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同步练习 京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8.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同步练习 京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共15页。
8.2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B.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C.木炭还原氧化铜时,生成铜和二氧化碳D.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2.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30g B.50g C.100g D.150g3.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措施得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先做灯火试验C.生煤炉的房间,放一盆水防煤气中毒D.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并开窗通风4.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一组是A.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小木条 B.软水和硬水——肥皂水C.水和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D.空气和氧气——带火星的小木条5.下列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一氧化碳有毒,冬季用燃煤取暖时在煤炉旁边放一盆水可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分子结构不同D.二氧化碳无毒,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多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A B.B C.C D.D7.碳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元素。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B.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CO2具有酸性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D.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变8.某兴趣小组要测定本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设计并进行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向上移动c管,观察b、c管中是否有稳定的液面差B.读取b管中的气体体积时,要移动c管,使b、c管中的液面保持同一高度C.a导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D.b管中油的作用是防止实验测定的结果偏大9.对下图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甲:条形磁铁周围铁屑分布规则,说明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B.乙: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C.丙:测电笔接触插孔氖管发光,说明该插孔一定接了零线D.丁:镁条燃烧前后质量不相等,说明镁条燃烧实验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10.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B.CO和CO2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C.CO能将氧化铜和氧化铁还原,CO具有氧化性D.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故CO2可以灭火二、判断题11.将两只鲜活的昆虫分别放进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瓶中一会儿会死亡,是因为二者都是有毒气体( )1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能燃烧( )1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制碳酸饮料( )14.我们倡导“低碳”生活,所谓“低碳”就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15.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可以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三、科学探究题16.对“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哪一个先熄灭?”这一问题,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一起探究。【提出猜想】猜想I:小明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猜想Ⅱ:小光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实验探究】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结果都熄灭了。【实验反思】(1)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是因为 。(2)本实验条件下,小明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高楼失火房间中逃离的正确方法是 四、综合应用题17.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化学。分析数据: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实验探究: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饱和溶液(1)瓶1变瘪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你的理由是 。(2)实验中,观察到只有瓶2中液体变浑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瓶2和瓶3塑料瓶均变瘪,但瓶3变形更为明显,原因是 。(3)取塑料瓶3中反应后的溶液,甲同学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如果有 ,说明有新物质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乙同学选择了一种盐溶液,丙同学也选择了一种溶液,该溶液中溶质与甲、乙同学所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类别不同,他们都能达到检验目的。你认为丙同学所选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4)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塑料瓶3反应后的液体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该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作出猜想】猜想Ⅰ溶质为NaOH猜想Ⅱ:溶质为Na2CO3猜想Ⅲ:溶质为NaOH和Na2CO3【实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方案1: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方案2:先向溶液中加入 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实验反思】由方案2的结果可知,方案1的结论错误,理由是 。18.CO2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与其有关的问题:(1)石灰石循环法可用于捕集烟气中的CO2,该方法以CaO捕集CO2,将所得产物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可重新获得CaO和CO2,生成的CaO疏松多孔,结构与活性炭相似,其在捕集过程中对CO2具有良好的 性。(2)对CO2气体加压,降温,可获得干冰,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视角分析,该过程主要改变的是 ,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 。(3)如下图,煅烧白垩(石灰石),将煅烧生成的氧化钙固体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与煅烧生成的气体又结合成白垩。实验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在一定条件下,CO2与H2能发生反应生成甲醇(CH4O)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加反应的CO2与H2的质量比为 。19.碳和氧的综合利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碳的多样性(1)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存在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的 不同。(2)从石墨中分离出的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石墨烯在室温下可以独立稳定存在,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①石墨烯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②写出石墨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二)“碳中和”的实现2021年10月16日,第五届国际低碳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峰会在镇江召开。CO2的吸收、捕捉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3)CO2的过度排放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4)自然界有多种途径吸收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5)如图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①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高温条件下,除生成甲醇(CH4O)外,还生成一种常温下为液态的化合物,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②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a.该技术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b.该技术有利于缓解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c.水生成氢气的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三)二氧化碳的利用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化肥,如图是利用空气等制尿素的主要流程。(6)分离空气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①将液态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气体X,则沸点:X Y(选填“>”或“