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7(共三组,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7(共三组,附参考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猩,矍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
【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昔者A舜欲以乐传B教于天下C乃令重黎D举夔于草莽之中E而进之F舜以为乐正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若”在文中的意思是“像、如”,与《诗经·卫风·氓》中“其叶沃若”的“若”字意思不同。
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C.“质”在文中的意思是“做人质”,与《论语》中的“文质彬彬”的“质”意思不相同。
D.“罢”在文中的意思是“结束”,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既罢归国”的“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材料一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来论证“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B.材料一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
D.材料一中阐述了人们断章取义使得信息失真或误传;材料二中阐述了谗言的危害性。两则材料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1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4分)
(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4分)
14.以上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结合材料内容以及我们所学的《石钟山记》(苏轼著),请你谈谈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来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 , ”。
(2)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 ”,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 ”,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3)《渔家傲·秋思》中的“ , ”两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且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三、根据语境,说一说下面三句中的“睡”字的词义有何不同。4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秦策》
2.卫央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
3.有挽歌孙岩,娶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岩因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野狐尾。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
(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用法相同。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厂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13.把材料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4分)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4分)
14.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语境填空。4分
杞国有人,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 彼之所 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 崩坠乎?”
(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秦伯①归女五人,怀嬴②与焉。公子③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④。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寡人之適⑤,此为才。子圉之辱,备嫔嫱焉,欲以成婚,而惧离其恶名。非此,则无敌。不敢以礼致之,欢之故也。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今子于子圉,道路之人也,取其所弃,以济大事,不亦可乎?”公子谓子犯曰:“何如?”对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谓子余曰:“何如?”对曰:“《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今将婚媾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
(选自《国语·晋语》,有删改)
材料二: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将降矣,君不如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义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温人闻之,亦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遂侵曹伐卫,为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晋文公之时,周襄王有弟太叔之难,出亡,居于郑,不得入,使告难于鲁、于晋、于秦。其明年春,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文公曰:“求诸侯,莫如勤王,且大义也,诸侯信之。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晋侯⑥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王入于王城,取太叔于温而杀之于隰城。晋侯朝王,王享醴,与之田。晋于是始开南阳之地。其后三年,文公遂再会诸侯,以朝天子。卒成霸道。
(选自《新序》,有删改)
[注]①秦伯:秦穆公。②怀嬴:秦穆公女儿。晋国公子子圉入秦为质时,秦穆公把她嫁给了子圉。③公子: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④挥之:挥手甩干水。此为不礼貌的行为。⑤適:同“嫡”。⑥晋侯:晋文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尊事A周室B遂成C霸功D上次E齐桓F本信G由H伐原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卑,指轻视、小看,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含义不同。
B.离,同“罹”,遭受,与《出师表》中“今当远离”的“离”含义不同。
C.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币”含义不同。
D.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子重耳在用怀蠃捧着的水洗完手后,有不礼貌的举动。怀嬴不满,指责重耳,重耳由于寄人篱下,感到害怕,不得不屈服。
B.秦穆公对重耳表示,怀嬴才华出众,曾嫁给子圉,受到子圉侮辱,希望重耳好好对待她,并对待命请罪的重耳表示歉意。
C.晋文公讨伐原地,在约定日期内没有攻下,下令撤兵,原人和温人听闻后先后主动投降,而诸侯也归顺晋国,其后晋文公得以称霸。
D.周襄王的弟弟太叔作乱,周襄王求救于晋国等三国,晋文公听取建议,平定叛乱,救了周襄王,以此建立威信,最终成就霸道。
1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4分)
(2)晋侯辞秦师而下,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4分)
14.材料一中,司空季子和子犯劝谏重耳的话有何相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
(1)贾谊《过秦论》用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 ”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 ”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一句表明人们没有长远打算,“ ”一句则表明盘庚不会因外部原因改变自己的计划。
(3)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圣”,但他其实也经常挂念家人,他的诗歌中常写到盼望家人的书信,如“ , ”。
三、我的盗版资料上缺了一个字,这个字可能是什么呢?您是如何思考的?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 ]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附:参考答案
(一)
10. ACF(“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 B(B项两者都是干支纪日。“戊申晦”指的是“戊申日正是月末最后一天”。A项“其叶沃若”的“若”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C项“文质彬彬”中的“质”是“质朴、朴实”的意思)
12. C(最后魏王不再召见庞葱了,说明魏王不再信任庞葱。)
13.(1)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和”(谐和)、“通”(调和)、“而”(因而)、“服”(归顺),每点 1分,共4分]
(2)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去”(离开)、“议”(评论是非,多指责备)、“愿”(希望),每点 1分,句意 1分,共4分]
14.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总结)③实践出真知,最好能亲自探访。(结合《石钟山记》总结)(一点1分,共3分。突出围绕三个关键词“审”、“验”、“慎”来答的,亦可得 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矍,攫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纷纷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如今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唤,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材料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评论他是非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或“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或“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2)终不察夫民心 谣诼谓余以善淫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每空1分,错字、别字、漏字不给分)
(二)
10.C E 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
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应是“于齐献地”,所以“于齐”后应断开。“大司马”做动词“为”的宾语,结构完整,所以“大司马”后应断开。“使守东地”是“使之守东地”,“东地”做“守”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守东地”后应断开。
1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与,给,给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是:交好、结交。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使……回去,“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有误,子良向齐王说昭常假托王命,这是托辞。
13.(8分)
(1)(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
(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的凭借”,1分;“爱”,吝惜,1分;“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立王,另立一王,1分;因,趁机,借机,1分;“市”,做交易,做买卖,1分。句意1分。
14.(3分)
子良建议要割地。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昭常建议不能割地。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可以得知子良建议是要割地。原因是因为大王一字千金,若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盟;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以知道昭常建议不能割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割掉东地五百里,是割掉东国的一半,楚国实力大减,并表示愿意去守卫东地。原文“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于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建议也不能割地。因为不能失信于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表示愿西行向秦国求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到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告辞,要回楚国去,齐王不准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五百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我所以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广博。如果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是让掉了东国的一半啊,楚国就徒有万乘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给。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托楚王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示例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示例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示例四:星垂(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
10. BDF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11. C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字词的能力。“乃归女而纳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含义相同,意为“礼物”。
12. 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受到子圉侮辱,希望重耳好好对待她”错,秦穆公的意思是怀嬴曾是公子子圉的妻子,从而遭受不好的名声,再不敢用正式的婚礼把她嫁给重耳。
13.(1)接受别人的好意而加以珍爱,听从别人的安排而表示感激之情,这样做尚且怕不够,您又怀疑什么呢?
