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所以起句说“江边身世两悠悠”,以示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
    “久与沧波共白头”,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
    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作者看到海潮上溯,竟能逼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能西流,但因不能与潮势相敌,于是出现西流的情景。作者设想,这可能是造物者体会到人有易老的心情,遂教江水也有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无再少之时,将来返回朝廷仍然有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 行
    杜甫
    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
    飞鸟数求食,潜鱼何独惊?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
    碧藻非不茂,高帆终日征。干戈未揖让,崩迫开其情。
    注:①765年严武去世后,杜甫流寓西南,辗转江、湘,本诗作于这期间。②“崩迫”意为迫切,奔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歌哭”开篇,先声夺人,与一般的“早行”诗写光色之景相比,独特新奇。
    B.七八句中的“网罟”承前两句指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句中又喻指害人的严密的法律制度。
    C.“碧藻”两句是说风帆高挂,整天奔忙在远行的途程上,无心观赏水中茂盛的碧草。
    D.结尾两句写战乱中来不及以礼相见相别,启程的心情迫切,回扣标题,突出早行。
    15.本诗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同写“早行”,抒发的情感却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4.D(3分)解析:“来不及以礼相见相别,启程心情迫切”理解错误。
    15. ①《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②这首诗描写早行所闻之悲歌痛哭,所见之鸟鱼网法令网,表现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伤外,主要表达是对干戈乱离中横征暴敛中的民生的忧心伤怀。
    解读:杜甫在长沙、衡阳期间,尽管体弱多病,感到归期无望,前途渺茫,但其忧民之心依然如故,仍时时关心民生疾苦,并且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这首诗就是诗人真实的心声。
    诗人按预定日程早晨行船出发,满耳都是悲歌痛哭之声,其实,行船早发晚停,每天停泊都不是同一地方,但却处处能够听到同样的悲歌痛哭之声,这处处歌哭声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引发他的思考:鸟儿们每天早飞是为求食,鱼深潜水中为何惊动?还不是因为有网罟之患。“无网罟之设,本为民用,岂知网罟设,而鸟不安于上,鱼不安于下,一若设法,以害生成者。”贪官污吏们利用朝廷的赋税之法,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每见于此,诗人根本无心观赏眼前茂盛的碧草,只为干戈乱离的民生而伤怀。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末(一诊)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海州道中
    张耒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
    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
    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形似律诗,实为古体,勾勒了北宋后期乡村的画面,崇尚自然而无意求工。
    B.首联以“秋野苍苍”领起全篇,着重于视觉感受,写出了荒凉的乡村秋景。
    C.颔联草虫“鸣复咽”,为秋日的美好景物歌唱,颈联中小蝶飞于豆花间,同样写出了秋野的美妙风景。
    D.“逃屋无人”显出了农村经济的衰败,使人感到作者注意观察沿途景色和人民生活,而非泛泛之辞。
    16. 张耒论诗,认为诗乃表达“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各种生活经历,其中包括“凄风冷露’等并非赏心悦目之景象。请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他的这一诗学观念的。
    15~16.【答案】C、
    【解析】(1)C.“秋日的美好景物”“秋野的美妙风景”错,渡头鸣舂,小径幽斜,展现了农村秋季萧疏、冷落的景象。故选C。
    (2)“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写秋日高照,野草苍苍,满田长着黄蒿苍耳;“一秋雨多水满辙”写秋天雨水满田,田里荒草滋生;“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写渡头鸣舂,小径幽斜,小蝴蝶在豆花上悠悠飞舞;“逃屋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写逃亡者的屋里长满了野草,屋外结着累累的西瓜。这是目之所见。
    “草虫咿咿鸣复咽”写草虫咿咿鸣叫,时低时高,这是耳之所闻。
    答案:
    (1)C
    (2)这首诗写秋野着重表现视觉感受,由于田荒,遂多草虫鸣叫,而秋雨多,水满田地,则又助长了荒草的滋生,故有种种荒凉景象;写田地荒芜和农户的逃亡,表现出当时农村经济的衰败。这首诗是舟行纪实之作,围绕舟行多方面地再现道中所见情景,把对农村的诗意的美的感受和它的萧条荒废一同写出。
    译文:
    秋日高照,野草苍苍,满田长着黄蒿苍耳。草虫咿咿鸣叫,时低时高。秋天雨水满田,田里荒草滋生。渡头鸣舂,小径幽斜,小蝴蝶在豆花上悠悠飞舞。逃亡者的屋里长满了野草,屋外结着累累的西瓜。
    赏析:
    续写第二天白昼所见,景物与夜间的静谧优美有所不同,显得比较萧疏。全诗语言朴实,诗风平和清淡,如同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反映了诗人追求朴实自然的情趣,然所写环境偏于静寂,色彩偏于幽冷,给人萧条荒凉的感受。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相关试卷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共34页。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共44页。

    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2023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梁思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