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核心素养】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共24份)
冀人版 (2017)五年级下册第9课 沙洲的形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冀人版 (2017)五年级下册第9课 沙洲的形成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名
《沙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雨水对地表的侵蚀之后,进一步认识流水的冲刷、搬运对地表的影响。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推想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沙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光滑的鹅卵石”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鹅卵石的成因。应用与拓展“认识流水地貌”意在通过阅读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冲积扇等更多的流水地貌。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沙洲和鹅卵石的成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沙洲和鹅卵石的成因。
学情分析
沙洲指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以及湖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是流水和波浪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沙洲多见于宽阔的平原河流或束窄河道上下方的开阔地段。心滩指位于河床中间的沙质浅滩。在河道中出现对应的两个横向环流,而且底流都指向河床中间时,心滩会不断增长,增高了的心滩在枯水期可能露出水面。在心滩上部覆盖了河漫滩堆积物后,便成为江心洲。同河漫滩一样,江心洲可被洪水淹没。河道中有了江心洲,河道便出现分汊现象。由于河流的冲刷和堆积,江心洲会不断向下游移动,有时还会向左或向右移动。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湘江中的橘子洲等都是规模较大的江心洲。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自然界中的岩石,经常受到冷热的影响。白天,阳光把岩石晒得很热,夜里,没有阳光照射的岩石变得很凉,时间久了,岩石的内外冷热程度就不一样,各部分的热胀冷缩也不一样,内部结构的变化会使岩石产生裂缝。在冬季,存于岩缝中的水会结冰,结冰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膨胀现象,膨胀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岩石的裂缝增大,甚至完全裂开。长在岩缝中的树,会越长越粗,树根会越扎越深,时间长了,裂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最后造成岩石完全破裂。经过风化作用崩塌下来的岩石滚落到河流中,由于水流是有力量的,所以水流对河道中的岩石有一种搬运作用。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就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近;小的、轻的石块,搬运的距离远。岩石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与岩石间的相互磨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圆圆的卵石。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河流中心的沙洲、河岸旁边的鹅卵石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并不了解沙洲是如何形成的,鹅卵石为什么会光滑、圆润,这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核心教学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目标:(1).能解释沙洲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能解释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河流上游与下游实景图的观察,对沙洲的形成提出合理地假设。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
(3).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4).认识自然界更多的流水地貌。
情感态度:
(1).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2.学习分析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雨水对地表的侵蚀之后,进一步认识流水的冲刷、搬运对地表的影响。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推想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沙洲是怎样形成的。活动2“光滑的鹅卵石”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鹅卵石的成因。应用与拓展“认识流水地貌”意在通过阅读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冲积扇等更多的流水地貌。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沙洲和鹅卵石的成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沙洲和鹅卵石的成因。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洪水对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喷壶、水、沙土、托盘、玻璃瓶、粗砂、碎石块等。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会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那么,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
这一节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沙洲的形成过程。
课题:9 沙洲的形成
二、探究与发现
1.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
欣赏沙洲图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洲是我国上海的崇明岛,岛上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这么美丽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呢?
思考:组成沙洲的沙石从哪里来,沙石在什么情况下会沉降下来?
通过刚才的图片资料,我们猜想
沙洲由泥沙和小石子组成,是水流从上游搬运来的。这些沙石在水流缓慢的情况下会沉降下来。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水流速度会减慢?
通过地图我们看到,崇明岛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的位置,地势低平,江面宽阔。由此我们猜想,水流在地势低平,河道变宽的地方水流速度会减慢。
由此,我们想一想,沙洲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沙洲?
沙洲的形成条件:大量的泥沙、大小不同的石子、水流较慢、地势平缓。
在河道由窄变宽,河道拐弯处,河海交汇处容易形成沙洲。
那么,沙洲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假设:我认为沙洲的形成是由于河流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河道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海交界处,沉降堆积形成的。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吧。
材料:喷壶、水、沙土小石子、托盘等
说一说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有水的喷壶——水流,沙土小石子——自然界中的泥沙和岩石,托盘——河流中的环境和地势)
实验方法:
在托盘的上端堆积一些沙土和小石子,倾斜托盘,用喷壶在沙土上方均匀洒水,使水流能够冲走沙土,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水流带走了大量泥沙并堆积在托盘的下方。
解释:用喷壶向沙土洒水时,离壶嘴近的地方水流速度快,冲刷力量大,大量泥沙被水流带走;当水流流到下边时,水流散开,流速减慢,泥沙又沉积下来。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推想自然界中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在自然界中,携带着砂石的河水,从上游流下来,当流到河流由窄变宽或拐弯处,或者是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变慢,水中的砂石便会沉积下来,从而堆积成沙洲。
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注入更多的水,沙土会被冲成一条沟,沟里的大部分泥沙会被冲走,小石子也会被冲到下面。
想象一下,如果连续几天降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呢?
一个地方如果连续几天降暴雨,会造成洪水泛滥,洪水流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会冲垮房屋、冲毁道路,冲毁农田,冲毁堤坝,树木被洪水卷走,如果在山区,还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洪水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灾难。
我们已经知道河里面的沙石经水流的冲刷和搬运,在水流缓慢的下游沉降堆积形成沙洲,那么你知道河里面的石头经水流的冲刷会变成什么样吗?
1.光滑的鹅卵石
展示各种各样的鹅卵石。
猜想一下它们原来的形状以及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先欣赏一下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石头形状特征,请同学们边看边作记录,一会儿汇报。
生汇报:上游的石头块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块小,光滑圆溜;下游的石头更小、更圆滑最后变成一粒粒沙子。
河道上游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山上。
师:山上的岩石风化,岩石松动,被暴雨、山体滑坡的时候到滚落河流中。这些有棱有角的石头怎样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鹅卵石了呢?
师:谁来猜测一下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交流:我认为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河水的冲刷而形成的。
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呢?
同样我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带盖子的玻璃瓶、水、沙、4块小砖块、秒表。
师:做模拟实验我们要先明确用什么模拟了什么?
生:水模拟河水,小砖块的变化模拟鹅卵石的变化,用力摇瓶子模拟河水的冲刷力。
实验方法:
①找到3-4块有棱角的小砖块,实验前将其形状记录下来。
②将小砖块放入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水和沙,拧紧瓶盖。
③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
(1)摇玻璃瓶要注意安全。
(2)及时观察记录小砖块变化。
思考:砖块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砖块的棱角逐渐被磨圆,说明在水的冲刷和搬运过程中,砖块之间相互碰撞、摩擦,棱角逐渐被磨去,砖块变圆。
师:现在谁能说出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吗?
在河水的冲刷和搬运过程中,由于岩石之间碰撞、摩擦,棱角逐渐被磨圆,体积逐渐变小,最后就形成了圆圆的鹅卵石。
三、应用与拓展
认识流水地貌
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更多的流水地貌,并制作资料卡,向同学们展示:如冲积扇。
板书设计
9 沙洲的形成
沙洲的形成:河里的泥沙经水流冲刷、搬运,再沉降堆积而成
鹅卵石:冲刷、搬运、碰撞、摩擦,棱角磨圆,体积变小,形成鹅卵石
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中选取。
教学反思
亮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4.教学内容丰富,联系实际,拓展恰当。
不足之处:1.课堂细节讲解不够。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不开。
课堂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沙洲的形成”进行概括总结。3.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总结。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第17课 撬杠的学问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与问题,探究与发现,寻找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应用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冀人版 (2017)五年级下册第21课 自行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与问题,探究与发现,应用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