(2)晋文公辞退秦军顺流而下,驻扎在阳樊,右翼部队包围温城,左翼部队去迎接周襄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爱”意为“珍爱”;“德”意为“感激”;“惧”意为“怕”。第(2)小题的关键点:“辞”意为“辞退”;“次”意为“驻扎”;“逆”
意为“迎接”。每小题关键点各 1分,大意1分。
14.都认为应先考虑国家后考虑个人,(1分)都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希望公子重耳能够接受这门婚事。(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先读懂材料一中司空季子和子犯的话,然后分析两者观点相同的地方,再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穆公将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其中有女儿怀嬴。公子重耳让怀嬴捧着水盆,浇水给自己洗手,洗完之后,挥手甩干。怀蠃发怒说:“秦、晋是对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公子害怕了,他脱下上衣,自囚请罪,听从怀嬴命令。秦穆公会见公子,说:“我的正妻所生的女儿当中,这个女儿最有才德。子圉在秦国做人质期间,怀嬴曾经是他的嫔妃,如今我想让她与您成婚,但又怕您遭到恶名。除了这一点,没有其他的缘故。我不敢让她以正式婚礼嫁给您,是由于喜欢她。公子蒙受侮辱,这是我的罪过啊。现在听凭公子的命令。”公子重耳想辞去怀嬴,司空季子说:“现在您与子圉的关系,形同道路之人,娶子圉所抛弃的妻子,来成就大事,不是可以吗?”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怎么办?”子犯回答说:“准备夺取子圉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只听从秦国的命令就行。”重耳又问子余:“你看如何?”子余回答说:“《礼志》上说:‘准备有求于人,一定先要答应别人的要求。想别人爱自己,必定要自己先爱别人。想别人听从自己,必定要先听从别人。对别人没有恩德,而求别人为自己所用,这是罪过。’如今应该听从秦国,与秦女怀嬴结婚,接受别人的好意而加以珍爱,听从别人的安排而表示感激之情,这样做尚且怕不够,您又怀疑什么呢?”于是重耳将怀嬴送回,然后下聘礼,再把怀嬴迎娶过来。
材料二:
晋文公讨伐原,与大夫们约定要用五天的时间,五天后原还没有投降,晋文公下令退兵。有位官员说:“原用不了三天就会投降了,您不如再等待几日。”晋文公说:“得到原而失去信用,我是不会去做的。”原人听到后说:“有这样讲信用的君主,不能不归降他。”于是就投降了晋国。温人听到了这件事之后,也请求归降晋国。所以说:“讨伐原而使温归降。”说的就是这回事。于是诸侯都归顺了晋国,晋国于是攻打曹国讨伐卫国,主持了践土的集会,在温地和诸侯会盟。后来晋国在南面击败强大的楚国,尊敬侍奉周王室,成为诸侯中的霸主,功绩和齐桓公并列,其根本是在攻打原时所建立起来的信用啊。
晋文公的时候,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叛乱,周襄王出逃,到了郑国,回不了京城成周,派使者到鲁国、晋国、秦国报告灾难。第二年春天,秦穆公把军队驻扎到黄河边上,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到成周。狐偃对晋文公说:“求得诸侯的拥护,没有比救援王室更有效的了,而且是符合大义的行动,诸侯们都会信服。继承文侯的事业,并在诸侯之中宣扬信用,现在是时候做了。”晋文公辞退秦军顺流而下,驻扎在阳樊,右翼部队包围温城,左翼部队去迎接周襄王。周襄王返回王城,晋军在温城俘获了太叔并在隰城杀了他。晋文公朝见周襄王,周襄王设盛宴用醴酒款待晋文公,赏赐给他田地。晋国这时候开始开辟南阳的疆土。三年之后,晋文公再次会盟诸侯并朝拜周天子。晋文公终成霸业。
17.(1)序八州而朝同列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3)示例一: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示例二: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情境即可]
三
“烛”——照耀。填其空的语境原则是:前后排比句,在相同位置的词语,语法功能应该基本一致。从“覆”“载”“行”可以推断其为与日月搭配的动词。而联想《登泰山记》的“明烛天南”,可以补出其“烛”字。填“照”“亮”等可给分,不能满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名句名篇默写综合练习系列0107(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6(共三组,附参考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文阅读能力过关练习系列0105(共二组,附参考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